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温州,再次举世瞩目,一场老板“跑路风”自4月份刮起,9月份达到高峰。一时间,温州作为民间借贷的一个标本,被坊间冠以“中国式次贷危机”、“温州式金融风暴”,引发热议。进入10月份,“跑路事件”引起高层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赴温州考察,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也旋即出台。2012年3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
经过近一年的跟踪、记录、调查,我们在2011年底推出经济述评《温州: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层层剖析本轮温州信贷危机的实质,针对温州面临的资本之痛如何倒逼金融改革破冰,从而引导金融之水浇灌实体之田这样的主题进行论述,提前为金融体制改革吹响了号角。
热点冷评:去尽喧闹见真谛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选题,不少国内外媒体奔赴温州,甚至长期蹲点。我们去采访时,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就十分懊恼地说,我就不明白了,怎么有那么多媒体揪住温州不放,其实这些事儿很多地方都有。当时,已经有不少人忙不迭地给温州下各种结论,“温州病了”、“温州产业空心化”、“温州模式行不通了”,各种唱衰温州的声音不绝于耳。作为一家省级卫视媒体,对区域内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焦点,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一直告诫自己,越是遇到热点,越要冷静思考,要在纷繁复杂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做到客观、理性、权威。
2011年年中,我们先是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温州深入调查,通过走访企业、各大银行、担保公司、政府部门以及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拿到大量翔实的事实和数据。当时采制回来的素材,光同期声,A4纸4号字体,足足有58页。同时,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去温州进行调研,甚至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对每个节点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除了素材全面充分,观点的新锐、理性、权威,把握好评论的分寸感,这些都是好报道的关键所在。在这篇《温州: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的评论中,我们剖析本质原因,找出解决对策,增强报道的思辨色彩。同时,报道中运用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温州调研时发表的同期声,这是独家的。专家采访中,有温州本土的,也有远赴上海、北京采制的,使得我们的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我们做这组评论时,已经是2011年年底,那股热乎劲已经过去了。可有时候越是慢下来、冷下来,越可以清醒理性地看待问题。过了那个纷纷扰扰的时期之后再去仔细琢磨,出来的东西也许更理性客观,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检验。
深入浅出:细节呈现添活力
电视评论不同于报纸和网络,仅靠文字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辅之以具有强烈冲击力与说服力的画面内容和同期效果。这既是电视评论的一大特点,也是电视评论的最大难点。尤其评论的主题是一种经济现象,又跟金融有关,很容易做得晦涩难懂。因此在策划之初,我们就要求报道从人们最能感受、最易理解的角度着笔,寻求深入浅出的表达。
评论从“眼镜大王”胡福林的故事入手,用了一段他“跑路”又回来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的同期声。而在整篇报道中,我们尽量淡化理论色彩,用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直抒见解来讲道理,用一两个新闻事件或现象去摆事实,最关键的是用细节说话。在这当中,我们也遇到了难题。当谈到当地火爆的民间借贷时,苦于没有画面支撑。因为在摄像机面前,没有人愿意跟你谈这个话题。后来,经过深入的采访,终于在街边那些看上去很正规,实则从事“地下钱庄”生意的典当行、寄售店里,用暗访的形式记录下了交流、谈生意的片段。而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事实的呈现,靠的正是一个个在电视画面上具有鲜明特征的细节组合而成。
对于电视来说,最好的细节就是不加修饰的现场,比如好的同期声的运用就可以使报道增色不少。一位担保公司的老总解释为什么企业都选择高利贷时说道:“企业没利润了,当然病急乱投医了,哪里有高的回报了,就到哪里去。” 一位企业家谈他的转变时说到:“我们温州企业传统制造业的这帮人,原来很灰心,我们干一辈子了,不如炒房两天。现在他们觉得,还是我们这个传统业好,好好地把它守住,这才是铁饭碗。”这些同期声都很浅显,但都很生动很形象,把主题说得很透彻,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毕竟是评论,报道当中有很多说理的部分,怎么样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去,我们的镜头在细节的捕捉上同样十分讲究。路标、十字路口、玻璃门、建筑大楼等一些意向性的画面都契合了主题的表达。在参加融资对接会的时候,我们碰到一位温州企业家,他当时身边带了一本招商引资手册,封面上刚好写着“温州的明天会更好”,我们当时就抓拍到了这个细节,用在了评论的最后部分,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运用了大量制作精良的图表,使得那些数字看起来没那么枯燥。这些做法都是希望将枯燥艰深的主题尽量做得更浅显些,更有可看性一些。事实也证明,我们这样的努力没有白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