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关怀探析

张 颖

2013年10月21日15:2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 要 :本文首先指出我国当前许多新闻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实施不当存在的误区,然后从 4 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试图来提醒和呼吁广大新闻工作人员重视在新闻报道中正确、有效地实施人文关怀。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新闻工作人员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精神,它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是衡量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是否成熟的标志,所以作为媒体有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关怀,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新闻工作人员作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实施人文关怀,除了要尽可能多地把客观事实展现给社会和受众外,还要在尊重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关注新闻当事人的生存价值和状态,维护其应有的人格尊严。

一、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误区

目前媒体一般都能表现出对人的同情和关爱,但往往在这种关爱会不自觉的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他们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并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1.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大体指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这样的群体承受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本来就已经够大的了,但新闻媒体往往会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公众的知情权,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直接描述,在采访时问他们一些不愿回答的问题,这体现出新闻工作人员对弱势群体关怀上的失误。这种现象在各种媒体中随处可见,如:每年9 月贫困大学生入学问题便会成为各种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贫困生身世的报道,很多地方赤裸裸地侵害了他们的隐私,甚至是人格尊严,这种拿别人的身世作为“卖点”的行为,有违人本精神。贫困生的确需要社会的帮助,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愿意走上街头去接受捐助,他们不希望因为贫困而失去别人的尊重。

各媒体中还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不当的人文关怀现象,每到春节很多新闻工作人员在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们的关怀。

2.个人隐私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

面对激烈的新闻行业竞争,一些媒体为了获得新闻而随意将别人的隐私曝光,新闻工作人员以全天盯梢、跟踪、偷拍等手段穷追不舍,令采访对象提心吊胆。有的甚至弃被采访者的权益于不顾,让被采访者的隐私权荡然无存。

3.灾难事件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

所谓灾难事件,是指给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严重伤害和痛苦的天灾人祸。新闻工作人员是离这类新闻事件较近的人,所以关于他们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一般情况下,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会因为遭受了严重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需要经历一段生理及心理上的调节期。此时他们不愿被外人打扰,也不愿接受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闻工作人员为了报道需要,坚持采访,很难得到他们的配合,如果不注重沟通,甚至会引发矛盾。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性化关怀的缺乏就是对身处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缺乏关注。现今的许多新闻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不顾灾难亲历者身处怎样的困境,刨根问底以求获得独家新闻,或者干脆通过肆无忌惮地抓拍残酷、血腥的场景以达到报道目的。

4.娱乐生活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民以往的价值观体系和道德规范有了新的变化。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也放在了娱乐式的炒作上,在这股风气的影响下,很多新闻工作人员全然不顾人文关怀的宗旨,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甚至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达到刺激受众的目的。

二、新闻报道中有效地实施人文关怀的对策

在新闻报道中,正确并且有效地实施人文关怀,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如何正确、有效地实施人文关怀却是一些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因为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体现,离不开新闻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的正确实施。

1.关注百姓民生,实施人文关怀

在新闻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真切感受群众心声,新闻工作人员就不能居高临下,而应该深入到百姓生活、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写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报道,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些采访中,新闻工作人员不应单纯的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与“记录者”,而应该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做一个平民新闻工作人员,多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展现他们的苦与乐,与他们形成心与心的平等交流。

2.科学规范采访,实施人文关怀

在采访中,无论灾难事件当事人或遇难者家属是否愿意配合采访,新闻工作人员都应采取富有人情味的采访方式,设法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遇难者家属首先要表示真诚的同情,以恰当的形式宽慰他们的心情,拉近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制造更容易沟通的人际环境。其次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尽量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如果一个新闻工作人员或媒体只注重抢新闻,而对事故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漠不关心,这样的必将失去越来越多的受众。

3.慎重对待隐私,实施人文关怀

隐私是公民的个人身体或日常生活中不愿向他人公开或让他人知悉的秘密,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要涉及许多个人情况,如当事人的私人资料、隐私生活等。新闻媒体如果处理失当,就有可能会造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当涉及拍摄、采访对象的隐私时,不妨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要注意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实现对受众知情权的满足,媒体的人文关怀有时会与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发生冲突,严重时还会诉诸法律。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要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忘记保护社会公民的隐私权。新闻工作人员是服务于社会公民的,是因为有言论出版自由才使新闻工作人员拥有采访和报道自由权的,被采访者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对这种资源的过度掠求是要付出代价的。

4.提升人文素养,实施人文关怀

新闻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有理性有激情。现在强调的新闻工作人员的素养往往多注重技术层面,如采编技巧、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其实,在未来社会中,新闻工作人员的人文精神如何表现,同样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兴衰。新闻工作人员不应成为金钱和物质基础的奴隶,而应该担负起推崇向上的人文理想和启人心智的责任。作为媒体,当然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但更应时刻铭记:新闻工作人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新闻工作人员,人的重要性永远高于任何职业。

每个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新闻工作人员,都应该在新闻采访传播过程中,给予采访对象和事件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有意识地走“人性化采访”之路。如何把握和运用人文关怀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人员深思的。人文关怀也必会成为衡量一次采访、一篇报道、一个媒体成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总结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始终处于社会文化最敏感的前端。新时代的新闻工作人员应当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要做到新闻报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介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耀晗.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天地.2011.3.22-23 页

[2]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新闻大学.2002.2.35 页

[3]于小雪.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问题.新闻爱好者2011.2.8-9 页

[4]提文静.人文关怀——当代新闻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与写作,2001.11.57 页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