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典型报道的“三度”空间--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3期

人物典型报道的“三度”空间

——以杭州萧山3位消防烈士系列报道为例

廖小清  

2013年03月19日15:45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人物典型报道历来是党报的优势所在,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党报的人物典型报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速度比不过网络、电台;画面不如电视;版面多不过都市媒体。

那么,党报的人物典型报道优势在哪里?如何充分发挥党报的优势,把人物典型做强、做大、做出影响力?一系列问题需要党报的记者去探索、创新和实践。笔者试以报道萧山“1·1”火灾中牺牲的3位消防烈士为例,探求在人物典型报道中,如何发挥党报在深度、权威、官方资源多等方面的优势,化劣势为优势,将优势转为强势,让党报的人物典型报道更具影响力和生命力。

扎实采访,在深度中求生动

对人物典型报道来说,党报的优势在于深度报道。但是长期以来,在各媒体的人物典型、特别是突发事件中涌现出的人物典型报道中,党报时常给人留下枯燥、缺乏亲和力的印象。这既与党报自身担负政治报道重任的大背景有关,又与党报记者的惯性思维有关。

要改变这一状态,让党报的重大典型报道既有深度,又不乏生动,首先必须做到扎实采访,深入挖掘,在注重细节和故事的同时,更应防止平面化,要努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一反三、管中窥豹,深入剖析人物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

今年1月1日凌晨,杭州萧山区一家企业发生火灾,3名消防官兵在救援中与外界失去联系。作为一名跑消防线的记者敏锐意识到,这是重大突发新闻。当一些记者还在为去不去现场而犹豫时,笔者已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成为率先到达现场的媒体记者之一,目睹了3名烈士遗体从现场抬出等悲情场面,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

文贵有魂。现场只是文章之魂的基础,精神、思想才是内核。因此,“深度”重在准确挖掘思想内涵,从细节着眼,为报道注入“魂”,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和心灵的升华。

当时,笔者就是带着这种思考有所侧重地进行采访。在现场,由于火势太大,消防官兵一心灭火,根本没空接受采访,以至记者对烈士生前事迹无从得知。之后,笔者马上“转战”消防中队,成为最先到达两个消防中队的记者。果不其然,收获颇丰,一个个感人细节被笔者捕获:战友起床后见尹进良还没回来,主动为他叠好了被子,整齐干净的床铺,还在默默等着主人回来;在萧山中队队部,战士陈伟写给父亲的新年贺卡,成为一份永远不会寄出的挂念;在新兵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上,陈伟写道:“做好了能吃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思想准备”……

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典型的内在价值必须深入采访、挖掘,才能让典型人物立起来、活起来。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报道既有灵魂,又感人肺腑。笔者一气呵成写下开篇之作《烈火青春铸忠魂——记扑救萧山企业火灾英勇献身的3名消防战士》:

1月1日凌晨,当很多人还在甜蜜的睡梦中憧憬着新的一年,他们却已经倒在烟火弥漫的火场上。

他,20天前刚领了结婚证,新婚妻子正等着披上婚纱,和他一起走上红毯,接受亲友的美好祝福,然后抒写两个人的小甜蜜与小幸福;

他,来自繁华都市上海,本应有更好更舒适的工作,却毅然选择了时常面对死神的消防部队,并坚定写下“做好了能吃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思想准备”的文字,最后用生命兑现了这个铿锵誓言;

他,才19周岁,正值青春好年华,是“新兵王”,在中队里是一号战斗员,在烈火熔炉里炼出了铮铮铁骨……

这段话饱含着笔者在采访中的所感所悟,充满深情。既具有党报文字高度凝炼的特色,将3位烈士的感人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又不乏思想深度,将烈士精神巧妙融入其中。只要有深入的采访和深入的思考,在写作中求精、求深,党报在重大人物典型报道中,大有作为。

发挥优势,在广度中求出彩

在报道人物典型中,特别是已逝典型,采访者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亲属、朋友都处于极度悲伤中,往往不宜过多或不便采访,以至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新闻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媒体既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又要各显神通,使出看家本领,想方设法拓展报道的广度。

在萧山3位烈士的报道中,有中央、省和杭州、萧山区级数十家媒体跟踪报道,考虑到烈士亲属悲伤的情况,有关部门只好采取措施,谢绝所有媒体接近其亲属。这可以理解,但是就新闻而言,不能缺少这块内容。这对记者来说,既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又是一种考验。

与其他媒体同行一样,笔者虽然打听到了烈士家属的驻地,但守在门外的相关工作人员谢绝入内。是不是就此放弃采访?肯定不行。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在其中寻找平衡点,既要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又要让采访能够“曲线”进行。

在这特定的时期,党报可以充分发挥其官方资源优势,为采访创造条件。在3名烈士中,尹智慧是本省遂昌县人,记者随即与遂昌县委办联系,并从中得知当地民政部门陪同烈士家属在萧山处理相关事宜。随后,通过当地民政部门领导的引见,笔者突破了有关部门的防守,在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后,成功采访了烈士的亲属,得知了烈士的一些生平小事,为报道注入新血液。

在网络时代,时空已经不是距离,对报道的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次报道中,笔者在征得报社领导同意的前提下,与省外媒体通力合作,为拓展报道广度增色不少。由于烈士尹进良老家在河北,事发突然、且“主战场”为萧山,笔者遂与河北日报、燕赵晚报合作,双方本着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的原则,有效拓展了报道的广度;包括后来尹进良烈士的骨灰回河北赵县,笔者以这种合作方式采写了《河北群众泪迎英雄》等新闻,这也是省内其他媒体所没有的,无形中增强了在同城媒体中的竞争力。

报道的广度,还体现在引入多样的声音和视角。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民意集聚地,用好网民的留言也能进一步增加报道的广度。在报道中,笔者认真选取网民的精彩留言,充实到报道中。除了报道社会各界自发悼念、有关部门追授荣誉、追悼会等进展性新闻外,还采写了社会各界热议和学习烈士精神等自选动作,如《遂昌热说烈士精神》、《我省各界学习3位英雄救火壮举——在奉献中勇于担当》等报道,形成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在报道中,笔者还注重消防英雄群像的塑造,力求通过广度的拓展,让典型人物报道更加出彩、出新。

主动作为,在长度中求成效

长度,对人物报道来说,代表着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对系列报道来说,代表着持续一段时间的系列报道和追踪报道。拿人物报道来说,要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一个人,必须通过其成长轨迹进行展现,因为任何一个英雄的产生,都有一个特殊的成长经历,只有了解了这些,读者才会对其更加信服,报道才具有穿越感和影响力。

为此,笔者在做好烈士的动态性报道之余,又赶赴遂昌籍烈士尹智慧的家乡,深入采访其成长经历,通过其亲友、师生、同事的追忆,采写了人物通讯《烈火中,青春没有缺席——追记杭州市北消防中队战士尹智慧》,通过乖巧的“小机灵”、勤快的“傻小子”、不服输的“一号战斗员”等三部分,生动还原尹智慧烈士19载青春年华。通过报道使更多人认识到:烈士的壮举既是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危急关头的职业操守,也是抉择时刻的牢记使命。

准确适度把握连续报道的“长度”,不仅决定着新闻的影响力,也体现一家媒体的“温度”。不过在现实中,一些媒体往往开始时报道得轰轰烈烈,没几天就悄无声息,迅速冷却;还有些媒体往往上级领导重视就加大力度报道,否则就先放一旁。事实上,这既不利于新闻报道形成整体影响力,又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同时也缺乏一份温情。

在萧山3位烈士的报道中,浙江日报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通过持续跟踪和连续报道,让烈士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事发当天,浙江日报就用3000多字加烈士照片的大篇幅,在一版浓墨重彩推出长篇通讯;此后,又连续在一版和二版显著位置刊发后续报道,不断提升报道的影响力。

正是由于报道的深度、广度、长度三者结合,让系列报道更具影响力、生命力,也让读者和同行对党报的人物典型报道刮目相看。事实证明,这也确实能够达到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的良好效果。正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批示:三位消防战士英勇事迹感人至深,省级主流媒体各擅其长,生动感人的报道,还原了英雄真实形象,再次合力唱响了“最美浙江人”的主旋律,向社会传递了媒体在弘扬主流价值中的正能量。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