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启示与思考【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5期

广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启示与思考【2】

蒋忠文  

2013年06月04日15:06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三、提升话语质量,做有品质的广播

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广播接触率为59.8%,2012年,欧美广播接触率为90%左右。同时,国内广播听众平均收听量也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国内听众每天平均收听广播的时间为75分钟,而同期美国人平均每天收听时间为127分钟。可见即使新媒体浪潮席卷全球,广播依然是不容忽略的媒体力量。如果将广播节目看做是产品,受众是消费者,那么现在广播更应当注重从媒体融合的大背景出发,组建更活跃的具有极强新媒体亲和力的更专业的广播人才梯队,提高广播产品质量,提升广播接触率,延长听众收听广播时间。

1. 整体提升专业素养

新媒体盛行,造就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都可以是“主持人”的局面,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公信力面临空前的评判压力。此时此刻的广播内容能否吸引受众注意,甚至可以决定电台今后的生存状态。播报水平的高低、采访技巧的高下、新闻编排是否恰当、热点评论是否到位以至于音乐播放是否动听,几乎每个环节都决定着听众的流失与增长。支撑电台运作各个环节的,是具体的每一个播音员、记者、编辑、主持人。如上文所述,媒体的竞争已经从速度的竞争走向观点与导向的竞争。从媒体融合的背景出发,训练有观点有分析能力的播音员、记者、编辑、主持人,制作有观点有分析的节目,把握导向性,提升影响力,既是广播的实力体现,也是受众的现实要求。

2. 快速构建专家网络

如果说自身人才素质培养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长效手段,那么专家对广播节目的深度介入,就是多快好省打造优质广播产品的现实有效方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频率建立的资源网络,专家级人物数以百计,正适应了反应“多种多样的观点”的需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多个频率已经开始了全天候的专家覆盖,观点竞争初现雏形。对于各级广播而言,打造各具特色的专家资源网络,已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四、融合新媒体,做有智慧的广播

新媒体的出现,既对广播形成冲击,又为广播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机遇。对广播而言,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应仅仅停留在开网站、开微博、开微信这些基础层面,更应当注重媒体融合的本质所在,从提升公信力的角度出发,有所选择地做好融合。

2013年2月16日,浙商金增敏在微博上发出“出20万请温州瑞安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微博,引发众人关注。广播面对这样的微博,该如何彰显公信力。2月16日傍晚,中央经济台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以专题报道形式持续关注浙商金增敏的微博,同时第一时间电话采访瑞安市环保局相关人员,追踪了解当地河流污染情况,并邀请嘉宾对此事件在直播室作评论。“下河游泳事件”的最终结局,是温州市将治理河道污染列入2013年的重点工作。这其中,中央经济台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利用微博、微信的广播节目互动。但是,如果仅仅是着眼广播形式上的变化创新而忽视了互动的根本目的,则是从根本上误解了之所以强调媒体融合的初衷。

同样,如今对于微信所蕴含的能量,广播的认知也处于初级阶段。广播可以轻易做到听众对广播的微信发送,但反向互动却几乎是空白。当《腾讯新闻》每天到达3亿多手机端时,微信公共平台的开发价值理应获得广播的高度关注。马云说,“得手机者得天下”,其中深意,广播不可不琢磨。

如果说干电池成就了广播的全球普及,汽车赋予了广播第二次生命,那么新媒体则为广播创造了第三次发展机遇。抓住机遇、思维创新、提升品质、树立威信,在新媒体融合浪潮中,作为传统媒体,广播仍然可以大有作为。(作者单位:杭州西湖之声广播电台)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