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新闻标题“拟题视角”探讨

阳志标

2013年12月09日14:4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新闻标题常被比喻为“新闻的眼睛”,“准确、鲜明、生动、简洁”是对其“拟题视角”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新闻标题具有“从属性”、“独立性”的双重属性,因此选择新闻标题的“拟题视角”不能仅限于“事实和评价”,还应考虑“生动和简洁”。本文结合实例从“态度层面”和“言语层面”两个层面分析了新闻标题的“拟题视角”,探讨了新闻标题不同的“拟题视角”在新闻价值、舆论导向、读者阅读、报纸格调四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标题 拟题视角 新闻价值 舆论导向

新闻标题常被比喻为“新闻的眼睛”,“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等俗语也精准地道出了新闻标题的重要地位。尤其在这个浅阅读时代,生活在快节奏中的读者匆匆一瞥标题,便想从其中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且瞬间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新闻,在这样的市场要求下,新闻标题必须拒绝平庸,在精准传达新闻的同时,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进一步获得读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新闻品牌。那么,“如何制作出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便成了学界和业界竞相探讨的热点话题。从新闻标题的基本定义出发,“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1],基于学者们和编辑们对新闻标题的功能的四点共识:揭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风格,结合相关实例,不难看出新闻标题制作中的优劣得失。下文将在新闻标题“拟题视角”的基本要求下 ,分析不同“拟题视角”及其影响。

一、新闻标题“拟题视角”的基本要求

“新闻标题的设计,是记者,特别是编辑概括能力、新闻价值眼光、文字功底和职业道德的综合表现”[2],不管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于新闻标题的制作都有极高的要求,甚至“把有才能的标题制作者看作新闻编辑室中最重要的人才之一”[3]。而一个新闻标题有优有劣,就是因为不同的“拟题视角”,由此也足以见出新闻标题“拟题视角”的选定难度。虽然有研究者提出“新闻标题制作者选择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来撰写标题,表达了自己观察新闻事件的视角和情感,并决定了新闻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其主观性”[4],但是,新闻标题的制作有其基本要求,其“拟题视角”的选定也必须紧靠这些基本要求,概括死来,就是八个字: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当然,对这些要求的提法不一,有学者如下概括:“准确贴切、简练概括、鲜明有力、新颖生动”[5],也有学者只提出了其中的三点:“准确选择事实、恰当表达意见、生动运用语言”[6],但不出前面所提八字左右,“准确、鲜明”分别从事实和评论的态度层面对新闻标题所应揭示的内容做出了要求,“生动、简洁”则是对新闻标题语言风格的要求,扩展开来,即是要求“题文一致、逻辑合理、生动传神、简约明快”。

二、新闻标题“拟题视角”的两个层面

从前文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新闻标题的功能与新闻标题“拟题视角”的基本要求实际上紧密相连,“揭示新闻内容”要“准确”,“评价新闻内容”要“鲜明”,只有“生动”才能“吸引读者阅读”,只有“简洁”才有利于“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风格”,这是由新闻标题的内在要求与新闻自身的外在需要共同作用的,这也是新闻标题“双重属性”的具体表现。所谓新闻标题的“双重属性”,第一是新闻标题的“从属性”,它是指新闻标题植根于新闻之中,是新闻的派生物,是新闻的缩影和事实的精髓。第二是新闻标题的“独立性”,它是指新闻标题具有独立的传播价值,读者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也能了解大致内容或者重要内容,其信息量大小独立于新闻而存在。正因为新闻标题具有“从属性”和“独立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对其“拟题视角”的选择必须以与其相对应的新闻为背景,但又不能仅限于“事实和评价”,还应有所超越,充分“生动和简洁”起来。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考察当下新闻标题的“拟题视角”:一是“态度层面”,基于“事实和评价”,以客观与主观的拟题角度为切入点,二是“言语层面”,基于“生动和简洁”,以修辞与语言的拟题形式为切入点。

(一)态度层面:客观与主观

新闻标题“拟题视角”的态度层面是指拟定标题过程中编辑对新闻“事实和评价”的选择态度,包括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

客观角度即新闻标题只叙述客观事实,不发表议论,偏重于事实性,这类标题通常被称为实题,最常见于消息报道和严肃报道中。如《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头版头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主题)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副题)》,主题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一客观事实进行陈述,副题对会议的相关背景作了补充。主观角度即新闻标题对事实进行议论、渲染和烘托,具有明显地说理性,这类标题通常被称为虚题或虚实结合题。如《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1月16日第4版的《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是虚题,其报道的是“中国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亮相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其新闻标题是引用向国外推出该剧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的话“我们的宗旨是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而《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5日头版《每年增2300多平方公里草地 消失的2000多个湖泊回来了(引题)护一盆清水 润半个中国(主题)》则是虚实结合题,引题用数据说明了三江源生态保护战略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副题升华主题,表达了对中国生态建设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消息报道中虚题不能独立成为单行主题,必须有引题或者副题对其说明,在通讯、评论中则没有这种限制。

(二)言语层面:修辞与语言

新闻标题“拟题视角”的言语层面是指拟定标题过程中编辑从“生动和简洁”的基本要求出发,优化新闻标题使其具有更好传播价值的言语表现形式,包括修辞角度和语言角度。与态度层面的主观角度与客观角度的对立不同,修辞视角与语言视角彼此融合,均着眼于使新闻标题生动传神,但两者也各有侧重点。

修辞角度侧重于使句子结构别具一格,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用词造句的推敲和斟酌来实现。如《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头版《下好改革一盘棋——三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350亿!“双11”消费沸腾》这两个新闻标题,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将改革比喻为一盘棋,后者用“沸腾”一词形象描绘出了“双11”的消费热潮,且后者标题中的“双11”还使用了“节缩”的修辞手法,即“双11”是“11月11日”缩略语。又如《光明日报》2013年10月31日第5版《用脚步丈量深度 在路上收获力量》和《边疆行 家国情》这两个新闻标题则都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前者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新闻标题中两种及以上修辞手法使用的情况不难见到。

语言角度侧重于使标题更具个性化,简约明快,增强表现力,主要包括口语化和网语化两种倾向。如《钱江晚报》2013年3月26日第B0001版《一机搞定机票门票和酒店,机器人迎宾指路无所不能(引题)浙江智慧旅游吸引湖南妹陀(主题)》和《半岛都市报》2013年11月2日第20版《保级江湖水忒深(主题)国安亚泰之间恩怨多,高洪波据传明年执教江苏搅动保级形势(副题)》这两个新闻标题分别使用了“妹陀”这一长沙方言和“忒”这一口语,使标题具有鲜明的个性。而网语化则是近年来新闻标题最普遍的变化之一,以《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头版《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一新闻标题最具代表性,“给力”一词是网络流行语,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人民日报》借此概括了江苏省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学者如此评论:“‘词’是时代的脉搏,《人民日报》正是把握了时代脉搏,与‘词’俱进,将‘给力’放在了头版头条,一时间掀起波澜,更引发众多媒体大胆‘跟风’”[7],此外,如“神马、囧”等网络语言和“躲猫猫”、“元芳,你怎么看”等网络事件也都被在新闻标题中应用过,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