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叙事学(Narratology)是一门研究叙事的形式、功能和本质等方面的学科,叙事学的发展从1996年才开始从以依赖对自然语言的研究为主,转向新闻叙事学。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新闻传播领域中微博的叙事话语研究尚较少涉及。本文将选取一例典型的传播战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作为叙事话语研究的主体内容。对相关微博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借鉴叙事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即针对一段叙事进行包括叙事聚焦、逻辑等逐步的解构性分析,对叙事话语进行进一步深挖,以为微博平台上关于传播战役的叙事学传播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叙事话语;传播战役;微博
Analysis about People Website’s Sina Weibos o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in the Angle of Narratology
Li Ning1, Fan Rong2
(1. Grade two, Journalism, Graduate; 2. Grade two, Journalism, Graduate)
Abstract: Narratology focuses on studying narrative form, narrative function and narrative meaning. Almost since 1996, narratology has turned to news narrative study from other fields. Until now, few articles on narrative study about weibo exist. The article is a study on typical communication campaign in Sina weibo with hot topic about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And this 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with content analysis. Analysis method of narratology is also used.
Key Words: Narrative, Communication Campaign, Weibo
一、引言
叙事学(Narratology)是一门研究叙事的形式、功能和本质等方面的学科,1969年由茨维坦·托多洛夫首次提出。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叙事学同样认为,存在着一种理解先于行动,认识先于表现的理性主义实践态度[1],它企图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的把握,实现借助形式回归意义的愿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追溯到60年代叙事学诞生之时,期间叙事学的发展主要是依赖对自然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为媒介的叙事文学作品的研究[2],直到1996年才开始陆续有论述新闻叙事学的文章出现。2003年,当两本外国著作译本《作为话语的新闻》和《话语与社会变迁》出版之后,诸如《新闻叙事学》《媒介话语权解析》《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语类、语境与新闻话语》等十余本本土学术专著相继问世,掀起了新闻叙事学本土化和专业化的浪潮。然而,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和普及,当微博这种只能容纳140个字符的叙事平台出现时,其涉及的叙事行为、叙事话语等是否具有新的表现和特点呢?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微博的叙事话语研究尚较少涉及。
本文将选取一例典型的传播战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作为叙事话语研究的主体内容。在中国,传播战役又称宣传战役,是一种媒体或多种媒体围绕同一主题所进行的集中报道。它通过集中兵力发布状态来引导舆论,具有容量大、节奏快、层面多、声势大的特点。由于以上特点,将其作为研究主体将有助于使叙事话语研究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入。同时,十八大这一议题本身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媒介和受众而言都具有较强的关注度。在对于十八大宣传报道的网络媒体中,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人民网不仅承担了十八大新闻中心官方网站建设任务,同时还是10场大会新闻中心活动的独家直播媒体[3],其资源优势不言而喻。而经过新浪微博认证名称为“人民网”的法人微博,则发挥着人民网在微博平台上的“喉舌”的作用,目前已拥有“粉丝”3493739人,共发布微博总数17998条(截止2013年1月17日9:37)。在对其微博的被关注度和发布频率等情况考量之后,笔者选择了人民网微博作为十八大微博叙事话语研究的研究载体。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的前后宣传内容作为个案,对相关微博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借鉴叙事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即针对一段叙事进行包括叙事聚焦、逻辑等逐步的解构性分析,对叙事话语进行进一步深挖,以为微博平台上关于传播战役的叙事学传播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1. 抽样方法
业界对传播战役的研究通常将其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称“初战谋划”阶段,宣传发动,大造舆论;第二阶段,主体阶段,纵深开掘,塑造典型。言论、消息、通讯、副刊作品等要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第三阶段,总结性阶段,时间短,善于审时度势,把宣传战役推向高潮。[4]因此,本文所选取的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内容的抽样时间,不仅包括11月7日至11月15日“十八大”召开期间,同时还包括召开前后十天的时间,因此,样本时间为10月28日至11月25日。
在这29天中,笔者将采用概率抽样中的等距抽样,每隔3天作为抽样单位,因此10月28日,11月1日,11月5日,11月9日,11月13日,11月17日,11月21日,11月25日这八天人民网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微博将作为样本,这样的抽样方式保证了十八大宣传的三个阶段均有至少两个及以上的样本存在。
2. 样本描述
在这八天中,人民网共发布微博318条,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微博共计38条,占总数的11.95%。(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未将3条关于人民网开通十八大报道专区、十八大网民在线观摩团邀请帖等具有本单位明显宣传性质的微博计入十八大内容的微博,但计入了微博总数。)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微博的界定方式,是根据“十八大”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字样是否被提及确定的。如图1.1.所示,人民网单日微博总量除10月28日、11月17日和11月25日(这三天均为周日,由于工作制关系受到影响),其他日期的日平均发布量相对稳定。而关于十八大微博的日发布数量,则遵循了传播战役三阶段的普遍规律,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较之第二阶段微博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在主体阶段中的11月9日,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微博数量达到样本中最大值——22条。在关于十八大内容微博的整体样本中,有74%为原创微博(如图1.2所示),共28条,剩下各有5条分别为转发加评论和只转发不评论微博。
1.1 人民网微博样本期间发布数量
1.2 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内容原创和转发比率
三、研究内容
叙事学家们通常把叙事作品划分为三个相互因依的层面:文本、故事、叙事话语。[5]文本包括转喻和隐喻等基本类型,由于新闻学侧重对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和再现,因此较少涉及。叙事学里的“故事”,是由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事件组合而成[6],当涉及“故事”时,即需要涉及谁来说——叙事者,说什么——叙事内容和怎么说——叙事方式等方面。新闻叙事学与文学作品的叙事不同的是,叙事内容由新闻事件决定,非叙事者所能控制。而叙事者主要涉及的是叙事人称等方面,它与叙事方式等统称为叙事行为。叙事行为主要涉及“怎么说”这一层面,包括叙事的风格、形式等。第三方面是叙事话语,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它的编码方式满足的是人类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新闻叙事[7]。因此,新闻叙事取舍背后的选择原则,决定了新闻叙事学里的“故事”,其原则在新闻叙事学中包括叙事聚焦和叙事逻辑等。通过新闻叙事的叙事话语,可以实现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的功能。
在错综复杂的新闻叙事学切入角度中,本文将重点从“怎么说”(这里也包括“谁来说”)和“为什么这么说”较为重要的两方面,选择适合量化的四个角度进行剖析:叙事行为包括叙事人称和叙事方式;叙事话语包括叙事聚焦和叙事逻辑。
1.叙事行为
1.1叙事人称
叙事人称是由叙事者与人物世界同一与否决定的[8]。与人物世界同一为第一人称叙事,与人物世界不同一为第三人称叙事,而第三人称叙事又包括作者叙事和人物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常用“我”开头,并以新闻当事人的自述为表现形式;作者叙事即是叙事者作为“他者”来讲述,不卷入事件;而人物叙事则是除记者或媒体之外的第三方作为叙述者,受众需要借助“他(她)”的眼来看待新闻事件。不同的叙事人称赋予了叙事者存在感知事件能力上的差异,第一人称叙事由于叙事动机的切身性,其叙事从与事件的距离上存在贴近性,情感上更具张力;而第三人称的叙事则更多是一种事后的全知视角,更符合审美要求。
1.3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叙事情境
如图1.3所示,在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的内容中,除5条只转发不评论的微博外,其余33条微博中,有81.82%的微博均属于采用作者叙事人称进行的叙事。这种叙事角度符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契合十八大的政治性和重要性,但同时亦给人以距离感。如2012年11月13日微博:
【十八大手语主播:1小时40分钟里用近万手语动作诠释报告】11月8日,当胡锦涛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作十八大报告时,荧屏右下角的画面里,一位身着红色西装、梳着干练短发的手语主播,翻译动作一刻不停,在约1小时40分钟里,用近万个手语动作,准确诠释了这次重要讲话。
对于这一和十八大有关但并非严肃的议题,如果换个叙事人称以手语主播周晔作为第一叙事者的角度来叙事,一方面将缩短受众与新闻主体之间的距离;同时还将增加受众在接受情感上的张力,激起阅读热情。
1.2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借用现代小说理论着重强调的是“讲述”(telling)和“展示”(showing)的对立[9]。讲述在单位时间内所阐释的事件发展脉络更为丰富,是历时性的;而展示通常则着力于对当前场景的刻画,叙事者并不急于表现出事件的发展趋势。讲述与展示的区别正如莱辛《拉奥孔》中关于诗与画的界定,讲述是诗性的,在横轴上延续;而展示是画性的,在纵轴上延展。在新闻报道中,多表现为用讲述来呈现“是什么”;而较少用展示了呈现“怎么样”。诸如,在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的内容中,讲述的方式即占总数的87.88%(如图1.4所示)。讲述能够从宏观上理清新闻的发展脉络,而展示则是以展现细节为主要方式。
1.4 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叙事方式
2.叙事话语
2.1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就是叙事者讲故事的落脚点,可分为内部聚焦和外部聚焦。如果聚焦者是叙事者本人就是外部聚焦,如果聚焦者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其他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则是内部聚焦。由于其聚焦方式的不同,外部聚焦常常与讲述的叙事方式有关,内部聚焦则常常与展示的叙事方式有关,而统计结果也正好印证了其间的关联性,在33条微博中有29条外部聚焦,4条内部聚焦。
既然是叙事者选择角度,因此聚焦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事者的价值判断和喜好[10]。不同的媒体根据媒介特性会将同一题材的新闻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的处理。
比如,11月9日关于“港媒关注胡锦涛对港政策全新阐述”的微博(2012-11-9 14:37),报道最终的落脚点是总书记胡锦涛的报告有力驳斥了“港独”论调;又如,微博“网络访谈甘肃教师闫桂珍”(2012-11-13 20:53),最终落脚点是闫老师认为,“不要把高考说得一无是处”,同时,“国家也(应)不断出台政策,逐渐完善高考选拔制度”,这些内容的落脚点都是由人民网作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的网络媒体所肩负的政治使命所决定的。
2.2叙事逻辑
叙事逻辑是探究叙事文本深层结构而采用的逻辑学的分析方法,以发现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了“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的一组概念,基本序列是简单的叙事,如是否达成目标或是否完成行动等;而复合序列则是基本序列经过逻辑关系的再次组合,亦或是在基本序列之中嵌套另一个基本序列。用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叙事序列”即是文本与文本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如图1.5所示,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叙事逻辑统计中,有60.61%为复合逻辑。通常情况下,基本序列表达意图明显,而复合序列则可体现叙事者背后的叙事动机。例如,11月17日微博(2012-11-17 17:11)关于浙江一媒体头版刊登女兵学习十八大摆拍照,这条微博为复合序列,包括三层基本序列: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头版刊登严重摆拍的照片,在广大读者及网友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二,“网友表示‘抵制摆拍’”;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对此事表示歉意,并对值班编辑做了处分”。对于这条微博的发布,人民网微博既表明了态度,同时根据自身网络媒体特征,注重网友的意见和反馈,并借助“处分”对社会舆论进行了正面引导。
1.5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内容的叙事逻辑
四、结语
从整体来说,人民网微博此次关于十八大前后的宣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声势大、持续时间长,与微博“粉丝”互动良好,收到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笔者着重对人民网微博关于十八大内容进行了叙事话语分析,从叙事学的微观视角叙事行为来看,人民网微博惯用以作者视角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叙事,这种叙事行为使得新闻报道呈现出客观、中立的特点,符合十八大新闻议题的性质和内容,但当涉及一些关于十八大花絮内容时仍以此类推,则显得有些生硬和距离感,可适当采用新闻事件人物的第一人称叙事或人物叙事,同时可运用“展示”的叙述方式来增加新闻的细节和质感;从叙事学的宏观视角叙事话语来看,人民网微博的叙事聚焦能够以其媒介特性与网民互动,同时通过外部聚焦同样保持了客观、中立的新闻特点,并且通过复合逻辑使得文本内容丰满有序,但是若能够适当采用内部聚焦将有助于增加文本的贴近性,另外,叙事的落脚点也可由一个主体拓展至不同方面,这将有助于克服微博短小段落所带来的文本深度和广度缺失的劣势。
参考文献
[1]J.M.布洛克曼著,李幼蒸译.结构主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钢.叙事学导论 [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廖玒.一大跨越 两项独家 三大突破——人民网十八大报道彰显核心竞争力[J].新闻战线.2012.(12):13-15.
[4]丁未.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米克·巴尔.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6.(4):142-144.
[7]李晓娜.故事化叙事的聚焦和修辞[J].青年记者.2008.(7下):72.
[8]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 J.M.布洛克曼著,李幼蒸译:《结构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2] 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3] 廖玒:《一大跨越 两项独家 三大突破——人民网十八大报道彰显核心竞争力》[J],《新闻战线》,2012.12,第13页。
[4]丁未:《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5]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6]米克·巴尔.:《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 54页。
[7]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第142页。
[8]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9]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10] 李晓娜:《故事化叙事的聚焦和修辞》[J],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下,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