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交:互动 即时 开放--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网络外交:互动 即时 开放

欧亚

2013年07月17日08:37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网络外交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是以一国政府为主导、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开展的对外交往和传播活动,以使本国的现行政策、制度、理念及文化获得他国民众的理解与认同。

  网络外交发端于美国,其发展轨迹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变革与应用交织在一起,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阶段的转变。1993年前后,万维网技术和网络浏览器的开发和推广,引发互联网面向社会大众的爆发式普及。1995年,美国公共外交的核心机构美国新闻总署建立网站,并于翌年初提供多种语言版本的电子杂志,以经济视野、全球议题、民主焦点、美国外交政策议程、美国社会和价值观为主题。它标志着网络外交Web1.0时代拉开序幕。

  随着维基百科、脸谱、Youtube等网站相继出现,互联网传播模式发生了范式变革:互联网从供公众浏览信息的展示平台,转变为以互动、社会关系网络和内容由用户生产为基础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Web2.0”被用来指代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传统公共外交的五大基本形式:倾听、倡导、文化传播、人员交流和国际广播,通过网络外交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得到延伸和发展。

  同Web1.0时代相比,网络外交Web2.0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互动性。网络外交强调信息的共享与互动,绝非单纯的信息“发送—接受”过程。网络外交一方面需要倾听目标公众对信息的即时评论和反馈,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也要关注他们自发生产的信息内容,以增进理解,通过建立和维系某种长期的关系,以更有效地向目标公众说明和传播本国的立场、政策、观点和价值观念。

  二是即时性和开放性。Web2.0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获取、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公众即时获知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交流意见和观点。这赋予公民个体更强的政治参与能力,对一国政府而言,则意味着通过网络外交在他国实现议题设置、进行社会动员的可能性。

  三是针对性。人们在网络上往往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念形成网络社群。针对不同社群的特征和态度,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种网络传播模式,可以实现对目标受众的“精确打击”,改变他们对关键议题的认知、态度乃至行为倾向。而在那些互联网尚未广泛普及的国家和地区,网络外交仍具价值。因为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往往是社会中诸如政治家、商人、媒体记者等具有影响力的人群,或者对新技术敏感又是公共外交战略重点的青年群体。

  网络外交影响了传统外交决策机制。传统外交往往是少数社会精英根据以政府为主的官方渠道获取的可靠信息进行外交决策。网络外交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即时性则要求外交决策走向公开和透明,并带来了在更短时间内做决策的压力。外交人员利用网络搜集、分析信息,能够弥补因为信息缺乏时效性和完整性造成的外交决策失误。

  网络外交为在传统国际传播体系中被边缘化或处在防御状态系的国家,提供了一种改变现状的可能性:依靠公众力量,通过网络化的人际交流来化解西方国家长久以来造就的舆论垄断。

  (作者单位为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7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