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微博、论坛等自媒体逐渐成为公民信息发布的重要选择。而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式”新闻(如消息、快讯)吸引力已不如从前。于是,作为践行深度性理念的调查性报道,已经成为纸媒在报道方式上的重头戏。与此同时,民生类的社会新闻丰富多彩,因其贴近性强而备受读者关注。如果能够在民生新闻中进行深度调查、细心挖掘,则可以取得1+1>2的报道效果。
2011年,温州日报就将民生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相结合,推出了系列报道《是谁将“定时炸弹”送入民居》。调查中,8名记者经过近半个月的排摸之后,又通过5天3个通宵的追踪暗访,首先揭露不法分子利用不合格钢瓶,到仙居异地非法充装不合格燃气的行径,随后又深入调查,围绕违法行为的揭露和惩治、瓶装燃气企业管理漏洞和整顿、相关责任部门问责和整改等内容,对燃气黑幕进行抽丝剥茧般地报道。
该系列报道持续近半年时间,刊发稿件和照片60多篇、专版10个。报道见报后,温州市成立专门整治小组,一共查处无证照煤气供应点98家,查处非法运气车辆109辆,拘留8人。报道也最终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挖掘线索:
细致观察,不放过每个新闻源
民生类社会新闻,每天都会有很多。但对地市级媒体来说,真正能够成为大新闻的热点和话题并不多。正因为如此,记者在日常线索收集中必须要独具慧眼,才能从茫茫线索中发现可以做深、做大的好新闻。
《是谁将“定时炸弹”送入民居》系列报道的线索,最初源于一个煤气瓶置换价格不合理的投诉。这个线索,并不是独家,也并不是那种一说就能抓住眼球的问题,投诉人同时也向其他纸媒、电视台,甚至在本地的几大论坛上作了反映,但反响平淡。
温州日报记者在与投诉者深入交谈后发现,因为正规气站已经不给过期黑钢瓶充煤气,几乎所有经营门店都把黑钢瓶送去外地充气,而且还加入了易爆的二甲醚。
有关部门禁止给过期钢瓶充气,是出于安全考虑。而这些原本已到报废年限的钢瓶通过到外地充气继续存在,会不会造成安全威胁?送出去的气瓶有多少?这个威胁有多大?这几个问题引起了记者的思考。
记者随即进行了半个月的调查。发现在温州市场上流通的报废瓶、改装瓶有数十万之多,燃气企业管理混乱,大量员工私自赴台州仙居充装不合格燃气,蒙蔽消费者。数十万只有安全隐患的气瓶,影响的可能是上百万家庭的人身安全,这个问题不容小觑!
事先准备:
充分考虑,推演每个采访环节
小投诉挖出了大新闻,必须大做。对于准备大做的调查性报道,不能急于一时。特别是针对一些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行为恶劣的新闻线索,尤其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对每一个采访环节都要进行仔细推演,打有准备之战。
在掌握了黑钢瓶线索之后,3名记者先跟踪赴仙居充气的黑车进行了一个通宵的追踪排摸,调查线路和底细。温州至台州仙居有100多公里,有高速、山路、国道三条线路可走,充装点地处仙居城郊,地理位置偏僻,非法充装车又大多晚上出发,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返回。第二天,记者又对几家黑气站进行了第二次的通宵暗访,对黑车出车时间以及大致线路有了掌握。
第三天,报社召集所有参与报道的8名记者,5辆采访车司机,一起对整个暗访、追踪流程进行了一次地图推演。包括,一辆采访车如果被发现,另一辆车在哪个路口接上;万一这辆黑车停运,另一辆黑车是在哪个位置等等。同时,还配备了对讲机、长焦夜视摄像机,以及一些暗访特种设备。
果然不出所料,路上有黑车司机有所察觉,带采访车兜圈。但因为我们准备充分,终于盯住了多辆目标车,并充分掌握了他们的非法证据。
报道框架:
拉长拉宽,努力放大报道效应
我们认为,一篇成功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在于揭示了什么,更应该考虑解决了什么。因此,日报类的媒体在推出首篇调查性报道之后,不能浅尝辄止,应该努力做好后续报道文章,拉长报道时间、拉宽报道厚度,采用较长时间的追踪报道,放大报道效果,努力以报道推进问题的解决。
温州日报的《是谁将“定时炸弹”送入民居》系列报道于当年8月24日见报,是一个通版。内容包括记者近半月的调查结果《送气工报料:大量“黑钢瓶”威胁生活安全》,以及5天3夜、斗智斗勇的追踪过程《五路记者追查气瓶去向 调查结果意外连连》,以及《煤气引出一串问号》的评论。
见报当天,记者又分兵三路,与运管、交警、工商、质监等部门一起,对记者暗访到的黑点进行突击整治,根据记者提供的线索,相关部门现场查获报废瓶、非法充装瓶近千只,处理相关责任人十余人,涉案车辆十余辆,涉及温州市区所有4家燃气企业。报纸上继续推出专版报道。
接下来,记者并没有松懈,而是继续暗访追问:《三路记者随机暗访市区七大街区——无证煤气门店大行其道》、《记者追问煤气运输车辆“挂靠”现象——“挂靠”潜规则引发管理之乱》、《部门确认:市区私人煤气店全部无证,均需取缔——尴尬的“最后一公里”》……专版报道层层推进,记者兵分数路,马不停蹄地对相关燃气企业管理漏洞进行追问,通过部门、企业、百姓各个层面,对燃气混乱现状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追踪报道。
与此同时,在报道形式上也是不断出新。除了传统的通讯、消息、评论、现场新闻等方式之外,还充分运用了内参、网络访谈、专家座谈会等报道方式和手段,形成了强大的报道声势和社会舆论氛围。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时任市长赵一德等主要领导均作出批示,省质监局责令各地开展检查,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整治小组。于是,我们转入对治理之策的常规报道,其间,又积极采访相关部门、企业和专家、百姓,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献计献策。最后,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温州的瓶装燃气市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几点思考
综合国内众多调查性媒体和调查记者的经验,以及温州日报调查报道的经历,我们认为做好调查性报道,要坚持几点——
1.前期调查,认真分析来龙去脉。
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侦察、访问、核实,更多的是对尚未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而报道前做好背景资料的收集研究,是完成整体调查采访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制订出周密的采访计划,并梳理出事情的主要问题之所在。同时,对于一些不明了的问题不能回避,一定要弄清。调查性报道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一组重磅报道多点时间准备应该是常事。
2.掌握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条。
精确的报道才是客观的报道。对于各方面的说法与情况介绍都要寻找证据,以求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同时调查报道往往都是揭露式报道,往往会面临各种“反弹”。因此,只有铁的证据才能“保护”自己。同时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可以给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作为处罚的依据,从而提升报道效果。
3.深入现场,立体呈现事实全貌。
调查报道一定要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求证,同时要坚持平衡原则,给事件各方都提供表达的机会。尽量多地采访,事件中的正方、反方、中立方均应该采访到,力求全面立体地呈现事实,尽可能地呈现出一个更加逼近真相的事实来。同时,对于每个采访来源和素材,都要坚持不断挖掘和质疑,这样才能实现挖掘深度,达到深刻报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