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手机媒体的发展对政府舆论引导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优势为有利于收集舆情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和缓解公众情绪等;另一方面,手机媒体存在的劣势对政府舆论也造成困扰 ,对政府工作的开展产生障碍;例如:手机媒体的传播即时性加快了危机爆发速度、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加剧了谣言传播、以及高度互动性传播容易引发群众运动等。
关键词:手机媒体、政府、舆论引导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占全国人口84.9%,事实上,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手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强。从几年前的手机短信息,只是提供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如问候和简单的事件沟通等,到现如今已经变成人们最重要的信息分享渠道。
随着运营商重组的进行,中国4G商用进程也在加快,移动宽带化和宽带移动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手机媒体的发展也将在此大的潮流下,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其互动性和内容的个性化。第二,手机媒体成为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第三,手机媒体将成为一个分享平台。
相对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以其受众更广泛、互动更充分、功能更强大、使用更便捷、技术更先进等特点在政府舆论良性方向引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手机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发布的隐匿性、 迅速性,给政府正确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化解公共危机,带来新的挑战甚至是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手机媒体以其受众更广泛、互动更充分、功能更强大、使用更便捷、技术更先进等特点,一方面有利于凸显手机媒体对政府的舆论引导,因为手机媒体有利于收集舆情信息、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缓解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手机媒体对政府的舆论引导也形成了巨大挑,主要表现在:传播即时性加快了危机爆发速度,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加剧了谣言传播,高度互动性传播容易引发群众运动,无边界传播使国内政府危机扩大的几率增加。在此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而规避其消极影响,就需要我国政府从做好手机媒体微机监测和预警工作、利用手机媒体收集群众意见,重视手机媒体上的舆论引导和加强主要网站的媒介关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加强对手机媒体舆论监督的引导。
一、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手机媒体也是媒体的一种,因而媒体具有的作用手机媒体也具备。但由于手机媒体自身还特有的一些属性,这就觉得了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引导作用,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收集舆情信息
手机媒体以民众为主体,所表达的信息深入民众,能够理解民众真正的想法。在突发性事件爆发时,拥有手机的民众实际上是最早的一批能感知到时间将要发生的群体。例如在“非典”成为全国关注的事件之前,如果民众能够拿手机媒体将这样的预警性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政府,政府提前进行调研和研究相关措施,会有利于政府解决好危机事件,并保持好政府与公众的良好关系。手机媒体因其高速、高质、多样化和范围广的特性,其在收集舆情信息方面的功能更加凸显。
(二)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
手机媒体的崛起有利于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改变政府危机观念。这一点说的就是,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力减弱。手机媒体环境下,每一位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为避免谣言的传播,会先利用权威媒体发布权威信息。
例如今年2013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反渎部门不断加大办案力度,共立案侦查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渎职侵权犯罪案件4288件6007人。落马高官有刘志军、薄熙来、季建业等人。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手机媒介及时告知民众信息,让民众准确的了解到在专项工作中,各地检察机关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以及2013年11月22日凌晨2时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原油泄漏。10时30分左右,在准备抢修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波及到青岛市丽东化工厂部分设施。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省和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及时排除险情,千方百计搜救失踪、受伤人员,并查明事故原因。并且党中央政府通过手机媒体及时向民众输送最新信息,安抚民心。
正是由于消息的及时发布,稳定大局,最近国外主流媒体上都对中国政府的及时有效的行动措施进行了积极的评价, 这对于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大有裨益。政府通过手机媒体及时将最新消息更新给民众,让民众了解到事件始末。手机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
(三)有利于缓解公众情绪
手机媒体能帮助缓解公众情绪。在手机媒体中,由于可以采用匿名方式发表言论,这就大大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发表各自的思想和见地。当某个热点社会问题出现时,互不认识的人通过网络或短信互相交流、争论、辩驳,形成舆论高潮或者某种舆论导向。当某一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公众,尤其是那些表达欲望强的公众无法获得正常的表达渠道时,会导致公众情绪的积压甚至反抗,以至难以接受政府的“官方意见”。这样会给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和危机处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手机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充当起“减压阀”的作用,为公众情绪的缓解打开了一扇门。手机短信作为应急处理信息的渠道已被政府广泛采用。例如在2011年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政府有关部门充分使用手机短信,发布信息与电视媒体同步,以数据资料告知民众无需抢盐,安抚社会民心。市民通过手机短信,即时了解最新情况。政府这一举措,扩大了信息发布面,加快了信息更新速度,制止了谣言的蔓延,恢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 、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的消极作用
手机媒体的数字化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通过手机媒体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能够实现瞬时传播。还有微博、博客等等使得信息无处不在。这就使得危机信息和舆论在网络上能够迅速的、大范围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面对危机管理时的反应时间,从而使危机管理工作更为急迫和复杂。所以说在看到手机媒体对政府舆论引导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手机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发布的隐匿性、 迅速性给我国政府正确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化解公共危机带来新的挑战甚至是消极影响,具体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即时性加快了危机爆发速度
传播的即时性是传播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其他媒介环境下,传播速度受到媒介性质的制约。然而,手机媒体环境下,真正实现了事件“发生”与“报道”的同时进行。 在以往传播活动中,只有政府和新闻从业者才能传播新闻,而手机媒体环境下,任何懂得传播技术并拥有传播媒介的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使得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信息(真信息和谣言)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增加了政府解决危机事件,挽救政府形象的难度。手机媒体的传播即时性加快了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危机的爆发,这对政府危机公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加剧了谣言传播
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即分析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筛选、过滤的。但是这种理论是基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的。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一种以传者为起点和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是通过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他们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起端,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和发展,也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甚至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然而,在手机媒体环境下,传播环境发生的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 “传播主体的变化上。与传统媒介传播主体单一化相比较,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是手机媒体网络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次是传播载体的变化。手机媒体传播载体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可以实现多种表现形式的一体化,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多种传播手段得到综合运用,具有强大的兼容能力。再次,传播模式发生变化。除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 5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 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把关人”在手机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被大大弱化。 传统媒体中受到时间和版面等的限制, 传播内容需要经过精心“把关”。以“海量信息”著称的网络手机媒体使得信息的筛选失去了意义。“把关人”弱化的手机媒体成为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