陈晓卿谈"舌尖上的中国":从创意到立项经历九年--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陈晓卿谈"舌尖上的中国":从创意到立项经历九年

黄岸

2012年12月06日08:27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陈晓卿

  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3日在广州开幕。最终,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本届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奖。昨日,《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本届纪录片节“广东日”主题讲座上发表演讲,畅谈“国际化语境下的媒体纪录片”的发展思路。不仅分享了今年最热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过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陈晓卿更是对广东纪录片的前景十分看好。

  谈南派纪录片 风格多样让同行刮目相看

  就像绘画中拥有“岭南画派”一样,在200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广东日”活动上,“南派纪录片”这一概念被提出。多年来,纪录片节一直致力于鼓励南派纪录片的拍摄。前日,又有29部纪录片在“广东日”中国南派纪录片颁奖典礼上受到表彰。

  陈晓卿虽然来自北方,但对于南派纪录片他也相当熟悉,在上一次担任纪录片节评委时,有不少南派纪录片至今都让他难以忘怀。对于广东纪录片的发展势头,陈晓卿相当看好。不仅在于广东纪录片整个产量特别大,政府也相当支持:“没有哪个省份可以像广东能够做到有11个地市级电视台拥有纪录片栏目。”陈晓卿认为,风格的多样性是南派纪录片能够让全国同行刮目相看的另一大原因:“现实类的题材特别接地气,宏编巨制的气势也令人印象深刻。风格、选题、内容千变万化,这是南派纪录片的最大特点。”陈晓卿表示,广东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是让广东纪录片拥有好的生存大环境的根本原因。 拥有好的大环境及丰厚的资金,陈晓卿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者在叙述的语态上更应该将观众装在心里。

  谈《舌尖上的中国》

  从创意到立项经历九年时间

  在昨日上午的演讲中,陈晓卿大方分享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经验。他透露,《舌尖上的中国》最早策划在2002年,当时在做一个美食节目,做完之后有想法做纪录片。不过,一个创意到一个选题之间还需要经过很漫长的一段道路。《舌尖上的中国》的选题2002年申报,2011年才正式通过、立项然后拿到资金,成立摄制组。

  虽然做的是美食节目,但陈晓卿却希望通过美食来展现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我们的饮食文化,是通过吃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美食是外观,我们得先用美食把观众吸引过来,然后再来说人文的东西。”虽然做的是中国的美食,但陈晓卿却将片子的市场定位在全世界,他举了一个例子,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过程中,有个主创坚持要在片子里放上“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样的台词,遭到陈晓卿坚决反对,“你要面对的是世界的观众,一定要用最直白的文字,不用动不动就文绉绉念诗。”

  拥有好题材、好团队,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好平台:“如果换作两三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拍不出今天的样子,可能会制作成简单的美食节目。这与如今的服务平台有关系,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成立,本身就是为了把中国介绍给国外。”陈晓卿认为,央视、微博等媒体平台的不断宣传,同样是成功的原因之一:“《舌尖上的中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走,央视15个电视频道播出《舌尖上的中国》预告片,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也多次对节目做出推荐,这些对节目推广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也有观众认为仅仅7集并不能完全展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陈晓卿有不同看法:“曾经也有人提议,做《中国八大菜系》,做八集,数字也好。但是这样,我们陷入八大菜系的怪圈,将片子排成一个八大菜系说明书、教科书。另一方面媒体纪录片也要考虑市场与受众,比如播粤菜或许会丧失山东观众。”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