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Rumor是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本文试图从rumor的词源出发,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rumor在翻译和使用过程中的误区,寻找流言和谣言使用混乱的根源,并就rumor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践提出分析与思考。本文还就流言作为舆论进行传播、中西方对rumor研究的不同研究语境,以及如何在净化网络环境与培养公民意识之间寻找平衡点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流言;谣言;网络环境
一、引言
在互联网普及的现代社会,与原来的流言和谣言通过人际传播扩散速度和范围不同,网络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传播范围可以扩散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一旦失实、错误的网络谣言快速传播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轻则引起恐慌,重则甚至可能引发重大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2013年8月,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了打击互联网上有组织地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利用网络谣言制造的事件公开后,大量微博大V 主动在网络上和秦火火撇清关系,并删除以前转发秦火火的造谣微博。
虚拟环境为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真伪变得难以分辨。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在未经得到证实前都面临成为网络“谣言”的风险。面对网络谣言治理的现实情况,有学者特别指出,“编造出来的网络谣言确实可恨,但当局需先弄清谣言的定义,明确管制界限”,“谣言和流言是交叉的” 。基于对流言、谣言和网络谣言认识的混杂性,因此,Rumor是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本文试图从rumor的词源出发,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rumor在翻译和使用过程中的误区;文章试图改变目前学术论文、著作以及翻译作品对rumor翻译、使用混乱的状况,并就rumor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践提出分析与思考。
二、rumor:流言VS谣言
(一)含混不清的两个词
谣言是什么?流言是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两个词的内涵和区别在哪里?
“流言”与“谣言”,其实是在中文领域含混不清的两个词。由于意义既有相近的地方,又有细微差异的地方,因此存在不当使用或错用的现象。此外,就国外的学术著作翻译来看,由于中文的流言与谣言对应的英语单词都为“rumor/rumour”①,而不同的译者选择的用词却有所不同,造成了同一个单词被翻译成“流言”、“谣言”,甚至其他,如“传闻”、“传言”等。最为典型的为:《On Rumours》(Cass R.Sunstein)译为《谣言》,《Rumeurs:Le Plus (Jean-Noel Kapferer)[法语]译为《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Rumor and Gossip》(R?L?罗斯诺、G?A?费恩)译为《流言》,《The Psychology of Rumor》(Allport G.W.,Postman L.)译为《谣言心理学》。《晚清社会传闻研究》的作者为回避“谣言”可能带来的恶意判断,“认为将其译成“传闻”似乎更为合适”。 因此,可见“rumor/rumour”的翻译并不一致。
(二)rumor翻译和使用的不同态度
对于rumor(“流言”与“谣言”)的翻译与使用,不同的研究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表现出研究者对于rumor褒贬性判定的立场;同时,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流变,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谣言的界定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过程;英文中队。
1.难以区分的rumor
上海大学程中兴的博士论文《谣言、流言研究:以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分析》中特别指出了“流言”与“谣言”用词混乱的现象,“作为一种日常语言中的概念,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是随意的,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倾向和认知”,并认为“无论是从今之谣言、流言之义,是从古之谣言、流言之义,对谣言和流言作严格区分是没有必要的” 。邵培仁认为,“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很难确切知道谣言阐释的真正源头,且流言与谣言常相伴而生,相互转化,所以二者也往往难以区分” 。顾晓燕认为,“当下对就这些概念的认识相当模糊,当人们使用谣言、流言、网络谣言、网络流言这些“能指”进行论述时,相同能指对一种陈述真实度的判断可能大相径庭” 。
2.需要予以界定的rumor
但仍有研究者提出需要界定谣言与流言的概念,认为两者并不是等同的。“人们很多时候将‘流言’与‘谣言’混为一谈,但事实上,谣言应该只是流言的一种,并不是所有流言都是谣言” 。郭庆光教授也区分了流言和谣言的不同特点,“流言有自然产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陈力丹教授从舆论学角度探讨了流言的特性,“无论流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广泛传布,一旦形成这种态势,流言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 。
3.作为中性化的“谣言”
在对流言与谣言概念界定和文献梳理的过程中,笔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在谣言概念的大范围内包含不同的谣言类型:谣言有真实和虚假之分。胡泳认为,“谣言就是真实的”,“谣言常常作为一种社会抗议而出现” 。周裕琼在多篇论文 中均认为,需要客观地考察谣言,去除对长期以来对谣言“消极负面”的看法,谣言应该是“中性词”,不应该让谣言贴上“恶意”、“诽谤”的标签。当然谣言的确也可能事后被证明为真实陈述,是“真实的谣言” ,尽管真实与谣言表面上看矛盾,但正是在这种中性化认识谣言的逻辑下,“谣言”才有可能是真实的。这些研究者都是把谣言当作一种中性词来进行阐释和研究。
4.作为古代 / 现代汉语中的谣言
此外,古代汉语与现代含义中的“谣言”含义有所不同,呈现从中性词向贬义词的转变。《辞海》中对“谣言”的解释有两个含义:第一个为“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谚语”,相当于“谣谚”的含义(歌谣和谚语的合称。二者都是口头创作,短小精炼,便于流传。其中颇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谣多有韵,可歌唱。谚也有不少是韵语。)第二个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相当于“谣诼”的含义(造谣毁谤) 。由此可见,简单地说,古代汉语中的“谣言”包含中性的“谣谚”和贬义的“谣诼”两个含义。“古汉语中,谣言一词本是个中性词”。但也许正因为谣言的另一个解释为“捏造的消息”,因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人们使用中的约定俗成,谣言的第二个意义逐渐取代了第一个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谣言”定义为“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刘建明也认为,“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事实描述,有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它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奸性的负面舆论” 。由此表明,“谣言”古代含义的中性理解,已经逐渐淡化,形成以贬义理解为主的含义。
5. Rumor的英文界定
对于Rumor的翻译,《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的定义:“Unofficial news or information, perhaps untrue, which is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a story or opinion based on rumour,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true” 。从英英翻译可以看出,Rumour传递的信息内容可能是不正确的,但并没有表明一定是不正确的、虚假的含义。因此,如果把英语文献中的Rumour直接翻译成“谣言”并不妥当,反而会有与“流言”“传闻”“闲话”相混淆的可能。而英语词汇中,似乎并没有中文语义为“谣言”(untrue rumour)直接对应的英文单词,“英文中并不区分‘流言’与‘谣言’,均以rumor 称之” 。英文文献中使用rumor,更强调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而非中文含义中的虚假性;要表达贬义、虚假的含义时,往往用false rumor 。以上原因均不同程度造成了目前翻译与使用的混乱。
6.其他 与rumor相近的词
对非官方的小道消息传播,除使用“流言”与“谣言”外,还有其他词的使用,如传闻、传说、都市传说、闲谈等。“流言同谣言、传言、传闻、传说、蜚语、讹语、谎言、谗言以及古语中的谣诼等词汇都极易混淆不清,事实上它们也确实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有些词甚至可互用” 。传闻中的“传”有口口相传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人际传播面对面进行传播听到的消息,属于小范围内的交流内容。“传闻是闲聊或针对某人的闲话,话题集中在无聊的事情上,其内容有时是事实,有时却不是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言与传闻有些难以区分,尤其是在难以确定消息的真伪、兴趣集中在无聊的个人小事上时。由此看来,流言与传闻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 。流言与传闻相比较,前者针对的是事件,传闻针对的是个人问题,并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事件中的人与人所处的事件往往是含混不清的。还有一种对流言的认识,认为流言是指“人们所描述的那种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习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现象;还是在某一群体中以听传或类似的交际方式传播的信息” 。此流言的概念,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传说,人们对传说在人际间的流传之义。都市传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民俗文学风格,给听者带来新奇或恐怖的感觉,“尽管谣言的内容也许和都市传说略有不同,但它在传播过程中,也被认为是有关真实的叙述,并且在叙述风格上与都市传说有着非常相似的消极特征” 。总之,与流言(rumor)相关的词,数量较多,意义比较相近,但也有细微的差别。
三、对rumor的界定
以上已说明了最易混淆的“流言”与“谣言”两词的关系,以及与传闻、都市传说、闲谈等概念间的关联。但事实上,这些词不仅因为差别细微,最主要的是它们从内容上来加以分辨也许是可能的,但在实践中进行分辨却比较困难。因此,为改变目前学术论文、著作以及翻译作品对rumor翻译、使用混乱的状况,本文认为,不管是基于古代汉语的理解还是向现代汉语词义的延伸,以及英文中rumor的中性化理解,目前使用“谣言”的含义时,如果不与日常通俗理解相违背以及与其他和“谣言”相关的词相混淆,还是以贬义来理解为好。
(一)根据传播动机的划分
因此,鉴于对传播内容真伪无法准确分辨的特点,使用一个中性化的词来统一比较合适。杜骏飞对“流言”的认识,代表了这种广义的认识。“传播学中的‘流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英文‘rumor’的译词,实际上涵盖了传闻、流言以及谣言等的含义” 。针对不明确的信息或传言,一时无法判断其褒贬的(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后认定是不符合事实的“谣言”),都以“流言”相称。流言哄传,之所以社会影响广泛,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在传播之时被人们信以为真或者至少认为被传播的信息有真实的可能性,因此,为了从学术上更确切地描述这一传播现象,有学者也将其概括为“流言” 。
流言与谣言含义,“根据传言制造者的动机的不同,传言可以细分为流言和谣言,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意识传播,后者则是有目的地捏造,一般怀有恶意,为的是造谣生事” 。对恶意造谣的行为,我国均有明确的定罪量刑裁定。根据我国《刑法》第105条多款对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编造和明知编造而故意传播恐怖信息等行为做出有罪规定;《国家安全法》第四条“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第二项包括了“捏造、歪曲事实,发表、散布文字或言论,或者制作、传播音像制品,危害国家安全的。”因此,散布具有主观恶意的谣言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将“谣言”定性为中性词而放弃了其贬义性的含义,将造成司法判定的混乱;就此而言,将谣言划入贬义词也有助于语词与司法条例的统一。
(二)并不是所有的流言都是谣言
流言的基本特点是未经官方证实、内容真伪难辨。流言包括了经证实后是真实的和经证实后是非真实的两种,谣言指的是经证实后非真实的流言。也可以说,谣言是流言的一种,但流言不一定是谣言。因此,针对无意识传播不明确的信息或传言,而不是故意造谣的状况,笔者将此概念界定为“流言”;当然,这种无意识的传播特征也从某种意义上符合网络传播真假难辨的特征,因此将网络中的流言称之为“网络流言”。
既然已将谣言作为贬义来理解,则谣言就是指虚假的言论。尽管流言事后的确可能认定其为真实的或情况属实,针对此前真假难辨的情况,则认定为“流言”,即使事后认定为虚假,则可再次追加此流言为“谣言”。也即,当真假尚难以判断时以“流言”相称,而不是冠之以“谣言”,事后再认定其为“真实的谣言”。凡是称为“谣言”的,往往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为虚假,或官方通过辟谣登方式认定其为假。这样避免了用词的混乱,也不至于因为无法短时间内判别真假而错误定性。综上,流言是指未经核实而在私下广泛传播的信息;谣言是指被官方辟谣或事后证实为虚假的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