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法制新闻的故事化策略探析--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3期

都市报法制新闻的故事化策略探析

陈海江

2013年03月19日15:37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都市报法制新闻由于其短小精悍的内容篇幅、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和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在向群众传播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现象和法治观念,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都市报法制新闻工作者引入故事化叙事策略的尝试,软化了硬新闻的艰涩,把读者从枯燥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中解脱出来,转而为其提供生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使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的法律知识跃然纸上,大大增强了都市报法制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为法制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故事化叙事的三种策略

都市报要在有限的版面和篇幅内,尽可能清楚地讲述案件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并达到宣传普法、警示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在叙事策略上多下功夫。注重过程的展示,选择恰当的叙事视角,加深对人物的刻画,构成了都市报法制新闻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一)注重过程的展示

和一般性的叙事策略相比,故事化的法制新闻不仅关注法律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事件的发展过程。尽管法律已经渗透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法律事件的发生仍然具有反常性,个人在其中的命运也具有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的矛盾、紧张、愤怒等情绪体验正是故事化叙事的最佳切入点。

作为充满戏剧性的法制新闻,既有案情叙述,又有调查辨析,可以说具备了冲突、悬念、高潮、细节等一个好故事应用的元素。在都市报法制新闻的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顺序、倒叙、插叙等结构设置和修辞、省略等写作技巧,使得故事文本引人入胜,紧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相比电视法制节目,都市报法制新闻的短板是版面和篇幅有限,不能过多地铺陈曲折的故事,但是相比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缺点,报纸更容易保留读者的注意力。因此,在版面上见缝插针报道“短平快”新闻的同时,对于有些情节复杂、篇幅较长的法制故事,都市报同样可以合理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例如《钱江晚报》2010年4月22日的报道《甲鱼塘“养”着7800条假烟》,文章开头讲述了一个占地近10亩的养殖场,建起来以后“一不请工人、二不开大门、三不卖甲鱼”,半夜却经常有厢式货车进出,与此同时镇上开始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假烟——这个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两件事会不会有关系呢?警方突击搜查,却只查获了小部分散装假烟——第二个悬念,其余假烟呢?配合养殖场屋内“席梦思的摆位不太正,周边还散落了很多泥土”这个线索的抛出,谜底最终揭晓——犯罪嫌疑人在席梦思地下挖了一个深3米、面积约40多平方米的秘密仓库。这样以悬念为结构点的故事化法制新闻,层层推进调查,步步逼近真相,激起读者对法律事件的关注和了解的欲望。

(二)叙事视角的选择

叙事视角也称叙事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事视角包含着叙述者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都市报在法制新闻报道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选取叙述角度,将目光聚焦在能反映其意图的人物或事件上并表述出来,并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调整视角和聚焦,完成故事文本,实现传播目的。

最能体现故事化策略精髓的就是POV(Point-of-View),即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整个故事,由人物甲以自身立场讲述一段后,切换为人物乙来讲述,以此类推,在故事的每一章节中都有一名视点人物。这样的写法,不仅大大增强了代入感,尤为重要的是,它主观地限制了读者(通过视点人物的视野)获取信息和进行思考的广度,为报道中错综复杂的线索设置提供了必要的帷幕。《都市快报》2012年10月27日在对一起庭审长达7个小时的房产交易纠纷案的报道中就运用了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原告购房者孙女士,被告一原房东,被告三房产中介,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租客刘某,两个整版共六个章节,几方人物依次作为本章节的视点人物,叙述自己对案情的表述和立场,将一起错综复杂的民事案件拆分开来,逐一描述其中的矛盾,经过精心梳理后,呈现出精巧的上下承接的关系,虽然视点人物不同,但故事却在不断前进。

(三)人物的刻画

新闻归根到底就是在讲“人”的故事。新闻人物作为新闻诸要素中的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只有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才能让读者对你的报道产生兴趣,进而让你传递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读者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人物,需要在细节的还原上下功夫,也要关注人物的命运。

1.细节的还原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新闻有意识地塑造人物个性,传达微妙感情,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切入点。这方面,都市报常用白描的手法,以简括、精炼、质朴的笔墨,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主要特征,增强了法制新闻的可读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例如《钱江晚报》2011年5月31日的报道《把孕妇盗窃团伙送上被告席:杭州警方破全国先例》,“阿桂(化名)这张扁平又缺乏表情的脸,像一张不写一个字的白纸。直到她的泪珠一颗一颗地滑落下来,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警官,我男朋友会不会知道我在这里?”通过细节的还原和直接引语的运用,寥寥数语,就将一位怀孕才三个月的19岁女孩的悔恨、纠结描绘出来。

2.关注人物的命运

法律是人类感受自我的命运,不断追求美好的产物。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环节,法律的善与恶等命题,归根到底是由身处法律事件中的人的命运体现出来的。这里的人,既可以是法律事件的受害者,也可以是违法犯罪的嫌疑人,有时候还可以是法律公器的执行者。都市报站在报道民生的第一线,历来有注重人文关怀的情结。在《今日早报》2012年2月8日的《杭州首次起诉屡教不改的黑诊所游医》一文中,站在被告席上的并不是符号化的形象刻板的“犯罪分子”,而是一位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维持儿子在杭州上幼儿园的不小开销,仗着自己以前在卫校学习过的老本私开诊所。同时,这位母亲两次被卫生部门行政处罚,屡教不改,心想“被抓大不了罚点款了事,没什么要紧的”,透露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制观念的淡漠。而这样的人,既是法制新闻的曝光对象,也是亟需普及法律知识的被救助者。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分配资源,避免娱乐化

对于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都市报而言,在以故事化策略为报纸争取更多读者时不能忘记的新闻价值观念。读者对解决法律问题的实际需求程度,应在法制新闻的选择策略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即都市报构建的法治镜像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能动性,重视对读者反馈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普及效果。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和篇幅上,合理分配资源,在保持都市报通俗化、平民化特色的同时,避免出现过度的娱乐化倾向,是考验都市报法制新闻工作者智慧的一道难题。

(二)严把质量关,注重合法性

法制新闻除了宣传教化以外,还发挥着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等重要功能。作为法治镜像的法制新闻报道,不仅为受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法律参考,还是受众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手段。都市报要在各个层面上树立法制新闻的质量观,确保提供给读者的法制新闻不违反现行法律规范或者违背法治精神。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注重事实的真实和对人物隐私的保护。

(三) 实现法律语言与新闻表述的最佳结合

故事化策略使得都市报法制新闻形成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独特风格,也让读者能够看懂和理解新闻所报道的法律事件和知识。但是,法律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专业,经过对语言材料、表达手段的选择和组合形成了比较稳固的系统性特征,产生了一种有别于日常语言的“技术语言”,既法律语言。这套语言系统注重规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合适性。在实际操作中,都市报也要遵守法律语言的一些原则,掌握法律语言特点和运用技巧,实现专业性、艺术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结合,维护法制新闻的艺术生命力和真实性,在新闻语言上努力实现法律语言与新闻表述的最佳结合。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