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关系空间的构建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

欧 健 

2013年12月06日13:4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微信通过融合各种社交功能,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终端的庞杂社交网络,引领了人际传播的新风尚。正是这个庞杂的社交网络构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关系空间。从关系空间的视角来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模式,有助于立体化、系统化地探寻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人际传播的新形态,呈现微信对人际传播关系空间变革性影响。本文以帕诺阿尔托学派的关系传播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的分离,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的叠加以及强关系的主导等角度对关系空间的构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从关系传播理论以及场域理论等视角对微信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行解读。

关键字:关系空间;人际传播;微信;强关系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作为一个容量大、功能全的社交平台,微信自发布以来,用户量增长迅速,有数据表明,2013年7月微信用户已突破5亿 。微信只花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微信作为新型移动社交平台,能便捷地实现信息的订阅、交流和分享,在微信的传播空间内,既有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也有着公众平台式的大众传播,还不乏微信群式的群体传播。许多研究者敏锐的捕捉到了与传统传播模式相比,基于微信的传播模式有着新的特性。王欢等(2013)[1]从使用满足理论的角度,从满足体现自我价值、情感表达、娱乐消遣3个方面对微信的传播进行了阐释。王潇雨(2013)[2]、殷洪艳(2013)[3]也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使用满足理论对微信的用户选择和用户行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童慧(2013)[4]则基于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的5W模式,分别从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个方面对微信的传播模式进行阐述。上述研究者究视角的主要运用了大众传播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理论,集中解读了微信作为媒介工具的使用功能及其传播模式。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微信的人际传播进行相关探讨,尝试从帕诺阿尔托学派(Palo Alto Group)的关系传播理论的视角入手,以关系研究为重心,通过还原微信所构建的人际传播关系空间,来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

一、移动互联网视角下的关系空间

传播学中的空间概念,是从生物学、人类学关于非语言交流的研究中引入的。对空间的研究可追溯到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72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一书中关于动物活动中空间距离的探讨,注重空间的立体性。在空间理论看来,物理空间当然是无法逃避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层面认识和探讨空间。就如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所指出的那样,“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reflection),而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5]一般意义上,由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对应关系,可以将空间粗略地划分为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社会空间)。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是基于不同视角对传播空间的解读,但二者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也不构成直接的因果逻辑。在移动互联网主导的信息社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透彻。对人际传播关系空间的考察,本文以帕诺阿尔托学派的关系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帕诺阿尔托学派看来,人际传播就是一种以关系为中心的传播形式。贝特森(Bateson Gregory)指出,讯息同时提供两个层面的意义:内容意义和关系意义。内容层面的意义提供讯息本身是什么的信息,而关系层面的意义则提供讯息如何得到解读的信息 。前者是传播内容,后者是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传播的本质存在于关系和交往过程;内容与关系是传播活动的两个要点,后者囊括前者,并因此成为元传播[6]。关系空间在人际传播中是处于一种传播得以建立、实现和反馈的基本前提。此外,贝特森认为,人际传播中的关系概念具有明显的系统倾向[7]。所以从关系空间的视角来解读人际传播与其系统性、立体性是相一致的。

技术的革新开辟了人类传播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经历了口语传播、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过后,互联网逐渐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技术形态。而以此为基础,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所成长起来的移动互联网则以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成为现代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人际传播早已突破了原有的“面对面”式传播。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更是实现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远距离强关系维持。而过去口耳相传、印刷媒介的时代,物理空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关系空间。在物理空间的意义越来越淡化的移动互联网人际传播当中,关系空间成为了维系人际传播的关键性要素。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社交方式又从关系维度改变了传统PC互联网的人际传播方式和体验。由此,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带来了传播空间在关系维度上的一种构建。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