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央视春晚中当代工人的媒介形象再现分析--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央视春晚中当代工人的媒介形象再现分析

——以2007-2012年春晚中工人题材节目为例

檀彦杰

2012年12月10日16:1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央视春晚作为一个舞台呈现和历史记录者,反映了我国工人在政治观念、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上的时代烙印。本文截取2007-2012年的央视春晚中反映工人形象的节目作为分析的重点,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现代社会中工人形象在主流媒体中的构建。

关键字:媒介形象,再现,工人,央视春晚

备注: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关于历年春晚中工人(包括农民工)的形象呈现的分析研究”(项目编号12zyx040)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为檀彦杰、王梦阳。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983年至今,央视春晚(亦简称“春晚”)已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民俗习惯和媒介仪式 。春晚以普天同庆、钟声报时等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文化特征,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迁。

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重大战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故而可以发现,2007年是关于农民工群体发展态势的一个关键点。从2007年之后,主流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呈现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故本文着重研究从2007年至今这六年中中国工人在春晚这一电视媒介中的形象再现。对于此段时期的现代社会中中国工人的媒介形象的研究,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的。

二、 文献回顾

(一)、概念界定

1、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作为一个词组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维度是“媒介的形象”,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形象;另一个维度是人或事物“在媒介上的形象”,也让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的形象。

本文中的媒介形象特指媒介形象中的第二个维度,即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的认知信息的总和,是一种再现形象的认知信息。

2、再现

再现是一个过程,是把不同的符号组合起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变得可理解并且意味深长。

这种再现,在大众媒介的“编辑”下,给受众所呈现的内容都是经过“把关”和加工过的。正如英国学者阿伯克龙比所言:“媒介有能力以某些方式再现世界,由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可以通过那么多种不同或对立的方式来构建,所以,表现什么及表现谁是很重要的,如何再现事情、人物、事件和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二)、媒介再现和社会不平等

根据美国学者大卫?克罗图和威廉?霍伊尼斯在《媒介与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一书中的观点,娱乐和新闻媒介不能反映真实世界的多样性。然而,正因为缺少多样性,媒介内容恰恰反映了社会世界个媒介产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社会世界影响媒介制作者和媒介产品。而媒介内容也影响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在这本书中,他们还研究了阶级与媒介的关系,提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价值”所体现的媒介的营利性和阶级性。并以美国为例,发现媒介所描述的美国社会比现实中的美国社会要富裕。在真实世界中,大部分人是工人阶级,大量的美国人在服务行业、文职或者生产行业工作。而媒介却将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描述为中产阶级。美国的媒介对于工人阶级带有歧视心理和刻板印象。

三、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量化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首先,观看春晚视频,针对2007-2012年的春晚节目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全部有关工人题材的节目。符合工人题材的节目可依照三个标准来确定,符合其一即可:第一是节目的主要人物是工人,第二是节目主题涉及工人的工作、生活等问题,第三是节目内容涉及工人。

根据观看视频,得出从2007-2012年的春晚中,工人题材的节目共有36个。

具体类目指标可见图表1。 

(二)信度测试

作者在实际研究状况中以及参照相关文献对类目建构进行了反复修改和确定。

并且,在此次研究中,除了本文作者外,另邀一名同学作为编码员对36个节目中的15个节目进行了编码调试,发现和作者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可信度为0.91.

故本文得出的数据是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