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中国传媒大学

 2013年人民网两会报道之“E两会”报道研究

冯雅能

2014年03月25日15:45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摘  要

    2013的全国两会已然落幕,人民网的两会报道也到了收官盘点的时候,今年人民网无论是从页面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还是从栏目版块、内容设置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与设计,体现出全新的风格和特色。

    2013年人民网的“E政广场”栏目自2009年人民网以“E两会”的形式首次推出之后,随着这几年也的不断完善与改版,在传达政情民意的网络问政与互动形式上也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本文试从“E两会”栏目入手,重点分析2013年人民网在这一板块呈现出的新变化与特点,结合近几年的变化发展,总结从“E两会”到“E政广场”的发展趋势,分析现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人民网、两会报道、E政广场、互动反馈

 

一、2013年人民网“E政广场”分析

    1、从“E两会”到“E政广场”

    2003年人民网首次推出“强国论坛两会专区”栏目,网络问政这一形式初见端倪。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考察工作,提出新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自此,网络问政由民间正式走上了官方的权威平台。

   “E政广场”是一个以模拟两会提案方式,向中央各部委办及地方政府提交意见和建议的网络互动建议专区,栏目前身是2009年两会期间的“E两会”互动专区,“轻点鼠标,参与两会”,作为中国网络问政的一次全新尝试,“E两会”为民意插上了自由的翅膀。2010年两会期间,二度出山的“E两会”获得了空前的反响,无论是网友们的热情参与,还是代表委员们的支持和肯定,亦或是各大媒体的围观之势,都把这一互动形式推向高潮。2011年,人民网将其扩展为“E政广场”,作为“E两会”的日常版,使得政情民意在平时就互通有无。2011年两会前夕,来自“E政广场”的30份网友建议递交到了每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手中,这也是网友建议第一次通过官方渠道走上两会。

    三年来,E政广场以其独有的互动形式和大胆的创新手法备受各方关注,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同志的肯定和高度评价,逐步发展成为汇聚社情民意、网罗民间智慧的全新平台。人民网把强国论坛资源注入两会专题,增强了两会专题互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强国论坛的知名度,2012年“E政广场”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

    截止到目前,“E政广场”注册用户为157008人,提案数共计14032件,最高点击量为1834398次,最高回复量2620条,最高联署人数12171人,最高支持票数610734票。

    2、与近两年“E政广场”纵向对比

(1)形式上: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2013年人民网两会报道首页在涵盖资讯、策划、访谈和互动四大板块,互动栏目分为“网友来论”、“有话网上说”、“微播报”、幸福计算器“G族看会”等,没有像前两年那样在导航栏上专门设置“E政广场”和“强国社区”。页面中区及下区部分区域以“强国论坛特别策划”和“网友建言”标题的形式,可以链接至强国社区“E政广场”。

   (2013年人民网两会主页导航截图: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3npc/

 

(图片截屏来自:http://npc.people.com.cn/GB/356918/357110/index.html

 

    2011年、2012年的主页都设置了“强国社区”栏目,相比2011年,2012年导航栏的图标设计更加醒目突出。2012年的强国社区的“E政广场”页面去掉了“会员证”图标,取消了自2009年以来一直延续的“E两会”特色板块,将“提案”和“建言”部分统一划归“E政广场”板块,集中进行管理。导航栏更加沉稳和严肃,设计方面突出“强国社区”与“强国论坛”板块。可以说,2012年主页导航设计与人民网的两会整体报道形成良好契合呼应,为两会报道的顺利推进做好了形式上的准备。(见下图)

 

2012年人民网两会报道首页导航

                  

  2012年人民网强国社区之“E政广场”主页导航

 

2011年人民网两会报道首页导航

2011年人民网强国论坛两会特别策划之“E两会”专区导航

 

    结合2013年的两会首页看,今年首页上已经不再专门设置“强国E两会”板块,也没有再页面的其他区域做外链的重点展示安排。2011、2012这两年,横栏导航上都有明显而突出的栏目设置。另外,2013年“强国论坛”中没有再针对“E两会”做新的页面设计,而是沿用了2012年的“E两会”页面,以新内容覆盖旧有内容。

    2、内容上:线上形式弱化,线下互动强化

    这几年,“E两会”的线下形式开展的越来越丰富。人民网把网民的优秀建议和提案搜集起来,制作成册于两会前夕发给相关部门的委员代表,作为提案的重要参考。2011年初,人民网强国论坛“E政广场”的30份网友“E提案”入选全国政协提案征集函,以“参阅线索”的形式发给了全体政协委员,成为议政建言的重要参考,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134份,今年则达到160份。“E政广场”的“E提案”已经连续三年作为参阅线索提供给委员。有一部分的建言得到了代表委员的极大肯定和充分重视,如根据网民XXX的XXX建议,XXX代表在自己的正式提案中采用了这一建言。

    2013年“两会”期间,“E政广场”中的部分优秀提案和建言首次被录入“全国政协委员办公平台”——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将整理好的1400多篇网民建言作为参阅线索,放在全国政协委员网上办公平台上,每位委员通过自己的账号就可以阅读相关的内容。

    网民通过“E政广场”与全国政协这样的权威官方机构无缝对接,他们的提案建议直接成为政协委员们议政建言的参考,其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较之线上的反馈和沟通方式效果更为有效。不难看出,虽然今年人民网的“E政广场”在形式上弱化了,但是近三年来线下的互动和反馈形式得到了明显强化。    

 

二、“E政广场”发展趋势与现存问题

    1、纺锤形发展模型:中间鼓,两边尖

    通过分析2009年至2013年这五年间的“E两会”,笔者大致勾勒出一个“纺锤形”的发展趋势,特点是:中间鼓,两边尖。(见下图)

    2009—2010年,为“E政广场”的发展初期。2009年,“E两会”首次亮相,新颖的互动形式一时间就吸引了无数网民的热情参与。2010年,人民网将“强国社区”的内容和平台资源注入“E两会”板块,升级成成“强国E两会”板块,并且对互动形式进行了精细的设计和安排。

    2011—2012年,发展蓬勃期。2011年,网民的空前参与度促使人民网将“E两会”日常化,推出“E政广场”,网民在平时就可以通过“E政广场”平台建言献策。到2012年,“E政广场”已渐入佳境,当年即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3年,人民网的“E政广场”的形式弱化,通过纺锤形模型确实不难看出,人民网在形式上很难再进行创新设计了,不论是早期的“会员证”、“拍砖”和“献花”,还是后来随之出现的“分区讨论”、“专家建言”,都是在借用网络平台的自身特点展开的“网络两会”,近两年这些板块和设计逐渐被取消,说明“网络两会”正脱离狂欢的盛典氛围,逐渐转向严肃性的讨论。

    但这是否反映出整体走势的衰落呢?其实不然。“E政广场”是人民网为配合传统媒体的两会报道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全新尝试,虽然如今正逐渐被崛起的社交媒体影响,但形式上的淡出并不等同于内容上的殆尽,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今年的“E政广场”在互动和反馈上,做了很多颇有意义的尝试和改变,效果卓有成效,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网友提案首次录入“全国政协委员办公平台”,就是线下互动形式的一种全新设计。另外,从“E政广场”的主要内容提供者——网民这一主体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具有参考性、体现价值多元化的提案建言被代表委员的阅读和重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网民参与数量与内容质量的绝对提升。

    2、互动形式流于表面

    巴赫金说:“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1] “E政广场”作为一种形式上的全新手段,吸引网民参与其中,早期互动环节的设计可谓是五花八门、新意百出,如“会员认证”、“提案建言”、“拍砖献花”、“民间智库”、“分组讨论”、“版主递交”、“联署”、“委员提案”等等,实际上借鉴了两会提案的真实工作流程。

    但是,有些提案内容有流于表面、浮于现象之嫌。有些代表委员递交的提案,内容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的回避尖锐问题和社会矛盾;而有些联署数多、关注度高、反响强烈的民间提案,最终却未能递交成功。比如关于同性恋是否能够结婚的提案,在2011年“E两会”的“十大牛案”评选中票数和人气都遥遥领先,可未能入选十大牛案。

    “E政广场”上的互动确实更偏重形式感。形式就像一件华丽时尚而又廉价的外套,刚刚出现的时候惹人注意,吸引大家的目光关注,网民纷纷试穿这件漂亮的外衣。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这件外套的徒有靓丽的颜色和版型,质量其实不怎么样,既不耐寒也不保暖,那么久而久之这件外衣就会被压箱底了。但是,设想这件外衣不仅设计简单大方、质量还非常好,甚至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自动调整厚薄度,实现冬暖夏凉的人性化体验。那么,还会有人舍得脱下这件外套吗?

    近两年来,“E政广场”在环节设计上不断删枝刈蔓,如今又回归至简,尤其是2013年,在互动的形式上的改变体现出了对互动的本质——内容反馈的回归。比如说录入办公OA系统,代表委员登陆之后就立刻可以看到与自己工作内容有关的网民们的建言和提案,代表委员每天都需要大量阅读网民们的各类建言,体现了对民意的落到实处的重视。至少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今年的“E政广场”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3、线上反馈不尽人意

    互动的本质在于对话和沟通,俗话说,“尔来不往非礼也”。互动的效果应当建立在对提案的反馈机制之上。“E政广场”使出了浑身解数体现网民的身份感和个人价值,但如果只在形式上认可,忽视实际有效的内容反馈,形式上再多的设计都是徒劳。纵观这几年“E政广场”上网民的提案数量和官方有效回复的数量,差距之悬殊令人汗颜。

国 家 部 委

建言数

回复数

比 例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1565

4

   0.26%

国家发改和改革委员会

1078

6

0.56%

财政部

134

3

2.2%

中央政法委员会

236

3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

182

3

1.6%

中共中央组织部

330

3

0.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44

2

0.82%

 

                        (上图数据来源于“E政广场”主页)

    海量的网络提案与微乎其微的官方回复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沟通鸿沟,绝大部分的提案未得到任何回复,有的甚至还未被相关部门看上一眼就已石沉海底。一些真正具有典型性和价值意义的提案,也需要由幕后的版主定夺之后,再递送给有关部门。如此来看,“E政广场”更像是网民们表达意见、发泄不满的平台,网民之间的彼此回复、顶贴和联署就像是一场民间的自娱自乐,而政府相关部门的低效率反馈机制、版主对敏感提案的有意回避等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网民的参与热情。

    最近的一篇《收入分配改革如何从养老金改革开始》提案(建议31134号),到目前为止点击率达32万多人次,得票6100多,联署签名600多人,如此高的点击量和跟帖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提案反映问题是人心所向,但至今一直没有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回应。“E政广场”本身是吸纳民意的平台,政府部门既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和民意的力量,但对民意的真正重视和反馈却还是停留在形式层面,实际运行过程不接地气,这样只做表面文章,岂非与本意相悖么?

 

三、思考与建议

    塞缪尔·亨廷顿说:“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2] 从“E两会”到“E政广场”,互动的平台在不断扩大,如今已延伸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一角落。民意在这里汇聚,意见在这里表达,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一平台参与到政治讨论中,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1、线上传播与线下互动的配合

    无远弗界的互联网为民意的表达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在有限的“E政广场”内飞出民意的一片天空,这不仅仅需要千万网民的努力,更需要官方放下傲慢的身段,进行平等的沟通、实质性的参与。加强互动和吸纳民意是人民网在两会报道上的历史趋向,多年以来人民网的实践都在这方面努力,近两年的两会,越来越多的网民提案和建言都被递交给代表委员做参考资料,这样的线下反馈显得更为本质和诚恳。

    加强线下的互动和反馈顺应了大部分网民的期待和要求,网民不希望他们的建议和提案仅仅只是停留在网络传播的层面,更希望由网络环境经由真正的组织通过落实到现实层面。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时代信息逐级传播的严苛模式,这一过程信息的有效度和影响力还会大大被削弱,而网络传播赋予意见表达和信息传播以零障碍的沟通反馈,因此通过“E两会”这一网络平台的传播、发酵,最终一部分有意义的提案建言转化为现实中的民意表达,并以最快的速度、信息零减损度转达到至权威部门,这就是线上传播与线下互动的有益尝试和配合。

    2“E政广场”虽面临挑战,但不会消亡

    首先,从政治环境来看,2013年是“换届选举年”,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报道是本次两会报道的重中之重。为配合这一典型的政治背景,人民网在页面设计、板块分类和内容安排等方面都做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大胆改版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在互动板块的设计上更强调每个人的“微言”表达,譬如“网友来论”、“有话网上说”、“微播报”等等,集中体现出“微评”、“微议”的特点。(见下图)

   

(人民网两会网页截图)

    其次,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人们参与政治讨论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表达平台。相较于流程复杂、过程死板、反馈令人“望穿秋水”的“E政广场”平台,微博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加上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开通个人新浪、腾讯或人民微博,与网民进行在线即时沟通和互动,分散了网民注意力,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E政广场”的影响力。

    第三,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E政广场”紧接地气,是民意、民心的汇集地,同时打通了与官方的沟通渠道,架起了人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去掉中间繁琐复杂的沟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民意传达的时间成本。从这一角度来看,“E政广场”在将来可能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辅助工具。

    最后,互联网时代,公民参政议政已成为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内在需求,大量碎片化、个人化的意见经由公共平台的聚合、讨论和发酵,形成一种非理性的诉求表达,这些杂乱无章的声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目前,网民的媒介素养相对较低,这就需要一个官方权威平台,为那些具备高公民意识和较高媒介素养的网民提供理性表达的平台。“E政广场”依靠其母体——人民网的权威地位,正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2、警惕“E政广场”变成“民意秀场”,亟需建立有效回应机制

    詹姆斯·卡伦曾说过:“现代媒介可以被视为‘促进民主制度的传递信息和进行讨论的中介手段’,最为重要的是媒体可能搭建一个进行争辩的论坛。”[3]“E政广场”从建立之初目的即在搭建一个网络上的互动平台,使网民的声音和建议能够集中表达。而目前最大的问题也在这里——线上反馈不及时、回复比例极低、形式化等等。因此要警惕“E政广场”演变成民意汇集的一个简单平台,更要防止它演变成一个“民意的秀场”。

    面对每天涌现出的海量提案和建言贴,政府部门确实难以做到逢帖必回,而且有些提案纯属个人发泄贴,并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针对那些热议的提案和建言,政府部门必须要给出及时反馈,否则何谈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沟通?更遑论利用“E政广场”与网民建立互信机制。

    人人都在呼吁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与回应机制,这一机制如何建立?这里给出个人建议。在每个提案建言贴下方设置“阅读量统计”一栏,准确反映该提案被网民、官方、代表委员浏览的情况。因为对于那些无法及时回复的提案和一些当下难以给出明确答复的敏感的提案,“阅读或浏览量”能形成一种直观的暗示效果,这种无形的鼓励与肯定的正是反馈的另一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部分网民的不满情绪。

    只有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双重反馈,“E政广场”这一互动形式才算是真正发挥出了它的应有价值。也只有努力做到这样,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才能让政意民声在互动之中交融汇集,展现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新气象;才能让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理念搭载新媒体的平台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参 考 书 目

1. 潘莹璐,黄玮.《2011年人民网两会报道策略创新:一个复合驱动模型》. 现代传播,  2010.(10)

2. 黄文思.《论近十年来两会网络新闻专题的演变——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两会专题为例》.

3. 晋雅芬.《E时代两会:全媒体构建的百姓议事厅》. 中国新闻出版报:传媒周刊,2010.3.9.  005版

4. 李萌.《媒体的“E两会”》. 互联网天地,2010.(3)

5. 于茜.《浅析网络舆论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以人民网“E两会”为例》.新闻世界

6. 刘威.《网络媒体2009年“两会”报道的经验与启示:以人民网为例》. 新闻世界

7. 邓忻忻.《网络媒体引领两会报道新模式:从人民网“小白闪报”说起》.新闻与写作,2008(7)

8. 杨磊.《网络时政新闻的发展走势:对人民网2004—2006年“两会”报道的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2)第6卷,第4期.

9. 李敬.《百姓活跃“E两会”》. 计算机世界:热点透析,2010.3.15. 016版

10. 廖小珊,王京山.《从议程设置角度看人民网“E两会”》. 东南传播. 2009.(5)

11. 本报综合.《今年流行“E两会”》. 中国文化报:网络文化,2009.3.6. 007版

 


[1][前苏联]巴赫金著:《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P340.

 

[2][美]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 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P32.

 

[3][美]詹姆斯·卡伦著:《媒体与权力》 ,史安斌、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P:287.

 

 

分享到:
(责编:张瑜、唐胜宏)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