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9期

商业外衣下的隐喻与解构

——《杀生》的叙事策略解读

段 婧

2013年08月30日14:2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电影《杀生》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其快节奏的剪辑手法、多层次的时空架构以及随处可见的隐喻象征吸引了观众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解读。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是首要任务,而本文也将从情节外壳、行动元、时间轴、视角以及象征手法的设置和运用几个方面,探讨《杀生》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叙事;行动元;象征

 

2012年4月,导演管虎改编自小说《设计死亡》的电影《杀生》上映,该片延续了“黄渤式”的黑色幽默,夹杂着荒诞、喜剧和些许的悲情,是一部披着商业外衣的作者电影。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其运用的非线性的、罗生门式的多重叙事手法,以一个个的影像片段为观众建构起多维度的想象和思索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各种叙事元素,节奏快而鲜明,时间轴的剪接断而不散,从而让一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回味无穷。而作为一位独具作家气质的作者电影,导演围绕主线架设了多重线索,围绕这些线索,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一、套层式的情节外壳

1.刻意设置悬念层。在影片快节奏的叙事中,导演刻意只展示部分画面空间,同时又设置悬念,引起观众的思考。在医生在对已经死了的牛结实进行尸体的解剖和检查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神秘男子的背影,在接下来医生质问牛医生死亡真相时,牛医生的一句“你能肯定发现人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吗?如果没有,那他又是怎么死的?”声音过后,画面快闪到对尸体解剖的场景,我们从正面看到那个黑衣人正是牛医生。尽管对之前的疑惑解除了,可接下来对谁是牛结实真正死亡真凶的疑惑又产生了。导演的对悬念层的不断设置,一方面不断地吸引观众,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影片的悬疑色彩,恰好符合了影片在宣传时所使用的那句宣传语“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2.超链接式的画面插入。超链接是一个网页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从网页连接到下一目标的元素。而在影片中就有这样几段画外空间的链接,从而拓展了画内空间的意义。当牛结实误以为自己得了癌症时,插入了小时候的牛结实亲眼目睹得癌症的父亲下葬的情景。在对牛医生的调查中,当发现其爷爷奶奶死亡原因在于“作恶窒息而死”时影片快闪到儿时的牛医生为了防止牛结实偷肉,将门窗钉死,结果间接导致了屋内的爷爷奶奶被烟熏窒息死亡。这些画外空间的插入揭示出牛结实的心境以及牛医生费劲心思杀害牛结实的真实动机和原因。

3.叙事线索的平行交叉。医生的调查与牛结实被“设计死亡”的场景是既是同步平行进行,又是互相交叉,共同构成了不同时空下的完整叙事。牛结实死亡的真相是随着医生对小孩、牛医生家、镇长还有马寡妇的调查而逐渐浮出水面的,而这一切调查的原因则来自医生那一句“欠下一条命”的承诺。当牛老板处于个人私心,想将打过药的肉送给牛结实吃时,牛结实却换了另一块肉躲过了一劫。而在影片快要结尾时,那块有毒的肉却阴差阳错的到了牛医生手里。这样的剪辑和叙事设计除了延展了不同时空的连续感外,又增添了因果报应的意味。

二、叙事行动元的巧妙设置

在《结构语义学》一书中,格雷马斯提出了“行动元模式”理论,认为根据作品中主要事件的不同功能关系,任何叙事文本中的人物及其变体都可归纳为六种角色,经过调整,组合为三组关系,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动者[1]。在电影《杀生》中,由于存在调查真相和设计死亡这两个层面的叙事,因而存在两个层面的三组行动元。

1.调查真相中的行动元。从调查真相这一层面来看,卫生院的院长是发出者,他派遣医生前往长寿镇查清造成流行病的原因。而医生则兼具这一任务的接受者和进行调查的主体,他的对象即客体在于牛结实死亡的真正原因。主体在对客体的获取过程中获得了孩子的帮助,即辅助者。而获取真相的过程注定会遇到阻碍,长寿镇的居民和牛医生就成为阻碍其获取真相的反对者。(如图1)尤其是辅助者/反对者这一组行动元的设置增强电影文本内部的跌宕和起伏,造成观影过程中斗争与联合之间的心理张力。

卫生院的院长→死亡真相→医生

↑孩子 → 医生 ← 长寿镇居民

图1 调查真相中的行动元

2.设计死亡中的行动元。而从设计死亡这一叙事层面来看,长寿镇的镇长是这一事件的发出者,他是长寿镇的权威,任何大小事务都由他来决定。在他发出“请他回来”的号令下,接受者兼主体牛医生登场,他在发出者及其个人恩怨的促使下,对其客体——让牛结实在众人眼前“消失”开始了精心部署。在设局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其辅助者长寿镇居民齐心协力的帮助,也受到了孩子们及其马寡妇这些反对者的抵制,一方是力量强大的居民,而另一方却是处于孤立和边缘的群体,这一组行动元的设计凸显出了小人物为个人生存而抵抗权威的无畏精神(如图2)。

长寿镇镇长→让牛结实“消失”→牛医生

↑长寿镇居民→ 牛医生 ←孩子们和马寡妇

图2 设计死亡中的行动元

三、非线性叙事结构的精彩运用

1.横纵交错的时空结构。在影片叙述过程中,存在着两条叙事主线,一条叙事线索存在于现实时空,是医生对死亡真相的调查,调查情况是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横向顺序发展的。另一条线索存在于过去时空,是长寿镇居民对牛结实设计、布局的前因后果。这条线索是随着现实时空中调查的逐渐深入而纵向呈现的。这两条线索既相互交织,又是相互配合。比如在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由黄渤扮演的牛结实被人装进麻袋从山上扔下,此时开车行驶在路上的医生正好撞上了刚刚滚下山的牛结实。这一撞撞出了牛结实和医生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联,正是这欠下一命的承诺才促成了现实时空医生进行调查的动机。横纵交错的时空架构增添了时空的延续感和探秘真相的快感。

2.倒叙与插叙结构。围绕医生调查这一主线,对牛结实死亡真相的渐次呈现多以叙述人对情况的追述和回忆为主,同时插入医生利用证据进行的推测。当医生遇到了小男孩,随着男孩手指的方向,时间轴倒回了牛结实生前,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形象呈现在眼前。在对牛医生家进行调查后,我们知道了“心由境生”四字背后的含义。在这一层的叙事中倒叙和插叙的此起彼伏,不同视角的交织组合使得叙事既有真实亦有虚假。比如在小孩讲述镇长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商讨如何惩罚牛结实时,又插进了铁匠、牛老板和油漆匠讲述自己是如何与牛结实对抗的场景,这一小组合段的插入让故事和人物本身充满了立体感和多义性。不仅揭示出了牛结实的性格特点和众人对牛结实无可奈何的心理,更添加了牛结实这一小人物的喜剧色彩。

3.复调式的叙事结构。“复调”一词来自于音乐术语,原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复调理论”,将“复调”一词从音乐理论植入文学理论[2]。在《杀生》中,导演也有意识了运用了这一叙述结构,实现了影片中的人物跨越时空的对话。对真相的调查过程实际上也是医生对牛结实的认同过程,当医生欢呼雀跃般地如牛结实一样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长寿镇街道上时,实际上是医生通过感受牛结实昔日的生活场景,来获取二者的跨时空的对话。同样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以这种方式架构起对牛结实所作所为的共鸣和认同,也让观众感受到牛结实对自由的渴求精神在医生身上得到了另一种延续。

四、多维的叙述视角

故事需要被讲述。而叙述人则成为讲述故事时不可或缺的元素。依据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所讲,视角分析的是投影方向——即通过选择和不选择一个限制性视点来调节信息的人物是谁的问题[3]。他提出了聚焦活动的概念,还将视角分为了三种类型: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在影片《杀生》中,同样存在着这三种层次的叙事类型。

1.零聚焦叙事。作为故事外层,无所不在的摄像机它充当了零聚焦叙事这一传统的视点,从所有的角度对故事进行讲述,可以不断的穿梭移动,像无所不知的上帝一样俯瞰着长寿镇的一举一动,窥探出故事外层的全貌,比如当医生在解剖牛结实尸体时,我们透过摄影机看到了在远处默默观察医生一举一动的一个身影,而医生对此却浑然不知。在全知视角下,观众看到“设计死亡”的全过程,可牛结实却被蒙在鼓里,在骗局中越陷越深。零聚焦视点始终统领着叙事的走向,使观众能够把握叙事进度,专注于观看故事的全过程。

2.外聚焦叙事。医生作为一个外来者,采用了外聚焦叙事,即客观叙事,透过他的视点,观众看到了奄奄一息的牛结实,看到了村民对他表现出的不正常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死亡真相的调查。医生的调查构成了故事内层。这一视点的运用,给叙述增添了悬疑感和层次感,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索和想象空间。

3.内聚焦叙事。内部聚焦又分为固定观点、变化观点和多重观点三种内部聚焦活动。在《杀生》中很显然使用了多重观点的内部聚焦,构成了故事的元故事层。随着医生对死亡真相调查的展开,我们看到了孩子、牛医生、马寡妇、镇长对牛结实死亡原因的讲述,乃至医生透过他所掌握的线索对牛结实所做事情的另一种推断。类似于《罗生门》的叙事手法,即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而展示了不同的叙述风貌,从而使得关于死亡真相的解释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正是这种叙事视点的运用才使得影像充满了张力,意义理解上充斥着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五、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交织

在《杀生》中,导演管虎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无论是长寿镇的命名还是牛姓的选择,乃至高悬于其上的巨石都给观众带来了多种的解读思路。在男性权力与女性身份的关系架构上,不会说话的马寡妇的角色设计揭示出封建社会女性真实的身份地位及话语权力。而牛结实的形象则隐喻着中华民族长期被压抑的“本我”,那被遮蔽的自由之源。另外,村民由始至终穿着的黑袍子;那高悬在空中由新到旧的红色风筝;响着生日歌的音乐盒;天蓝色的棺材以及那漂浮在空中的鱼一样形状的云朵……多种的道具设置都为观众制造了超出影像本身的语义场,让影片飞离荧幕空间,在多种的解读中涅槃重生,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立陶宛)格雷马斯著.吴泓缈译.结构语义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

[2] 李娟.在对话中统一——浅析“复调理论”在管虎电影中的运用和呈现[J].时代文学,2011(4).

[3] (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