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3年·第9期

报业触网的“试错”与“纠错”【2】

郭乐天

2013年10月10日15:25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试错:为什么传统报业创办的网站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从第一波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主体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到第二波的“一报一网”战略,为什么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涉及到体制机制以及运营模式、技术运用和评判标准。

先就体制机制来分析。第一波的综合性新闻网站,主导整个过程的指导思想是“办网站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这一类型的网站,标准的匹配是以一家核心新闻单位为股东,通常是党报,然后吸收当地其他媒体的资金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类型的网站由于其投资主体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清晰,运营思路不明晰,若资金链出现断裂,通常由股东单位追加投资或由地方财政予以补贴,并没有按照市场需求配置和运用资源,最后基本划归一个效益较好的股东单位接收,原有的公司进行“休克疗法”。而原各股东单位,或将股本金作“贡献”,或补偿式的收回成本,放弃对该网站的共享。

但从2005年开始,这类综合性新闻网站纷纷改旗易帜。同年8月,千龙网被北青传媒收购;湖南的红网改由湖南出版集团主管;唯一幸存的上海东方网因其拥有5个亿的股本金,较早实行了市场化运作。

第二波的“一报一网”,从体制机制来看,主体明确,但运行模式单一。从理论上来讲,它首先要解决的是报业与互联网的互动或融合。但如何动、怎么融,构想并不清晰。尽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但在观念、理念方面并没有达成互动和融合,其内部考核机制仍独立运行,难以避免“两张皮”现象。

就技术的运用来说,就更显弱化。特别是互联网2.O的出现,使网络从早期的单项传播发展到互动,参与式的功能更加强化。但在对新闻事件的互动和参与方面,网络仍处于弱化状态。此外,报业存在着对互联网技术认知和运用的不足,远远跟不上技术革命的步伐。

再有一点,就是内容的单一。由于报业所办网站基本以报纸原有内容为主体,简单将报纸内容上网,基本成了“新版”传统媒体。由于上述这些因素,再加上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一直是个“谜”,久而久之也就勉强维持,逐渐走向式微的状态。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