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三:中美影视教育的比较研究
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的电影教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繁荣,在1967年,全美205所大学中已开设了3000多种电影课,1977年时开设院校达到1000多所,1981年,已有600多所大学设立电影学系或影视艺术系,到2009年美国影视教育机构有900所,开设学位课程的有802所,有537所可以授予本科以上学位。这一点我国无论从成立时间还是成立规模都无法与之相比。我国的影视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还不过十几年,虽然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美国,甚至有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19]
在对于国外的影视教育研究中,路春艳对美国的影视教育做了分析探讨,她认为在教育理念上虽然具体到各个院校的影视教育会有所差异,但是纵观整体上美国的影视教育还是有共同点的。比如说:在文学背景下的专业课学习,将职业训练与文学艺术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感受影视作品的生成;专业课程设置细化、丰富、含金量高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教学资源丰富、专业设备齐全。[20]
中美影视教育之间也存在不同之处:
(1)教育观念的不同:我国早期对于影视教育的理解有些狭隘。在美国人看来,影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情操、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掌握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21]著名电影学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经说过:“一个不懂文学和音乐的人,不能被称作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个从没有听说过贝多芬或者米开朗基罗的人也不能跻身有文化教养的行列。”[22] “美国大学开设影视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培养影视专业的相关人才,而是将影视艺术作为一个人文学科融入到大学教育的综合体系中,使大学生掌握新世纪多维的试听思维方式。”[23]而在我国早期的影视教育发展中并未意识到这点,只是把它当做艺术教育来看待。步入21世纪后新的教育方式促使我们去理解“大影视”“新影视”的概念,在体系的构建上从“素质教育体系”“相近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着手。[24]
(2)师资力量的不同:在我国最初的影视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电影艺术工作者、中文系或者是艺术系教师兼职,随后增加了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随着全球化的来临,教师结合“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从而整体力量提升。而影视艺术作为一门专业级的学科,教师本身却没有非常高的专业要求。我国教师也应多学习新的理论,多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力求与时俱进。
(3)普及程度不同:20世纪60年代美国增设的电影电视系使其影视教育专业开始在高等院校普及。80年代,开设影视教育课程的大学有1000多所。1996年时,美国已有14所学校有电影学、电视学博士授予权,而我国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即使到了今日还有很大差异,另外我国南北、东西地域的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覆盖率也是不平均的。且西部的发展水平远远滞后。[25]
(4)教育目的不同:过去我国的影视教育主要宣扬审美作用,提高同学的审美情操。直到今日,我国的教育目的还是同学校的性质,教育层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美国影视教育的着眼点,首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试听语言的运用和影视思维能力上。[26]
中外影视教育的这些差异一方面会指导我们向着更全面的影视教育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外文化差异的不同,我们只有遵循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审美标准。
热点四:我国现阶段高效影视教育面临的问题
吴庚认为当下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通才”和“专才”的思考。(2)对实践基地和技能训练基地的建设问题。(3)影视艺术院校招生机制上的不完善。(4)电影大模规国际合作下的人才培养。[27]余志平则从地方的高校影视教育为实例,谈到了几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1)影视教育层次的定位和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的建设。(2)教学内容上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比如,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影视文化中本土与他者。(3)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28]
欧阳宏生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现阶段的弊病:(1)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比重失衡。(2)培养人才的定位模糊。(3)教育观念和态度的偏差。[29]
总体看来,现阶段我国高校:影视教育观念的偏差;师资团队的匮乏;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定位模糊;影视教育考核方法等都是学者们一直讨论的问题。
热点五:新媒体时代高校影视教育
在目前这个新媒体兴起,新旧媒介融合的时代,周安华认为:“当代影视教育的核心不是“影视技术教育”或者“影视艺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以新的媒介变革的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注重人才的“文化底蕴”,强化“颖悟力”的形成,注重“表现力”的培养。”高校普遍将目标从传统的培养影视市场的专业型人才转向“万能型”、“融合性”、“采编播一体”的人才。[30]欧阳宏生认为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影视人才的培养趋势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讲人才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1)本科层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层次应该注意学生的基本理论的素养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培养基础扎实、有职业精神、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人才。(2)硕士生层次,培养链接业界与学界的专业型人才。因为对于国内内体来说,编辑、记者职务趋于饱和,这时需要的是有影视基础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定位于较强的科研、业务、管理、策划人才,且对某一领域了解深入。(3)博士层次,培养学者型人才。为影视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添入新的能量,且作为学者型人才应该与实践保持距离,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视野的开阔性。[31]吴匀认为:“双语教学是推动我国影视教育进入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对于培养综合素养、自主创新的人才意义重大,是加强影视艺术理论教学的有效措施。[32]梁永革则在新媒介时代中从“超前意识、大学科意识、人文意识、创意意识”四个方面树立了影视教育的新理念。[33]
总之,运用新媒体、开阔视野、树立教育新理念,是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结语
纵观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是从无到有,从大到小,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在这三十年中,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也经历过迷茫期、困惑期,直到现在的繁荣期,学者们的不懈探索,为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希望通过梳理三十年来我国影视教育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峻冰.中国高等影视教育的现状及未来[J]. 电影文学, 2006 (12).
[2][12][15]王志敏,陆嘉宁.《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梁国治.影视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应受到重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4(02).
[4]沈嵩生. 中国电影教育的历史和现状[J].当代电影,1990(04).
[5]朱印海. 浅论对高校学生电影思维的培养[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01).
[6][9][26]连文光.中外影视教育比较论[J] .高教探索,1996(01).
[7]李亦中.电影教育在中国[J].电影艺术, 1994(01).
[8]汪天云.电影教育和电影社会化趋势[J].社会科学,1990(08).
[10]孟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J].现代传播,1999(4).
[11]郭培筠.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13]李勇.媒体、影像与社会变迁:当代中国影视的回顾与展望---2012年影视艺术与文化传
播论坛综述[J ]现代传播,2012(12).
[14]CCAVA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介绍[EB/OL]. http://www.ccava.cn/
[16][21]滕朝军,母华敏.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J].电影文学,2010(14).
[17]李泽.信息技术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7).
[18]刘育涛,王华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J].电影文学,2011(23)
[19] [20]路春艳.美国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J].电影艺术,2004(05).
[22]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2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孟建.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传播发展战略(下)[J].现代传播,1999(05)
[25]聂海滨,胡泊.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5(06).
[27]吴庚.浅谈我国影视教育业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7).
[28]余志平.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电影文学,电影文学,2008(17).
[29][31]欧阳宏生,闫伟.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访谈[J].当代传播,2010(04).
[30]马娜.新媒体时代下影视教学的现状和目标选项[J].华章,2013(25).
[32]吴匀.影视艺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时间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33]梁永革.新媒介时代呼唤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理念[J].理论界,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