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0期

论大众传媒在环境问题中的角色与功能构建【2】

王 丹

2013年10月17日15:5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同时,2006年2月和2007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对严重违反环评的企业进行了制裁。三年的环保风暴都是通过环保会议,政府的环保部门向媒体公布相关数据开启的。

利用媒体平台,政府向公众公布环保工作状态,公众也通过在媒体网页留言和点击新闻等方式,与政府实现互动。

(四)辽宁斑海豹危机之战

这场斑海豹危机之战被认为是一场“百团大战”,一些不同省市以往从来没有过交集的环保组织通过网络平台集结,为拯救斑海豹团结到一起。事件中,民间的环保组织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贡献了一个极好的合作案例。

事件 3个月,“盘锦市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通过网络汇集了全国环保组织的力量,将计划建在斑海豹栖息地上的滨海公路远离,保住了斑海豹家园。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 田继光正是利用了微博等等新型大众媒体的优势,用“传声筒”将自己的声音放大,并在媒体上与“不曾谋面” 的志同道合环保组织留言、互动、联合,保护了斑海豹。

(五)云南铬污染事件

事件 云南媒体揭露铬污染情况报道,引起网络上万次回帖。新华社记者实地调查,引发全国媒体集中报道。事件得到政府回应,污染物得到处理。

云南的镉污染事件是典型的大众媒体在环境新闻中行使监督职能的体现。事件发生后,媒体通过建立专题网页的形式,如雅虎网《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网易《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实现案件全方位立体式报道,追踪事件后期解决发展动态,并对事件作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利用新闻评论的形式,对案件的舆论导向进行引导。

三、大众传媒在环境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一)用镜头报道监督,揭露现象与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环保事业是从“曝光”起步的。“曝光”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使环境新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7]。

媒体通过镜头,利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将环境问题“暴露”在每个公民的面前。大众媒体的监督功能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之时和环境问题发生之后的问题解决等方面。

(二)信息公开与传达,告知环境问题动态

在环境事故发生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媒体对事故进行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披露成为环境报道的主要功能之一。

信息的公开与告知是大众媒体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一项基本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报道自然及社会环境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受众了解世界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政府环保政策、治理措施解读

随着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环保的重视,环境保护部门逐渐改变对媒体信息“藏着”“捂着”的态度。相反,利用媒体的传播功能,政府将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将信息通过媒体传达给公众。

另一方面,媒体也通过主动自主性对于政府的环保政策等进行解读,使公众对于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解。例如,2005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连续3年掀起“环评风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评风暴”事件,据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不完全统计,各类媒体关于“环评风暴”的报道和评论,先后共发稿300多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8]。

(四)沟通、分享平台

媒体是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媒体,公众可以发表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与建议。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可以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回应,与公众意见进行互动。

大众媒体的这一功能尤其在新型以网络为主题的媒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网络新闻平台,网友可以通过评论及留言的方式对于新闻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如电视新闻可以通过节目的收视率得知观众对于内容的关注度,网络新闻也可以通过新闻的浏览量、点击量及新闻排行来得知工会总对于环境事件的关注度。同时,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转发也变成一种态度”。

(五)对公众环保参与的推动

“环保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重要,从更深层次上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的参与程度太低。”2006年绿色新闻人物颁奖大会上,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就指出。同时,他还指出:“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公众。”

我国环境问题急剧发展,使得环境恶化引发的社会危机加深,促使一部分人在传媒带动之下开始参与环境治理。《南方周末》专门建立起《绿版》,发起“我为环保法提建议”问卷调查,征集公众对于环保法的意见。

(六)舆论意见修复与引导,体现教育功能

当环境问题发生,公众易受到偏颇意见的影响,从而出现极端的思想及言论行为,在事实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攻击相关地区及部门,给社会秩序的维护带来不良影响。公众的情绪受媒体报道的影响很大,对受众进行适时的舆论引导,能凝聚社会力量,稳定公众情绪,进而共同战胜危机。

同时,公众以前普遍受功利主义影响,认为环境问题与自身无关。地方媒体通过报道地方的环境问题,对于当地的公民以警示作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公民切实实际参与到环保的行动需要传媒的积极引导。越来越多的环境新闻报道不仅报道环境问题的事实,多采访专家讨论问题的原因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使公众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同时改变自身的行为,正确地保护环境。

(七)推动具体环境事故事件解决,机制建立

大众媒体对于环境问题及环境事故的报道,最终目的之一是促成问题的解决。小到促成具体环境事件的解决,大到推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领域政策,防治同主题环境问题的出现,为以后的问题解决提供方案。

通过大众媒体的报道,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决策的执行更具公开性、民主性。例如,2005年3月,河北省立法支持新闻媒体监督环境污染行为,河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9]。

四、对现有情况的对策与思考

(一)大众传媒与民间环保组织、个人的结合

媒体不是民间环保组织“替天行道”角色的机械宣传者,媒体本身应发挥主动性,通过开展环保专题讨论会、专题等形式将公民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起来,为公众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困惑,宣扬环保知识与理念。

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环游科技、南京绿石等环保组织在民间就拥有强大的环保力量。媒体与民间环保组织及个人的有机结合,将更利于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二)加强媒体工作人员环保知识培养

任何环境问题都有利弊两方面的解释,一名出色的环境新闻记者应该具备过硬的知识,以应对不同领域的环境新闻。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中的环境课程学习不足,因此导致学习新闻专业的同学走上岗位后的环境新闻报道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有报道的限制性。针对新闻媒体工作者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不足,应当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媒体工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新闻发生,可以更全面、更专业地进行采访,采访问题的核心内容,给读者呈现更加深刻、优秀的新闻报道。环保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它有利于增强媒体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度。随着“走、转、改”报道的提倡,更加要求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了解事件。不要局限于专业化和表面现象的描述,要深入地追踪调查,满足公众对环保信息的需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新闻媒体是中国环保运动的真正推手。[10]”大众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本身责任感的履行。环境新闻报道因其自身特点,使其成为体现媒体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大众传媒[EB/BD].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E5% A4%A7%E7%9C%BE%E5%AA%92%E9%AB%94

[2] 大众传媒[EB/BD].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275252.htm.

[3] 程少华.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J].新闻大学,2004(夏).

[4] 王积龙,蒋晓丽.什么是环境新闻学[J].江淮论坛,2007(2).

[5] 张威.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J].新闻记者,2007(5).

[6] 人民网专题网站.告别环保风暴 推行环境经济新政[EB/BD]. http://env.people.com.cn/GB/8220/116402/116403/ .

[7] 刘友宾.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J].中国记者杂志,2007(4).

[8] 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新闻媒体发稿统计资料

[9] 杨守勇:河北立法支持新闻媒体监督环境污染行为[N].新华社, 2003-03-28.

[10] 潘岳:推动环保事业,舆论监督功不可没[N].中国青年报, 2007-04-28.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