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探析

徐慧珍

2013年12月09日14:2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 带有“民主”、“个性”印记的新媒体为青年亚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书写空间。青年人用自成一体的表现方式,依靠符号、微视频、图片等手段,在新媒体情景下既充分自由地去表达自我,同时又参与到青年亚文化的创造中,利用新媒体来构筑自身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 新媒体;青年亚文化;符号;微视频;恶搞图片

对于新媒体,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的观点是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而美国《连线》杂志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也有人把新媒体看作是相对于报刊、广播、户外、电视这些传统媒体的“第五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新媒体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本文为论述的需要,从狭义的范围上对新媒体作一个界定,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这种媒体形态主要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结合。

青年亚文化不同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流行文化等,它是一种具有反叛性、颠覆性、边缘性的小众文化,它的创制主体是青年,“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附属性文化”。(1)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以其团体或集合的名义试图和现存的社会规范和制度达成妥协。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不同的表意形式和态度对主导的文化系统进行挑战与对抗,它所拥有的象征性的文化资源为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了表现自我和构建身份的可能”。(2)

麦克卢汉曾言,新媒介的使用将会派生出一些心灵习惯。(3)青年人通过对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使用自然也会产生某种心灵习惯,这种心灵习惯渗入到了青年人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习惯了用各种符号、微视频和图片来表达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反之,这些由青年主体创制的符号、微视频和图片也在不断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 符号文化—青年对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

作为青年一代,90后创制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符号文化,这些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表情符号。“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那么你在青年人里就算out了。“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仅仅是各种“微博体”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淘宝体”、“蓝精灵体”、“长发及腰体”等各种青年语言体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尽情狂欢,尽情展现青年人的个性。

采用语音的谐音和将语词进行缩略是青年网民创制和运用语言符号来进行交际活动经常采取的方式。数字用语利用与汉语或者外语的谐音来表达意思,如“7456”即气死我了等,还有“什么”变成“神马”等。而缩略用语则是由青年网民们将汉语或英语变形而为,如 GG、PLMM 或 BT,指的是哥哥、漂亮妹妹或变态。这些做法除追求传播的有效性外,更主要反映出青少年的特点。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具有相当程度的反传统、反权威、打破规范和标准的倾向。如果这些倾向在现实社会中还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的话,那么一旦到了自由的网络空间,他们的反叛情绪立马高涨起来,而语言规范首当其冲受到挑战。采用语音的谐音和将语词进行缩略就是青年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结果。

作为一种文化方式,青年亚文化具有“偏离性”,即意味着亚文化拥有者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主导文化,处于一种亚性状态,是社会中的“异端”。而这种异端在新媒体时代下往往运用特别的形式(如符号)表现出来。青年网民们往往把自己创制出来的语言符号和表情符号结合起来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 (神马)都是 (浮云)、 (围观)、 (囧)等等,这种用表情来代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在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讯手段上非常普遍,这些特殊的语言符号和表情符号,偏离了主导文化对语言要中规中矩的要求,恰恰体现了青年的特色和反叛个性,如果你没有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语言,你是无法和他们沟通的。不仅如此,在他们的语言符号中偶尔还夹杂着对主流文化的高度颠覆、反叛,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因为手上有胶水等,这些离经叛道的网络语言显得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就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人们运用语言、表情、手势以及文字等象征性符号进行沟通,对彼此的行为和意思表示达到共同理解(4)。青年人大都处在16—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他们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他们的情绪最丰富、最复杂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摆脱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和控制。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角色定位又尚未明确,情感和理智存在巨大的落差。这种矛盾的心理,他们既不想向自己的父母诉说,也不愿找老师和长辈帮忙疏导,因此,他们把目标转向了自己的同龄群体,渴望得到同龄群体的认可和肯定,期待得到同龄群体的理解和尊重。而新媒体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网络空间里,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讯网络里,语言符号和表情符号成为青年张扬个性和获取群体认同的重要渠道。

青少年创制的语言符号是对精英语言的解构和重建,但不是完全背离主导文化的全新创造,更多的是一种对主导、精英语汇的“偏离性”改写,它风格化地揭示了当下的文化症候和社会矛盾,表现出被强势媒体忽视或不屑表现的草根体验,提供语词符号层面上的象征性抵抗,在想象层面上解决了尚未化解的矛盾,为弱势群体赢得了文化空间,尽管这种抵抗最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5)

二、微视频——青年亚文化下的仪式反叛

数字媒体的发展,使得微视频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发展,数量惊人,大有取代传统电影媒介的趋势。不过,虽然青年人创造微视频的数量巨大,但它们对主流电影媒介的冲击力还是很有限的。青年人在新媒体时代下创制的微视频,一方面对主流媒介文化具有抵抗性,另一方面,微视频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又是仪式化的温和反叛。

微视频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主要体现在青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表现欲。自拍微视频是青年人自我表现欲的一个重要体现,自拍显示了青年微视频对自我的极度关注,这些自拍最早是在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手段上流行起来的。自拍微视频的主题多种多样,有的是对历史以及现实生活的恶搞,有的表现的是青年人独有的爱情方式,有的是再现自己的真实生活等等。无论这些视频多么地荒诞搞怪,于青年来说,这些视频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表现自己,一方面抵抗主流文化所宣扬的一些东西,一方面又想让主流文化关注自己。

除了那些有主题、有情节的微视频外,还有一部分自拍微视频只是“赤裸”的自拍。这些自拍既没有相关的主题,也没有主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大多是身体赤裸的呈现。这种赤裸的呈现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裸露的身体,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发乎情,止乎礼”、“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叛。为什么要存天理,必须要灭人欲,人欲难道不是天理的一部分吗?青年人显然不赞同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网络时代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只能被迫的接受这种传统的道德观。而新媒体的发展恰恰就为他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供了平台,由此,他们大胆的把自己裸露的身体用微视频或照片的方式发到网上,以此来抵抗传统道德所宣扬的性观念。即使这种方式会遭到社会主流媒体和成年人的批判,他们也在所不惜。

裸体视频不仅仅是为了抵抗主流文化所宣扬的性观念,也体现了青年人对“身份确立”的一种急需。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焦点、渴望成名、渴望超越他人的引导,而完全尊崇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裸体微视频显然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捷径。新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他们的一裸成名成为可能,甘露露就是网络时代推出来的一个备受争议的新星。但无论这种方式起先是多么地吸引眼球,最终还是会在大众的唏嘘下被主流文化或商业所收编。

所以说微视频所表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并不是颠覆性的、彻底的抵抗,而是一种仪式化的温和反叛。青年亚文化群体毕竟是一个少数群体,他们的反叛不可能让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出现彻底的坍塌。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亚文化运动中的摇滚音乐、爵士乐和通俗剧目,这些新型的文化类型最初只是一种反叛的文化实践,但如安吉拉.默克罗比等人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冲突不会持续太久,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这些亚文化最终被吸收到主导文化之中,成为主导文化的一种形式,譬如爵士乐、摇滚最终都摆脱了边缘的反叛风格,与市场和商业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西方音乐的主导文化。(6)

微视频和其他的青年亚文化一样,虽然最初的时候只是一种反叛和抵抗的文化实践,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会慢慢地被主流文化所收编。如各种各样的大学生以及青年微电影比赛就充当了收编青年亚文化的角色。虽然说大学生微电影比赛注重青年的原创性,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识、看法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但是大学生以及青年微电影比赛毕竟是由代表主流文化的机构或团体发起的,他们在评价某个微电影好与坏时,或多或少地都会带有一些主流文化的倾向。如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江苏省数字短片大赛’便是“专家”唱主角,所有数字短片的作品是按照学者、专家的文化趣味,进行评判和筛选。这样,本来自发的影像拍摄重新变得有秩序,也有了等次。南京艺术学院在举办第二届江苏省数字短片大赛筹备会上,已经邀请了传媒公司加入,筹划在学校建立院线制度。(7)而青年人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奖或者为了能得到来自外界更多的肯定,不得不迎合这种带有主流文化倾向的规则,而一旦迎合这种规则,青年亚文化的反叛性和颠覆性就会减弱很多。

除了各种大学生和青年微电影比赛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收编外,各种商业网站开始建立数字影像空间,有的甚至直接创建DV网站,像三杯水DV网站。这些网站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要想从这些网站上获取一定的微视频,还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成为会员才能观看。而这样就使得一些青年人拍摄视频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只为兴趣和爱好拍摄微视频,而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为了赚取一定的利润而拍摄。青年微视频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被商业收编了。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