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北京大学

“中国梦”的建构、影响和未来

——对人民日报微博“你好,明天”的话语分析

王帅帅

2014年03月21日09:07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摘要:本文以费尔克拉夫“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为基础,以福柯根据权力理解话语实践的理论为核心,对人民日报微博2012年7月22日至2012年12月14日近5个月内的119条“你好,明天”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分析发现,“你好,明天”的话语形式以“文人论证”为特点,对国计民生问题建言献策;话语内容呈现出一种弥散的“中国梦”,先于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这一概念;话语影响则以“明天会更好”的承诺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人民日报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反向分析为什么“你好,明天”生产出此类话语?得出“你好,明天”所建构的“中国梦”话语,排斥了在其位置可能出现的更具体有力的改革话语,缓解了公众在中国新时期改革中的精神阵痛,打通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但因现实中“中国梦”的实现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也不是人民日报所能控制的,所以“你好,明天”的未来影响依然是不确定的。

 

    关键词:人民日报微博;“中国梦”;话语生产;权力

     一、引言

    2012年7月22日凌晨4时58分,在北京正在经历罕见暴雨的深夜,人民日报首条新浪微博低调上线,发出“守望、祈福、致敬”的声音。当天晚上,微博上充斥着北京暴雨的各种信息,人民日报的这条微博并没有多少新意,但其仍然引起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①]作为向外界传达中国权力高层动向的报纸,人民日报从未被简单地理解为一家新闻媒体,而是一个带有中央高层意志的权力单位。因此,其上线说明中央高层的声音开始主动进入 微博。

    作为一个权力单位,公众深知人民日报所代表的意义,但人民日报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谁在运营它?它和其印刷版的关系如何?它将在微博上发挥什么作用,成为公众最初的关切。

    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携带人民日报微博运营团队的部分代表,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人民日报微博运营的讲座。讲座中,曹焕荣透露在人民日报微博运营团队组建之初,人民日报印刷版的编辑记者并不愿意参与微博运营。因此,人民日报微博的运营团队并非直接来自其印刷版。

    根据东方早报报道,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主要通过新成立的新闻协调部,并由其下属的微博运营室运营,该室属于正处级单位,八个人编制。该报报道还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动议来自于其国际部一个年轻编辑的报告。

    所以,正如其新组建的运营团队一样,人民日报上线之初所开创的完全不同于其印刷版的风格,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想通过人民日报开通微博的这一过程,提出一个明显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人民日报微博的运营团队和人民日报印刷版的运营团队完全不同,因此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印刷版并不是同一个事物,但在公众眼中,人民日报微博的权威却来自于人民日报印刷版,也就说,人民日报微博是一个从人民日报印刷版裂变出来的。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是这一裂变出来的权力单位在微博说了什么话和发挥了什么作用。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

   (一)、核心问题

    为了探讨这一新裂变出来的权力单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打算对人民日报微博进行话语分析,因为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更新很快,为了方便取样,我们打算对对人民日报微博中“你好,明天”这一已经具有固定形式的微博进行分析,研究三个核心问题:

    1、“你好,明天”在建构什么?

    2、它所建构出来的对象,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3、这些建构将产生什么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研究的基础将《人民日报》微博看成是一个权力单位,而非一家新闻媒体。

 

    (二)、福柯的话语分析方法

     “为了指出它们不是自然而就(指话语,笔者注),而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而我们要了解的正是这种建构的规则,并对它作验证。”[②]在福柯看来,话语始终是建构的,而这种建构也是构筑社会的过程。由此,福柯进一步论述,“为什么这个话语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话语,它究竟在什么方面排斥其他话语,以及在其他话语之中同其他话语相比,它是怎样占据任何其他话语都无法占据的位置”[③]

    因此,福柯关注这种话语建构背后的规范、身份和机构等权力特征对话语生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呈现出来,一是话语的内容,二是话语的形式。前者体现为在这个位置上,有没有可能出现其他的陈述。后者则体现为,这种陈述的规律,即那些反复出现的内容。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福柯提出的分析思想是,显示话语事件展开的纯净空间,即“把这些事实从所有作为自然的、直接的和普遍的单位集合中解脱出来”[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寻找话语的其他可能性,通过这种断裂关系,寻找不连续性,从而揭示这一话语想要隐藏的其他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是那些没被说出的东西。在福柯看来,这些没说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也是揭示权力统治关系的核心所在。这与我们前两个研究问题相契合。

    通过这种以陈述为单位,寻找其他可能性的话语分析,这种陈述本身暗含着陈述对象,因此是将话语实践理解为陈述主体和陈述内容的关系,而不仅仅是陈述行为或内容本身。

    因此,福柯最终想强调这种话语建构者处于一定的权力关系中,而这便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权力关系如何产生了这类话语?话语如何被权力关系所利用等。[⑤]这与我们第三个研究问题相契合。

 

    (三)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方法

    以陈述为单位,福柯给出了具体的研究路径。虽然这种方法也是以语言为基础,但是福柯始终没有提出将语言组成的文本作为一种进入路径。以陈述为单位,能够理解权力关系,但是,我们仍需要一个文本为基础。

    费尔克拉夫整合福柯理论后,提出的“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小的进入路径,其实也就是突出了福柯的分析单位——陈述中陈述内容的基础性作用,这个基础通过对语言本身的强调,变得更具可操作性,这也是福柯的话语分析思想中所忽略的。

    首先,话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行为形式——以这种形式,人们有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作用,特别是与这个世界彼此产生作用。[⑥]

    第二,在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更一般地说,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后者既是前者的一个条件,又是前者的一个结果。[⑦]

    费尔克拉夫因此总结到,话语实践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是建造性的:它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它也有助于改变社会。[⑧]

    我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话语的形式与作用,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话语环境的习惯性接受,这种习惯性接受往往在我们进行另一种语言实践(费尔克拉夫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比如中国人理解英语世界的时,才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因习惯于中文表达和中国生活环境,对于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东西的没有太多的预设,所以我们便最大限度的处在福柯提出的话语的“纯净空间”内,更多地可能性便呈现出来。因此,语言本身就是带有权力的,不管它的使用者是谁。

    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建立、维持和改变权力关系,并且改变权力关系在其间得以获得的集合性实体(阶级、集团、共同体、团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的话语从权力关系的各种立场建立、培养、维护和改变世界的意义。[⑨]

    综上,费尔克拉夫对福柯的话语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种基础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了“以文本分析”为方向进入研究的重要性,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基础。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人民日报微博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话语生产,其直接产品便是文本。本文拟采用以福柯“将话语和语言置于社会实践和过程的中心位置”的观念为指导,采用费尔克拉夫“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路径,对人民日报“你好,明天”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费尔克拉克的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但是这一方法只用于分析“你好,明天”的话语建构的内容,而对于其建构方式、话语的形成、话语形成的规则等,则采用福柯《知识考古学》中提供的分析思想。我们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其对于理解人民日报微博的话语建构规则,以及这种规则所建构的结果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文本取样

    为了研究,我们抓取了人民日报微博2012年7月22日至12月14日近5个月内的“你好,明天”文本,抓取时间为2012年12月15日17时。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人民日报微博的发博习惯,该微博每晚都会在23时30分至24时10分之间发布一条“你好,明天”,是该微博的“晚安帖”。所以,根据我们的数据抓取时间,理论上应该有145条文本,但由于部分文本发布后隔一段时间就被删除或当天并没有发布,我们收集到的文本是119条,并最终构成研究样本。

     四、文本分析

   (一)、“文人论政”——“你好,明天”的话语形式

    分析发现,这119条“你好,明天”大都采用一种夹叙夹议,有事实有评论的方式,对当天或新近的事件进行反思式评论,并在每篇评论最后,都提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而且,这种期许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同一。

    在语言风格上,除了在“日本购岛”和中国民众抗日的问题上,“你好,明天”暴露了一些情绪化表达,即出现一些类似于口号的“号召性”言论,其他表达则基本上维持了一种克制和理性。这也成为“你好,明天”的基本风格。

    需要注意的是,“你好,明天”的话语结构已经出现固定模式,这与140字的限制有关,其次,也与其运营逐渐成熟,逐渐专业化有关。结合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你好,明天”的微博内容已经出现了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的背后,便是对其他话语的排斥,形成固定的形式结构和构成规律。通过发现这种规律,我们便可发现其意识形态特征以及通过建构的对象对大众实施一种微妙的控制。

 

    以2012年10月28日的“你好,明天”为例进行分析。

 

    【你好,明天】从厦门到大连,从什邡到宁波,相似场景一再上演,相同结果一再呈现。一次次冲突中,没有胜利者。摆在面前的是:人心如何平复?公信如何重塑?还有,转型中国,该建立怎样的机制缓冲争议?平等协商、程序正义是民主决策的要义,愤怒对抗不应成为维护权益的表情。回家吧,静心想想。安。[⑩]

 

    这篇“晚安帖”是“你好,明天”中非常典型的一篇,截至2012年12月15日17时,已经被转发21759次,评论6659条,从数据上看,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一次。

    通过分析发现,“你好,明天”的话语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说明事实;分析事实;发表评论;提供方法,下面我们将就这条微博进行结构分析。

    1、说明事实:从厦门到大连,从什邡到宁波,相似场景一再上演,相同结果一再呈现。

    2、分析事实:一次次冲突中,没有胜利者。

    3、发表评论:摆在面前的是:人心如何平复?公信如何重塑?还有,转型中国,该建立怎样的机制缓冲争议?

    4、提供方法:平等协商、程序正义是民主决策的要义,愤怒对抗不应成为维护权益的表情。

    这一固定模式,和其语言风格一道,构成《你好,晚安》的话语形式,这种不偏激、理性,讨论公权力对社会治理的方式,我们用一个比较形象化的词语概括,即“文人论政”。

 

   (二)、弥散的“中国梦”——“你好,明天”的话语内容

    分析发现,“你好,明天”所建构的内容,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即“中国梦”。但是中国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诉求多元化,所以“中国梦”天生就带着丰富的内涵,因此人民日报微博所建构的“中国梦”,和其所处的权力位置有密切关系,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

    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微博所建构的“中国梦”,和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家话语一致,而在这一话语下,“中国梦”呈现一种弥散状态,我们的总结如下。

    1、建构中国崛起与改革的话语,强调民族复兴

    2、建构权力透明与家国情怀话语,强调官民同心

    3、建构社会责任与国人素养话语,强调民族尊严

    以上三种话语建构为“中国梦”,在不同的语境下,其陈述方式不同,但对于每次微观事件的评论,经过上述话语形式的建构,最后总会上升到宏观的国家和民族形式。一方面维护了现存权力秩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固定的话语形式结构中的最后一个,提供方法,安抚了网民。

    在“中国梦”的位置,有没有其他话语出现的可能性?

    通过分析“你好,明天”的内容发现,这些内容之所以引起共鸣,主要是其利益诉求与现阶段中国民众要求公权力改革呼声相一致,但是民众要求的改革是具体的,比如官员公布财产,拒绝新闻审查等等,但是人民日报微博却将改革用“中国梦”的方式陈述出来,这种陈述本身不带不带有冲突性和紧迫性,反而充满浪漫色彩,舒缓了民众的对抗情绪。

    因此,在“中国梦”的位置上,其实是民众的改变现状诉求,这种诉求在国家话语那里是政治改革,但是,其推动是缓慢的,经济建设基础上的民族复兴仍然处于核心位置;反腐、公平、尊严、自由等以“人”为基础的诉求则更多地出现在市场媒体所呈现的大众诉求上。这便出现了一种对立,而两种诉求同时被建构为“中国梦”,只是因为其建构者本身的权力位置不同,所以呈现出“同床异梦”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中国梦”并非绝对对立,其实二者互相交叉,即人民日报微博也会强调反腐、尊严等,但其建构的反腐是在维护现存权力秩序基础上的权力透明;而民众则希冀通过反腐改变现存的各种法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直指政治体制本身,比如“房姐”事件引发的对户口制度本身的反思等。

    因此,我们发现,这种话语内容本身不是不同话语之间的争斗,而是建构一个话语本身中不同的元素争斗。这也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话语建构出现的一个新情况。

 

   (三)、“明天会更好”——“你好,明天”的话语影响

    以2012年12月13日的“你好,明天”为例。

 

    【你好,明天】南京拉响警报,告慰30万同胞亡魂;郑州路边,又传流浪汉寒夜冻死噩耗。30万与1人的痛同时提醒: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抗争、自强,洗脱了积贫积弱,走近了复兴梦想,可繁华的城市、矗立的高楼之外,仍需坚韧的努力,护卫生命个体更有尊严的生活。中国梦,是民族梦,更是每个人的梦。安。[11]

 

    这条“晚安帖”列举了两个微观事件,一个是南京拉响警报纪念南京大屠杀事件和郑州路边冻死流浪汉事件。通过这种处理,将一个流浪汉的冻死和一个民族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讨论,成功地将个人和民族连接起来,并在最后升华到“中国梦,是民族梦,更是每个人的梦”。

    通过分析该条微博的评论发现,网民基本上是按照人民日报微博设定的话语进行评论,从而忽略了对郑州市民政局对流浪汉的救济不力,导致流浪汉冻死的事实,把焦点聚集在民族和国家情怀,完成话语实践的作用。

    因此,“你好,明天”所呈现的,便是通过话语建构的方式,一方面维护了现存权力秩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输出了一个“中国梦”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强化了现存的权力秩序,安抚了微博上汹涌偏激的意见。另一方面,这一建构本身,也强化了人民日报微博在微博这一权力场中的地位和合法性。

    而维护这种合法性的背后,就是在经济腾飞、利益诉求多元化、权力腐败、道德冷漠的社会大环境下,让网民相信“明天会更好”——这从“你好,明天”的话语形式中最后一个“提供办法”,话语内容中“中国梦”的想象中,体现出来,更从“晚安帖”的名字“你好,明天”更直接地暴露出来。

    “你好,明天”的“中国梦”话语,为转型中国引发的社会阵痛,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缓冲,减轻了改革压力,为改革争取了时间,给大家有所希望。正是人民日报本身的特殊地位,才能让其话语发挥强大的影响。但是,人民日报毕竟处于连接中央权力和微博大众的桥梁位置,其本身不是一个行政机关,不是改革实施的主体。所以,如何更加智慧地推动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合理运行,将是其面临的一个非己任,但因承载人民希望而被迫成“己任”的问题。这样,“中国梦”话语不仅仅在民间舆论场发挥作用,也能在官方舆论场发挥作用,推动改革,从而丰富“中国梦”的内涵,而不仅仅是一剂止疼药。

    现阶段,人民日报微博开辟的对于权力运行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足够让其保证一定时间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的推动。但长期来看,如果话语形成,但实践未成,那么这种话语,最终可能会沦为一种虚假的保证,让这一裂变的权力单位,趋同于其印刷版,流失大众,影响力仅局限于官方舆论场。

 

   (四)、“你好,明天”建构的内容和影响为什么是可能的?

    根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如果我们发现了话语的规律(正如我们在本部分已经发现的那样),那么这种规律为什么能够形成?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在此,福柯提出了关键性的一部分,就是话语形成的规则及其存在条件——而这,正是我们理解其权力关系的关键所在。通过这种权力关系,我们能够理解这种权力所产生的话语如何对其建构的“客体”——即其欲要影响的对象——产生影响。

    按照福柯提供的路径,我们首先要理解:是谁在说话?

    根据我们前言部分讨论的,要把人民日报这一权力单位还原到具体的个人和群体。我们了解到,虽然人民日报微博是一个年轻团队在运营,但外界对其微博的想象和建构,依然依托于人民日报印刷版所固有的形象——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央高层意志的传达。

    其次,这种话语的形成规则是什么?它向谁发挥作用?

    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印刷版的关系,恰恰是人民日报微博话语形成规则的基础——人民日报微博的话语是人民日报印刷版话语的延伸,是其内部权力裂变的结果。但是为了适应微博环境,其必须对其话语风格和内容作出改变——微博的话语特点也影响了人民日报微博,并对其话语生产产生影响——但是,人民日报微博的话语形成规则主要还是来自其印刷版,其诉求始终没有变化。如果说非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印刷版向中国的官员提供话语,而微博版则向中国的网民提供话语。

    上述的论述,也恰恰解释了福柯提供了第三个方面:“主体的位置也同样是由它相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范围或群体有可能占据的处境所确定。”[12]人民日报微博作为主体,在微博环境下的话语形式和内容的改变,说明的正是这一点。

    但是,网民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大家仍将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印刷版当做同一个单位,从而把人民日报微博的“改  变”的美好想象投射到人民日报印刷版上面。

    这种难以辨别的关系,一方面增加了人民日报本身的影响力,不管是其印刷版还是微博。但往往遇到一些敏感事件时,这种影响又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微博的出现也在改变着网民对中央高层“改革”动向的认知和一些具体事件的解决(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的各类违规事件),但是这种解决远没有其建构“中国梦”时那样系统和连续。

     五、结论

    我们对人民日报微博“你好,明天”的话语生产进行了讨论,得出其话语形式结构化,形成一种规律;话语内容在单一中碎片化,生成了弥散的“中国梦”,二者合力,缓解了当下中国政治改革前景不明朗,经济分配不平等,社会思潮两极化等乱象下的精神阵痛,为改革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同时也提出,这样的话语产生作用,必须要实际改革的配合,需要人民日报微博更加智慧地调节政府和民众的博弈,虽然人民日报微博引起了广泛的对改革话语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但这个进步中仍需要一个突破。

    这种话语的影响为什么是可能的?我们借用福柯的理论,对话语的陈述方式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的关系,恰恰是人民日报微博话语形成规则的基础,人民日报微博的话语形成规则主要还是来自其印刷版;其话语风格虽然受到了微博的影响,但是其诉求始终没有变化。但是,通过人民日报微博,我们发现这种诉求的元素已经发生了一些变革,这些变革组成改革,将是其未来的主要合法性来源。

     六、研究缺陷

    对于人民日报微博,我们只分析了“你好,明天”的文本内容,而没有涉及其他的微博形式,比如“微评论”、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等,所以在文本选取上有一定局限;其次,“晚安帖”本身需要一种柔软与精炼地表达,这种语言风格本身也是造成“你好,明天”微博内容出现连续性和模式化的因素,但本文只从人民日报微博的权力位置分析了这一连续性,而没有过多地涉及语言风格本身,因此同样带有一定的局限;最后,我们对于“你好,明天”的微博网民评论没有进行文本截取,只是在选择具体的微博文本时观察了大部分网民的评论(大部分评论维持在2000条左右),但网民的评论确实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指向性,因没有进行数据抓取,所以也带有一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1]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7

[2]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 (美)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 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傅春晖、彭金定:《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求索》. 2007.5

[5] 陈岳芬、李立:《话语的建构与意义的争夺——宜黄拆迁事件话语分析》,《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

[6] 田海龙,张迈曾:《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 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



[①] 引自人民网网站“人民日报简介”:http://www.people.com.cn/GB/50142/104580/index.html (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5日)

[②]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 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7,第26页

[③] 同上,第28~29页

[④] 同上,第30页

[⑤] 傅春晖,彭金定:《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求索,2007年5月刊,第79页

[⑥]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 译,华夏出版社,2003,第59页

[⑦] 同上,第59页

[⑧]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 译, 华夏出版社,2003,第60页

[⑨] 同上,第62页

[⑩]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http://weibo.com/rmrb (访问日期:2012年12月15日)

[11] 人民日报微博:http://weibo.com/rmrb (访问日期:2012年12月13日)

[12]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 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2,第56页


 

分享到:
(责编:张瑜、唐胜宏)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