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试论智能终端的发展及其与互联网的结合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影响【2】

郑 健

2013年12月09日13:5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相较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终端的多元、互动,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务形态单一,只能提供广播式业务,难以满足受众交流、互动及多元化的信息消费需求。于是,我们可以总结终端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产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传播介质的多样化和统一化使终端市场不再仅限于电视机顶盒,多屏互动的现状和趋势也使电视屏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收视功能;传输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带宽的不断发展使在线视频的传输变得更加清晰流畅,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的发展打破了用户以往只能坐在电视机前收视的消费习惯;视频的双向互动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视频节目的制作人,打破了以往视频制作被传统电视垄断的局面,电视节目的制作神秘不再,由此也带来了广播电视管理机构审查与监管的难题。具体来说:

(一)互联网视频业务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电视一统视频服务市场的局面,促进了视频市场的多元化,而视频的多元化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内容服务方面,都必然导致各种传播介质的多样化,视听接收终端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必然会催生出更多样式的传播介质,例如3D打印机、可折叠的屏幕等。但是传播介质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终端的形式会无限制地增多下去,从功效和实用相结合的人类需求原则上讲,当传播介质丰富到一定程度,功效一致或功效彼此可以得到替代的介质就开始走向统一化。

以iPhone、iPad为典型代表的“后PC 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给三网融合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语音通信、高清可视通信、在线视频,以及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等突然间在这些设备上实现了,而且大范围流行起来。而苹果更是试图通过推出Apple TV机顶盒的方式占领每个家庭的电视机屏幕——替代家庭现有的DVD、电视机顶盒。同时,传统的电视机机顶盒也在大幅度向数字机顶盒跨越,2010年我国有线数字机顶盒拥有量达到8856万台,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56万台。但是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冲击,这种增长显得于事无补。乐视超级电视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预想的未来场景,只需一根网线,就可以通过电视机屏幕实现在线视频的播放,这种播放不仅是有海量的选择,而且可以不用按照传统电视的线性播出模式,自由地快进或倒退。更重要的是,以电视机为中心的家庭互联网模式,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企业着力打造的一种产业价值链。即实现以电视机为中心,电脑、手机、PAD等多屏幕的随意互动。这样一来,电视机已经纯粹沦为一台显示器。从电视机开始霸占人们的客厅文化、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渠道以后,或许从没有想过技术演进至此,电视机仅仅成为视听接收终端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正在走向与其他终端的统一化。于是,传统广播电视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视听终端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不同的传输方式,不同的传输方式也需要不同的接收终端来呈现。此前传统电视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从未想过视频的传输方式将会是现在这样一个如此多样化的状态。从最初的有线电视网、利用座机电话剩余资源的ADSL,到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移动通信技术和WIFI技术上网,从地面接收卫星转播到直接接收卫星信号,从当前的金属同轴电缆到未来即将普及的玻璃光纤传输,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从标清到高清的变化。总之,多种多样的传输方式让人们收看和使用视频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多种传输方式共存,还是此消彼长,未来的视频传输只会更加清晰、更加便捷、更加高效。于是,相较于互联网传输的双向互动性,传统的有线电视网传输的单向性将逐渐被人们冷落。

(三)终端智能化的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产业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对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颠覆。首先,互联网大量播出传统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尤其是民营视听节目网站,他们积极与电视台合作,购买节目版权,特别是收视率极高的综艺节目和热播电视剧。例如:聚力网集成了120多家各级电视台的内容资源,搜狐视频的电视台网络直播中心同步播出60多个卫视频道和地面频道节目。《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大量综艺节目,都在各大民营网站播出。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2012年10月在视听节目网站播放的覆盖人数达7053.7万(见下表)。

 

其次,互联网企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用户,把握竞争主动权,还主动大量制作适合网络播出的视频节目以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例如CNTV推出了《中国好人》、《网络新闻联播》、《高端访谈》等原创节目。《中国好人》栏目是由网民提供线索,新媒体记者实地采访报道,截至2012年底,已制作近400期。各民营网站更是通过合作,打造以综艺娱乐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为主的自制节目。截至2012年底,各大网站的自制类节目达200余档,例如优酷网的《美好2012》、《我是传奇》、《晓说》,土豆网的《土豆最音乐》、《互联网百万富翁》,腾讯视频的《爱呀!幸福女人》、《商业人生》等,网站自制的影视剧作品也达200多部,例如搜狐视频的《猫人女王》上线2个多月,总播放量突破1.8亿。由此,互联网视听节目资源的大大丰富给了视频用户更多的选择,现实就是如此,你只需一根网线,或者无线Wi Fi抑或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就可以帮助你实现视频资源的传输,这样一来,本来通过电视直播的节目内容被互联网占据了部分资源,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而传统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主流地位,庞大的受众基础成就了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和强大的传播效果。而如今的现状既是传统广播电视线性传播的弊端,也是智能终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者,终端的智能化促进了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企业积极运营UGC的品牌化。据世界经合组织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定义,译为“用户创造内容”或“用户生成内容”,是指通过网络公开发布,包含一定创新成分并创作于专业操作惯例以外的内容[9]。视听时代用户看重的使用视频而不是收看视频,更加侧重的双向互动的功能。过去的电视节目制作充满神秘感,视频制作技术的复杂、视频拍摄设备价格的高昂、传播渠道的单一以及接收终端的单一导致视频制作在普通用户看来是那么遥不可及,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终端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及其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得这些视频节目制作的瓶颈一一被打破,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视频节目的制作人。最初有些网民对着摄像头搞笑地对口型,不加任何编辑放到网上,后来又有一段女孩用高跟鞋踩死小猫的视频引起网民的一致谴责,而后胡戈把电视人每年在年会上用于恶搞同事和领导的伎俩用于调侃陈凯歌的电影《无极》,他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大江南北,并以此为分界线,视频由最初的简单录制后上传到网上,进入网民们利用视频制作技能对视频进行有目的的编辑阶段。而各大民营网站更是投入大量资金与设备培养UGC的品牌化发展,根据优酷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其注册的拍客数量已达12260人,每天用户上传视频在10万条左右。江西卫视更是以视频分享为核心内容推出了综艺节目《家庭幽默录像》,也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至此,视频节目制作开始走下神坛,用户开始尝试并逐渐热衷于自制视频并与他人分享,节目制作的市场再也不是由广播电视企业独霸的一元化场面,而是多元、互动的市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UGC催生了新的产业,例如专门的网络视频制作公司,这有利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产业链的完整。从社会影响来看,UGC改变了媒介生态,打破了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格局,广播电视的主流媒体地位正在逐渐衰落,在视频节目市场中逐渐边缘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终端的智能化及其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传统广播电视产业陷入了发展危机,按照现有的三网融合模式看,广播电视在融合产业链中仅仅扮演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但是随着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资源的丰富和UGC的大力发展,这种内容优势也将被逐渐吞噬。现实的情况是,随着新一轮互联网电视的兴起,传统的电视机已经沦为一个单一的视频播放装置,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因为受众的分流导致其主流地位的基础的缺失,舆论监督的工具属性难以发挥,内容传输的多样化也为广播电视管理部门的监管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结 论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当前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现实逻辑:即技术改变生活。视听时代的视频成为元语言,人们对视频信息的获取有着本能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视听接收终端的智能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而视听接收终端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受到巨大的冲击,接收终端的多样化逐渐取代了传统电视机的低位,智能终端的普及使电视机沦落为仅是一台显示器,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的丰富使得视频市场日益多元,特别是UGC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生产制作节目的垄断局面,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正在逐渐边缘化。但是在我国,由于广播电视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喉舌属性和工具职能,如果任由广电媒体的主流地位衰落,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在终端生产更加趋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网络服务、积极开展基于NGB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以及管控节目内容等方面大有作为,将成为三网融合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14/c1001-22563427.html

[2]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13-08/17/content_2468348.htm

[3]林少雄著.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王明轩. 即将消亡的电视[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周欣欣,封翔.2012上半年电视时长盘点[J/OL].收视中国,2012,(08)

[6]郑维东,张天莉.网络视频发展深化对电视媒体的影响[J/OL].收视中国,2012

[7]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