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试论央视纪录频道对电视文化生态环境的牵引与规制作用

王 欢

2013年10月21日14:5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内容摘要] CCTV-9这个没有广告、没有主持人、没有演播室的频道,在当下商业气息浓郁、媒介生态恶化的泛娱乐化传媒格局中建构起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本文即以我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为视点,一方面剖析它对我国电视文化生态环境的牵引与规制作用,如繁荣纪录片产业,丰富我国电视文化产品样态;为我国纪录片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以文化人”,传播时代主流价值,平衡社会文化生态等。另一方面以反思的精神对央视纪录频道的品牌定位做出辨析。

[关键词] 纪录频道 电视文化 媒介生态环境 纪录片产业 娱乐化

1985年,美国探索频道开播,并在随后几年中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张,成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纪录片频道之一,目前在全球145个国家共有超过14400万个家庭订户 。与此同时,英国BBC、日本NHK等公共电视机构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相比之下,我国的纪录片产业起步较晚,开播于2001年7月的CCTV-10无疑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播出的主要平台,紧随其后的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以及重庆科教频道都是相对成熟的纪录频道,但其中纯粹的纪录片播放平台寥寥无几,大多都是以“电视纪实栏目”方式出现的纪录片栏目,面向全国播出的专业化纪录频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缺席状态。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

2011年1月1日早八点整,央视纪录频道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可谓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它在充分借鉴了中国之前存在的几个纪录频道的发展经验的同时,抬高门槛,上升档次,通过自己鲜明的品牌定位与出色的专业品质,推动并建立起中国纪录片标准体系和行业标准,使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频道的发展真正步入正轨。

CCTV-9的出现不是简单的挽救了某一个片种的问题,而是牵引与规制了整个电视媒介文化生态。在当下商业气息浓郁、媒介生态恶化的泛娱乐化传媒生态环境中,这个没有广告、没有主持人、没有演播室的频道对我国的电视文化生态所引发的影响不啻于一场深刻的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繁荣纪录片产业,丰富我国电视文化产品样态

我国纪录片产业一直面临着诸如市场规模小、专业化水准不高、创作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不够先进、融资渠道太窄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我国纪录片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并能有序运作的产业链,这使我国纪录片产业受到产业化发展和市场的制约,并且这种产业链断裂和缺失是一时之间很难构建起来的。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填补了缺失的环节,不仅提供了一个超高品质的播放平台,还凝聚了一批高素质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并在背后大力推进制播分离,繁荣纪录片产业,丰富我国电视文化产品样态。

首先,央视纪录频道每年3000小时的播出量,每年超3亿元人民币的制作投入与运营经费,给市场传导出纪录片有空可播、有利可图的信号,这无疑给国产纪录片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必将吸引相当数量的社会资金与创作人才投入到纪录片创作之中,进而扩大中国纪录片市场规模,提升纪录片效益。运营两年多来,纪录频道就曾通过“活力中国”、“传奇中国”等主题招标活动,吸引相当数量的社会资金与创作人才投入纪录片创作之中。记录频道总监刘文还曾透露于今年计划发起成立全国纪录片联盟,促进地方台复建纪录片栏目,让散了的队伍再重建起来让纪录片回到黄金时段。

其次,CCTV-9不仅能播出,还能“造血”。央视纪录频道将整建制地推进制播分离,用制播分离的方式组建纪录片的生产和营销主体,形成贯穿创意、生产、销售、传播各环节的产业链。并通过联合制作、委托制作和购买播映权等方式创新运营模式,让已经流失的纪录片工作者重新回到纪录片创作中来,从而尽快将中国纪录片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并推动中国纪录片走进国际市场。做到这一点,既在于中央电视台拥有国家级媒体的号召力,也因为这个平台不仅面向国内,还面向国际,因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最后,央视纪录频道还高度整合中国纪录片的优质资源,建立起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行业标准,如“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中国价值、国际表达”的选题标准、高清制作标清播出的技术标准、以质定价高于平均的价格标准等与国际接轨的纪录片标准体系。这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纪录片市场,并将极大加重当前我国电视纪录片在“走出去”过程中的谈判筹码。

(二)为我国纪录片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当今,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消费社会之中,大众文化正日益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 在如此强势的娱乐化泛潮中,电视纪录片也不自觉地披上了娱乐的外衣,不论是在对纪录片的题材定位还是在纪录片的叙事以及对纪录观念的认识上,娱乐化都已成为一面鲜明的导向旗帜。

在娱乐化的旗帜之下,电视纪录节目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同一种模式,即故事化的讲述、奇观化的镜头以及悬念化的叙事,而把文化和艺术诉求放在了背后。以CCTV-10科教频道的《走进科学》栏目为例,在《迷墙》、《家缠狐仙》、《金湖水怪之谜》、《飞棍之谜》几期节目中,制作者充分利用各种元素——如主持人的语言、音效、光线、色彩、镜头等——来设置悬念,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在《飞棍之谜》一期中,主持人围绕一种奇特的现象做出了十余种假设,然后再将其一一破除。可以说,在这类节目中,一端是纯粹的事实,另一端是纯粹的推测和想象,叙事构成了这两极之间变幻无穷的“光谱”,而富有情趣的曲折故事和深沉语调抛出的悬念则负担起对这个光谱进行恰当平衡的重任。

游走于娱乐泛潮中的纪录片及纪实性栏目,其现实性被新奇性所取代,娱乐化中所体现的所谓知识性、文化内涵、人文关怀等等,也都被涂上了一圈浓厚的虚幻色彩,变成了一道视觉景观。而纪录片原有的知识性则成为包装在娱乐性之外的一件华丽外衣,在这件华丽的外衣之下,娱乐畅行无阻。于是,在制作方的有意引导、迎合与观众的热烈响应之下,纪录片的娱乐化追求成为在激烈的节目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深刻地改变着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面貌。

笔者认为,造成当今我国电视纪录片作品在娱乐浪潮中打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彻底的、专业的、高品格的纪录片播放平台,上文中提到的CCTV-10、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以及重庆科教频道都不是完美意义上的纪录频道,所播出的纪录片多以栏目的形式穿插在各种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电视剧甚至真人秀节目之中,必定会和这些栏目一样遭遇收视率的审判。尤其是自我国电视频道开始走专业化路线,试图细分受众人群,电视台便引进企业的量化考核与管理,按收视率高低奖优罚劣、末位淘汰,最终唯收视率马首是瞻。很多叫好不叫座的纪实性节目逐渐萎缩或退出黄金时段甚至被撤销,导致纪录片人才流失和创作队伍萎缩,一些生存下来的纪录节目则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宣传部门交办的宣传性任务,工作人员的创作主动性大为受挫。比如原CCTV-12《见证》栏目的前身是《纪录片》,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却长期受到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末位淘汰制的威胁。2003年《见证》栏目“不得不放弃成就经典的梦想和学院风格严肃的、纯客观的纪录方式,重新考虑观众定位,查找故事性强的题材,增加猎奇性和吸引力,比如缉毒、破案等等,希望能拉动收视率。”

CCTV-9的优势就在于,央视决策层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纪录频道纳入收视率和广告评估体系,而是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具体呈现,没有给它经营上的压力。也就是说,CCTV-9打破了过去十年来唯电视收视率是从的节目评价标准,建立起一个新的综合评价体系,真正将专业性、引导力、影响力和品质作为衡量纪录片节目的重要指标。所以,在这个平台上,纪录片作品不必再为收视率而担惊受怕,更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业界呼唤多年的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三)用纪录的力量“以文化人”,传播时代主流价值,平衡媒介文化生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人民的物质生活迅速走向富足,但民众精神世界的需求并没有被充分尊重与满足,这种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鸿沟正越拉越大。精神空虚、压力过大、焦虑、忧郁等愈发成为普遍的社会症候,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入侵以及本土文化融会能力欠缺的双重影响,使电视媒体一味迎合电视观众的娱乐需求而大力推进娱乐化,这种单纯的迎合使电视文艺中的低俗、庸俗、媚俗日趋泛滥,媒介文化生态正面临着失衡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纪录频道作为“以文化人”的载体,通过播出高思想品格、高艺术品质、高文化品位的纪录片节目,既使社会大众了解了外部客观世界,又以文化温润心灵、涵养人生,并引发人们重新思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久违的哲学命题,这无疑是救治当下社会思想迷失症的一剂良药。从这一点来看,央视纪录频道对于矫正文化失衡,传播时代主流价值,发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纪录频道播出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实、文献档案四大类。这些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性内容,将对全社会民众尤其对青少年受众的知识积累、智力开发、通识教育与终身学习发挥积极作用,使纪录片成为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的生动教材,培养与提升年轻一代的欣赏趣味、文化品位。在开播两年多的时间里,纪录频道在社会各界和国际电视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持续的影响力,2011年,纪录频道的电视观众满意度在国内所有科教纪实类频道中排名第一;网络观众满意度在中央电视台15个频道中排名第一;还有网媒称这是观众睡觉前三小时最喜欢的那一块屏幕。

很多人都认为,在文化表现上,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电视都担当不起“文明和文化的看家人”这一角色,因为电视作为“冷媒介”的代表所提供的是浅显文化,所能达到的效果无非是娱乐大众。然而,电视纪录频道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它作为与文明对话的媒介形态具有其他电视节目所不具备的关键要素——价值观,即观看世界的方式。纪录片既有独特视点,又与世界主流价值观相容,它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就像一束光芒,在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普遍缺失的时代,重新照亮理性,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浮躁的时代“凝神定气”。其实这种理性与号召力是电视媒体原本就应具备的,只是不知何时我们丢失了,它的回归值得庆幸。

然而,对于中国的电视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构,并不是一个CCTV-9的开播就万事大吉了,和很多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生活一样,纪录频道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尤其在它发展的初级,很多关系到长远发展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一)“纪录频道”or“纪录片频道”

CCTV-9的开播使纪录人多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该频道开播之前,全台为了名字绞尽脑汁,最后结果是“纪录频道”,不过观众还是习惯叫它“纪录片频道”,官称和俗称之间就差了个“片”字,但一字之差,却折射出创办者与受众二者对该频道的认知逆差。

CCTV-9采用淡化栏目,突出时段的国际编排形式,将自制或者购买来的纪录片作品做了一个精明的排列组合放在这个平台上播放。这样一来,播放的纪录片便成了完全独立的作品,并不归属于频道,这时,纪录频道的观众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隐形观众,他们对作品的认可并不等同于对频道的认可,而失去受众认可的频道不过是一道漂浮在空中的电子信号,更别谈什么品牌建设了。那么如何抓住这些隐形观众,将其对纪录片的认同与喜爱移植到记录频道上就成为了CCTV-9亟需探讨的课题。

频道是频道,纪录片是纪录片,二者不能什么都捆绑在一起发展。频道是媒体,它遵从媒体的生存规律。根据国外电视频道的发展经验,专业的纪录片频道不一定是纪录片放映的最佳选择,公共频道似乎更适合纪录片的播出,如英国BBC、日本NHK或美国PBS,他们不是一天到晚播放纪录片,因为再狂热的纪录片爱好者也不会24小时只看纪录片,它们往往在黄金时段推出重量级的纪录片,这样的节目搭配似乎更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

(二)内容的失衡

CCTV-9开播以来,所选用的纪录片多是以BBC、探索频道等世界纪录片大公司出品的包括《人类星球》、《美丽中国》等在内的“大”型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作品以其瑰丽的画面,饱满的内容,大气磅礴的包装,精密巧妙的编排赢得了受众的认可。在CCTV-9播放的国产纪录片,也多是系列“大片”,如《故宫》、《圆明园》、《南海I号》等。面对社会各界对纪录频道的一片喝彩,笔者欣慰同时也心存疑问,那就是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选择方面是不是还没有平衡好“大”与“小”的关系,是不是还没有给工业化纪录片和独立纪录片二者各自应有的生存空间?

从国际纪录片品牌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制作播出的作品属于比较典型的工业纪录片,英国BBC、日本NHK和法德合作的ARTE制作播出的作品则在模式化的框架内保持了一定的个性与思想空间。总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来的节目特点,不难发现,所播放的纪录片题材大多偏重历史地理自然知识,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较少,尤其是国产纪录片,主题教化成分过重,缺少对现实的反思和对个体的关注,内容上往往为了追求广度传播而抑制了思想深度与美学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纪录片传播文明的力度。

面对纪录频道内容失衡的问题,不仅仅需要纪录人拿出真心,更要求央视纪录频道全面借鉴国际成功纪录频道品牌的经验,一方面建构起工业化的纪录片生产模式,一方面又要在模式化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深度与美学个性,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并要在创作过程中凸显独特的中国元素,绝不能简单地重复其他品牌的风格特征。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