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度互动性传播容易引发群众运动
当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如果处理不当或损害了公众知情权和利益, 可能导致一定规模的群众运动。 这对政府重塑良好的公众形象是非常不利的,直接损害了政府执政能力。群众运动是群众情绪的集中爆发,其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舆论与大多数的利益息息相关。其次,有舆论领袖发起。无论是在其他媒体,还是在手机媒体,舆论领袖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舆论领袖具有敏锐独到的分析能力,同时能在人格力量方面又能维系其话语的权威和地位。再次,具备高度互动的空间。在相对闭塞的空间内,煽动性力量不足以激发一定规模的群众运动。但手机媒体出现之后,短信、微博、email 等各种互动性极强的传播手段普及开来,在这些媒介上,可供人们自由交流、互动和争辩的虚拟社区得以形成。近年来,手机媒体引发网络群众运动层出不穷, 广大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以某个共同目标为中心发起运动, 对现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四)手机媒体的传播是跨地域甚至超国界的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有设备,就可以把信息发布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站。手机用户也可以用短信发送消息给世界各地的用户,而 WAP、I-mode、 3G 、4G、技术更是可以让使用者通过网络轻而易举的登陆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博客、论坛阅读和发布信息。当危机发生时,手机媒体使国内政府危机转化为国家形象危机的机率增大。2003年,国际舆论还在批评中国政府隐瞒非典疫情。手机媒体环境下,一个地域性的危机事件可能通过无边界传播成为全国性危机,甚至影响国家形象。2007 年的纸包子事件本来只是发生在北京的一起饮食卫生事件, 最后却在网络上疯传,被国际社会与“中国制造” 联系起来,影响了中国国际形象。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到风口浪尖,一时间国内外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公益形象大打折扣。以及在2013年近期屡次出现的城管问题,使得国内公众和国外人民对中国城管的执法管理问题一直存在疑虑。无边界传播使国内政府危机扩大的几率增大。
三、政府对手机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针对上述手机媒体的政府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手机媒体的舆论引导,使其积极作用得以发挥,而消极影响尽量规避。总的来看,政府对手机媒体的引导策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手机媒体危机监测和预警工作
手机媒体舆论的社会预警功能是指媒体舆论根据己有的经验认识对即将发生的社会变动的预先警示功能,并用它指导人们对社会变动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和应对。媒体对即将发生的社会变动有感应作用,作为平民媒体的手机媒体更往往是危机信息首先出现的地方。现代政府作为一个社会服务部门,也应该具备极强的危机意识,建立专门的媒介监测部门,做好媒体监测工作,当发现有危机出现的苗头时,就可以将主动权掌握在手中,在危机没有蔓延之前将其“扼杀”。危机监测是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的新媒体策略。 当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就要利用新媒体进行危机预警,公布权威信息。权威信息的真空和政府的“失语”会导致人心恐慌。 但是,中国传统政府的危机预警方案主要针对传统媒体, 尤其是党报和政府主导的电视媒体等, 并没有把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纳入范畴。 在新媒体影响力日益深入的传播环境中, 利用网络和短信的预警方案非常重要。
(二)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媒体,提高工作意识和工作能力
手机微博能更快速地发布和传递信息,而且可以允许指定的人群阅读,并且实现了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微博和微信的传播效果显著,因其短少易懂而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微博和微信在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渠道的同时也改变了网民的说话方式。对政府来说,微博和微信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公开、透明,更增加了一条危机信息发布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掌握舆论风向,以便及时发布舆论消息,进行舆论引导。
(三)政府及时、全面、准确公开信息并加强风险沟通能力:
政府及时公开信息有利于缓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造成社会的紧张情绪。危机处理有“黄金四小时”之说政府利用网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准确地发布事件最新、最真实的信息占据舆论的最高点,从而来消除民众的恐慌,也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为政府解决危机营造良好的公众环境。
从应用普及程度和发展趋势来看,手机媒体将成为未来政府和公众沟通的重要平台。政府可以运用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来加强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从而与民众进行更好的沟通。但是,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危机管理才刚刚起步,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政府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完善舆情预警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舆论引导机制、从而来更加有效地消除社会矛盾,规避社会风险。
(作者系: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 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34-35.
2.伊锡尔?德索拉?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自由的科技:论电子时代的言论自由》〔M〕(Technologies of Freedom:On Free Speech in an Electronic Age)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83:23.
3.(美) McLuhan,Marshall:Understanding media〔M〕.New York: McGraw Hill.1964:358.
4.冀芳: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3(06):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