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2011年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指出,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占据前五位的首曝媒介分别是网络新闻、报纸、论坛、微博、电视,曝光舆情事件数量分别占全年舆情事件数量的25%、22%、17%、16%、8%。在此情况下,各种媒体微博、政务微博纷纷涌现,原有的传播形态和舆论生态被深刻改变。
“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2012年7月22日凌晨4时58分,账号“@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上发出第一条内容,标志着《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新浪微博平台正式上线。《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一周时间内发布180多条信息,获得了15万粉丝和网友们的持续热议。截至2012年11月,粉丝数量已达289万,在党报微博中为第二,仅次于2010年开博的《广州日报》。
一定程度上,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的重要手段。《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开通,将掀起党报微博潮,进而必然会促进体制内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话语权之争,显示出了体制内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微妙关系,即体制内舆论场可以借助法人微博架起通向民间舆论场的桥梁。
二、研究对象
《人民日报》新浪法人微博
三、研究目的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出现,无疑助推了微博的发展。这是新媒体力量增加的明显例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党报作为官方舆论场的一部分,介入以微博平台为重点的民间舆论场,并试图打通两个舆论场的积极探索。在国内多起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民日报》微博并未失语,反而积极参与,而党报在民间舆论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有所提升。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一系列分析,探索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介入民间舆论场、扩大影响力、进行舆论引导的创新过程。
四、研究意义(创新点)
通过进行文献综述和资料搜集,我们发现虽然有学者提出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概念,但是对其概念的探讨尚不够深入,并且并没有更多的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而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党报的典型,在近期通过推出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对此,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能够在前人的研究上,做出以下几点创新:
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主要以瞬息万变的新媒介环境为大的研究背景,提出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概念,并试图以具体的个案——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为切入点,就党报的典型——人民日报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型,逐渐介入民间舆论场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并且会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所发的微博、转发和评论、与粉丝的互动等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还希望能够通过分析较为典型的微博和事件(例如7.21北京特大暴雨)使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
五、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想探讨人民日报如何通过微博介入民间舆论场,并对其在社会中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进行探析,所以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观察法以研究人民日报开博契机及引起广泛关注原因
此阶段主要通过对人民日报微博开博时机、开博关注的内容、头条微博传播的途径等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第二阶段: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研究微博的内容
1.分析梳理人民日报微博内容的主要分类构成、微博发布的频率等。
2.以重大事件为单位,如北京暴雨、伦敦奥运会、中共十八等来追踪研究人民日报对事件的报道,用ROST NAT软件对微博报道的高频词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人民日报纸质版对相关事件的报道,来探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在新媒体时代下为介入民间舆论场进行的转变。
第三阶段:采用统计和文本分析相结合,探讨人民日报微博的舆论影响力
1.按转发数量,筛选出转发量较高的微博,对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共性特征,并用ROST EA对网友评论的情绪进行分析。
2.收集整理传统媒体有关人民日报微博的报道内容。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一、舆论学理论
(一)舆论
目前,对舆论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存在一些分歧。对舆论的界定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我们仍能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发现舆论概念的一般共性。陈力丹教授在《论舆论形成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一文中提出,在精英人物和团体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的舆论学,虽然会有不同的派别,甚至存在基本政治观点的对立,但侧重的都是:问题出现→社会讨论(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形成强大舆论→以舆论的名义促进社会改革或民主化进程。[1]就国内学者对舆论的定义来看,可以看出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舆论的本源是事实;舆论的表达形式是意见。李良荣教授指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胡钰在《新闻与舆论》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也与之相似,认为舆论就是社会中特定群体对特定事件表现出来的特定意见。[3]舆论需要有主体、本源和具体的表达形式。舆论的这些性质,决定了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舆论引导客观存在,同样存在不同的舆论场。
(二)舆论引导
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Riesman,D)和他的两位助手在著作《孤独的人群》(1950)中提出的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这三种引导类型即可看作是三种传播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在相应的时代的一种舆论引导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这三种引导类型,从某种程度上研究舆论引导的发展进程。
里斯曼在书中写到“传统引导的社会利用讲家史、神话、传说、唱歌等形式传播其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4]因此,对老人所讲述的故事的尊崇、信奉,本身就是传统社会的一种舆论;“内部引导的人经常是通过印刷读物了解道理,所以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性格结构。”[5]这是一种文字对人思想的影响,它不同于听老人讲故事,读者需要自己思考之后才能接受。因此,相对于传统引导类型中接受者的被动特点,在内部引导类型的传播中接受者则是主动的;他人引导型主要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而产生。“逐渐地,人们与外界及其与自身的关系都要以大众传播的流通为媒介。”[6]在他人引导型的社会人们总是需要得到引导的,“他人引导的人所追求的目标随着这种引导的不同而改变,只有追求过程和密切注意他人态度的过程在一生中保持不变。”[7]
总括而言,传统引导型的传播特征是“点”对“点”;内部引导型是“面”对“面”;而他人引导型是“点”对“面”。陈力丹认为当代对舆论的引导特征属于他人引导型,大众传播媒介基本上替代着社会意义上的“他人”,这是不可逆转的。并且无论传播者主观上是否意识到在引导,引导实际上始终存在。[8]
有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对舆论引导的理解:引导是对出现的社会舆论的评价;是对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指导;是对某一社会事态发表议论、形成舆论。而舆论引导的目的就是把社会公众的心理、思想情感和行为引导到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去,弘扬正向舆论,抑制负向舆论。[9]喻国明[10]教授曾对“舆论引导”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舆论引导实质上是传播控制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11]
(三)舆论场
1. 舆论场的定义
自新媒体和大众媒体迅速发展以来,“舆论场”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开始广泛被提及和讨论。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怎样被定义、有什么样的类型存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学者已经对此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虽说舆论场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概念,不过在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概念的出现。早在1864年,康弗斯就指出,舆论可能被组合成“舆论束”,或关联的“舆论集”,每一束舆论保持相对的独立。或者,舆论干脆就散步各处。[12]这里所说的“舆论束”和“舆论集”是否可看作是“舆论场”的前身,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不过从康佛斯的观点中,已经能模糊的感觉到,舆论的产生和形成影响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而后人则是用“场”的概念来描述这种“范围”。
“场”这一概念主要是依托于麦克斯韦尔提出的电磁场理论,此理论在物理学领域初次创立了“场”的概念。简括而言就是物质运动总是受制于一种无形的相互作用的力,只要找出这种力以及它的作用规律,就可以对物质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而它们的相互作用总是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这样就形成了“场”的概念。[13]在此基础上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关于场的学说,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场的产物。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则进一步发展了她的心理场的理论,提出了“环境场”、“行为场”的概念。
在社会学范畴内,人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用“场”的范式研究社会传播,能认识信息产生的环境机制。刘建明[14]认为“场”不仅是意见形成的条件、空间,而且是推动舆论发展的契机,并制约着它的正负方向。如此看来“场”便成为意见产生的社会共振圈。
就“舆论场”的界定,目前具有两种取向: 一是时空环境观,将舆论场认定为舆论得以形成的外在要素。刘建明在其著作《社会舆论原理》中指出舆论场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15];另一种是复合环境观,将舆论场认定为媒体场、心理场和社会场的交互环境。就网络舆论场,余秀才认为它不单指时空环境,而是糅合了行为环境、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复杂环境[16]。无论是从时空环境观出发,还是从复合环境观出发,都可以看出舆论场不仅仅是指“在具有一致倾向的舆论上形成的社会氛围”,而是有着更多的复杂因素,例如所处环境的不同,依托媒介的不同等。
2. 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定义
就“舆论场”的类型区分和分类,目前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有学者以载体为视角,将舆论场分为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也有学者以传播介质为视角,将舆论场分为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17];或以支撑群体为视角,将舆论场分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以时序为视角,将舆论场分为旧舆论场和新舆论场[18]。也有学者以具体舆论场为对象,提出网上政治舆论场概念,并将其分为意见场、关系场和思维场[19]。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在早期曾归纳了“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内涵,认为“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民间舆论场”则依托于互联网体现,以论坛、博客、微博等空间内的言论为代表。[20]后来有学者将“主流媒体舆论场”称为“官方舆论场”,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明确了两个舆论场的不一致。
除了以上说法以外,有人还认为“官方舆论场”指的是由官方促成并控制的舆论场域。它通常体现当权者的思想与意志,带有一定的权威性。而“民间舆论场”指的则是由民间形成并且在百姓中自然存在的舆论场域。它通常反映的是民众的思想和意志,由群众口口相传,虽然不具有权威性,但却代表着民心民意,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21]而有些人则认为,民间舆论场处在公共舆论边缘地带,多停留在街谈巷议层面,处于分散、初始状态,常为主流舆论所忽视、歧视。[22]
目前,对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不过本文主要将以南振中的说法,既“‘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民间舆论场’依托于互联网体现,以论坛、博客、微博等空间内的言论为代表。”为基础进行研究。
二、新媒介环境相关理论
新媒介,又称新媒体,即数字互动式媒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介的定义是:新媒体即网络媒体。上海交通大学徐剑和蒋宏则从内涵上界定为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建立的数字媒体基础上能使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丰富、传播信息扩展与传统媒体迥异的新媒介。[23]
而在匡文波中从特性和概念的相对性来定义新媒介。他认为互动性、数字化是新媒介的根本特性,而新媒介的新是于以往媒介形式相比的新。最后他将新媒介定义为: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24]
综上来看,新媒介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介,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基础上,以数字化、互动性为特点的媒体信息平台。在研究中我们主要涉及的新媒介为新浪微博。
而对媒介环境的理解一般又三种:1.媒介生态环境2.媒介文化环境3.媒介虚拟环境。[25]其中的媒介文化环境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整体氛围,是由大众传播活动群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26]。也是本研究所要涉及的理解层面。
本研究所涉及的新媒介环境,指的是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主的新媒介影响力日益上升所带来的,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外部媒介环境。
三、微博环境下党报的舆论引导
(一)党报理论
党报是指政党的机关报,是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机关报。新时期中共党报的发展,是在中共党报既有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发展而成的。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第一批无产阶级政党指导者和第一批工人党报实践者,他们的党报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外,党报不能放弃政治,绝对放弃政治的报刊是不存在的。
第二,关于报纸的使命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的拥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他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人民的信任是报刊生存的条件。社会主义报纸的使命即媒体的使命是对当权者的揭露,是对人民精神的拥护。只有对人民精神拥护、只有在人民的意愿下对当权者部分滥权行为进行揭露才有可能创造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水平。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报刊理论的具体要求。
最后,对于党报的功能。作为报刊的一种,党报首先具有报刊的一般功能。关于报刊的一般功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表述是:“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27]关于党报的特殊功能,他们的经典表述是:“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28]“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29]。
2. 《人民日报》定位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它作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60年来,《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高唱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微博环境下党报的挑战与机遇
1. 微博时代党报的挑战
微博的影响力呈几何式倍增的态势,深刻影响舆论生态,在舆论多元化的时代特别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苗秋闹认为,微博的“围观效应”,既会形成强大的民意舆论压力,也可能导致网民的情绪化宣泄和从,甚至被操纵利用;微博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新的舆论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事务、决策和意见。流动的不同个体的不同利益需求也使舆论复杂化;微博微化了传统媒体的主导话语权,使之向受众转移;挑战了意见领袖的权威,因为微博具有的非线性传播、零门槛、低成本等优势,决定了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类似党报这样的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以及议程设置的特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微博会掩盖事实的真相,甚至生发谣言。一方面,“微博的及时性带来的信息流动性和随机性,叙事呈现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会造成叙事的线性逻辑的断裂,形成一种拼贴、跳跃、断裂的叙事逻辑,容易导致人们断章取义地引用和理解对方的文字,会歪曲事实真相,不利于人们对事实真相的构建。”[30]另一方面,极端、非理性、感情宣泄类的表达,再加上“把关人”的缺位,往往使谣言肆虐。
向菊梅在《试论秒时代党报媒体的发展瓶颈与对策》中,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微博对党报媒体的挑战。首先,微博革新了新闻的生产传播方式。微博的诞生使新闻的时效性大大提高,生产和获取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微博革新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传播规则,预示未来的新闻生产将由传统的机构化、组织化生产转向更大规模的、社会化的人人生产,即从封闭的大教堂模式到开放的大集市模式转变。[31]第二,微博消解了党报媒体的话语权威。微博用户采用匿名形式参与话题讨论,将所见所知置于全民审视之下,不再接受权威声音的统一判断。微博越来越成为信息公开的便捷渠道和协助办案的重要平台,被称为“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会”、“杀伤力最强的媒体”,逐渐消解了党报的话语权威。
2. 微博时代党报的机遇
微博在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可小觑的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对传统媒体有所裨益。若传统媒体利用微博的优势,其新闻质量和品牌形象也将得到提升。
崔菲菲的《微博时代党报的机遇与挑战》中就从几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微博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闻线索渠道。由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可以构成新闻的事件,也等于同时可以向传统媒体提供无数新闻线索。此外,微博更大的潜力在于它对新闻事件的策划能力。例如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由于众多网友和名人的转发,最后引起了总理的忠实,解救乞讨儿童也成为了全国行动。而传统媒体想要策划类似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是相当难的。而胡靖、田超等还认为党报可以利用微博内容整合独家新闻产品来提高新闻质量。即根据党报自身定位特色,从海量信息中筛选甄别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真相,将碎片化的琐碎信息整合成就大报风范、主流特色的独家新闻。
(三)有关人民日报微博的现有研究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自7月22日凌晨4时58分在北京暴雨中上线,首发微博总覆盖人数达约2683万,首日微博总转发数2万多,总评论数近5000条。月余即凭800多条微博吸引粉丝达75万,并以每日四位数递增,日均微博总转发数1万以上,总评论数36000条。至11月初粉丝已经达到287万。
由于人民日报微博从正是上线至今时间不长,所以相关的研究也较少。
现在已有的大部分研究都通过人民日报微博这一案例的成功来探讨党报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型。闫月英认为人民日报的成功有三点原因:1.内容贴近民生,直面问题,在保持官方媒体的客观、理性的态度的同时与民众站在一起;2整合新闻,全时播报:以权威的声音及时、准确的传播新闻3.改变话语方式,风格清新,表达真诚。[32]平萍则认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成功取决于1.思想上充分重视2.发挥好政府代言人的优势3.机制上的保证4.文风上贴近平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受追捧引发思考,兼论传统媒体如何夺回话语权》)还有学者提到了微博在打通官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重要性,要求主流媒体放下身段,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潮流(《微博参与打通官民间两个舆论场》、《央媒微博抢滩“民间舆论场”》等)但是研究只是浅尝则辄,只是指出了现象没有深入探究其根源,给出的建议也较为主观缺乏事实依据。
在这些文献中,明廷栋等人的研究《@人民日报对接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相关情况。通过对时机、地缘优势、人才支持的分析来探讨人民日报微博能在短时间内受到关注的原因;通过博文研究——“高频词”梳理,来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内容的特性和语言风格的特点;通过分析微博发布的频率,内容的广度,栏目的分类来探究发布规律;通过对网民评论内容、转发量、其他媒体的引用情况来分析人民日报微博的形象转变和影响力;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给出了启示和运营建议。他们对于文本的研究方法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但是他们研究观察的持续时间较短,对微博的观察是以时间而不是事件为单位,对舆论引导力的转变也关注较少,这恰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部分正文
一、人民日报开博契机分析
2012年7月22日凌晨4点58分,@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内容为“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33]的博文。以此为契机,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正式开通。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一经开通,在微博上就得到了强烈的反响。上文中提到的首条微博覆盖人数达到约2683万[34],至2012年12底,此微博的转发数已经超过5500条,评论超过2640条。截至201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共发布微博4000余条,粉丝量高达337万余。
@人民日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微博上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与其开博的契机、微博的内容、运作模式上的创新等诸多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本文将主要从人民日报开博契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一)开博时机
据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介绍,按照原定计划,开博的时间是2012年7月27日。此时正值伦敦奥运会开幕,人民日报社原是想利用这一契机自然地开通微博。但在7月21日,北京突遇61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暴雨牵动着整个北京城。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人民日报临时决定将开通微博的时间提前。通过后来的观察和分析来看,人民日报社能够抓准这个时机开通微博,是它能够成功进入微博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暴雨当夜,网友们开始在微博上频频向@公安微博、@平安北京等政务微博发起求助。@北京交通台和一些其他媒体也纷纷在其微博平台上发布与暴雨相关的微博。人民日报在此时进入微博是顺乎民意的。首先,一旦发生一些突发、危机事件,微博平台就会十分活跃,人们也会对相关的内容十分敏感。另外,就暴雨事件来说,当时发起的一些志愿活动如“双闪”车队,包括后续的寻人寻物、悼念遇难同胞的活动都是通过微博平台来组织进行。暴雨期间网友们高度关注微博上的信息,这也成为了@人民日报能够迅速进入网友们视野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事件发生的所在地也同样重要。受灾区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枢纽,同时也是人民日报社总部所在地。@人民日报不仅能够实时地了解北京暴雨的情况,对信息也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凭借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来确保相关内容能够快速发布,实时播报最前线的新闻。
(二)首条微博传播路径
一条微博能够迅速走红,除了时机和内容外,其传播路径也十分重要。下面是使用“北京大学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对@人民日报的第一条微博的传播路径进行的分析。从图1的微博传播路径环形图中,可以看出此微博的传播是分为多个层级的。其中除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传播之外,其他几个微博大号的转发也让此微博在短期内迅速扩散,成为了二级传播源。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几个促进此微博传播的几个微博账户都有很多的粉丝,在微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图1@人民日报第一条微博传播路径环形图
表格1微博“大v”转发@人民日报表第一条微博情况
转发时间 |
博主 |
粉丝 |
被转发数 |
05:01 |
曹国伟 |
96万 |
81 |
05:17 |
土家野夫 |
35万 |
106 |
05:19 |
头条新闻 |
1586万 |
720 |
05:34 |
人民网 |
326万 |
88 |
07:57 |
老沉 |
223万 |
111 |
08:59 |
头条新闻 |
1586万 |
581 |
11:11 |
Vista看天下 |
160万 |
93 |
19:33 |
胡锡进 |
229万 |
194 |
从纵向来看,第一条微博自04:58发布以来,分别于05:20、07:55、09:00左右迎来了三个转发的高潮。
|
图2@人民日报第一条微博转发流量图
二、博文内容分类
通过对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内容进行的大致梳理,我们发现其栏目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报道类,评论类,互动类。
(一)报道类
从报道内容所发生的地点来看,可以分为国内新闻和国外新闻,国内新闻涵盖中央和地方的新闻。
从报道内容的性质来看,人民日报微博报道涵盖广泛,包括:
1. 政治新闻:主要包括新近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各级党政活动、法律颁布或修订以及关系到广大人民政治生活的大事等[35];
2. 科教新闻:包括最新的科技发明、教育改革、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等;
3. 经济新闻:如宏观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包括时下热点的物联网购物、房地产行业、文化产业等内容;
4. 社会新闻:包括突发性灾难、自然奇观、食品卫生安全以及其他社会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重要事件等。在所有报道中关注社会民生和政治话题的报道出现频率最高。
从报道内容的特点来看,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既包含动态报道的突发性新闻,也包括相对静态的历史事实播报,其中“新闻史上的今天”是人民日报与中国新闻史学会合作的一个栏目,作为每日的早安贴发布,介绍世界(主要是中国)新闻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事实上,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并非独立于人民日报之外的部分,而是人民日报优质新闻资源在微博平台上的延展。“@人民日报”发布的90%以上内容,或摘编自当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社属报刊的见报报道,或来自人民日报记者的专稿。”[36]
(二)评论类
@人民日报沿袭了人民日报纸质版的传统,在报道事件时,不是单纯的追求时效性,而以意见表达为主要特色。这种对实事的述评除了穿插于很多报道类微博中外,人民日报微博还专门开设几个固定的微博栏目——“微评论”和“你好,明天”,来介入对公共热点事件的讨论。其中“微评论”中的论述带有明显的对现实社会的弊端进行的反思甚至批判性,也清晰的表达了人民日报微博自身的立场站位。而“你好,明天”作为晚安贴发布,是被网友转发评论关注最多的一个栏目,在评述实事的同时,也试图进行观点引导,更多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三)互动类
人民日报在微博这一新媒体发声,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性大大增强。人民日报微博在描述自身时也强调“参与沟通记录时代”。其中网民不但能通过微博自身“评论”“转发”“关注”的功能参与,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几个专门栏目促进这一功能的加强。
【微议录】是人民日报定期将网友就某个社会议题而发表的,有价值的评论集结制作成为图,以网友表述的中心思想为题发布出来,为民众提供一个发声的渠道。
【微话题】将时下舆论热点以讨论话题的形式发布,除了表达人民日报自身的观点外,也希望借此来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让看到这一话题的人思考,并听取来自社会不同地方的不同声音。
【中国好声音】则是专注于知名人士的意见表达,每期发布来自不同学者、名人或者机构的观点,借以实现媒体与机构之间,媒体与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
除了上述栏目,人民日报微博还通过在线投稿、投票栏目等来与网民互动,其中投票的最终结果会通过【微调查】予以发布。
当然,以上所分类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并非完全相互独立。由于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交互性特征,网友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在人民日报发布的所有内容下面进行实时评论,与人民日报微博展开互动,人民日报也可以通过网友的反馈或投稿来发布新的报道内容以及就此展开评述。因此事件报道、观点评述、网友互动这三者绝非割裂的状态而是相互交织进行。
三、案例分析
(一)“7·21”北京暴雨事件
1.博文梳理
根据统计,@人民日报从开博起发布的与7·21北京特大暴雨密切相关的微博超过40条,根据微博发布内容以及频度分析,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22日
事件发生第二天,仅22日单日,@人民日报共发布的19条微博中,就有雨灾相关微博共计14条。从凌晨4时58分发布第一条微博至晚上10时31分,微博将暴雨救援动态和灾情发布作为主要内容,每条博文间隔平均不足1.5小时。博文涉及消防局、防汛抗旱指挥中心、气象台、水务局等多处政府机构,关心志愿者、网民、乘客等多维百姓视角,除了实时报道灾情之外,还提供交通、饮水等方面的建议贴士。
@人民日报还转发了网友制作的视频《北京暴雨时,微博传递爱》、人民网的《北京暴雨夜记录这些任何事》,寻找抗灾过程中的温暖,传递正能量。同时,发表和转发微博反思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第二阶段:7月23日-7月25日
此阶段@人民日报主要聚焦于雨后北京房山的灾情探访,对公共危机中的机械执法情况进行评论,并对灾后车险报案情况加以报道。依旧在早、晚安帖中以积极情绪进行鼓励。
第三阶段:7月26日-7月28日
7月26日晚,北京市召开发布会,公布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最新信息。@人民日报从晚上8时21分起,在4 个多小时内滚动发布多条相关信息,公布遇难者人数、制作遇难人员发现地分布图、向遇难者致哀。当日21时34分发布的“向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已确认遇难人员致哀”一帖被转发十万多次,是人民日报开博起转发数最多的微博之一。
此后两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头七之祭”等微博,表达对雨灾遇难人员的尊重和哀悼,呼吁公布遇难者名单成制度,并以7月28日的“你好,明天”对整场暴雨事件做出抒情性的总结。
第四阶段:7月28日以后
28日以后,微博关于7·21暴雨的微博已渐见少,而转向对伦敦奥运会赛事的报道。而8月3日、8月6日,@人民日报又分别发表微博,对遇难人员身份情况进行补充,以及更新遇难人数。尽管奥运将民众的视线焦点吸引了大部分,但仍有网友对@人民日报继续更新名单的行为进行中肯的评价:“认真做好这样的事,与百姓同心同德,百姓自然也会与你同心同德!”
除此之外,8月11日的“你好,明天”栏目在评论“上海老人倒地无人扶”时,从褒扬暴雨中的“双闪之爱”谈起;8月24日的“你好,明天”在谈论“哈尔滨大桥坍塌事件”时,从暴雨引发内涝需要引起对于基础设施的反思谈起,同样是承前启后的表现。
2. 报道框架分析
(1)多角度
从报道角度来看,人民日报微博改变了过去我国传统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单纯性,而具有更加广泛的视角,由“旁观记录”转为“帮手”。例如其发布的第二条微博,除了消防官兵还从志愿者的角度,报道了爱心车队协助运送旅客的事迹,唤起了公众奋起自救的热情。而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人民日报还能发布首都机场的航班运营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抗灾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更多便利。与传统放大灾难、单纯报道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做法相比,人民日报用微博更加积极引导群众勇敢地应对灾难。
(2)人性化
人民日报对“7·21”雨灾微博报道更加注重了同百姓团结一心抗灾,发出更多人性化的微博。例如7月22日有协管员在暴雨后擅自给车辆贴违法告知单,此后政府宣布贴条作废,@人民日报即发表微评论对政府知错就改的态度表示肯定,但同时拷问细节,对应对公共危机时如何执法为民进行反思。有市民被困车内溺亡后,@人民日报发出驾车涉水应急提醒,并呼吁转发。
这些富有人性化的报道和“贴士”不仅同样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而且丰富和延伸了报道的触角,增强了报道的实用性,为我们如何更好、更贴近受众开展灾难事件报道工作,发挥媒体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借鉴。[37]
(3)理性化
理性化的思考与追问,使“反映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人民日报的“微评论”多为对表象之后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看到大雨背后隐藏的危机和问题。从拷问下水道的“基础设施薄弱是城市建设的通病”,到警示“不能用‘抗灾中的坚强’掩盖‘防灾中的脆弱’”,再到呼吁公布遇难者名单的原因“直面真实才能抵抗遗忘”,@人民日报在公众关切的问题上不失声、不失语,而试图引导网友理性思考,体现了充分的社会责任感。
3. 舆论引导
在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过程中,网络上弥漫着种种焦虑、不满、偏激的情绪,@人民日报及时发出的多篇对各种情绪进行疏导的微博,得到了强烈的反响。事后,北京市委宣传部对人民日报官微在“7·21”特大暴雨中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表示感谢。北京市网管办负责人说,“@人民日报”发出的“你好,明天”及“微评论”等微博,在关键时刻对扭转舆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38]以下,我们选择了暴雨事件中具有最关键影响力的几条微博,将博文内容结合网友评论加以分析。
微博一:
【微评论: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一场大雨,检验出城市的脆弱一面,北京如此,其他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是城市建设的通病,这场暴雨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在注重城市华丽外表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
7月22日 10:37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30920)|评论(4291)[39]
灾后第二天,在报道灾情的同时,@人民日报首发“微评论”。据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介绍,“微评论”是人民日报官微打造观点强博的举措之一,而这条7月22日的这条微博,也是扭转微博大众对其不欢迎态度的关键转折点。
该条微博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北京暴雨事件进行了评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提出了批评,直接点明了一直为公众所诟病的问题。在开头便提出鲜明的观点立场,而用“没有…就没有…”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句式,更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语言风格上朴实、有力,用“我们”当做站立点,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拉近了与网络大众的距离。而文本的语态和风格,与公众心中固有的“党报”形象也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微博二:
向北京“7 ·21”特大自然灾害中已确认遇难人员致哀。
7月26日 21:34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05456)|评论(5390)[40]
该条微博正文仅一句话表示致哀,而配图中将已确认遇难的61人和因公殉职的5人的名字、性别、年龄、身份证号、遇难地点及原因全部列出,为让遇难人员有“活时的证明和离去时的尊严”[41]。@人民日报也成为互联网上最早发布遇难者名单和制作专题图片向遇难者致哀的微博账户。同样,人民日报在其纸媒上也用大幅版面刊登出遇难者名单。
此后,@人民日报还发表“微评论”,呼吁公布遇难者名单成为制度。
微博三:
【你好,明天】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
7月28日 00:01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75830)|评论(15518)[42]
暴雨事件过去一周后,人民日报微博发表的此条微博具有一定总结性。该条微博修辞抒情,用排比句式真切感人,并且制作暴雨中志愿者工作的动人画面作为配图。结尾引用崔卫平女士的话,简洁有力却直击人心,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雨灾中,@人民日报不时发布类似传递感动和温情,讴歌真善美的微博,积极传递“正能量”。
(二)唐慧劳教事件
1. 事件梳理
2006年,唐慧年仅11岁的女儿乐乐(化名)遭多人强奸并被逼卖淫。该案几经审理,于2012年6月5日经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涉案的2名被告人死刑、4名被告人无期徒刑、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5年。[43]在案件审理期间及审理后,唐慧指控永州公安机关民警包庇犯罪嫌疑人、要求对7名被告人全部判处死刑、赔偿184万元等,多次到法院、省市有关单位上访。
2012年8月2日,永州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以“严重扰乱单位和社会秩序”为由,宣布对唐慧劳动教养1年6个月。此事经唐慧代理律师甘元春在网上爆料后,引起广泛关注,舆论哗然。当晚,知名媒体人邓飞通过微博发声,吁请放人。
8月4日上午11时,永州市公安局通过微博发布一条内容只有“幼女”两个字的微博,迅速引起网名关注,1小时内,该微博被转发4000余次。下午,永州市公安局通过同一平台,连续发布12条“就唐慧被执行劳动教养回复网民”的长微博,随后不到一天时间,迫于舆论压力,相关的回应信息均被删除。[44]
8月5日,永州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先后发布《关于唐慧被执行劳动教养相关说明》、《关于对“永州公安帮被告人做假立功”情况的说明》,此后郑渊洁、于建嵘等学者介入事件,一方面呼吁释放、一方面对劳教制度提出质疑。
8月6日湖南省政法委成立调查组赴永州调查此案办理情况,对涉及强奸、劳教、“假立功”、秦某和警界人士之间关系五个方面展开调查。“高位运行”舆情逐渐回落。
8月7日,唐慧向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提出书面复议申请。
8月8日,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受理唐慧对劳动教养的复议。
8月10日,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经复议,决定撤销永州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对唐慧的劳教决定。
2. 人民日报微博介入事件过程
(1)@人民日报博文梳理
唐慧事件从8月2号被其代理律师披露到8月10日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撤销对唐慧的劳教决议,只经历的短短9天时间。但引发了普通网友和知名人士的广泛关注。在8月5日永州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对唐慧劳教事件的回应后,@人民日报在当晚开始首次介入这一热点事件。
8月5日晚11时36分,@人民日报在“你好,明天”栏目首次发布了针对唐慧事件的评论,评论将唐慧事件上升到民族复兴、社会公平性建设的高度,呼吁对百姓权利和尊严的保护,作为党报的官方微博在此事件上的发声,引发了公众舆论的高涨,此条微博也因此在转发数量上达到了13万之多。
此后@人民日报持续关注案件的进展,8月6日下午15时55分独家发布湖南政法委成立调查组调查永州幼女被强奸案,8月6日晚通过“你好,明天”栏目发表对湖南政法委成立调查组一事的看法,认为此举证明了中国“正能量”的增长,以及对法治的捍卫,并表示将对事件继续关注。
8月8日,下午13点10分,@人民日报独家发布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已受理唐慧对劳动教养的复议,8月8日晚“你好,明天”栏目中发表评论,认为从巧家赵登和永州唐慧事件的好转都说明了在中国转型时期,执政者是维护司法公正、政府公信的最重要自变量,同时警示当政者行事需谨慎。
8月10日,早上7点55分@人民日报发布了唐慧劳动教养决议被撤销的新闻,8点43分又随即发布了唐慧被释放的消息,并公布了教养决议撤销的原因,紧接着不到20分钟,@人民日报通过微评论栏目,以“唐慧案撤销不是句号”为题就整个事件发表了看法,既有对执政者有关处理的认同,也呼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避免有错才纠的窘境。同日晚在你好,明天再次发表了观点“让法治成为信仰,用程序塑造正义,成就一个更好的中国”。此条微博的转发数量也达到1万4千余次。
除了在事件进程中的微博外,在唐慧被释放后,@人民日报依然在8月11日,8月23日晚的你好,明天中提到唐慧一事,传递的也多是积极向上的观点,以及对未来国家的发展的乐观态度。
(2)@人民日报介入分析
唐慧事件在8月4日和8月5日@永州公安局就唐慧事件两次回应后,引发了公众舆论的第一波浪潮,@人民日报在舆论高涨的情况下,快速介入事件,并持续跟进进展,避免了在重大问题上的失声,此举赢得了广大网友的赞誉。
此外“你好,明天”是@人民日报影响力最高,评论转发数最多的栏目,按照前文分类来看,也属于评论引导类。在@人民日报对唐慧事件进行报道的4天中,除了跟踪事件进程的报道外,每天晚上都会在“你好,明天”栏目中对当前的情况做出评论和总结,足见@人民日报对唐慧案的高度重视。
以小见大是@人民日报对唐慧案报道的另一个特色。所发出的微博,很多并不是单单指向唐慧事件本身,而是从唐慧事件出发,引申出对正义公平、法制建设、司法公正、政府公信等社会问题的探讨,以此来呼吁公众的监督和对国家事务的参与,以及政府的变革。
在对唐慧案有关博文的梳理中发现,@人民日报在对事件的评论中,虽然包含了对当前制度、执行的质疑,但更多的则是传递一种对积极乐观的态度,无论是对于事件的解决,还是对中国法制的建设。博文中努力、希望、公正、法制等词频繁出现,也展现出作为党报所担负的职责,一方面要像公众介绍当前形势,从公众利益出发形成舆论促进执政者的变革,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公众对执政者、对会建设的信心,促成发展。
3. 舆论引导
(1)对首次发声微博的分析
@人民日报在唐慧事件中的首次发言,就收到了超过13万的转发评论数,因此不难推断,此条微博无疑对唐慧事件中的公众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条微博的内容如下:
【你好,明天】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晚安。
2012-8-5 23:36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132116)|评论(43031)[45]
我们用自制程序随机抽取网友评论的25%,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网友对人民日报的介入态度普遍分为以下四种:
1. 对@人民日报微博的言论表示支持,认为@人民日报此条微博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公众的声音,对唐慧回家的呼声渐高;
2. 对@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纸质版迥异态度风格的质疑,如有网友评论到“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个媒体的分裂人格”,“人民日报比微博比人民日报贴近人民”,“人民日报被盗号了吧”等等;
3. 通过@人民日报的言论,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相关评论有“当今国民已生不起,死不起,吃不起,住不起,阶级已形成,专家根本不知百姓苦,以自身的标准来衡量。法律已沦为了穷人的枷锁,富人的工具,改革已无效,革命是真理。”“此永州黑官不下台,难以平民愤!”“社会有公平吗=没有 只有腐败的滋生”等;
4. 认为@人民日报只是说空话,来欺骗民众。如,“某报就是墙头草!”,“光说不练假把式”,“人民日报从来没有一以贯之的固定价值观,令人生厌”。
虽然网友的态度观点各有不同,但从ROST EA对网友评论情绪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抽取的所有样本评论中,展现出积极情绪的评论有4058条占全部样本数的38.30%,消极情绪评论数为1709条占16.13%,中性情绪共4828条占样本总数的45.57%。对积极情绪进一步细分发现,一般积极情绪所占22.32%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度(6.43%)、高度(9.55%)积极情绪。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网友还是对人民日报介入唐慧事件持积极态度的,但由于此条微博是人民日报对此事件的第一次发声,所以网友们采取持续观望态度,在对积极情绪表达时也较为谨慎。
(2)网民舆论情绪的变化
事发初期,网友攻击谩骂言论偏多,湖南省委政法委介入消息传出后,网络言论逐步好转,唐慧劳教案决定撤消后,正面声音开始集中出现。网络言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赞扬“法治湖南”建设走向成熟;呼吁理性看待法治渐进过程;追问永州公安涉嫌渎职和做伪证;建议废除劳教制度。[46]
在整个舆论变化走势中,@人民日报在网友普遍质疑、意见领袖连续发声的舆论高涨时期介入了事件,@人民日报为标志的党报媒体的发声,这一方面增强了公众对舆论推动唐慧事件妥善解决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作为了敦促湖南当局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的压力所在。此后,人民日报持续关注进展,独家发布湖南省委政法委成立调查小组一事,并对此举做出积极评价,在湖南省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接受唐慧的复议时也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人民日报在事件中的态度,为此后公众舆论的理性化做出了正确导向,增加了公众对政府依法办事的信心,网友情绪也在等待调查审理的过程中,逐渐平静。8月10日,唐慧被释放消息一出,舆论再度高涨,@人民日报表达了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希望和信心,这是四个网络言论重点之一,@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让公众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和法治化建设的进步。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唐慧事件中,众多意见领袖、学者、网友都对劳教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呼吁废除,而@人民日报虽然鼓吹公平、正义、法治,但对具体的制度层面少有涉及,对公众舆论的热点视而不见,发言过大过空,也被诸多网友所诟病。
(3)其他纸媒对@人民日报和唐慧事件的评述
为了进一步讨论@人民日报发声在唐慧事件中的影响,我们使用WiseNews(慧科新闻)来搜索传统纸媒的相关报道。慧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媒体资讯服务提供商。慧科新闻采取一站式方案,综合处理大中华区内各大报刊的新闻内容,涵盖大陆、港澳台及东南亚、欧美等国1500余家主流媒体新闻,新闻总量超过30,000,000条,每月更新超过500,000篇文章。以“唐慧”&“上访”为关键词的检索,共有307篇文章,其中报纸有255篇。以“唐慧”&“人民日报”进行检索,共有结果27篇,我们对27篇报道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发现传统纸媒对@人民日报介入唐慧案的评价集中在一下四个方面:
1. @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介入,推动了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形成了舆论热潮;
2. @人民日报对唐慧事件的介入和态度,反应了新时期官媒的转型,在唐慧事件中实现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对接,是民间和官方共同的胜利;
3. @人民日报的介入,给了湖南省政府无形的压力,促成了湖南省委对事件的调查和唐慧的释放,推动了国家法制化进程;
4. @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介入,虽然在短时间吸引了公众关注,形成舆论热潮,但舆论在唐慧被释放后,快速消退,仍然难以撼动制度层面。“媒治”替代不了“法治”,并不能对法治建设形成根本性的影响。
综合以上观点可得,@人民日报在唐慧事件中的发生,引发了公众舆论的热潮,推动了事件的解决,也是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对接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媒体引导的舆论对法治建设的影响很难长期延续下去,中国的法治建设问题也并不是靠@人民日报的几次发声就可以解决的。
(三)“十八大”召开期间
1. @人民日报十八大期间微博情感特点分析
按照“个案与总体间的比较”与“个案与个案间的比较”的思路,本文首先利用ROST EA分析了@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发布的微博与自上线以来发布的所有微博的情感分布,并对两者情感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其次则是利用PKUVIS分析了围绕“十八大”“7.24北京暴雨”“保钓”三个重要事件@人民日报所发布的微博的情感分布。
(1)十八大期间与总体的对比
截止到2012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共发布了3098条微博,其中博文所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占49.26%、中性情绪占14.40%、消极情绪占36.34%;十八大期间共发布了202条微博,其中博文所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占69.31%、中性情绪占11.39%、消极情绪占19.30%。两者的情感分布的对比具体如图3所示:(注:@人民日报发布的所有博文内容截止到11月22日;十八大期间为2012年11月08日—14日)
图3@人民日报微博总体与十八大期间情感分析对比图
从分析结果的十八大期间博文的情感相较于整体水平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更加显著、消极情绪所占比例较低,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想要传递更加倾向于正面和积极的情绪。
(2)“十八大”期间与“7·21”北京暴雨、保钓话题高峰期间的对比
本文共选取了十八大期间(2012.11.8-11.14)、“7·21”北京暴雨期间(2012.7.22-7.29)、保钓话题高峰期间(2012.9.10 pm2:00-9.27)所发布的微博作为文本分析的样本。图表4.5.6分别是利用PKUVIS对围绕这三个事件@人民日报所发布微博的情感分析结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情感的分布,其中暖色为积极情绪、绿色为中性情绪、蓝色为消极情绪;每个圆圈代表一条微博,圈的大小表示本条微博的影响力程度。
图4“7·21”北京暴雨事件情感分布图(2012.7.22-7.29)
图5保钓期间情感分布图(2012.9.10 pm2:00-9.27)
图6 十八大期间情感分布图(2012.11.8-11.14)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如下两个特点:
1)十八大期间积极情绪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两者: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按照比例来看,对比其他两个时段@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所发布的微博的内容中积极情绪的比例高于其他两者。从图4中可以看出暴雨期间的博文内容情感分布具有两极化倾向,并且在消极情绪区域较为集中。此阶段发布的微博内容主要是以“致哀、反思”和“鼓励”两类为主,因此情感分析结果呈现出了如上的特点。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保钓话题高峰期的情感分布较为平均,而微博的影响范围较其他两个时段会更广一些。在十八大期间则是主要集中在绿色(中性情绪)及绿色以上(积极情绪)区域,并且按比例来看集中在蓝色(消极情绪)区域的数量少于其他两个时段。
2)十八大期间平均情感值高于其他两者: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图4与图中都有积极情绪的分布,不过在暴雨事件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两级分化明显,而在保钓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程度没有十八大期间的积极情绪那么明显。
通过对十八大期间与总体、十八大期间与其他事件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所表现出的情感特点则是更为积极、正面,对舆论的引导有着更为明确的方向。虽然情感的分布值会根据事件属性的不同带有相应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党报的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在有关国家和党的重大事件上的重视程度和在舆论引导方面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
2. “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47]纸版的对比
(1)结构上:@人民日报更为灵活
《人民日报》周一到周五为24个版面,周六周日为12个版面,而在十八大期间周末版则为16个版面。自11月1日起到15日,《人民日报》的05版到12版的8个版面为十八大的特刊,对十八大进行了全面的报道。从8号起,除了特刊的内容以外,《人民日报》的要闻版面(01版至04版)也以十八大为主题。也就是说,在8号到14号期间,《人民日报》中报道十八大的内容共占了《人民日报》12个版面。
若按照版面所占的比例计算。在8日至14日期间,《人民日报》中有关十八大的内容所占比例分别是50%(周一至周五)和75%(周六、周日)。从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期间十八主题的内容在《人民日报》占的比例很大,且固定。与此相比,@人民日报则显得更为灵活。
在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共发布了202条微博,其中与十八内容相关的微博共95条,占总体的47.03。而每天所发布的具体情况如表格2所示:
表格2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发布微博的比例
日期 |
发布微博总数 (单位:条) |
与十八大相关内容 (单位:条) |
所占比例 |
8日 |
36 |
26 |
72.22% |
9日 |
30 |
16 |
53.33% |
10日 |
25 |
12 |
48% |
11日 |
22 |
3 |
13.63% |
12日 |
29 |
15 |
51.724% |
13日 |
27 |
6 |
22.22% |
14日 |
33 |
17 |
51.51% |
共计 |
202 |
95 |
|
从表格2可以看出,虽然@人民日报在这一期间发布的微博中,有关十八大的内容所占的比例与《人民日报》较为接近。但是从每天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固定指标。就拿11号来说,当天@人民日报的内容较为综合,有关十八大的内容只占了13.63%。从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期间,也是主要围绕十八大的主题,但是在内容的分配上更为灵活,并且也在有意地控制有关十八大的内容。既要保证能够抓准十八大热点,又要避免微博被十八大刷屏,引起网友们的不满。
(2)内容上:@人民日报更为精炼
@人民日报有关十八大的报道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大会直播、实时报道、评论、报告解读等四个类型。大会直播是#十八大进行时#的方式进行;实时报道则是主要侧重于大会上代表们讲话的内容和转载《人民日报》的内容;评论则是对十八大会议的内容和精神进行评论;报告解读则是通过【报告解读】的主题模式对报告内容进行解读。由于微博140字符的内容限制和每日发布条目数有限。@人民日报所发布的内容较《人民日报》更为精炼,内容高度概括。这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
以《人民日报》11月14日,08版的一篇名为《人民日报: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48]的报道为例来分析,包括标题在内《人民日报》共用了1791个字符,对“以‘微博时代’为背景,召开的党代会”这一内容进行了报道。而@人民日报则仅用了126个字符(包括连接地址所占的字符),便点明了主题,并且还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微博原文如下:
@人民日报:【微博时代不能隔网喊话】有人说,十八大是“微博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不仅媒体、政府要主动学网、用网,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在网络上发出声音,不能隔网喊话,要通过互联网了解真实民意,倾听不同声音,要经得起“拍砖”,容得下“吐槽”。http://t.cn/zjzBCyC(人民日报)
2012-11-14 08:25来自媒体版微博转发(1262)|评论(45)[49]
(3)时间上:@人民日报更为及时
相较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及时性特点是它的一大优势。这一特点让@人民日报能够在网络上面向广大网民,用文字和图片对大会进行“实况转播”。这也增强了人民日报舆论引导的及时性。十八大期间,很多网友们可能没有条件或者不愿意看电视和报纸,因此也不能够及时地了解有关十八大的信息。无论是因为网友们的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人民日报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到这个盲区。能够让网友及时地了解到有关会议的内容,向网友们传递会议的精神,并引起关注和讨论。而这一优势是《人民日报》所不能企及的。
从对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和纸版报纸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结构上的灵活、内容上的精炼、时间上的及时等特点都让@人民日报能够更加符合网民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为网民所接受,从而起到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网友们对《人民日报》有所改观和关注。
四、转发量TOP15微博分析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自开通以来,关心各界热点话题,力抓深度报道和评论,出现了许多影响力颇大的精彩微博。影响力是让被影响者采纳原本不属于他的观念和看法的能力,以及让被影响者实施原本可能他不会实施的行为的能力。由于新浪每条微博的字数限制为140字,用户不能通过长篇大论影响他人的观念和看法。在行为上,影响的发生在于行为的最终实施,而在微博上,被影响者用鼠标点击转发是唯一可能被观察到的行为。再者,由于微博的多级传播性质,转发数量越多的微博对于人群的覆盖面越广,相应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因此,为更加清晰地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关注的重点内容及其舆论引导方式进行分析,笔者将@人民日报开博(2012年7月22日)以来转发量最多的前15条微博(截至2012年11月22日)按转发数量顺序制成表格3。这15条微博发出日期从7月22日至10月28日,平均转发为64785次,平均评论为14406条,其中有4条微博转发数已超过十万,最高达十三万。
表格3 @人民日报微博转发排行TOP15统计表
次序 |
日期 |
事件 |
转发量 |
评论数 |
类型 |
1 |
【你好,明天】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晚安。 |
你好,明天 |
|||
8月5日 |
唐慧案 |
132583 |
43045 |
||
2 |
【中国好声音】如抵制日货,有几点建议:1、将抵制作为自己消费时的选择,不强求别人;2、不对同胞已购买日货动手,那是血汗钱,事实上已经是国人财产;3、理解对日货中暂难替代商品的购买,这是我们目前发展的需要; 4、爱国心转化为立志行,从自己做起,振兴中华。@王郁松感谢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荐
|
中国好声音 |
|||
9月15日17:38 |
保钓事件 |
116594 |
18929 |
||
3 |
【你好,明天】“没想到中国反应如此激烈!”日本媒体这样惊叹。不理解,缘于你们对历史刻意回避。可知道,中国人心中,一股气憋了百余年。钓鱼岛是警示碑,记录昔日屈辱沧桑,也将成为转折点,见证奋起中国寸土不让的集体意志。这样的意志,将使中国像钢板一样坚硬凝聚。这样的中国,无所畏惧。安。
|
你好,明天 |
|||
9月13日 23:43 |
保钓事件 |
108188 |
26606 |
||
4 |
向北京“7 ·21”特大自然灾害中已确认遇难人员致哀。
|
致哀 |
|||
7月26日 21:34 |
7·21暴雨 |
105456 |
5390 |
||
5 |
【你好,明天】清晰的领海基线,勾勒出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的严正立场和坚定决心。历经百余年坎坷,中国懂得和平之珍贵,也深知改革发展局面来之不易。然而,没有道义互信,何谈礼尚往来;没有主权尊严,哪有和平发展?吾国虽大,寸土不让;犯我疆域,其远必诛!念东海碧波,故土孤悬,今夜难安!
|
你好,明天 |
|||
9月10日 23:57 |
保钓事件 |
97945 |
29370 |
||
6 |
【你好,明天】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
|
你好,明天 |
|||
7月28日 00:01 |
7·21暴雨 |
75830 |
15518 |
||
7 |
【路边打点滴的环卫工,向你致敬】昨天下午4点,有网友路过长沙某招待所附近,看到路边有位环卫工大叔正在打点滴,点滴瓶就挂在树干上。这位大叔名叫刘永亮,今年46岁,三四天前就开始感冒、头痛,但一直强忍着坚持工作。网友发微博称,看到这位环卫工,再破坏市容都会觉得惭愧。http://t.cn/zlMhZRo
|
转载新闻 |
|||
10月2日 13:54 |
打点滴环卫 |
67358 |
14330 |
||
8 |
【云南彝良地震已致43人遇难】截至15时50分,今日发生在昭通彝良县的地震已造成彝良县、昭阳区和大关县等3个县区受灾。据初步统计,有70万余人受灾,43人遇难。云南省彝良县境内公路上多处山石滚落,一辆客车车体被滚石砸坏。
|
突发新闻 |
|||
9月7日 16:56 |
云南地震 |
56288 |
10365 |
||
9 |
【方大国已停职检查】人民日报记者从广东有关方面了解到,广州市越秀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方大国已于9月2日停职检查,接受组织进一步处理。
|
调查新闻 |
|||
9月3日 17:37 |
方大国事件 |
39973 |
20147 |
||
10 |
【“7?21”暴雨因灾死亡37人】记者余荣华、魏薇从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
突发新闻 |
|||
7月22日 22:31 |
7·21暴雨 |
38041 |
3631 |
||
11 |
【微评论: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一场大雨,检验出城市的脆弱一面,北京如此,其他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是城市建设的通病,这场暴雨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在注重城市华丽外表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
|
微评论 |
|||
7月22日 10:37 |
7·21暴雨 |
30875 |
4291 |
||
12 |
【你好,明天】激昂的呐喊,严正的抗议,传递寸土片石、在所必争的中国意志。然而,当爱国成了暴戾的通行证,当复杂诉求搅浑民族义愤,国人也当警醒:保钓就是保钓,爱国就是爱国,无需理由也不容绑架。同胞们,请回到正义的原点,呵护爱国的纯粹。文明中国、法治中国,这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底气。安。
|
你好,明天 |
|||
9月15日 23:43 |
保钓事件 |
30703 |
6748 |
||
13 |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 4车坠桥已致3死5伤】据新华社消息,今晨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据消防部门消息,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
突发新闻 |
|||
8月24日 08:42 |
哈尔滨大桥断裂 |
28691 |
4312 |
||
14 |
【你好,明天】从厦门到大连,从什邡到宁波,相似场景一再上演,相同结果一再呈现。一次次冲突中,没有胜利者。摆在面前的是:人心如何平复?公信如何重塑?还有,转型中国,该建立怎样的机制缓冲争议?平等协商、程序正义是民主决策的要义,愤怒对抗不应成为维护权益的表情。回家吧,静心想想。安。
|
你好,明天 |
|||
10月28日 23:44 |
反思 |
21754 |
6659 |
||
15 |
【你好,明天】砸车、打人、扇耳光;脑残、蠢货、TMD。最近,从平民百姓到大学教授、社会名人,此类言行此起彼伏。当正义之声夹杂暴戾、“真理优越”变成拳头,我们都要自省:斯文扫地的羞辱、居高临下的嘲讽,只会导致分化对立、人人自危。重塑族群信任和时代气质,是政府责任,也是公民义务。安。
|
你好,明天 |
|||
9月20日 23:47 |
保钓事件 |
21490 |
6751 |
(一)引导对象与栏目渠道
经对于上表的梳理,转发量前15名的微博按照事件主题来分,有关保卫钓鱼岛事件的有5条,“7·21”特大暴雨事件4条,云南地震、哈尔滨大桥坍塌、方大国打人事件和唐慧案各1条,其他2条;灾难性事件相关微博共有6条,占到了总数34%。(如图7)
图7TOP15转发微博事件分类统计图
综观这15条微博的主题,都是国内热点社会事件或自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正因为事件与人民利益的密切相关性,才得到了网友的大量关注。而我们也能从侧面看出,在面对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敏感事件时,@人民日报没有回避或失语,而是及时动态地报道事件的进展,以观点和评论主动地传达态度。
按照微博栏目类型来分,得到最多关注的前15条微博中,有7条为“你好,明天”栏目,“微评论”和“中国好声音”栏目各有1条,各占总数的46%、7%、7%。(如图8)
图8TOP15转发微博栏目分类统计图
其中,“你好,明天”和“微评论”皆属于@人民日报固定的评论类栏目,通过清晰的观点来传达法人微博对特定事件的态度与立场。“中国好声音”则是专注于知名人士的意见表达,发布来自不同学者、名人或者机构的观点,而对于观点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民日报官微自身的观点倾向。因此,这三类栏目实际上都属于重大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对网民进行舆论引导的范畴之内。
再次观察图表则可以发现,在@人民日报转发数前15名的微博中,有9条,即60%的内容都属于观点引导类。撇开引导效果先不谈,可以肯定的是@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类栏目至少得到了相当高的关注度,也为其今后的引导奠定了基础。
(二)舆论引导效果
在这15条微博中,关于保卫钓鱼岛事件的博文占了三分之一,由于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博文都取得了相当大的关注度。钓鱼岛问题是中日长久以来的争端,2012年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并且引发了国内一系列的保钓爱国运动,然而在保钓过程中,一部分群众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暴力行为,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而@人民日报也在每个事件发展节点均进行了理性评论、疏导情绪和引导舆论的行为。因此,本部分选取事件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5条微博,通过对网友评论情绪的分析,探讨人民日报在此事中的舆论引导效果。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外交部就此事发布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当日深夜,@人民日报在“你好,明天”栏目中发出“吾国虽大,寸土不让;犯我疆域,其远必诛!念东海碧波,故土孤悬,今夜难安!”的评论,富有情绪极具感染力,被转发近十万余次。
9月13日,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的社论称,中国方面的反应超出了日本政府的想象。@人民日报在“你好,明天”对此发出富有激情的愤慨的评论,努力激发群众的团结一心、民族自强精神。
然而9月15日起,内地反日怒潮被激化,在各大城市发生的示威活动中,部分地区出现民众打砸抢烧日系车、日资商店事件。对此,@人民日报在9月15日的17:38及23:43分别发出微博,对抵制日货方式提出建议,呼吁群众警惕“爱国”变成“暴戾”,引导网友进行文明守法的爱国行为。
9月18日,北航教授韩德强在参加保钓游行时,称因一老人“侮辱毛主席”,对其掌掴。9月20日晚,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你好,明天”栏目中再次呼吁公民用理性表达争议,警示大众“重塑族群信任和时代气质”是政府责任也是公民义务。
我们用仍自制程序分别随机抽取这5条微博网友评论的25%,用ROST EA对评论进行分析之后,将网友评论的情绪分析结果按照时间顺序制成折线统计表(如图9),可以发现从9月10日的第一条微博至9月15日23:43分所发微博,网友评论的积极情绪在所有评论中所占比例从24.53%上升到40.99%,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之后有少许的回落,但仍比最初提升了7个百分点左右;中性情绪基本占据最多比例,较为稳定;而消极情绪经过下降和少许回升,最终也比起初下降了8个百分点左右。
图9网友评论情绪分析统计图
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在2012年9月份的保钓爱国运动中,一方面坚定地表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另一方面当群众高涨的情绪逐渐极化时,对其进行理性的疏导,凝聚社会共识,并且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作为党报的法人微博,在此事件中的良好表现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日报的声誉和公信力。
五、@人民日报舆论引导特点
(一)对重大问题不回避、不失声
@人民日报在7月22日正式上线,从所发的第一条微博起就落脚于公众舆论的热点,除了日常的新闻报道外,无论是突发灾难、社会性热点、政治事件、经济建设中反应的问题,都即时地介入对事件的调查,并通过微博持续发声。虽然在对事件的阐释和评论上,多多少少仍有观点或措辞上的不足与失误,但难能可贵的是@人民日报能实时把握公众舆论的走向,不回避、不推脱、敢于在微博上呈现争端,敢于就重大事件发表自身的看法。正是@人民日报在重大问题上的不失声,才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树立其较高的媒体责任形象、获取广泛的民众关注和支持。
(二)语言风格亲民,表达方式融入微博环境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人民日报所发博文在整体语言风格上更加活泼、亲民,并且选择适于微博环境的内容发布。据人民日报微博运营室编辑介绍,由于微博上大量内容也会来源于纸媒,在选取文章时一般会选择贴近民生、辟谣或服务类的内容,或是比较鲜明的针对时政的评论类文章。另外,在重大事件中表达其观点态度、进行舆论引导时,对于博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很重视,一般修辞得当、感染力强,有时还加入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使得表达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三)了解网民微博使用习惯,抓住发布时机
从对@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更加符合网民对网络的使用习惯。此外,从发布微博的时间安排和频率的控制上@人民日报也很好的抓住了网民使用微博的特性。从时间的安排上,@人民日报每天通过在7:00左右发布“新闻史上的今天”开始一天的微博,以24:00发布的“你好,明天”结束一天,而这两个时间也正是大部分网友开始一天和结束一天的时间。另外从频率的控制上,目前@人民日报以平均每50分钟发布一条微博为基本,平均每天发布20至30条左右的微博。本文认为,按照目前微博信息的更新速度,@人民日报对频率的把握是比较好的。不会因为更新频率慢而淡出网友视线,也不会因为更新频率过快反而引起网友们的反感。
(四)打造观点强博,在反思中传递正能量
撰写深度评论类的文章一直是《人民日报》一大特点,而@人民日报则是继续沿用着这一特点,在发布一般评论的同时,推出了“微评论”这一栏目。“微评论”这一栏目的内容主要由人民日报社的资深评论员们提供。因此虽然只有短短140字,但能从深刻的视角进行挖掘,受到大量网友欢迎。而“微评论”对@人民日报进行舆论引导的价值在于,它在对社会建设或制度的弊端进行评论和反思的同时,最终将批判的情绪转化成对未来国家建设的思考与期待,仍在不断地传递正能量。
(五)部分栏目建设有待加强
“微议录”的口号是“公共讨论推动理性生长”,虽是摘录网友对于某社会议题的理性评论,但选择权仍在微博编辑手上,所以通过这个栏目,@人民日报依旧可以“借他人之口”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也可成为舆论引导的手段之一。但栏目的转发量和关注度与“微评论”和“你好,明天”相比还是较少,虽标榜公共讨论但还缺少一定互动性,还留有加强建设的空间。
(六)尝试舆论引导,但无法触动制度
@人民日报在上线的短短的几个月内,粉丝数以达300多万,其中观点引导类栏目“你好,明天”等获得了网友极大关注,单次的转发评论数量最高达13万之多,单从信息传播的广度来看,@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力不在话下。但仅仅寄希望于@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来反腐倡廉,来建设法治,或者来改善中国社会的其他种种流弊,还太遥远。连影响如此之大的唐慧案,都没能触动得了劳教制度的改革,其他的公共舆论事件,则更多的随着舆论热情的消减,或者相关单位的模糊回应而不了了之。
第四部分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对@人民日报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观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我们虽然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降至最低,但在实际研究中难免会融入个人的主观观点,这也是定性研究所难以避免的。
为此我们使用了一些学者开发的软件来进行定量的分析,但这些软件本身技术上的限制,也对研究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武汉大学开发的文本情感分析工具ROST EA,基于语义词典来对每句话的情感赋值,但我们发现在微博上网友的评论很多都使用了反语,ROST EA软件并不能辨别,虽然我们已对一些语句进行了剔除,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对网友评论情绪的比重分配只能说是与实际大致相符,精准度有待提升。以及在唐慧案研究中使用了WiseNews慧科新闻进行搜索,但慧科新闻并不包含全部大陆发行的纸媒,因此统计尚有遗漏之处。
除了以上的限制外,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也有待增长,更长时间的研究或许会暴露目前仍未发现的问题。在此次的研究中,只有在分析十八大期间的报道时才将人民日报微博与纸质版进行了比较,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比较的范围可以扩大,不仅限于十八大,将@人们日报和其他党报或官媒的对比也可以作为今后研究方向所在,当然如果能对特定栏目如“你好,明天”、微评论等进行持续关注,统计其转发评论率的变化规律和探讨变化的原因,也将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邵志择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邓琼:《网络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暨南大学,2007年
[4] 陈力丹:《论舆论形成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胡钰:《新闻与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7] 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8] 陈力丹:《理斯曼的三种引导类型及对舆论导向的启示》,《国际新闻界》,1997年04期
[9] 杨舟:《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喻国明:《目标设定的兼容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试论舆论引导的选择性操作》,《青年记者》,1997年
[11] 吴柳林:《舆论场与政党内部意见交流——以国内外政治中相关事件为例》,《新闻知识》2011年02期
[12]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
[13] 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现代传播》2010年05期
[14] 党秋月:《构建地方“主流舆论场”有效引导地方舆论——以辽沈地区报业为例》,《东南传播》,2009年07期
[15] 宁宁:《新舆论场的形成与消解——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场》,《新闻世界》,2010年09期
[16] 王晓燕:《领导干部应多角度认识网上政治舆论场》,《理论探讨》,2010年05期
[17] 毛慧敏:《打通“官方”和“民间”舆论场的必要性》,《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16期
[18] 贾华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民间舆论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9] 张涛甫:《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当代传播》,2011年02期
[20]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6年
[21] 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华夏出版,2010年
[22] 杨帆:《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23]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
[24] 陈翔:《回顾与批判:检阅媒介功能理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25] 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1年
[26] 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 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性与效果研究》,浙江大学,2010年
[28] 童莉:《微博的传播功能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9] 孟一:《微博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0] 闫月英:《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策略》,《青年记者》,2012年09期
[31] 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新闻记者》,2011年03期
[32] 陶虹,陈颖捷:《党报在微博时代的改革与创新》,《传媒观察》,2011年02期
[33] 王卫明:《论新时期中共党报的定位与功能》,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34] 张传香:《党报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与发展方向》,《传媒》,2011年09期
[35] 阮章琼,尹良润:《党报微博运营现状及发展路径》,《中国报业》,2012年01期
[36] 苗秋闹:《扩展微博时代党报的舆论张力》,《新闻爱好者》,2011年19期
[37] 胡靖,田超,黎泽潮:《试论微博在党报营销中的运用》,《东南传播》,2011年01期
[38] 崔菲菲:《微博时代党报的机遇与挑战》,《新闻传播》,2012年07期
[1]陈力丹.论舆论形成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1).
[2]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P50
[3]胡钰. 新闻与舆论[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P118
[4]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M](1950),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p85-86
[5]同上
[6]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M](1950),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p19
[7]同上,p19-20
[8]陈力丹.理斯曼的三种引导类型及对舆论导向的启示[J]. 国际新闻界,1997,(4).
[9]杨舟. 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 : 合肥工业大学,2010.
[10]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11]喻国明.目标设定的兼容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试论舆论引导的选择性操作[J].青年记者,1997,(6)
[12]转引自:[美]普赖斯.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邵志择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3]吴柳林.舆论场与政党内部意见交流——以国内外政治中相关事件为例[J].新闻知识. 2011(02)
[14]刘建明: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观察》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
[15]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P35.
[16]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J].现代传播,2010( 5) : 120 -123
[17]党秋月.构建地方“主流舆论场”有效引导地方舆论——以辽沈地区报业为例[J].东南传播.2009( 7) : 94 -95
[18]宁宁.新舆论场的形成与消解——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场[J]新闻世界,2010( 9) : 35-36
[19]王晓燕.领导干部应多角度认识网上政治舆论场[J]理论探讨,2010( 5) : 152-155
[20]毛慧敏.打通“官方”和“民间”舆论场的必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
[21]贾华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民间舆论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22]张涛甫.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J].当代传播.2011( 2) :39-40
[23]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6. P14
[24]匡文波, 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 华夏出版社2010.P17
[25]杨帆,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P403
[26]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2004,P244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2,P488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P300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P600
[30]苗秋闹.扩展微博时代党报的舆论张力[J].新闻爱好者,2011(19)
[31]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J].新闻记者,2011(3)
[32]闫月英.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2(9), P51
[33]微博原文:http://weibo.com/2803301701/ytyQxykpf
[34]明廷栋,王琪,沈阳. @人民日报:对接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J]. 新闻实践,2012,(10).
[35]孙世恺.新闻的分类、体裁及其应用(上)[J]. 新闻与写,1985(2)
[36]颉迢.人民日报微博传递正能量主动发声回应公众关切[J]. 新闻战线,2012.9
[37]谢闻迪.浅谈目前我国新闻报道视角的转变——以北京“7·21”特大暴雨报道为例[J].新闻知识,2012.9
[38]颉迢.人民日报微博传递正能量主动发声回应公众关切[J]. 新闻战线,2012.9
[39]微博地址:http://weibo.com/2803301701/ytB3UdUYK?mod=weibotime
[41]摘自@人民日报法人微博7月26日23:55分微博
[43]边际.唐慧事件概述[J].新湘评论.2012(20)
[44]胡江春.只有法治,才能“根治”:湖南永州唐慧事件舆情分析[J] 新湘评论2012(20)
[46]胡江春.只有法治,才能“根治”:湖南永州唐慧事件舆情分析[J] 新湘评论2012(20)
[47]为了方便说明,下文中《人民日报》报纸版都以“《人民日报》”表示
[48]文章地址:http://www.peopledaily.me/archives/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