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新月异的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媒介融合”一词已经被广泛认知、接受和研究。传统的新闻媒介形态开始变为多元的融合的媒介。为适应迅速发展的多元媒介,生产更多高品质的融媒产品,新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学子应具备哪些必备能力和如何从自身出发培养这些能力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教育;新闻学子
如果说80后是伴随着电视机长大的一代,那么90后则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宽频、手机电视、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成长,成为年轻一代获取新闻,了解世界的新窗口。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学子不仅要作为新媒体用户去体验媒介融合下的融媒产品,更应该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专业的眼光认识媒介融合,掌握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子应具备的新能力以及运用新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来掌握这些新能力。
一、 认识媒介融合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切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即其书中所说的“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因数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2]
最早将“媒介融合”引入国内的学者蔡雯认为“媒介融合”还有一层值得重视的含义,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她认为对新媒体而言,“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介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她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3]
同时蔡雯从四个层面梳理了对“媒介融合”研究的四种主要类型。从微观层面出发,强调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作用和驱动作用。从中观层面出发,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传媒技术融合、传媒产品形态融合、传媒运作系统融合和传媒组织机构的融合。从宏观层面出发,概念不仅包括微观和中观层面,而且强调社会监管和规则的融合,受众的参与以及媒介融合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后果。从大传媒角度出发,内容涵盖传媒业、电信产业、IT产业、电子产业等所有参与到媒介融合中来的产业。[4]
当前,新闻学子应该主要从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对媒介融合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学习,了解新技术对媒介融合发展的作用方向及其影响。同时要关注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融合的进程,新融媒产品的形式,我国各个传媒系统融合的运作和传媒组织机构融合的发展。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学子的影响和挑战
新闻学子作为传媒界的储备人才必须时刻了解传媒的业界变化和传媒界对传媒人才需求的变化。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快速掌握新技术并熟练运用的能力
首先,由于新技术是推动媒介融合发展的动力,在媒介融合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从业人员需要有掌握和熟练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制作融媒产品需要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面编辑和美化等一系列工具和技术。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只要掌握了文字功底即可,报纸的排版和版面美化技术则由其他专业人员完成。如今,制作融媒产品则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文字稿件的基础上利用采访时得到的音频和视频制作一则融媒体的新闻。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利用音频剪辑软件如Cool Edit Pro、GoldWave等编辑声音,需要利用Adobe Premiere、FinalCut Express、Edius等视频制作软件来编辑视频,需要利用需要利用Photoshop、Fireworks等图片制作软件来美化版面,需要利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软件来编辑网页。这些软件和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虽然说熟练运用以上的全部的技术非常困难,但是掌握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制作融媒产品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在转向新媒体时的一大挑战。大多数传统媒体人,不屑掌握网络网络技术,总觉得自己有丰富的媒体经验还让社会关系,写过数篇足以影响社会的特稿,就对每天只会“起低俗标题,做花色图片”的网编不屑一顾。而事实上,一个连PS、DR这种最基本技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主编难以被手下尊重。有位如今身居某女性网站副总编辑的传统媒体人对我说:“你如今做内容的经验已经足够丰富了,想要有进一步的提升,就一定要丰富自己在产品和技术上的知识。”[5]
(二)筛选综合信息,制作融媒产品的能力
其次,虽然新技术是推动媒介融合发展的技术动力,但融媒产品的核心还是内容,“内容为王”仍然适用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产品。媒介融合不仅带来了不断更新的技术,还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新的技术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每个微博或微信用户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已经不在是传统的新闻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如微博平台上的“学习粉丝团”,自2012年11月起该微博一直发布关于我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新闻信息。微博中发布了不少只有近距离才能拍到的照片,并且照片发布的速度比新华社等媒体的官方微博还快。这个微博的博主并不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只是普通的肄业大学生。他能够迅速的发布信息并不是身在第一现场,而是他从众多微博用户中寻找现场微博用户相关信息和照片,征得原博主同意后引用原博主信息。由于该微博引得众多网友关注,所以被认为是最快发布信息的微博。在众多微博用户面前,官方媒体的时效性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不能拉长战线取得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的制高点,那么在媒介融合现状下的今天,可以利用新媒体上浩如烟海的一手信息制作深度的融媒新闻。制作深度新闻产品的前提是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精准的选择、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
所谓精准是指筛选信息时要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即保证所挑选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同时要筛选受众想要了解的信息,即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受众对内容的需求从而生产出受众需要的信息。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在媒介融合下传媒界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所谓整合是将自己采集和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和有机的组合,使众多庞杂的信息变成有逻辑的、系统的内容。通过有机的筛选和组合出的内容才能使受众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事实和真相。如今,网站中的新闻专题是这种综合形式的集中体现。如凤凰网十一期间的“2013年国庆黄金周”专题,包括:来自不同媒体的最新新闻报道、新闻视频和新闻图片、热门城市天气、国内的旅游天气、分析评论和网友的的留言。这样一个综合的专题可以让受众对十一期间的新闻和发生的事件有系统、调理的了解。
(三)多媒体信息采集的操作力
再次,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介市场不再以媒介形态来划分,而是以不同的媒介品牌来划分媒介市场。如人民日报社下的《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搜索,南都全媒体集群下的《南方都市报》、《南都娱乐周刊》、《南都周刊》、《中国财富》、《云南信息报》、凯迪网、南都网。在这些媒介集团下工作,新闻工作者不再为一个单一的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多重媒介形式服务。也就是说记者采集回来的信息,既能为报纸体供稿件,又能为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提供新闻素材。这就是所谓的“超级记者”:一个能用照相机、笔记本和磁带录音机为各类媒体报道新闻的记者。[6] 如在关国“融合新闻”做得最成功的关国媒介综合集团(MediaGeneralInc.),有一个名叫Jackie Barron的女电视记者,曾用四周的时间在安东尼奥采访一个重要的联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晨6点给网站写一篇专栏文章,介绍案件的情况,然后到法院去采访当天的最新进展情况,上午10点通过电话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两点半到三点编制一个晚间电视节目传回去,然后再回到法院采访下午的进展情况,通常到晚上7点才结束采访;最后,还要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一篇新闻稿。这样技能全面的记者在今天已经成为非常抢手的人才。[7]
(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上文提到的“超级记者”在有些情况下是可能的,但是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雇员努力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做报道,而当网络媒体想使用他的报道的就很容易陷入困境。记者做的工作越多,他们延期完工的可能性就会越大。那些被迫为各类媒体大量制作报道的记者很可能在不同媒体间重复他们的工作。这限制了事件在各媒体中报道,也没有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形式的优势之处。融合的批评家经常指出“万事皆通而无一门精”的方法会使新闻业变得更糟。[8] 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报道是跨平台的多媒体、多形态的。“超级记者”的合理性由于以上的原因还存在诸多争议,但“超级团队”已经在媒体机构广泛流行。“超级团队”即让每个记者都处在一个团队中,每个记者担任多媒介信息采集的一个角色,最终由团队生产出适合不同媒介的新闻。在这个“超级团队”中记者不单是单独采访向报纸供稿的记者更是团队中的成员和组成部分。每个记者在有较高的个人能力之外更需要有与团队内成员良好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美联社对应聘文字记者的人说:“应聘者需要明白多媒体新闻生态系统越来越重要,并能够与生产起亚形态产品的同事合作。”甘奈特报业集团要求商业记者要能与生产互动数据数字内容的多媒体合作。《纽约时报》则告诉数字编辑一职的申请者,工作内容将涉及与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以及编辑部内其他同事合作。[9]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介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以上的能力和素质。一个所谓的“超级记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造就的。对信息的筛选判断,掌握多媒体的编辑制作,掌握不同媒介新闻特点等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和锻炼。为了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应该积极寻找锻炼自身能力的学习方法。
三、新闻学子应如何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
由于没有真正进入传媒行业,新闻学子不能迅速直观的感受业内变化。媒介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介融合不断发展,更需要新闻学子不断地学习和跟进。
(一)培养多媒体的思维方式
多媒体记者需要知道怎样使用各种数字工具,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种多媒体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思维方式需要分析每一个新闻报道,并寻找其潜在的多媒体整合。要进行多媒体整合就需要先了解每一种媒体的优势和能力。首先,报纸具有方便、能够永久保存的优势。印刷品可随身携带,可以反复阅读。同时报纸能作为历史性的文献和时代性的记录。但是报纸也存在局限性:版面有限,获取不便利,内容静态,内容一旦印刷无法更新。电视和广播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的优点。音频和视频可以在事件发生时同步传达给听众和观众。但是电视和广播节目转瞬即逝,停留时间较短。同时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间有限,限制事件播报时间。网络可以说弥补了报纸、广播、电视的缺点,人们可以随时找到想要了解的信息和资讯。但是网络由于其海量信息让浏览者进入浅阅读时代,同时做好网络信息提供要耗费大量的人员收集视频、音频、图片资料。当新闻发生时,记者们需要知道首先满足那种媒体。当然,最大的挑战是为了创造新的报道把平常课堂上训练的传统报纸工作的流水线作业式的思想改变成协作的思考模式。
(二)在校内整合资源进行媒介融合实验
如今,很多院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校内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校园媒体,以说报纸、广播、电视台应有尽有。新闻学子进入业界实习的机会很少,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在媒体实习的时间较短。但新闻学子毕业即面临着进入媒体投入工作的挑战。如何能快速适应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呢?在校内进行媒介融合的实践是最好的锻炼方法。以河北大学为例,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新闻中心(河北大学电视台、河北大学综合新闻网)、河北大学校报,校团委领导下的红色战线、青年通讯社,新闻传播学院下的学院网站、正声报、《直觉》杂志等。如此多不同媒介的校园媒体可以说是个微型的新闻行业。如今这些不同的校园媒体由不同的机构管理,这些校园媒体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工作、报道面单一乏味和不同的校园媒体间缺少合作的问题。如何整合这些校园媒体在采编播上的联动合作是媒介融合的很好时间课题。当然,关于媒介融合必备技术、制作融媒产品等媒介荣合的实践新闻学子在校内都可以进行实践和实验。
(三)与老师、同学进行合作式学习模式
上面我们说到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行业对新闻工作者团队合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国大学的教学模式仍为讲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灌输的模式。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是上课听讲、做笔记、课下孤军奋战。这种单一的固定的模式使课堂上的教学十分死板,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学生的自学模式则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空间内,创造和想象思维被束缚。一个缺少创造力的新闻记者注定不是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一个缺少团队协作力的记者也不会很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是困难的,但学生可从自身改变当下学习模式。课堂上积极与讲师互动,课下和老师建立起学术交流的通道,时常与老师沟通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同学结成学习小组或者建立团队共同完成小型的课题等等都是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媒介融合时代已然到来,作为未来新闻事业的接班人,新闻学子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将眼界拓宽,时刻关注业界和学界的变化和发展,积极把自己投身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行业中去,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学子和未来优秀的新闻人才。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 ,7
[2]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体融合,人大新闻网站,2006,4
[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 ,5
[4]蔡雯、王学文: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 ,11
[5][澳]Stephen Quinn 、[美]Vincent F.Filak:《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 ,任锦鸾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1页
[6]胡宇:一名合格网编需要掌握什么技术[J]中国记者,2013,8
[7]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8] [澳]Stephen Quinn 、[美]Vincent F.Filak:《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 ,任锦鸾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2页
[9]王武斌:从欧美媒体“招聘启事”看媒体人必备技能[J]中国记者,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