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探寻客观的表达【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5期

以理性探寻客观的表达【2】

——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几点体会

王米娜  

2013年06月04日15:16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厚积薄发: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如今传媒界有个现象非常普遍:逮住一个热点,报纸、电视、网络集体发声,先是一哄而上,过几天就一哄而散,很少有人有耐心长期跟下去。打持久战拼的是耐力,更是专业素养。只有对一个领域长期关注,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成为专家型记者。

对我来说,温州既是我的家乡,也是新闻富矿。那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地方,又是一个矛盾纠结的地方,每天都在发生许多值得关注的新闻。因此,我把温州题材作为长期研究的一条主线进行跟踪调查,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积累。

2010年5月,在国务院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俗称的“新36条”之后,我几次去温州调查民资的最新动向。4篇共15分钟左右的系列报道《6000亿民资投向调查》,展现了处在“十字路口”的温州民间资本的观望,他们在政策与市场间徘徊,期待新36条细则尽快出台,可以突破“弹簧门”、“玻璃门”的束缚。通过这次采访,我看到了政策倒逼下,经历“炒煤”、“炒房”、“炒矿”之后,庞大的温州民资的迷茫和困惑,继而思考,民间资本如何向产业资本转化,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效地联动起来,让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能够赚更多的钱。这些思考,为我以后对温州现象进行调查跟进奠定了基础。

2011年一年间,我一直密切关注温州资本的变化,隔三差五都会去温州一趟,与当地企业家或者政府部门负责人聊聊。正是长期蹲点温州,对当地经济社会背景比较了解,采访中才能呈现出专业性和持续性。7月,系列报道《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调查》,从融资难现象、融资贵现象、如何创新手段破解以及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剖析。因此,到了年底再做这组评论的时候,有了大量的素材积累和思考沉淀,很多观点就会很自然地冒出来,要用到的事例、采访、数据都是信手拈来。

从《6000亿民资投向调查》,到《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调查》再到评论《温州: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三组报道一脉相承,有很强的延展性和历史纵深感。三组报道都获得了浙江新闻一等奖,《6000亿民资投向调查》和《温州: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获得中国新闻二等奖。获奖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更让我明白,只有专注地投入才能做出专业的报道。把握大局、判断趋势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积累中来。理论的根基、政策的把握、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以小见大:透视温州看时代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再次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个有趣现象:从来没有哪个地区像温州这样引人关注。有人说,如果你的新闻标题有“温州”两字,那这篇报道基本上有点戏了,如果再加上个“首个”、“打破”、“资本”、“炒作”之类的词,恭喜你,报道已经成功了一半。虽然有些开玩笑,但可见温州的热度有多高。

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温州?作为中国经济的先行者,温州在很多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温州模式是中国经济模式的缩影,它的演变解释了产业薄利到地产泡沫,最后到金融垄断,这个过程中,资本如何朝着利润最丰厚的地方前进。“春江水暖鸭先知”,看清了温州模式,也就看清了中国模式。身处高利贷漩涡中的温州,它今天所经历的这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现。所以,对温州的解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它的思考也意味着对全国现象的关注。

因此,我们选取温州这个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典型,就是希望以小见大,以个性来彰显共性,通过对温州民资的前行路径进行分析,也许可以解读出中国民营资本的未来。同时在展开评论的过程中,不仅立足于温州,又面向全国。报道提到的两个核心内容,即金融改革和资本投向实体经济,都是中央竭力推进的重点工作。而对温州现象的深入剖析,正是为全国民间资本何去何从提供思考和借鉴。

报道播出后,迅速为央视转用,进而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观众反映,从中看到金融体制破冰的希望。三个月后,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报道中关于民间金融阳光化的呼吁终于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亦凸显了媒体价值。(作者单位:浙江卫视)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