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版面生动起来--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3期

让版面生动起来

——关于数字化时代金华晚报改版的几点思考

童 飚 范贞洪  

2013年03月19日15:44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面对读者的新期待,纸媒需要以深刻、鲜活的新闻吸引人。现在的读者群体,特别是年轻读者,对纸媒的要求越来越高,纸媒如果缺少亮点,鲜活新闻报道滞后,那么就很难吸引读者。从今年1月15日开始,金华晚报在保持原有版面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版,并且在B叠版面率先尝试新的周刊刊头,学习借鉴了国内一些先进报纸的版式风格,使用了时尚的飘移式刊头;同时对一些周刊进行微调整,使版面设置更加合理,新设了一些可读性强的栏目,比如“大千囧闻”、“新闻深呼吸”、“阿侬讲故事”等,让版面更加生动活泼起来。

改版的几个关键词,即此次改版的四个主题词:

一、简约。所谓简约,即简洁、明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意识和概念。简约的风格,在当下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报纸版面,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脸面,漂亮与否,直接关系到读者的关注度,版面越美观,吸引读者的效果就越好,读者停留在版面上的时间就越长。简约体现在版面上就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快,读者在感官上得到刺激和满足的同时,一目了然就能获得自己未知的资讯。

二、大方。大方与简洁是相辅相成的,大方就是大气,有大家风范,不畏首畏尾,版面看上去就让人有舒服娱乐和心情舒畅之感。比如,版面上的标题、文字、图片等等,要合理搭配,删繁就简,越简单越好。当然,这里的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不是粗制滥造,而是指“少而精”,“含金量”高,要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三、清新。就是版面看上去素雅、整洁、清爽。要求版面色彩不能超过三种,正如高超的白描大师一样,能用精练的三两笔,就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否则,色彩运用过多,版面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主次不明,给读者造成视觉障碍,不但不能强化重点,反而弱化了版面应有的效果。

四、动人。动人就是要求版面文章故事性强,有动人的情节,通过有趣、感人、新奇、耐读等故事性情节,把读者的眼球吸引住,让读者产生“悦读”感,进而产生喜欢读报的习惯。

那么,怎么才能较好地贯彻改版提出的四个关键词,从而达到改版所要的效果呢?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字数与稿分的关系。现在金华晚报采编人员的考核分,是依据集团规定的每篇稿子的字数来算分的,稿子越长,相对稿分越多。这样就与晚报改版所要求的主题词有冲突。现在周刊封面要求编辑把稿子的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与过去动辙几千字的封面文字相比,简直是动了采编人员的“大奶酪”。把最精彩的没有水份的内容放在封面,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采编人员的考核分,可能会造成部分采编人员消极情绪。因此,妥善处理好字数与稿分的关系,对改版所要达到的目的,无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对之策:加大奖励考核力度。鼓励记者写短稿,对一些长而空的文章,有关编辑和部主任要大胆删改,“去伪存真”,留下最精彩的“故事”。短稿除了正常算稿分外,对好的短稿或有所创新的稿子,额外奖励加分,而且加分幅度还要加大。对一些可读性差的长稿子,采取降分措施,让记者觉得写长稿与自己的劳动不能成正比,慢慢形成写长稿“无利可图”的氛围。

二、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关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哲学上的观点是这样的: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那么可以形象地说,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完整的时候是整体,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而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

金华晚报现在没有专门的美术编辑,因而晚报的每个版面美化工作,其实是由各个部门的相关编辑承担的,可以说人人都是美编。大家知道,每个采编人员都有自己的个性,涉猎的知识层次不同,见识也不同,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各有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周刊封面和各个版的设计风格相对不协调的现象。尽管鼓励采编人员大胆地“尝试”,大胆地创新,而且有相关的设计要求,但是编辑对美学理解和创新,肯定有不同的见解,版式风格就有“各自为阵”之感。

只有处理好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样的周刊版面及版面设计,才会相互协调,版式风格整体统一,不会出现个别版面游离于整体之外。

应对之策:倡导学习,强化培训。发挥晚报图书室的功能作用,鼓励采编人员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多面手。同时,利用评报会和专题研讨会的时机,请相关专家及采编人员,实行现身说法,挑一些国内先进的报纸版面进行分析解剖,灌输先进的办报理念,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派采编人员赴外地报社取经和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学有所长,为我所用。尽力缩小采编人员之间的知识差异,使大家对版面“语言”有一定的共识。

三、图片与漫画的关系。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或漫画,对于周刊版面来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刊封面设计采用漫画好还是图片好?这个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原则是编辑可以根据内容,合理配置。从近期编辑实际操作的版面来看,有的编辑为了版面美观,采取了图片PS处理方式强化,但是从读者反映的情况来看,PS处理的照片似乎有不真实的看法。

应对之策: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图片库和版面库。鼓励采编人员平时在浏览各网站时,把好的图片下载下来统一放在文件夹内,建立个人的小数据库。同理,看到其他报纸好的版面,也下载下来。有了这样的数据库,在自己做版面时,可根据需要,合理借鉴使用。

说实话,有的采编人员吃了多年的“新闻饭”,不管写稿还是做版面,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写稿“有闻必录”,什么鸡毛蒜皮之事,拉拉杂杂写了一大通,读者看了半天没有明白新闻的要点在哪里。而做版面的编辑,则机械地把稿子往版面上“填空”,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怎么样把版面做成“精美的蛋糕”,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客观地说,金华晚报自2011年7月份改版以来,从读者调查情况来看,效果显著。除了原有的“6138热线”、“胜平接待室”、“昨夜今晨”、“浓情叙事”等特色专栏依然受到读者热捧外,新开辟的“新闻追踪”、“故事会”、“海豹突击队”、“求证”等专版、专栏,同样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所抓的典型报道和系列报道,比如“小黑”系列报道、最美“表哥”吴连表的事迹报道、“万家购物”报道、“走转改·蹲点”系列报道等等,不仅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肯定,而且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今年的这次改版,同样好评如潮。

不像电视、网络等媒体,它们是会动的媒体,人们从“动感”中感知新闻。而纸媒是静止的,让版面生动活泼起来,真正让新闻“动”起来,采编人员要寻求“突破”。

怎么“突破”?

首先,观念要突破。新闻,按照传统理论的阐述,应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比如,经济新闻,如果用这一传统的界定来观察目前丰富多彩的经济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原来意义上的经济新闻的界定已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往往会用图解政策来报道。于是,牵强附会,千篇一律,使人们对经济新闻报道关注不多,效果较差。如果不突破,就会固守传统,毫无生气。

其次,内容要突破。伴随着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其人们欲知而不知的事实。记者就要学会“刨根问底”,把新闻背后的故事挖出来,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看个明白。所谓“眼见为实”,而事实是眼见都不一定真实。记者如果只了解新闻事件的表象,那往往会把最真实的最抓人眼球的事实内容给遗漏了。

第三,形式要突破。新闻怎么更好地加以展示才能发挥最好的宣传效应?这一点,金华晚报早已作了探索。比如,运用漫画、图表等形式,让读者一目了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还有,在版面上用上了“二维码”等新媒体手段,也为版面“动”起来增加了一个亮点。但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分析性报道、热点追踪、新闻人物、服务性报道,如何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好奇心,更科学地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思考的。

把新闻做得纯粹些,让新闻深刻些,故事性强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版面生动活泼起来。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