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伦:长到玻璃房顶的大树--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视线专题版 >>传媒视线第313期:东方时空二十周年

李伦:长到玻璃房顶的大树

2013年05月02日15:19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手机看新闻

  《生活空间》审片是蛮残酷的一件事。我们经常会揣度,这个时候拿出来审是不是合适。比如说看陈虻进办公室之后什么脸色,如果他来的时候就不高兴,那今天不审了。或者看今天谁审,前面两片子审得特别好,陈虻很高兴,我再凑合一个。但是,前面的片子也不能太好,太好了,我这个这么烂,肯定会被骂得更狠。

  《生活空间》审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在那能够畅所欲言,会比较不留情面。就事论事,我觉得这种文化挺好的,但是现在想想也有好多不合适的地方,我只能说我自己的感觉。

  有一次陆芸芸审片子,陈虻看完,就问我们怎么样,记得我当时就大放厥词说了一堆废话,后来陆芸芸都哭了。但是那时不会觉得怎样,自己都习惯了。后来想想,其实那时候可能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并没有真正去体会她的片子。我们都希望在陈虻面前表现,还是人性的弱点,可能无意间就伤害了别人。我之所以有这个反思,并不是对陆芸芸愧疚——后来我们俩很好,估计她早忘了这事儿,而是我后来去做制片人,自己审片子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这样对业务也许有好的一面,但是可能也会有伤害。

  审片时候也有好玩儿的事,我经常这么干——发现片子不行,就找几个关系不错的哥们儿,兄弟姐妹们今天待会儿看片了,多帮忙。我记得有一次,我忘了看谁的片子,看完了之后我们大家都说好,陈虻都愣了:“怎么回事?我怎么没看出好呢?”

  当时所有对事对人的评价,特别好的是什么呢?就是整个《东方时空》都是一个业务为上的团队,我们远离权力,或者说对权力几乎没有预期,因为《东方时空》的出身,我们总有一种体制外的边缘感。而当它的权力通道打开的时候——并且还是这个体制提供的,几乎是唯一的,个人生活境遇、事业成就、荣誉尊严上升的通道时——那时候,在考虑创作之外,我们也要考虑我们的人生了。是不是一辈子要拍片子?是不是一辈子做制片人?是不是一辈子在这样的一个位置?等等。这样的纠结,渗透到工作里,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增加了另外一个参照系。我们必须面对,这就是成长吧。(李伦:时任《生活空间》栏目编导;现任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制片人。本文摘自《东方时空20周年—点燃理想的日子》)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