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18日电(记者 孙丽萍)为期一个月的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8日晚落幕。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节,这场每每与秋天同步降临申城的“艺术盛宴”,不仅荟萃世界最美的舞台艺术风景,也以一组创纪录的“数字”和“镜头”,记录着自身的成长,更见证了中国文化气象万千走向世界的脚步。
镜头之一:15万观众饱览艺术盛宴,“西方”与“东方”和谐交融
随着上海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18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唱响,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共迎来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7台剧目。统计显示,共有逾15万观众走进剧场享受艺术大餐。
“贝嘉芭蕾舞团的《马勒之夜》、话剧《青蛇》、史依弘的‘文武昆乱’、小提琴家祖克曼演奏会……”谈起在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看过的“好戏”,上海女白领王婕如数家珍,感到回味无穷。
走过了15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既是一个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和“踏板”。早年间,艺术节组委会往往绞尽脑汁,希望在“引进国外经典一流艺术”和“扶持中国原创舞台艺术作品”之间取得平衡,因为西方成熟优秀的舞台剧目往往数量多而精彩,反观国内的原创舞台剧目就显得不成气候不够分量。
但近年来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随着中国文化创造力的激荡涌动,国内原创好剧可谓“汹涌而来”、蔚为壮观。艺术节的舞台从“跷跷板”变成“平衡木”。“西方”与“东方”的艺术创作既和谐交融,又互相借鉴激发,争妍斗奇令观众目不暇接。
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集中了一大批世界顶尖艺术家和艺术团。摩纳哥蒙特卡罗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贝嘉的现代舞、祖克曼、敏茨、美国圣地亚哥交响乐团、德累斯顿男童合唱团……无不声名赫赫。
中国国内的原创舞台剧目同样“风光无限”,一大批委约和原创的重量级戏剧作品集中献演。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京剧《天下归心》由著名京剧演员尚长荣、陈少云、史依弘等主演,浓墨重彩渲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情怀。原创话剧《青蛇》华美而犀利,以现代意识重新解读民间传说。刘佩琦、斯琴高娃等众多“老戏骨”带来京味话剧《大宅门》,香港话剧《有饭自然香》在淳朴自然中透出“人情之美”,海派音乐话剧《苏州河北》则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二战时期上海庇护犹太难民的爱情故事”。
“南北西东”、各种不同艺术风格流派都在艺术节的舞台上绽放呈现。天津评剧院的评剧《赵锦棠》、河南省越调剧团新编的历史剧《老子》、福建省龙岩市汉剧团演绎的闽西汉剧《史碑鉴》等国内精品剧目,各以其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获得了中外观众的高度关注。
镜头二:90%上座率创纪录,上海渐成文化艺术消费之都
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之际“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艺术节的演出平均出票率达92%,上座率近九成,几乎每场演出都人气爆棚。
据介绍,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有18个演出一票难求,出票率达到100%。这其中,既有热门演出如话剧《大宅门》、马友友音乐会,也有以往并不被看好的高雅音乐会、越剧剧目。上海音乐厅一位负责人感叹:“艺术节的观众,越来越懂鉴赏,品位越来越好了!”
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15年,见证高雅艺术从原来的“卖票难”走向“难买票”。何以变化如此剧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分析称,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
“文化艺术,可以化人,可以养心,更可以滋养浸润一座城市的品格与品位。”刘文国认为,一方面,上海的文化消费实力显著增强了;另一方面,上海市民也形成了良好的艺术素养,“听音乐看戏”正在润物细无声地变成生活习惯。如今在上海,欣赏高雅艺术的观众中,七成左右都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并不独自享受艺术,而是与友人、家人一同分享。
镜头三:“走出去”意向达255个,中国“创意”日益青春飞扬
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外艺术机构掌门人口中的“热词”。
统计显示,今年共有来自38个国家与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代表参加演出交易会,其中国外机构为105家,更有爱丁堡艺术节、墨尔本艺术节、美国主要大学城演艺中心联盟等40余家“重量级”买家。最终达成的合作意向为255项。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是近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力推的项目,也正是这个项目如磁石一般吸引了“老外艺术总监”们好奇的眼光。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直言,西方人希望看到中国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并期待中国年轻艺术家创作出独特而有生活质感的作品。
中国“80后”“90后”艺术家的创作受到海外艺术大腕们的强烈关注,以及众多知名艺术节的“礼遇”。青年艺术家卢歌把杂技和昆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极富新意的舞台作品《陀螺》,而出身京剧世家的裘继戎创作了一部舞台剧《融》,“落脚于京剧和流行歌曲的中间地带”。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不必着急,我们可以从传统精华中汲取元素,经过抽取和改良,再以全人类都能欣赏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看来,青年艺术家无疑将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在全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艺术家,似乎天然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艺术DNA,也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他们只需要更自信地表达灵感和创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