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报业概况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为控制舆论,强化新闻审查制度,对报业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是为“报禁”,报纸家数也因而长期稳定在30家上下。到了上世纪80年代,要求开放“报禁”的呼声日趋高涨,迫于压力,台湾当局于1987年7月14日宣布解除“报禁”,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解除,这是台湾新闻史上至关重要的事件。
“报禁”解除后,台湾报业生态环境剧变,办报不再受限制,市场完全开放,台湾的报业经营进入一个崭新境界:老报在勤于深耕稳守地盘的同时,增张扩版强力出击;新报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虽一时难成气候,但依旧给台湾报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据统计,“报禁”解除一年后,1988年台湾登记的报纸家数由之前的31家激增到122家;“报禁”解除10年后,1996年台湾登记的报社家数增至362家;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达到2210家。
尽管现有逾2000家的报纸在台湾经营,竞争极其激烈,但在过去几十年中成长起来的报业巨头凭借其资源优势先声夺人,台湾报业目前基本呈现“3+1”争雄的格局,即传统的三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和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根据尼尔森一项媒体调查,2004年至2010年,台湾主要报纸市场读者占有率最高的4家分别是苹果日报、自由报系、联合报系和中时报系。2010年,四大报系垄断了台湾报纸市场的93.5%,其中苹果日报读者占有率高达34.7%,自由报系为29.8%,联合报系为16.8%,而中时报系为12.2%。
以下就四大报进行简单概述:
《联合报》及其企业集团
《联合报》源于王惕吾创办的《民族报》、王成章的《全民日报》和范鹤言的《经济时报》。在王惕吾的发起下,三报于1951年9月16日并创联合版,当时报名为《全民日报、民族报、经济时报联合版》,至1953年9月改为《全民日报、民族报、经济时报联合报》,于1957年更名为《联合报》。1974年成立联合报股份有限公司,王惕吾任董事长。
《联合报》创立人王惕吾出身军职,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地位显赫。自创立伊始,《联合报》因与当局关系良好得以快速发展,扩张规模,至1959年取代党营、公营报纸的优势,成为当时台湾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多年来,联合报一直坚持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和平的立场。
《联合报》现任发行人为已故创办人王惕吾之女——王效兰。
联合报系在台湾目前有《联合报》、《民生报》、《联合晚报》、《经济日报》、《星报》等;在台湾岛外则有《世界日报》、《欧洲日报》以及专司提供经济商业资讯的中国经济通讯社(简称中经社)。
联合新闻网为联合报系在线的电子媒体,其每日浏览量名列台湾前三名,目前占中文网络电子报的大宗。
《中国时报》及其企业集团
《中国时报》的创立人为余纪忠,也曾是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在政治上颇有实力。1950年,他创立《征信新闻》,开始是一张油印小报,主要报道内容为物价指数。1960年改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3月29日开始彩色印刷,为亚洲第一份彩色报纸,1968年9月1日更名为《中国时报》,正式成为综合性报纸。
《中国时报》日后又成立了《工商时报》、《美洲中国时报》、《中时晚报》、《时报周刊》、《中时电子报》等媒体,并且将中天电视台纳入旗下。
创办人余纪忠在2002年辞世后,报社交由次子余建新接管,而长女余范英担任副董事长。
在2005年12月24日,《中国时报》控制的荣丽公司收购了台湾的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及中央电影公司(简称“中视”、“中广”、“中影”,合称“三中”),连同此前收购的中天电视台,成为同时拥有电影、收费频道、免费频道的跨媒体集团。
2008年,《中国时报》因陷入经营困境大幅裁员近五成,后被素有“米果大王”之称的旺旺集团总裁蔡衍明接手经营,成立了旺旺中时媒体集团。
《自由时报》
《自由时报》的前身为1980年创办的《自强时报》。“报禁”解除后,联邦建设集团董事长林荣三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收购此报,于1987年改名为《自由时报》,并在1989年迁至台北市,逐渐发展为台湾三大报之一。
《自由时报》的诞生打破了《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垄断地位。1996年初,《自由时报》以“维持每份报纸10台币”的价格策略,强力对抗“涨价为15台币”的《中国时报》与《联合报》,价格策略效果显现,该报在市场份额和广告营收方面得以迅速成长。
另外,《自由时报》得以迅速崛起,与李登辉政治团队的支持也有很大关系。林荣三提出“台湾优先,自由第一”的本土化办报理念,并逐渐成为李登辉执政时期坚持拥护李登辉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