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新闻调查报道 舆论监督事半功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3期

“巧”做新闻调查报道 舆论监督事半功倍

——微博背景下丽水日报做好调查性报道的几点探索

阮春生 金小林  

2013年03月19日15:33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现在是一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在如何做好新闻调查类报道上,难免面临一些困惑和干扰。但是,就像浙江飘萍新闻奖获得者、浙江经视知名主持人舒中胜所说,党报媒体记者不能等同于“公民记者”,忘记了媒体人的使命和责任,只要怀着“善意、理性和建设性”的定位和原则,一定能在调查性新闻报道中大有作为。

近年来,丽水日报 “新闻调查”版,通过“巧”介入、“巧”引导、“巧”借外力、“巧”成声势等手段,坚持开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提高了新闻调查性报道监督的实效性,帮忙而不添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舆论监督效果,赢得了党委、政府肯定和读者的赞扬。2011年,丽水日报“新闻调查”版“调查·关注”栏目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

巧妙介入:抓住机遇调查,监督惠及民生

新闻报道,最讲究切入角度和报道时机。调查性报道更是如此,时机不成熟,介入调查没有意义;时机到来,如若抓不住,稍纵即逝。在具体的实践中,有些舆论监督报道,花了很大的心思去做,由于时机不对,最后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找准时机,适时而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许多部署和要求,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丽水的区位特点和地理原因,许多居住在偏远农村的百姓在享受均等化服务上,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推进包括交通、水利在内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闻调查”版面择机选择了一些群众呼声高、愿望强的偏远村进行了采访调查。

2012年4月9日,丽水日报“新闻调查”版面以一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如何破解山区农民出行难题?》的调查性报道,对莲都区峰源乡郑地、尤源、正岙、高源、新砀、毛山、孙畲、郑张山等八个行政村村民出行难现状、改善出行的强烈愿望以及一些供相关部门参考的对策进行详细报道。新闻见报后,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将改变偏远山区群众出行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市交通部门专门派人前去调研,最终在全市层面上实行财政补贴运输企业、开行农村“绿谷小巴”等形式,让偏远山区群众能随时走得了、走得好。正是因为介入时机恰当,一篇监督性调查报道,回应了广大农村百姓呼声,缓解了多年来农村偏远百姓的出行难题,得到了各方赞誉。

几年前,“新闻调查”版面刊发了《仙都景区“铁成”蒙难 国保摩崖难辨轮廓》一文,在全国率先曝光了《大旗英雄传》剧组破坏缙云仙都景区内国家级文物——“铁城”摩崖石刻的事件。事实上,《大旗英雄传》剧组破坏国家级文物这一新闻事实发生在报道前的一年多。时隔一年多后还去曝光这一事件的原因,就是找准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即2006年4月《无极》剧组被曝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自然景观的事件轰动全国。影视剧组由于拍摄需要,在短时间内先后发生破坏景区自然景观和国家级文物的事件,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舆论波及效应,并最终“催生”了国家四部委对景区影视拍摄活动的禁止性规定,以防今后类似的破坏事件发生。由于介入时机得当,影响深远,文章也获得了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巧妙引导:观点原味呈现,道理不辩自明

作为党报,必须以把握和引领正确的舆论为己任。一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或现象出现后,如何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促使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以给社会公众以更多的正能量,调查性新闻大有文章可做。

在具体实践中,丽水日报尝试过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方式——客观呈现新闻事实,让正反两方面来“辩论”,最终达到“理不辩不明”、“事不说不清”的目的。正是这样一种客观的调查报道呈现方式,也让一些原来在社会上议论纷纷、众说纷纭的事情,最终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取得了广大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2011年1月17日,“新闻调查”版刊发了一篇题为《隔离护栏:是护还是拦?》的报道。报道源自一位市区怡景花苑住户遭遇的“尴尬事”:早上开车出门一如往昔,晚上回家却不知道路该怎么走。原因就是小区西大门外的花园路装上了中央隔离护栏,拦住了他们原有回家的路。就此,报道采访了交警部门,呈现交通管理部门的理念和思路,同时采访了家住不同路段的市民,让各种有代表性的声音“集体发声”。其中,有反对的争议声,认为这对缓解交通拥堵没有作用,反而给附近住户带来了极大不便。持“全局观”的支持者则认为,这一措施虽然对附近住户带来不便,但对整条道路和整个城市的交通,能发挥缓解拥堵、提高通行效率的大作用。最终,经过一些观点的碰撞与激辩,交通隔离栏这一在丽水出现的新生事物,在市民中逐渐形成了主流观点:小不便带来的是大便利、大畅通。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交警部门监测发现,实施了隔离措施的道路上,车辆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5公里/每小时。

2011年3月14日,“新闻调查”版面刊发《学校半封闭管理好不好?——来自梅山中学的调查》报道,对刚刚出现的学校午间封闭管理进行详细调查采访,同样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原汁原味地呈现。

在学校半封闭管理上,支持者认为:学生居住十分分散,不少学生离校太远,往返家校很不便;学生若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只能在附近的小摊贩解决午饭问题;学校周边不安全因素及外界干扰诱惑很多,如网吧、台球室、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不良社会青年滋扰等。

反对者也很多,包括很多老师也并不支持,理由有:上级也没有要求这么做;没有财政支持,老师多付出了两个小时没有补贴;半封闭管理后,学校要担当学生吃饭、安全等许多问题,一旦出点什么事,将影响学校的声誉等等。反对的家长中,以担心学校提供的午餐质量差、午间学生不能休息等为主。

报道见报后,莲都区教育局专门组织各中小学的校长进行讨论研究,虽然分歧仍然存在,但最终形成共识:城区中小学要逐步推行这一半封闭管理模式,这既可以减轻学校午间校园管理压力,更能为广大家长减轻接送负担,更能有效缓解学校周边交通压力,为社会管理作出应有贡献。

巧借外力:众人大合唱,形成舆论场

媒体只有“让真相公之于众”的职责,本身并无行政权和执法权。这一特性决定了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容易遭受被监督对象的指责和压力。但是地市党报要善于借力,联合纪委、人大、政协等具有社会监督功能的单位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突出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成绩和意见,减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的压力。

瓯江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随着经济和城市建筑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瓯江干流尤其是市本级段(莲都段)滥采乱挖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丽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列出瓯江禁采时间表。为更好整治无序采砂现象,市里还把瓯江干流市本级段管理职责下放给莲都区。随后,莲都区把瓯江干流采砂管理和环境整治作为当年一项重中之重的民心工程、战略工程来抓,迅速成立了莲都区河道采砂管理办公室,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整治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调查”版面配合刊发系列报道,为禁采工作营造氛围。经过一年时间的整治,瓯江无序采砂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莲都区也把这项工作作为“突出的政绩”来汇报和宣传。

然而,因为原来招投标工作的不规范,采砂被一些有权势的村干部承包,因其丰厚的利益驱使,事实上“有效遏制”现象仅仅是暂时的,并未根治,短短半年多时间后又死灰复燃。

对此,记者决定对此进行调查采访。报社领导慎重考虑后认为,为达到更好的监督效果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要求记者联系市人大或者政协,做好借力监督工作,避免报社单打独斗,消耗过多的精力。经联系,丽水市政协组织了部分委员对瓯江干流市本级段进行了视察。

随后记者以市政协委员视察时的所见为主线,采写了《触目惊心,瓯江无序采砂何时休!》一文,在“新闻调查”版上刊发,对莲都区整整一年的“治砂政绩”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巴掌。这样的舆论监督若是在往常,被批评方肯定会通过各种渠道向报社施加压力,但这一次他们却非常“客气”,仅致电记者,希望以后有什么采访先和他们联系,并一再强调没有责怪媒体的意思。最终,在市委、市政府强力督促,特别是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瓯江禁采砂工作强力推进,最终实现了全面禁采目标,还母亲河以安宁,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美丽风景。(作者单位:丽水日报社)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