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改文风”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的创新实践

王灿发 马寅桂

2013年08月30日10:46        手机看新闻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我国第一大报,它在长期的版面编排实践中形成了严谨端庄、大方得体的版面风格。《人民日报》的版面是国家政治风云的晴雨表,其整体风格必须相对保持稳定,这也是国家政局稳定、人心稳定的必然要求。[1]2012年12月,中宣部颁布的《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使中国新闻界掀起改文风的浪潮,《人民日报》在改文风的过程中更是率先垂范,按照新闻的传播规律来进行版面安排,一股新风拂面而来。

一、《人民日报》版面内容安排的改进与创新

新闻报道变短,版面的信息量变大。由于报纸的版面容量有限,不可能做到有闻必报,更不可能做到事事详细报道,必须按照新闻规律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新闻报道的长短又和版面的信息量呈负相关,即每篇新闻报道越短,则该版可以报道的新闻数量越多,版面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一味求短也是不可取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长短搭配、点面结合,做到广度和深度的完美统一。

改文风以来,《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做出了适当调整,在确保不影响报道深度的前提下合理增加版面的信息量。2013年3月21日头版上《习近平将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李克强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刘云山会见坦桑尼亚客人》这三篇时政类报道都比较简短,用精简有力的话语表达出核心内容,因此头版上放了7篇报道,整个版面的信息量变大。 2013年3月22日头版上一共有9篇文字报道和一篇图片报道,更是显现了现在时政类新闻的短小精悍。而对比2012年3月21日的头版,我们可以看出头版上一共只有5篇报道,信息量相对较小。

时政新闻报道规模压缩,民生新闻规模变大。党报是党的喉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党报对时政新闻报道规模进行压缩,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关注民生、体恤民情,这正是党报党性性质的集中体现。从近期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中央领导人出席活动和参加会议的报道所占比例适当减少,来自基层、贴近民生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内容涉及广泛,比如对雾霾天气的连续报道等。这种变化符合大多数受众的需求、习惯和爱好,也使得《人民日报》的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就报道了方方面面关乎民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少数民族住进新房、农民工免费体检、春节期间的消费问题等民生话题,民生新闻几乎占据了整版80%的篇幅。又如2013年2月22日的2版要闻版上,几乎一半内容是民生新闻,内容涉及环境污染、雾霾问题、吃水难问题。其中只有两篇时政新闻报道,一篇是《在澳门社会各界纪念澳门基本法颁布20周年启动大会上的讲话——吴邦国》,另一篇是《吴邦国出席纪念澳门基本法颁布20周年启动大会》。可见,《人民日报》在版面内容的安排上加大了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和遇到的难题,心系民生,使得版面看起来更有亲和力和贴近性,更得人心。

头版国际新闻和批评性报道增多。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头版国际新闻和批评性报道越来越多,做到了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搭配,这是一种全新的改变和尝试。2013年2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上出现了一条国际新闻《以色列轰炸叙利亚目标阿拉伯国家联盟强烈谴责》。2月2日头版上同样刊登了一条国际新闻《墨西哥石油公司大爆炸已致32人死亡》。另外,批评性报道也有所增多,并按其新闻价值和重要性放在头版。比如,2013年1月21日的头版上《汽车文明,我们差在哪儿》对见黄灯就闯、有缝就拱、狂按喇叭、开窗吐痰等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批评,提醒人民群众:人人有“车德”、讲文明,最大的受益者正是道路使用者本人。这一变化是《人民日报》在版面内容安排上的一大新亮点和新突破。

头版头条打破常规,依据新闻规律来编排。《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也有了很大变化。比如,2013年1月22日的头版头条是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狠刹浪费之风》,文中写道:“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对公款浪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倡厉行勤俭节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2013年3月1日,头版最上方刊登的是《50年,雷锋一直在身边》,推出“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专栏,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宣传学雷锋先进典型,深入总结学雷锋实践活动,以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3月21日头版头条刊登的是《时刻准备上战场 ——记广州军区某特战旅二营一连连长刘珪》,对这一时代先锋的形象进行了宣传:特战连长刘珪用如火如铁的战斗激情和卓越成绩,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一个强烈信息——当代官兵正在践行一个属于这一代人的强军梦。这些都体现了头版头条敢于打破常规,依据新闻规律来进行版面编排。

二、《人民日报》版面形式安排的改进与创新

增加评论版,开设多样化的专栏。《人民日报》从2013年1月4日开始增加了评论版,力求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社会各界对此反应良好。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新年第一天就表示:“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实实在在服务读者。”《人民日报》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承诺。2013年3月21日的5版评论版上一共有6篇评论,都针对各种典型的社会问题作出了一针见血的深刻评论。其中,《用法治擦亮美丽中国》呼吁法制不能独行,需要法治精神、文明风尚的推动,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朝“美丽中国”目标迈进;《公益慈善不能代替公共服务》的新论指出政府不能用公益慈善来简单替代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更不能把公益慈善作为新的“钱袋子”工程来运作。又如,2013年3月22日的评论版中《“大众召回”能否让权利归来》就汽车召回问题对消费者不断觉醒的权利意识进行了深刻评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汽车时代,也是权利时代。成熟的市场经济,讲求生产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与对等。从单向度的‘产品供给’到多元互动的‘权利供给’,时代发展的高速路上,系好权利安全带,‘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才会愈行愈稳健。”

评论版的设置使得党报的观点和立场有了自己的阵地,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保持原有风格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保持指导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党报的新闻性、可读性、群众性和服务性,使报纸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得报纸有更深刻的思想和温度。除此以外,《人民日报》还增设了《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新春走基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中国梦赤子心》等专栏,通过专栏里的一系列报道,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连续性、对比性的报道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使得版面更加有系统性。

稿件与图片、漫画等的巧妙配合美化了报纸版面,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当今社会,报纸已进入读图时代。改文风以来,《人民日报》上稿件配合图片和短评的形式更加多见,而且文字与图片、图表的搭配更加巧妙、浑然一体,图片报道进一步增多,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视觉元素,美化了报纸版面。比如,2013年2月18日2版上就一共运用了四种不同类别的图片,丰富了报纸版面,摆脱了以前枯燥沉闷的感觉,使得版面显得更加活泼,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使受众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具体来说,《陨石离我们有多远》中的示意图“图解俄罗斯陨石坠落”用生动直观的图像向我们展示了整个过程,便于我们理解;《千年陆巷太湖畔》则用素描和照片向我们展示了鲜活的画面,配合文字使得我们顿时被太湖畔的美景所吸引,传播效果更好,报纸版面也更加生动活泼。

2013年3月22日5版上用一张漫画生动地示了办酒席成为“收入来源”这一社会普遍现象,作者写道:“请帖纷飞如雪片,宴席聚散似轮转。忧贫哪堪酒风盛,陋俗不除戒奢难。”表达了对这种陋俗的担忧和对奢靡之风的批判。2013年2月12日头版上用了一张图表显示了“去年个税收入同比下降3.9%”这一问题,非常清晰明了。2月25日4版上的《雾霾发难,油品难逃其责》中也用表格清晰展示了全国汽柴油标准升级过程,一目了然。可见,新闻图片、新闻图表、漫画等插图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美化报纸版面,提高新闻的可视性、易理解性和视觉传播力,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加有助于受众理解。

视觉上突出重点,兼顾各方,间接进行议程设置。尊重视觉规律,按照人的视觉习惯,把重要的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间接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合理引导舆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传播心理实验工作室于2006-2007年在国内首次运用眼动仪进行了中文报纸版面的实验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可知,读者在阅读报纸时是有一定的视觉轨迹规律的,在接受同等视觉信息刺激的情况下,人在阅读报纸时的眼动轨迹呈现顺序性的阅读规律:即从左到右,由上及下。[2]改文风以来,《人民日报》在版面形式上也作了很大改进,在兼顾各方的前提下利用视觉规律突出重点内容,在编排中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突出版面的中心和重点,进而凸显版面的审美亮点。比如,2013年3月20日头版在左上方这个显眼位置刊登的是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雅各布 ·卢的新闻,以此来显示这次会面的重要意义。这篇报道对于中美经济关系进行了合理的议程设置,而且报道中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亲切握手图片,更显二者追求合作共赢的姿态。

三、结语

对于报纸而言,版面风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报》在保持自己优良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和最佳的阅读效果。具体来说,《人民日报》在版面的内容安排和形式安排上均有较大改进:在版面的内容安排上,新闻报道变短,版面的信息量变大;时政新闻报道规模压缩,民生新闻规模变大;国际新闻和批评性报道增多,并开始上头版;头版头条打破常规,依据新闻规律来编排。在版面的形式安排上,增加了评论版,开设了多样化的专栏;稿件与图片、漫画等的巧妙配合美化了报纸版面,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视觉上突出重点,兼顾各方,间接进行议程设置。这些都是值得各地方党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然,改文风并非易事,版面的改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完善的过程。各级媒体都应与时俱进,按照新闻的重要性和新闻的传播规律来进行版面安排,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版面设计,为读者呈现全新的风貌,在改文风的实践中走出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武录 ,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4): 102.

[2]喻国明,汤雪梅,等,读者阅读中文报纸版面的视觉轨迹及其规

律——一项基于眼动仪的实验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7(8).

(王灿发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寅桂为中国传媒大学政治思想理论课教研部 2012级传媒政治硕士生)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04期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