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

媒介融合背景下议程设置的共振与断裂现象分析

——以丁锦昊事件、宁波PX事件为例

王鹓   葛蔚宁   常菲

2014年03月24日14:39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一、引言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2]

    在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汹涌澎湃不可阻挡。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已经进行了跨界的融合,报纸、网站、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都成为媒介融合的重要载体。以我们熟知的《人民日报》为例,早在1997年1月1日创办人民网,作为其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成为高效发声和信息传递的有力话筒,进一步扩大了《人民日报》的影响力,提升了媒介地位。在2012年7月22日北京暴雨震惊全国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与全国人民一起在暴雨中守望,在灾难中反思,其后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微博。在日常报纸还是新闻网站方面,传统媒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信息采集和传播的作用,在微博上的媒体官方账号,凭借其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成为传播信息和引导。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点对多的线性议程设置已经受到挑战,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提供了自由发声的公共领域,开放性、交互性是微博等自媒体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网民可以讨论热点话题,由此形成公共议题,进而影响到媒介议程。媒介间的议程互动以及议程融合正在改变着议程设置的格局。传统媒体的“把门人”作用被不断弱化,原本默默无声的“草根”阶层在议程设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旨在分析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间议程设置的共振和断裂现象,以及媒介议程、政策议程、公众议程三者之间的互动现象,并基于此探讨如何发挥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我们将以宁波PX事件分析和丁锦昊事件为例分别分析议程媒介融合背景下设置断裂和议程共振现象,探讨议程设置的变化以及其互动结果。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议程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议程设置不再由传统媒体主导。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议程设置,学者们从属性议程设置的变化、议程设置功能的变化、议程设置主体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如,郭镇之在《国际新闻界》中发表《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从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议程设置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不同的议程设置主体的互动交叉性、新媒体时代下议程设置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孙卢震、徐海丽在《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功能的强化与其主体的泛化》一文中,通过实例研究,分析互联网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的变化,指出传统媒体单一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在消解。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使议程设置功能呈螺旋式上升。

    高宪春在《微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论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重点的转向》一文中指出,在新媒体背景下,由利益或兴趣聚合起来的个体和社群,形成微议程个体和社群通过微议程,或直接影响公众议程,或与大众媒体议程进行互动博弈,间接影响公众议程。

 

 2、 关于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近年来,学者们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传统媒体与社交化媒体议程互动等多个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新变化。

    如Chai,Do"一Hun和Kim,Sei一Hin采用了交叉时滞相关方法分析了电视与门户网站之间的议程设置。他们选取了韩国两家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视新闻议程与网站新闻议程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其间具有议程设置的效果。

    Lim , Jeongsub针对网络媒体间的议程设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选择韩国的两家主要的报纸网站和一家通讯社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检验报纸网站与通讯社网站之间的议程设置。结果表明:①在报纸网站与通讯社网站的新闻议程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②报纸网站与通讯社网站间的议程设置是相互的,但是报纸网站对通讯社网站的议程设置影响更明显。

    我国学者董天策、陈映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一文中从溢散与互动两个角度分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程互动的方式;从共振与断裂两个角度分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程互动的实际情况。

 

 3、 关于“议程设置融合”

    王绍光在其《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一文中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他认为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和融合有助于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马志浩在《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基于议程融合假设的实验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的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受众在不同媒介信息获取渠道中产生的属性议程设置进行探讨,验证了不同大小的群体规模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影响,以及在议程融合过程中群体规模对受众的不同信息依赖程度的倾向的影响。该实验研究对议程融合假设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崔波、范晨虹在《议程设置到议题融合———媒介议题内在运动的图景》一文中描述了“议程设置”理论发展到“议题融合论”(即议程融合论)的历程,并概括了议题设置中力量的博弈,通过“华南虎”、“南方冰雪灾害”等案例简要分析了团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互转化及公众议题对传统的政策议题的挑战,最后提出“媒介、公众和政府共同设置了议程”。

 

 4、 关于舆论引导

    有学者对“网络舆论”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如谭伟在《网络舆论概念与特征》将“网络舆论”定义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并指出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有着共性,同时也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等个性特征。

    邓新民教授在2003年最早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当对“舆论”这一概念进行重新认识,提出“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并且明确区分了“新闻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定义。他指出,网络舆论的新特点提出了舆论引导的新要求。

 

三、相关理论分析

(一)议程设置

1、理论演变:

    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沦家沃特·李普曼最早提出有关“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李普曼认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大众传媒是世界上发生的事件和这些事件在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之间的主要联系环节。这也成为了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1963年,伯纳德·利一恩在《新闻媒介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对议程设置做出进一步的表述,他认为新闻媒介不仅仅是新闻和观点的一个提出者,“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科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正式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研究中指出,议程设置的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就是说,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受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议程安排的中心假设就是受到某种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2、议程设置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此,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的郭庆光教授在其著作《传播学教程》中对此进行了总结。[3]

    第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效果。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但是,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为产生联动作用的可能性。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说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3、公共议程、媒体议程与政策性议程

    议程设置可以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传媒议程是指大众传媒频频报道和讨论的问题;公众议程是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政策议程是指决策者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1)政策性议程设置:

    政策议程设置则可归纳为决策者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面临的公共问题进行编目,讨论决定需要采取行动的事项,其结果是:将一个社会问题转变成可操作、可决策的政策议案。科比及其合作者在《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设定》一文中提出了议程设置的三种模式:外压模式(outside initiative model)、动员模式(mobilization model)和内参模式(inside access model)。

    我国学者王绍光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一文中将中国政策议程设置进一步分为六种模式:关门模式、内参模式、上书模式、动员模糊、借力模式、外压模式。

从关门模式到外压模式,议程的提出者由决策者扩大到民间,而民众的参与程度也由低向高逐渐转变。网络媒体的发展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瞬时性,公众议程的设置逻辑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要由少量的传媒机构设置。政府通过控制传媒机构来影响议程设置相对比较容易。进入大众网络时代,网民舆论在议程设置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对议程设置的控制力也在下降。

    (2)传媒议程设置:

    与政策议程相对应,媒体议程是指媒体所关注的问题,即那些被媒体大肆报道或者频频论及的话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议程设置的特点主要有:

① 主体多元化:信息发布权不再只掌握在政府部门和大众传媒组织的手中,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② 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化:不再局限于通过大众传媒设施发布信息,BBS、微博、网站等正在构建更多元完善的信息发布渠道。

③ 把关人效应弱化:随着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和发布主体的多元化,媒体“把关人”的效应逐渐则被弱化。传统媒体时代里,对信息的掌控权主要掌握在大众传媒受众。而互联网中的信息来源分散、扩散速度快,难以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 互动性增强:随着新媒体的加入,公众在媒体议程设置过程中的额参与度大大增加,公众对议题的态度更加明显,也更容易形成影响媒介议题的舆论场。

(3)公众议程设置:

公众议程设置即公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发布信息,并对在某一时间内各个问题进行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排序,最终引起更广泛的公众、媒体及政府的注意,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公众议程设置往往需要媒体和群众意见领袖的参与,以进一步扩大议题的影响力,形成社会共鸣,并借此塑造出“拟态环境”,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根据信息的来源不同,公众议程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信息最早来源于公众,即由公众通过网络等媒体爆料,如“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首先在网络中引发热议,随后传统媒体跟进。

其二,信息最早来源于新闻媒体,但却因公众的参与而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如“河南周口平坟事件”,首先由媒体爆出,之后在微博中引发网民热议,并从而进一步推进媒体的深度报道。

(二)网络议程设置

1、网络议程设置特点

    从传输介质上说,网络媒体是指凭借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输的新的媒介形式。根据传播学者彭兰的研究,“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会有议程设置的功能”:第一,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自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网络信息能够快速传播与繁殖,这个特点使网络可以轻易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第二,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第三,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可以与受众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提高一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非常有利。[4]

    网络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议程设置功能的新特点。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受众广泛的特点,互动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个体的社会化参与引发了议程设置所涉及的功能、模式以及效果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更是改变了议程设置依赖大众媒体的格局,使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领域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发挥的程度进一步深化,其功能和作用甚至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2、集群行为的特点

    网络空间聚集了大量的网民,这也是网络议程设置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的主体。他们的关注话题和讨论方向就决定了网络议程设置的走向。网络上的集群行为特点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最初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1920年在《社会学导论》中提出的“集体心理”(Collective mind)的概念,之后被称为集群行为。帕克的理论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社会互动的结果。”[5]

    按照目前学界的研究,网络集群行为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集群行为而言的。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表现为集体无意识。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网民受到的社会意识较少,他们的行为会在收到情绪性煽动时可能走向极端。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意识容易被削弱,同质性代替异质性,最终造成集体性的情绪宣泄;(2)表现为从众心理。网络舆论主体的广泛性使舆论导致的后果责任分散而不是集在每个网民身上,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责任无从追究,因而使网民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产生从众现象;(3)表现为集群突发性。当网民对于某一政治事件和政治行为产生共鸣时,就会借助网络自发地组织起来向权威统治发出强烈的政治信号,从而试图影响相关的政治进程和政治结果,其跨地域性、超时空性、超链接扩散所导致的高度风险性是政党不能及时有效应对的。总之,集群行为通过网络途径产生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这三个效果叠加在一起,可以产生影响民意的巨大效应。[6]

3、发展趋势

    网站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其地位受到社会化媒体的挑战,但是其依靠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不管是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还是人民网、新华网等由媒体创办经营的网站,都承载着信息集成和展现的作用。网站的报道内容除了转载各纸媒、网站的信息之外,还有原创内容和以及以信息整合的专题。转载的信息虽然有选择和过滤的环节,但是在信息报道上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网站议程设置的特点体现不大,立场和态度表达不明确。而原创内容和专题整合则较为明显地体现了网站的议程设置。在关键的事件节点上,通过发布原创内容,则可以很清晰地表明其立场和态度,专题在一个媒体预设的角度下则通过梳理事件,同样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

    网站因为独特的连结传统媒体和网络社会媒体的纽带作用,其工作机制也较为独特。既需要传统媒体的大量信息的支撑,又因处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可以迅速采集到舆论的走向。这就对其进行较为理性和均衡的议程设置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4、微博议程设置的特点

    微博是在网络时代中出现的社交自媒体。参与的门槛低,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器”,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核心的由点对多的议程设置。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参与者的受众本身就是传播主体,他们自由发声自由讨论,主体多元而复杂,这也就使其传播机制产生碎片化、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方面存在的有关媒介立场、新闻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限制,更加自由灵活。因而微博在议程设置方面,主要是受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在此基础上,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进行推广,意见领袖的引导和持续扩大,在多重发酵之下,微博议程设置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线性议程设置,更加体现出碎片化、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传统媒体在微博时代下,多开通了官方账号,参与到微博的舆论场中来。在媒介融合的潮流中,开通官方微博成为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们虽然进入了微博领域,但仍然代表传统媒体,作为其品牌的强化和延伸,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传统官方微博仍旧不可动摇地坚持着其媒体的定位,选择将传统媒体的声音通过微博发布,以此来扩大其影响力。同时,官方微博可以通过其账号来及时获取信息和舆论动向,成为其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中的重要一环,实现有效的议程互动。

(三)传统媒体中的议程设置

1、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的特点: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目前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理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传统媒介环境基础上的产物。传媒的议程设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媒体在某一时段内,对某个或几个话题的集中报道、宣传。第二,这些话题影响受众对社会事件作急缓轻重的判断,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主流媒体控制,传统议程设置的单一

    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媒体机构具有“垄断性”的特点,大众对信息的知晓决定于大众传媒的报道。同时,影响了受众对周围事件的重要性判断,正因为受众参与传播进程的有限性,从而被媒体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

    ②传统议程设置的固定性

    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下,媒体的“垄断性”正是体现了“把关”的重要作用。而在“把关”的过程中,大众媒体的专业性更倾向于从其自身价值、阶级立场来选择相符合的议题、。这一类型的议题大部分是民生类、政党类、时政类、宣传性新闻等“硬新闻”。。

    ③机制的单向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下,受众是被动,媒体报道的就是受众关注的,媒体对议题的报道程度也是受众对议题的关注程度。受众无法决定媒体报道什么,只能接受媒体选择性披露的信息。话语权和传播权牢牢掌握在传统媒体的手中。

    ④议题设置的时滞问题

    时滞问题,是媒体对一个议题的报道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对公众有影响。虽然各界学者研究出的数据有所不同,但都是时滞问题。传统媒体因其自身特点,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跟进某个突发新闻,如果没有信息源,甚至会延长更长的时间。

    ⑤会出现与公众议程断裂的情况

    传统媒体虽然牢牢把握了受众的关注焦点,但是由于受众无法回应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也就无从知晓受众真正想要关注的议题,只能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来判断。这就会导致在有些时候,传统媒体所设置的议程与公众议程背道而驰,没有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

 

2、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所谓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7]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8]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有以下三点: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3、意见领袖理论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译为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即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意见领袖”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一书中。

    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并不是直接传达给所有的受众,而是先经过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进过筛选,最后把新闻传达给所有的受众。在现在的微博和论坛中,很多话题都是经过意见领袖的关注、转发而引起网民的关注形成网民议程。意见领袖对热点话题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

    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传统媒体相对于受众而言是意见领袖,只有受到传统媒体关注的话题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但是在网络媒体愈加盛行的当下,纸质媒体乃至整个传统媒体是否能在一起事件的报道中担任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值得深思的。

4、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弱化

    传统的媒体议程设置在社会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并对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产生着巨大影响。但网络媒体的出现,影响了传统媒介议程发生作用的方式。网络媒体凭借其自身的容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产生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影响,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在弱化。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担任着“把关人”的角色,可以根据自身的办报宗旨、报道方针、价值取向等因素有选择地报道新闻。社会大众也只能依靠传统媒体来获得最详尽的信息。媒介经营者掌握了对媒介的垄断性控制权的同时,也就掌握了话语权和传播权。他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受众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可能控制人们“想什么”,甚至能影响公众“怎么想”。

    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则改变了这种游戏规则。网络媒体以其巨大的渠道容量、实时性传播、互动交流性,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深度报道。受众不再需要依靠传统媒体获取被筛选过的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第一手的、海量的信息。网民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放大一些新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对于web2.0技术下人人都是“市民记者”,传统媒体的信息源相对匮乏。相比网络公众可积极自主地设置议题,传统媒体只注重发布信息,而缺少互动性和反馈机制,使一部分受众流失。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力在这里被大大弱化。

 

(四)议程互动与议程融合

1、政策、媒体、公众议程互动

    传统模式下,议程流动呈单向性(政府议程→大众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环节,公众的主体意识不明确,很难做到舆论监督。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性议程相互影响,互动性更加明显。[10]

                         议程流向

传统模式

政府议程→大众传媒议程→公众议程

单向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

1 公众议程设置→媒体议程→公众议程→议程互动

多向性

2 公众议程设置→媒体议程→政府议程→公众议程→议程互动

多向性

3 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议程互动

多向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议程设置:(1)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议程设置的主体都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随着“把关人”效应的弱化,媒体和公众可以分享共同的信源,媒体议程不再是公众议程的唯一信源。 (3)随着服务性政府概念的推进,政策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直接影响变得明显且频繁起来。总体而言。议程流向已从原有的单一向度流动向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而影响议程设置的环境也逐步复杂化。

2、媒体间议程互动

    在媒体议程除了与公众议程、政策性议程外,媒体之间也有议程互动。西方传播学者从议程的不同流向和议程角度,将“媒介间议程设置”分为“共鸣效果”和“溢散效果”两种形式。

    “共鸣效果”是由学者纽曼、马瑟斯在1987年研究中发现的。他们发现“意见领袖”不仅仅存在公众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一样存在意见领袖;在这些媒体对同一焦点事件进行报道后,其他媒介也会选择报道他们报道过的内容,最后形成整个社会的一个焦点,形成共鸣。

    另一种是“溢散效果”。马瑟斯在1991年研究中,提出“溢散效果”。根据溢散理论,当报道的问题是“反对”、“负面”事件时,最先报道的通常是非权威感的非主流媒体,再由这些媒体流向权威性媒体,最后引起社会震动,这种反向的流通即“溢散效果”,在现实中,溢散效果主要体现在由网络媒体流向传统媒体。

3、共振和断裂理论

    “共振”和“断裂”作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方式,表现了网络舆论和主流新闻媒体在媒介间议题上的双向流动与影响,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因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以媒介不预设立场以及新闻价值取向不存在偏差为前提的。现实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议程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的是共振和断裂。共振指的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同一话题上的讨论上达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两种媒介都进行了强度较高的关注。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兴奋点在某种情况下会呈现很大的差异。也就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议程上会出现断裂现象。议程断裂是指议题在一种媒体中被确认为十分重要,而在另一种媒体上却得不到应有的反映或报道。对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来说,更多的情况是议题在网络上得到热烈的讨论,却在传统媒体上遭到“冷遇”。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议题的开启相对自由,而报纸等传统媒体则不能不受到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在长期传播实践中所形成的责任与理性,使报纸等传统媒体对一些敏感的议题通常都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因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议程断裂,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11]

4、议程融合理论

    1999 年,麦库姆斯和肖在提出“议程设置”假说 27 年之后, 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议程融合”理论。“议程融合”理论认为,“议程设置”理论是“议程融合”理论的组成部分。“议程融合”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大众,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如何使用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

    “议程融合”作为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具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①寻求群体归属 ②了解群体议程 ③引导需求 ④媒介接触 ⑤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指媒介议程通过影响某些对象的显著性,进而影响人们的关注对象以及对其重要性的判断。 ⑥第二层次,指媒介议程选择和强调对象的某些属性,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框架。

    在媒介融合理论中,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是关于对象的显著性,第二层次是关于对象具体属性的显著性。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表明,媒介不仅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而且可以引导人们“怎么想”。

(五)新媒体与舆论引导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次新技术的诞生与运用都极大地改变了现有媒介的传播格局。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引起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对舆论环境的变化起到了催化作用。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复合化、传播过程复杂化、传播速度快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不断增长,通过舆论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的意识更加强烈。

    新媒体在引发舆论、监督舆论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在今年上半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他们为新媒体注入了新的力量,新媒体的受众继网民之外进一步扩大,为其进行舆论引导提供了坚实的受众基础。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图形来自CNNIC)

    其次,以网络、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进行实时报道、实时追踪,不需要经过记者、编辑重重把关、审阅,也不需要经过印刷、出版等环节。新媒体经过的发布流程少,传播过程迅速,传播手段更加便捷、灵活、先进。它更能体现新闻“新鲜”的特点,可以及时把握舆论的热点,跟进并发表评论,贴合受众需求。在引发舆论方面,和传统媒体相比,互动性强是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但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不再清晰,信息接受者开始主动的寻找信息、发布信息。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多向的、互动的。这种交互性使得公众的影响力扩大,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公共事件的发展。此外,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渠道丰富也使其对公众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开放性,渠道多,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意见,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多方的交流、讨论、协调、磨合。最终会以比传统媒体快很多的速度形成强大的舆论,并引导舆论。这也是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一种削弱,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种现象。

四、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内容分析法为主。对于相关事件各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旨在对不同媒体中的报道数量、报道内容等的分析,层层推理,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本文体现了内容分析法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的特征。

    2、文献研究法:本文还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形成了对研究的事实的科学认识,对前人研究的阅读、思考对本文提出的研究模型、研究侧重点有很大的帮组。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对丁锦昊事件、宁波PX事件两个实例的分析,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议程设置的互动与新的变化。为媒介间各个平台更好的议程互动提供建议。

    2、通过对媒介议程、政策性议程、公民议程三者之间的互动分析,为政府如何在网络环境里更好的通过媒体引导舆论,更好的使三种议程互动提供建议

    3、通过实例分析,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相关的案例参考和相关数据。

六、案例分析

(一)媒介间议程的共振分析——以丁锦昊事件为例

1、事件梳理:

    一般来说,当某一事件在网络曝光后,当该事件得到足够的舆论关注,舆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也就是该舆论从预备期已经向上升期过渡,那么传统媒介的介入就成了顺水推舟之事。[12]在现阶段,传统媒体多开通了官方账号,介入更为及时。且凭借其账号的众多粉丝量以及相对较高的影响力促使事件进行进一步的发酵。由此,传统媒体介入,进行更大框架下的分析,开始引导舆论进入理性讨论阶段。而这也一般进入到了事件发展的高峰期,各方观点交锋,主流和共识逐渐达成。之后,进入到事件发展的衰退期,舆论消退,被新的舆论话题淹没。

2、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

    我们选择《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人民日报》在“丁锦昊”事件中的报道,发表的评论代表了高度的建设性,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青年报》作为全国重要报纸,在事件披露和之后的反思评论中同样追踪事件的动态走向和舆论动向。《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作为综合性都市报,其对事件披露的角度和对待事件的态度同样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同时,我们选择人民网和凤凰网两家网站的报道内容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因为作为主流化媒体的人民网和作为市场化媒体的凤凰网对事件的报道,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我们试图通过不同风格的媒体报道得出较为均衡和全面的结论。

 

时间

与阶段

                     媒介议程

 公众议程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新媒体

 

网民舆论与关注焦点

 

 

预备期

 

 

 

 

 

 

新浪微博网友@空游无依爆料埃及卢克索神庙上的中文涂鸦,#丁锦昊#话题发酵。

 

 

 

 

 

 

上升期

由于日报的出版流程与周期问题,主要报纸并未在25日当天于传统渠道对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5月26日是星期日,各报亦未组织全面报道与评论。[13]《新快报》在26日当天有一篇消息报道,主要的信息来源是网友@空游无依的微博。总体来看,报道较少,没有形成核心的议题。

网站25日凌晨开始有零星报道,主要是对事件的披露,然后话题开始发酵,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讨论。

此时的主要话题是震惊和愤怒谴责,各种“丢人丢到国外了”“素质”等话题被广泛讨论。也有调侃之声。

媒介账号开始介入。早晨7:18@中国之声发布微博称,“这不是一个人的羞耻。现在中国人走遍了世界,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

多发出感性的碎片化的内容,与网上舆论保持一致,参与讨论#丁锦昊#话题。

 

在微博发出24小时的时间里,评论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而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网友开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

25日晚,“丁锦昊”已排在新浪微博时事热搜榜榜单的首位。

“素质”成为网友讨论的核心话题。

 

 

 

 

 

 

 

 

高峰期

5月27日是星期一,也是各大日报开始在传统传播途径上对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和评论的开端。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报纸,均以新闻评论的方式表达了鲜明的态度。[14]多持批评态度,且呼吁理性对待当事人,给他改正的机会,并进行反思旅游过程中的国民素质问题。

网站开始大量介入报道,披露当事人父母道歉情况,恳请原谅。并大量转载来自纸媒的消息和评论。包括当事人丁锦昊的所在学校的网站被黑、丁锦昊在家哭一夜等。

话题中心是谴责旅游者的素质,并对当事人丁锦昊表示同情,与各大传统媒体的态度一致,呼吁保护隐私,理性对待。

主要以媒体报道的内容为载体,进行微博加工,而且多附上阅读链接,扮演的是舆论引导的角色。倡导理性讨论丁锦昊问题,关注国民素质,提升国家形象。

此时,微博上的讨论热度有所消退,这和微博的传播机制有关,很多网友感兴趣的都是刺激性的内容,图一时的新鲜,采取强势的围观态度,在事情进一步发展之后,不能满足网友的猎奇心理。

网络舆论主要转向给丁锦昊合适的私人空间,保护个人隐私,“毕竟他还是一个孩子”。同时,倡导注意个人素质,提高国民形象。

 

 

 

衰退期

涂鸦已经被消除,丁锦昊逐渐淡出新闻的报道对象。媒体开始盘点国内外各处的旅游涂鸦,并有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敦煌题字的新闻曝出。

与传统媒体一致,此时报道不再只针对丁锦昊,披露大批的古迹涂鸦,呼吁提高国民素质。

话题消退,很快被其他的话题淹没。

话题消退,很快被新的话题淹没。

 

(1)媒介议程

    传统媒体对“丁锦昊”事件的介入,集中在事件发展的高峰期,即从5月27日开始,质疑持续到5月29日,这段时间主要是在网友经过热烈讨论,微博上话题热度开始消退的时候。之前的偏激和气愤等舆论的戾气渐消,理性的声音开始发展。此时传统媒体的声音就很好地对事件进行了相对温和的有建设性的反思。这段时间,除了跟进事件的进展,比如当事人的父母通过媒体道歉,以及涂鸦被消除等,还进行了一些讨论。讨论的本身已经超出了当事人丁锦昊,反思的是国人在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不和谐的行为,以及如何进行建设。下面,我们选取《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对这一事件在事件发展的高峰期的报道,梳理它们的议题,进行媒介议程设置的分析。

报纸

报道标题

报道体裁

报道版面

报道议题

 

《人民日报》

评“丁锦昊到此一游”:国人两手满当心中空荡

 

评论

 

05版

批评国人旅游的不文明现象

 

《中国青年报》

点评

评论(片段言论)

10冰点人物版面

反思不文明涂鸦行为

给“到此一游”的少年改过机会

评论

2  青年话题版面

呼吁理性批评当事人丁锦昊

 

 

 

 

《新京报》

埃及3000年神庙浮雕现到“此一游”

 

消息

 

A04

涂鸦事件的详细内容

 

埃及神庙涂鸦学生“在家哭一夜”

评论

 

头版

呼吁理性对待当事人

 

埃及神庙浮雕中文涂鸦已清除

消息

A04

追踪涂鸦事件,报道最新进展

 

 

 

 

 

 

 

《南方都市报》

埃及神庙浮雕被刻“丁锦昊到此一游”

 

消息

 

A12 (国内头条

 

披露事件详细内容

埃及神庙涂鸦事件当事人父母道歉

 

消息

 

A16

追踪事件,呼吁理性对待当事人

 

好好旅游不签到

 

评论

 

B09

反思旅游文明,呼吁构建国民形象

 

卢克索神庙中文涂鸦基本清除网友质疑“丁锦昊到此一游”或有人托举完成

 

 

 

消息

 

 

 

A22

追踪事件发生进程,提出新的质疑,是否是有人托举,但是此问题在之后的媒体报道中没有更多的回应和发酵

 

    ①  传统媒体

    根据统计,四大报纸在事件发展中,共有报道15篇,其中高峰期阶段(5月27日-5月29日)有10篇,占到了报道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一阶段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呼吁理性保护当事人和反思国人旅游的不文明现象方面,报道较为温和,也具有很高的建设性。其它的三个阶段,由于报纸的运作制度,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微博爆料在在周五晚上深夜,之后是两天的周末)方面的因素,报道相对较少,集中的报道也顺应了事件发展的进程,即对事件详细追踪和反思建设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跟进,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另外,我们注意到,纸媒在舆论引导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因为不论是网站的信息来源还是微博上的言论倒向都很大程度上依赖报纸的报道方向。所以,把握报纸的报道方向,对于舆论阵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可以看出,在此次事件中,报纸的参与度和微博的话题讨论热度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尤其是在微博这种开放性互动性较强的自媒体上,一个事件的热度多是和这个事件在一开始能够吸引多少人的眼球紧密相关。在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之后,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人是不关心的。网站上讨论最热烈的是5月25日,网友@空游无依的微博被大量转发和评论,“丁锦昊”也进入到了新浪微博时事热搜榜单的首位。但此时的言论多事情绪化的,愤怒、羞辱、声讨、谴责,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而此后报纸进行大量报道的时候,微博的讨论已经没有当初的热烈,但是仍旧是主要是负面情绪和言论。而报纸集中报道的5月27日-29日,微博的舆论方向产生了转向,对当事人表现出了更多的尊重和谅解,并对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表一:“丁锦昊事件”中四阶段报道数量比较

② 网站:

 

    我们选取人民网和凤凰网两家媒体关于“丁锦昊”事件的报道,网站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集成和信息整合呈现的平台,报道的数量较多,均到达几百篇。这些报道尽管重复率很高,但是使讨论进一步深入,同时传播速度较快,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接触到各方信息。

    网站对于纸媒的内容来说,起到了二次传播的作用,因为现在网民的年龄结构较年轻,有读报习惯的网民数量不多。报纸上报道的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微博受到140字内容的限制,很难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证。网站在这两者之间就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一方面将报纸上报道的内容呈现在网民面前,同时又为微博的讨论话题和舆论导向起到了引领作用,使微博言论不至于过于偏激,且过于碎片化和情绪化。

    在“丁锦昊事件”中,前期网站的报道介入较为及时,弥补了传统的报纸受到时间局限过多的弊端,对于话题的发起和进一步讨论提供了话题材料,并扩大了受众面,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来。

    到了高峰期,网站上对于事件报道也集中出现。这主要是依托报纸对事件的集中报道。网站的原创性内容相对较少,而且各个网站的内容之前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并且两个网站都没有进行专题制作,多是碎片化的流散于网站的大篇幅信息中间。

    在后期反思国人旅游不文明现象的时候,网站充分发挥了图文结合的优势,将实际照片发出来,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我们看到,在“丁锦昊事件”中,网站很好地介入和回应了此事件。体现了议程设置中的共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度和力度。

 

 ③  官方微博的介入:

    在“丁锦昊”事件中,官方微博在微博的舆论阵地上,很好地顺应了舆论的动向,发出与网友一致的相对感性的言论,介入较为及时,凭借其众多的粉丝量和权威性,进一步推动了话题的发酵。同时,在事件发展的高峰期,传统媒体官方账号则是积极传递来自其所依托的传统媒体的信息,发挥了引导理性思考的作用。即顺应了民意,又引导了舆论建设。

 

 ④  总结:

    在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中,两者由于立场的不同,对议程的重要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更关注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方向以及社会意义等。而对受众来说,其关注的重点是当事人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将得到什么样的评价等。而对于一些建设性的框架性的议题,则需要媒介的引导,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把偏激的言论和激进的想法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但积极的力量。

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重要性排序对比

排序

媒介议程

受众议程

1

埃及神庙浮雕涂鸦(震惊、愤怒、谴责)

埃及神庙浮雕涂鸦(震惊、愤怒、羞愧、谴责)

2

事件进展(当事人父母道歉、涂鸦被消除等)

人肉搜索(黑掉当事人所在学校网站、调侃、愤怒、谴责)

3

宽容理解当事人

宽容理解当事人

4

反思旅游不文明行为

反思不文明行为(力度较弱)、怀疑涂鸦是否受托举

 

(2)在本案例中媒介议程“共振”特点分析与总结:

    在本案例中,媒介议程的共振显得尤为明显。“丁锦昊事件“源于网友一张自感羞愧的照片,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引发了大批网友们的愤慨。在微博发出24小时的时间里,评论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而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当事人“丁锦昊”作为话题,进入了新浪微博排行榜的首位。

    在网友们汹涌如潮的讨论之际,媒体微博的账号也积极参与了讨论,在初期发出的是与网友们一致的愤慨、羞愧和谴责,从而使话题进一步发酵。

    各大网站上对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积极的跟进和探讨。在百度新闻搜索中输入“丁锦昊”三个字,有40000多条相关新闻,这也足以说明了事件被关注的广度和热度。

    据纸媒报道,当网友们对“丁锦昊”进行人肉搜索之后,他在家里哭了一夜。他的父母通过媒体进行道歉,希望大家原谅他。传统媒体的介入,使舆论产生了转向。媒体呼吁保护丁锦昊的隐私权,保护这个不小心犯错的孩子。因为,犯错的不只有他一个,他的涂鸦只是国人旅游过程中众多不雅行为的一个小缩影,只不过他被曝光了,而更多的人其中就包括我们自己还藏在网络之后。同时,媒体大力呼吁大家要构建国民形象,而不是一味地去谴责。

    于是,新一轮的声音在网站和微博上广泛传播,这次是理性的,建设性的,引导性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健康有序的言论环境。

    在“丁锦昊事件”中,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以新闻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事件的酝酿、发酵和成熟讨论之间发挥了相互补充的“共振”作用。报道的力度加强。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新媒体的开放和互动、网站的高速度和大容量、传统媒体的理性和专业。在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设置中,微博发酵→网站跟进→报纸介入→网站反馈→新的微博讨论,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又进行了舆论引导。起到的是双赢的作用,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有效的议程“共振”。

(二)媒体间议程的“断裂”分析——以宁波PX事件为例

1、事件梳理

(1)预备期:

    2012年10月月初,镇海区的居民陆陆续续到区政府上访,区政府未解决问题。

(2)上升期:

    10月22日,湾塘等村的200多个村民集体到区政府上访,区政府不同意集体接见,以分批次不同形式接见村民,并且宣称该项目环保达标,面对区政府的渎职行为,部分村民以围堵城区交通路口进行抗议,后经过区政府劝导离开。

    10月23日,新浪微博用户@城市风云眼(该昵称现在已经不存在)发布了一段不到1分钟的视频,这是最早对事件关注的微博。

    10月24日凌晨,宁波镇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说明》中称其符合环评要求。

    军事专家、专栏作家赵楚在10 月25 日发布微博:“宁波的书记、市长: 宁波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镇海正在发生的事件是市民就切身利害的事务正常和合理的意见表达活动,人民以这种方式表达意愿和意见本身即包含着一种对你们公心和能力的信任;这是在海内外无数人注目下的事情,希望你们放弃别处蛮横的做法,诚意,倾听,对话,以回应公众善意的期待。”此微博得到大量的转发和评论,使该事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3)高峰期:

    10月26日,镇海区公民聚集在公路上游行示威,公民高举标语“我们要生存、我们要活命”、“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市府门口许多人高喊:“刘奇下台!保护宁波!”,警察、防暴队使用催泪瓦斯攻击公民,公民以石头、砖块还击,场面一度失控,镇海区公民被当局驱离。26日晚间,警察用警棍殴打示威者和路人。

    10月 27 日下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就广泛征求民众对该项目的意见,维护社会稳定做出部署。   

    10月28日,镇海区公民游行示威,遭到警察、特警镇压,由于《宁波日报》发文指出公民游行示威破坏稳定发展大局,当游行示威群众经过宁波日报大厦时,竖起中指,高喊“无耻”、“垃圾”等口号。游行示威的群众为真相揭露,用身体托起英国ITV记者,而警察和特警看到外国记者则不敢动粗。

    在事件发生期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镇海”一词遭到屏蔽,涉及到游行的一部分图片和文字遭到删除,宁波市市内无法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传图片,图片只能通过其异地上传。

    另外,宁波市公民指出宁波市长刘奇、公安局长王惠敏、带有价值不菲的名贵手表。

    10月28日,宁波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市经与项目投资方研究决定,坚决不上 PX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新浪微博@宁波发布也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众多用户转发。

(4)衰退期:

    10月29日,宁波市官方召开记者会,宣布51人遭到扣留,13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同时,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领导干部会议,称公民聚集影响社会稳定,干部需到基层去维稳。

    经此一番风波,宁波 PX事件以项目终止而告终。这一事件虽然得以“解决”,却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2、网站议程

    在网络媒体中,我们分析了人民网。因为网站报道数量较多,且以转载其他媒体信息为主,人民网属于主流媒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研究网站的一个很好的样本。

 

阶段

报道名称

 

体裁

关注焦点

(描述)

主题

信息来源

时间

报道总量

上升期

宁波镇海说明PX项目有关情况 称环保投入36亿元

通讯

镇海区政府的回应

事实信息沟通

人民网

10月25日

 

 

 

 

3

宁波PX项目引集体上访,当地称环评达标

消息

主要关注PX项目的有关事实信息,以及居民上访事件

事实信息沟通

新华网

10月25日

沟通在先,“PX”就不会闹大

评论

政府不沟通是导致PX事件闹大的原因

原因分析

新京报

10月25日

高峰期

中石化宁波PX项目惹争议

通讯

从央企的角度分析PX项目争议对中石化产生的影响

 

事实信息

 

人民网

10月26日

1

 

 

 

 

 

 

 

 

 

 

 

 

 

 

衰退期

PX,上也明白下也得明白

评论

要健全程序 的决策问题

反思与建议

齐鲁晚报

10月29日

 

 

 

 

 

 

 

 

 

 

 

8

舆情热点:宁波市政府决定放弃PX项目

消息

有关宁波PX项目在各大网站中的关注热度,以及部分意见领袖的微博评论

事实信息沟通

人民网

10月29日

宁波官方回应镇海事件:坚决不上PX项目

采访实录

政府针对舆论焦点的回应

事实信息沟通

人民网

10月29日

如何才能避免下一次PX事件

评论

官民之间的信任缺失、民意“被代表”导致PX事件升级

反思与建议

新京报

10月30日

环保部回应宁波PX事件:将采取4措施防群体事件

采访实录

中国处于环境问题敏感期,要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群体性事件

事实信息沟通

新京报

11月13日

PX项目木为何屡遭街头裁决

评论

公民的环保意识在日子增长,政府应该改变相应的项目引入机制

反思与建议

人民网

12月12日

PX项目恐慌源于信息不够公开,应独立评估社会风险

评论

PX项目被妖魔化的原因是信息不公开

反思与建议

新京报

12月24日

媒体赞宁波PX事件等民间维权者:社会正能量

评论

民间维权是公民意识上涨的体现

反思与建议

长江日报

12月31日

 

3、报纸议程:(201210月至12月)

    在传统媒体中,我们选择《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宁波日报》来进行研究。之所以选择这几家报纸的原因有:一它们包含了党报、都市报,避免报纸类型过于集中;二是它们既包括了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可以宏观看待这个事件;三是这几家媒体都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主流媒体,可以以此来研究媒体议程。

 

报道(名称)

体裁

核心议题

报道时间

 

报道主题

报道时期

《人民日报》

0

 

 

 

 

 

 

 

 

 

《新京报》

沟通在先,“PX”就不会闹大

评论

政府与民众沟通

10月25日

原因分析

高峰期

如何才能避免下一次PX事件

评论

官民之间的信任缺失

10月30日

反思与建议

衰退期

过半受众只是听说“PX有环境风险”

评论

官民信任缺失

11月3日

原因分析

衰退期

环保部回应宁波PX事件:将采取4措施防群体事件

采访实录

防止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11月13日

事实信息沟通

衰退期

PX项目恐慌源于信息不够公开,应独立评估社会风险

评论

PX项目被妖魔化的原因是信息不公开

12月24日

反思与建议

衰退期

“PX项目”群体过敏症

深度报道

信息不沟通;利益博弈;环评报告未公开

12月24日

事实信息 沟通

衰退期

宁波PX

漫画

政府要尊重民意

12月29日

反思与建议

衰退期

《南方都市报》

                                    0

 

《中国青年报》

 

叫停PX具有借鉴意义

科学论证应兼顾技术和社会

通讯

政府信息公开、公民权利意识

10月30日

反思与建议

衰退期

《环球时报》

重化工项目上街头裁决非长久之计

评论

不应街头裁决

10月29日

反思与建议

衰退期

《南方周末》

                               0

 

 

 

 

《宁波日报》

领导要求解决民众关于PX项目诉求

消息

政府回应与动态

10月28日

事实沟通

高峰期

经研究决定:宁波坚决不上PX项目

消息

政府决议

10月29日

事实沟通

衰退期

坚决不上PX项目充分体现民意

消息

群众采访,拥护决策

10月29日

事实沟通

衰退期

民众应提高分辨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评论

驳斥非理性行为

10月30日

反思与建议

衰退期

 

 

 

 

 

 

 

 

 

 

 

 

 

 

 

 

 

 

 

 

 

 

 

 

 

 

 

 

 

 

 

 

 

 

 

 

 

 

 

 

 

 

 

4、微博议程 

    在媒体微博中,我们主要分析了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方日报、新周刊的微博,因为它们的粉丝量巨大,且依托了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微博上属于“意见领袖型”媒体微博,分析它们可以从中看出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重要一环。

    在新浪微博中,设置关键词“宁波PX”(包括“宁波px”),分别搜索10月23日~10月31日当天微博,发现微博数量有巨大变化。

日期

微博数量

10月23日

26条

10月24日

40条

10月25日

40条

10月26日

346条

10月27日

215888条

10月28日

430128条

10月29日

197760条

10月30日

976条

10月31日

436条

 

 

阶段

 

受众心理

 

舆论关注焦点

 

意见领袖观点及进入时间

 微博数量

媒体微博
 

10月23日-10月25日

大部分受众不知道具体情况,少部分强烈表达抗议,要求“PX项目滚出宁波”

没有形成舆论焦点

 

 

 

106条

24日@南方日报:关注宁波镇海因PX上访事件,发表评论呼吁程序正义,是最早发声的媒体微博之一

25日@新京报:发表对于宁波PX事件的评论

10月26日-10月28日

对宁波政府强烈不满,希望能获知更多的信息,对宁波人民的抗议活动表达支持

宁波人民抗议最新情况、宁波政府的回应、批评相关媒体、大V不发声等

27日@作业本:声援宁波人民、批评宁波官员

27日@李开复:转发宁波PX事件相关微博,批评宁波

27日@宁财神:对相似事件总结,担忧未来

28日@李承鹏:批评中国是“自闭的巨人”,中国式权力太傲慢

28日@徐昕:转发相关微博

28日@陈坤:支持宁波人民,祝福宁波

646362条

26日、27日、28日、29日@人民日报:转发宁波政府相关回应,发表评论,批评沟通机制不畅,鼓励官民理性对话

27日@南方周末:转发宁波政府相关回应

27日、28日@南方都市报:转发宁波政府相关回应

28日@新周刊:发布宁波政府最新回应

 

10月29日-10月31日

想要获知宁波政府的最新回应,此时需求已经进入衰退期

宁波政府最新通报、PX项目前期投入流向、反思事件频繁出现的原因、批评相关媒体不发声

30日@叶檀:发表评论《宁波赢了也输了》

30日@易鹏:发表博文《宁波事件凸显“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性》

 

199172条

28日、29@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建立理性对话机制

29日@南方都市报:澄清事件中的相关谣言

30日@新京报:发表社论《如何才能避免下一次“PX事件”》

 

意见领袖部分微博截图:

@作业本:

李承鹏:

@宁财神:

 

@南方日报:

 

 

5、宁波PX事件中,媒体间议程设置的断裂分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间正在加强互动,自媒体上的信息成为不少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而传统媒体的“二次报道”则促进自媒体议程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但是由于自媒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内在属性的差异,导致在某些议题中,媒体间无法形成“共振”,一方媒体积极报道,另一方则沉默不言或者报道节奏不同,即出现媒体间议程设置的“断裂”。

                 表二: 人民网与4家纸媒对宁波PX事件的报道数量折线图

                  表三:新浪微博中关于宁波PX事件微博数量折线图

 

1)媒介间议程设置差异

    在宁波PX事件中,一面是微博上的热泪讨论,一面则是在网站与纸媒中遇冷,两个舆论场一冷一热,讨论的时间点、讨论的热度、讨论的议题属性均有较大变化,媒体间议程设置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议程设置时间不同:

  •  议题讨论的时间出现差异

    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中,10月初,随着镇海区居民的上访活动,便开始有相应微博开始传播。10月22日,发生抗议行为,微博数量开始增加,但是纸媒和网站均没有“发声”,直到10月25日,抗议发生3日后,纸媒与网站才开始发生,而纸媒中仅一篇报道(评论),做原因分析,其报道未涉及事实信息。

  • 讨论的高峰点不同

    网站在事件发生的高峰期与衰落期出现两个报道高潮,但是整体而言,报道数量较小;纸媒亦报道数量较小,且更多的集中在事件衰落期(即政府决策制定后)。而微博中高峰期则和事件高峰期相伴,同时进行,自媒体中网民的关注是“即使”的,而纸媒和网站的关注则稍显“滞后”。

  • 讨论的延续时间不同

    自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碎片化、更新快的特点,事件进入衰落期后,自媒体中的讨论热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网站的报道时间则稍长,纸媒则更为明显,不少纸媒中的深度报道出现在11月乃至12月,在事件后期,纸媒推出深度报道、访谈以及评论。

 

② 议题属性不同

  • 自媒体中:舆论监督政府、表达情感

    在微博中,网民们讨论的话题更具情感倾向,多为对政府表达不满、对抗议表示支持,通过舆论给政府施压,促进政府公开消息。微博中网民们关注的议题更加广泛,但是其中不乏过激的言论,多为“表达态度”,而少为“有价值的事实信息与论证”。

  • 纸媒与网站中:反思与建议

    纸媒与网站发声较晚,多在事件基本平息后才发出言论,多为针对此“群体性事件”以及“PX项目”被妖魔化做出分析,对本事件中,政府的信息公开不通畅提供反思,对如何防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提出建议。

    自媒体中是“用舆论压力要求政府公开信息”,讨论的核心是围绕“PX项目的利弊”;而纸媒与网站中,则更多的是“反思政府信息不公开的后果”,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 讨论的热烈程度不同

    微博中,就“宁波PX事件”形成巨大的舆论场,高峰时期,微博数量达到43万余条;传统媒体的微博账号也表现活跃,如人民日报微博跟进时间快、发布频率高,一直起着呼吁理性表达诉求与微博辟谣的活动。

    而在纸媒与主流网站中,则基本“噤声”,仅在政府有所回应后才做少量的报道,并未形成较大的“舆论场”。

 

2)媒介间议程设置差异

    在“宁波PX”事件的传播中,可以看出,纸媒与主流网站基本上呈现同一表现形态:少量发声、滞后发声、言论温和。而自媒体中则形成了极大的舆论场,情感明显、态度激烈,但是也从中滋生了不少网络谣言。纸媒、主流网站与自媒体中之所以形成“议程断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 媒体定位与功能不同

    媒体具有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监督政府以及宣传等作用。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作为政府的“宣传助手”,更多的是配合政府进行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工作,而监督作用不强。相反,自媒体是更具平等性、草根性、个性化、自发传播的舆论场,更多的承担的是表达民意、监督政府的功能。

    在“宁波PX”事件中,纸媒与主流网站出于“维护政府形象”,以及避免矛盾激化的目的,没有在事件发生初期,便将其提上议程,而是在事情得到初步解决后再对之进行分析。而在自媒体中,人们希望在事件中,通过自己的发声影响政府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故在两个舆论场中形成不同的气象。

    ②把关严格度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效应”在自媒体中得到弱化。自媒体中信息来源广,传播快,为了保证传播速度,对信息的核实率也相对较低。而由于微博的碎片化,促使微博组建形成“表达观点,而无需论证的特点”,所以面对事件,它可以更快的“发声”,但也更容易促使偏激的意见以及谣言的滋生。

    而在传统媒体中,其信息生产过程接受着严格的把关,无论是政治导向、价值判断还是事实核准都需要谨慎,其对信息的严格的审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声的“及时性”。

    ③报道特点不同

    自媒体要求“轻薄短小”,需要短小精悍的文字,而较少提供复杂的事实信息,微博中更新快,受众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中,这也促使自媒体中更容易生产“表态度而少信息含量”的文字,同时造成其议题更新快、议题关注度的上升和下降都呈现快速的特点。

    而传统媒体中,更强调报道的深度性和价值含量,而生产深度报道的周期较长,所以传统媒体对“宁波PX”事件的报道延续性也相对较强。

3)媒介间如何加强议程互动

    由于媒介属性、特点不同,媒介间出现议程断裂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如果议程设置的断裂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议程各自分工的体现,可以加速传播的良性发展进程。然而如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断裂幅度过大,就会出现多个舆论场”各说各话“的情况,难以真正做到良好的舆论引导。

    在构建媒介间的良性议程互动中,纸媒、网站、微博都应做出改善,共同构建流通、健康的舆论场,促进信息流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 对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站:

  •  即时发声、避免“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由李普曼提出,指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累积下来的印象、偏见和固定的成见,一旦这种成见形成就会淹没人们对事件进行描述和报道的新视野。过去刻板成见主要由传统媒体带来,而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中强大的舆论压力十分容易使网络受众对议题产生“刻板成见”。

    如在本次宁波PX事件中,关于PX项目的细节较少的出现在微博中,利弊尚未真正分析清楚,“PX事件祸国殃民”的言论就已经甚嚣尘上。不少网友奋起反抗、抗议斥责都是因为形成了网络中的“刻板成见”。

  •  即时介入网络热点,掌握议程设置主动权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曾说过:“在舆论多元化的今天,主流媒体的声音尤显重要。主流媒体是中央与百姓的舆论喉舌,因此要充分地关注民间诉求,积极回应网络舆论热点,正确高效地处理敏感话题,注重与群众的交流互动。”

    目前,不少微博中的消息一经成为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传统媒体也应积极关注网络热点,并对其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对有价值的议题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行报道,形成“新闻合力”,与微博相配合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

    同时,传统媒体应该坚持深度报道的水平,办出自己的新闻特色;主流网站则可以加强网站制作,对信息进行高质量的二次整合。

    ②对微博等自媒体:理性发表言论,构建理性舆论场

    微博等自媒体已经成为汇聚民智的舆论场,但是谣言、非理性言论则给这个舆论场带来了不利的声音。自媒体应该加强“信息把关”,不应让有害言论流进舆论场中。打造自己高效、平等的传播优势,同时弥补自己权威度不够的传播劣势 。

6、媒体议程、政策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互动

                    表四:宁波PX事件三种议程时间轴

 

    新媒体时代,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互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仅如此,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辐射范围更广,交互性加强,信息发布主体复杂化、渠道多样化、议题多元化,信息发布往往具有即时、自由、平等、匿名、情绪化的特点,这使得新媒体时代政策、媒体、公众的议程互动也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特点。

    微博中公众议程的形成过程是基于微博立体的传播系统的。微博用户个体将个人觉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发到微博之中形成个人议程,个人议程更多的是在近关系中传播,当个人议程含有被自己所属群体接受的兴趣点或有共同的价值认同时个人议程经人际传播上升成为群体议程。当这个议程的信息和价值被更多不同的群体接受时,群体议程经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形成微博公共议程。微博公共议程经过进一步的线下传播以及其他媒介的互动形成最广泛意义上的公众议程。[15]

    在“宁波PX事件”中,网民纷纷发表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或者情感,经过不断的转发,在微博上形成一个话题,由此“宁波PX事件”话题上升为群体议程。当“宁波PX”事件话题被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和媒体微博转发后,收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最高一天微博讨论数量达到21万余条,形成了微博公共议程。微博公众议程通过线下的人际交流、其他媒介的互动形成了影响了更广泛的受众,由此形成了“宁波PX事件”这一公共议程。

    我们认为微博作为一个自媒体,既是反映舆论的舆论场,也是一种新媒体。所以我们将微博中网民的声音作为公众议程来讨论,而将媒体微博归入媒体议程中。在本文分析的媒体议程中,以传统媒体、传媒网站、媒体微博为主,不包括微博上网民的声音。

(1)、议程流向分析

    在议程互动的过程中,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议程设置的主客体,议程流向呈现出互动循环的状态。[16]

 

    在“宁波PX事件中”可以将其理解是“政策议程—公众议程—媒体议程—更广泛的公众议程—政策议程”的过程(见下图)。首先,宁波政府决定引进PX项目,就是设置了一个政策议程,公众获知后采取了上访、静坐等措施来反对,在微博上关注,传统媒体、网站、官媒也有相关报道,就形成了媒体议程。然后事件进一步扩大,镇海区公民大规模地游行示威,微博上关于“宁波PX事件”的讨论也如火如荼,这就形成了更广泛的公众议程,也迫使政府不得不发声和重新思考政策,这又影响了政策议程。

    这体现了三个议程之间互动循环的过程。虽然如此,但是三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出现了议程设置相割裂、时间错位等问题。

 

 

(2)议程流向中的问题分析

    ① 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出现裂缝

    在“宁波PX事件”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应对如火如荼、声音如潮的微博面前显得无力而脆弱。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一些媒体在这一事件中选择了“失声”,没有发出一篇报道。而如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也只是关注了政府后续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直接反映民众的声音。宁波日报则是注重于通报政府相关举措,与民众进行事实上而非价值上的沟通,没有能够很好地疏导民众情绪。而网络媒体(包括网站和微博)发出声音的也并不多,没有能够充分反映民意。

    从关注的议题排序(如下图),也可以直观地发现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中间的裂缝。在报纸和网站上最受关注的是政府的相关回应、鼓励理性沟通对话、防范与反思,而公众议程最想知道的信息则是宁波人民抗议活动的最新动向和有关PX的科普情况。这些议题都被媒体所忽略。

 

议题排序

媒介议程

公众议程(微博)

报纸

网站

(包括媒体微博)

1

呼吁政府信息公开和与民沟通

报道政府相关回应

对宁波人民抗议活动的支持

2

报道政府相关回应

批评沟通机制不畅,鼓励官民理性对话

对政府的愤怒与反感

3

呼吁民众理性表达诉求

防范与反思

寻求事件最新动向

4

防范与反思

澄清相关谣言

宁波PX科普

5

事件原因分析

 

关注其他相关环保事件

6

 

 

指责宁波官员腐败

    媒介议程也在时间上落后于公众议程。在事件刚刚开始阶段,民众最想获得的信息就是政府对PX事件的解释和对PX的相关科普。但是传统媒体一直没有发出声音,这就导致民众的不满,从而激化情绪。从时间上看,传统媒体发出的第一篇报道就已经在反思事件的原因,没有能够直面公众的需求。在这里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没有很好的融合。

    ③政策议程与公众议程互动不够及时

    在“宁波PX事件”中,从一个方面来说可以认为宁波人民赢了,因为在政府在28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坚决不上PX项目”,算是顺从了民意。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何以事件闹得这么大,政府才出面回应?从事件发展过程来看,早在10月初,就陆陆续续有居民前往区政府上访,但是区政府没能解决好问题。到10月22日,有200多名村民集体上访、静坐,区政府领导在劝导相关民众离开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没有对PX项目做出解释,寄希望于民意自动消散。直到24日,政府才作出了一个简单说明,表示PX项目是符合环保要求的。但是显然这一说法并没有获得民众的信任,反而激化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26日事件已经发展至高潮期,但直到到27日下午政府才发出声音表示“会召开座谈会”,这种说法没有太多的信服力。到28日晚,宁波市新闻发言人宣布“坚决不上PX项目”,至此游行示威的民众方才散去,事情也暂时告一段落。从时间上看,这一事件的预备期、上升期加起来共有20多天的时间,对这种公民议程,政府没有能够重视,导致事件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反而愈演愈烈。这是政策议程和公众议程没有能够很好的互动。

    前期政策议程与公众议程互动不够及时,没有能够很好地引导舆论。但是在26日之后,新浪微博@宁波发布(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系列的信息并与网民进行了沟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它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宁波市政府“坚决不上PX项目”决定的信息,共有8万多次的转发量。由于消息发布在下午,此时传统媒体当天报纸已经发售,第二天报纸还未出版,微博就抢到了这一时间差,让公众更早地知晓信息,有助于缓解民众情绪、引导舆论。在29日后,@宁波发布也发布了相关辟谣的微博,稳定民心。它在后期直播了新闻发布会中答记者问的内容,直面敏感问题,与网民取得了很好的互动,比较好的化解了整个危机。

 

    ③ 政策议程与媒体议程互动不够及时

    在宁波PX事件中,最受评判媒体的莫过于《宁波日报》。由于《宁波日报》发文指出公民游行示威破坏稳定发展大局,当游行示威群众经过宁波日报大厦时,还竖起中指,高喊“无耻”、“垃圾”等口号。在事件发展到高潮阶段,作为宁波本地媒体,《宁波日报》一直没有发出声音,直到28日才发表关于“领导要求解决民众关于PX项目诉求”的消息,在后期《宁波日报》的网站上还出现了“宁波处理一起打砸抢烧案件”这样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报道,完全变成政府的“喉舌”,备受公众诟病。政府希望能够利用《宁波日报》来应对危机,但是这种违背事实、高高在上的形象并不能够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化解危机有害而无益。政府应当正确利用《宁波日报》发布疏解民众情绪、最新政府决策等消息,而不是利用媒体议程来为自己掩盖真相,这样不利于议程互动,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突发事件中,信息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对于政府而言,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并与公众进行沟通,是考验一个管理者处置危机能力的重要标准。对于媒体而言,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其主要的职责之一。而对于公众来说,与政府、媒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否舒畅是直接影响其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在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在设置政策议程时不能够再仅仅依赖传统媒体,更多的应该借力于新媒体来及时回应公众的问题。政府通过新媒体直面公众,促进了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紧密互动,表现出政府积极应对处置危机,与公众坦诚相对、平等交流的诚意,从而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助力。

 

七、研究结论

    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公众议程、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的互动依靠互联网已经越来越紧密。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媒体的权威和神性也已经随着公民新闻的兴起而打破,政策的制定者们不可以再一意孤行。

    传统媒体的线性单向的议程设置已经难以发挥其作为专业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网站、论坛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更是挑战了传统媒体的权威。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就意味着声音和意见更为多元。微博等自媒体在公众议程设置中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草根的声音代表的是更真实的舆论动向。议程设置的互动和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挑战更是焕发活力的机遇。

    这样的趋势值得我们欣喜,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和警惕。微博上不经意的言论会引起舆论风暴,传统媒体对公众声音的漠视会引发众怒。尽管议程设置中断裂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同媒介形式自身定位和价值取向的限制,但是在重要议题上议程设置的共振,良性的互动才是公众舆论和媒介发展的健康模式。

 

八、研究局限:

    1、样本量不足:在两个案例分析中,本文只选定了几家报纸、网站和媒体微博来研究,没有大规模地统计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是片面的。但是我们尽量涵盖了主流媒体及其网站和微博,力保选取出的样本分析后能有代表性。

    2、没有研究论坛和贴吧:因为时间不足,精力有限,本文没有涉及到论坛的相关研究,而是选择了微博同时作为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来分析。网络论坛、贴吧其实也可以反映公共议程的一个方面,这或许是我们以后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威尔伯, 施拉姆, 威廉, 等. 传播学概论[J]. 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4.

[2]  McCombs M E. 议程设置: 大众媒介与舆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黄慧霞. 论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涉警舆情引导——从 “议程设置” 到 “议程融合”[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03): 99-103.

[4]  刘海龙. 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专访议程设置奠基人之一唐纳德· 肖[J]. 国际新闻界, 2004 (4): 18-24.

[5]  董天策, 陈映.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6, 7: 027.

[6]  沈申奕.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策, 媒体, 公众议程互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  陶贤都, 隋明晓.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互动——以杨丽娟事件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  刘英姿, 符聪. 试论媒介间议程互动——以 “躲猫猫” 事件为个案分析[J]. 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09 (8): 52-54.

[9]  李沛敏.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传播中的议程设置互动[D]. 北京邮电大学, [10] 卢鹏臣.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的议程互动[J]. 新闻前哨, 2010, 3: 031.

[11] 徐昭. 网络环境下媒体间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研究[D]. 广西大学, 2012.

[12] 潘军.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以华南虎事件报道为例[J]. 青年记者, 2007, 24: 084.

[13] 陈虹, 孙华艳.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议程互动——以 “我爸是李刚” 事件为例[J]. 新闻记者, 2010, 12: 014.

[14] 陈彤旭, 邓理峰. BBS 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 1(1): 3.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g2tlSRw7nbELLzFaKUaYSz_N3zoSXpncPVZ-u5NDPdshyYlFpp7gnRNcFBr4tX0pwZiACYZZz9JXL34BeimFK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郭庆光. 文化事业. 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 Robert Ezra Park, Ernest Watson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6]张孝廷, 赵宬斐. 网络集群效应下的执政风险及其规避[J].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2012, 4(4).

[7]邵培仁. 传播学 (修订版)[J]. 2007.

[8]郭庆光, 文化事业. 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9]邵培仁. 传播学 (修订版)[J]. 2007.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10]张莉. 网络时代大众媒介, 公众, 政府议程互动模式的建构与解读——基于网络事件中媒介议程设置的思考[J]. 社会科学论坛, 2012, 3: 026.

 

[11]董天策, 陈映.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6, 7: 027.

 

[12]徐昭. 网络环境下媒体间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研究[D]. 广西大学, 2012.

[13]常江. 媒体融合环境下网络舆论的自我修正--以 “丁锦昊到此一游” 事件为例[J]. 青年记者, 2013 (24).

[14]常江.媒体融合环境下网络舆论的自我修正--以 “丁锦昊到此一游” 事件为例[J]. 青年记者, 2013 (24).

 

[15]杨海, 蔡惠. 微博中公众议程的形成过程——以" 郭美美事件" 为例[J]. 江南论坛, 2011 (9).

[16]沈申奕.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策, 媒体, 公众议程互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分享到:
(责编:张瑜、唐胜宏)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