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中国传媒大学

政务微博:历史、现状与突围

周培源    姜洁冰

2014年03月25日17:00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摘要:

    本文通过对政务微博历史起源的分析,指出政务微博源自世界范围内推广的电子政务,是传统沟通思路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的结果。文章从信息属性和行为属性两个维度将政务微博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信息发布、政务服务、舆论引导和交往协商,并通过@人民日报的案例分析了政务微博的转型。最后提出了政务微博发展突围的三个瓶颈,即理性因素、协同内外和与当前权力制度的关系。

关键词:政务微博 电子政务 交往行为 网络公共领域

    继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后,微博时代的来临推动着政务微博的发展,如今,政务微博已经被官方视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手段而受到各方的重视。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称:政务微博客从最初的以信息发布为主,逐渐发展成集信息公开、舆论引导、政民互动、为民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媒体平台,政务微博客已进入务实应用发展的新阶段。[[1]]

    今年7月30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3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报告显示,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已超7.9万,发博总数超过6000万条,被网友转评总数约3.6亿次。报告指出,政务微博有力推动了当前社会“公共协商”机制的形成,政府和官员通过微博主动回应和参与热点事件,形成有效的政民沟通平台。[[2]]

    纵观各类研究,政务微博可以说因时而生、顺势而行、大有可为。但在实际研究中确实存在一些缺位现象,集中体现在理论研究不足,实用主义盛行,导致了一些研究出现了方向性的偏颇。因此本文本着科学的精神,试图对政务微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个基础性的梳理,在实用主义之上,将政务微博和谐运转作为一种目的而非工具进行研究,以期回答该领域研究的几个基础问题,理论服务于实践。

一、政务微博源流:电子政务

    政务微博其实说到底就是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运用网络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其发生背景为网络时代、沟通平台是微博阵地,目的是为了向民众提供更直接、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彰显执政为民的理念。追本溯源,政务微博的鼻祖就是当年时兴一时的电子政务。

    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将推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并在全球倡导“电子政务”理念,尔后电子政务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风行。根据联合国公共行政全球网络(UNPAN,2002)的定义,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利用互联网给公民传递信息和服务”。[[3]]更广义地说,电子政务涉及政府以及和政府相关的一切数字化活动,故而可以定义为使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提供政府部门各项活动的支持,包括政府活动的执行,特别是服务传递、政府信息和流程,以及公民和组织的参与。[[4]]其中心任务就是“简化的面向公民的服务传递”(Simplified Delivery of Service to Citizens)。[[5]]

    在我国,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们也制定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出“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逐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6]]但实际上,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规模初具但效用不高。以政府网站为例,2012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称,70%的部委网站信息公开不全面,60%被认定信息更新不及时,30%被认定留言反馈不及时,10%的部委网站存在网站功能不可用和存在空栏目问题,甚至5%无法正常访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虽然肯定了中国在电子政务领域取得了成绩,但我们依然看到,2012年中国以电子政务发展指数0.5359排名第78位,较2010年下降6位。[[7]]

    综合各类调查和反馈,信息少、更新慢、沟通渠道不畅通、交互体验太差等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软肋。如何第一时间、大量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并为官民沟通开辟新的途径,让民众更好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成为后电子政务建设时期的新课题。于是政务微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不仅在中国,2012年11月,联合国官网发布新闻《各国议会正在普遍使用社交媒体同民众沟通》指出:世界各地的议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使用社交媒体和移动技术,来协助推进议员的工作,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社交媒体在2012年首次成为了议会同公民进行沟通十大手段之一。[[8]]

    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一个基本问题,即:从电子政务到网络问政;从政务微博再到政务微信,沟通方式、问政形式一直在变,究竟有无本质区别?笔者认为,形式有创新,本质无颠覆。只有首先认识到、承认到这一点,才能把握其本质都是官方和民众关于公共事务的沟通互动,其沟通的效果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有质的变化。如果从办事更方便、更高效这些角度来看,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但并不代表执政能力的颠覆性创新。虽然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但其实这种政务新思路的鼻祖可以追溯到电子政务,可以说政务微博是电子政务总体战略中的一个最新形式,无非是搭乘了新技术和新传播手段的顺风车。

    传播学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认为,阐述一个社会问题就能够导致它的解决。我们且先不论这个观点是否一定正确,但它有一个价值指引需要我们注意,即,一切有效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问题和现象的完整、透彻的阐述之上。因此,我们亟需对政务微博现状做一个全面的梳理。

二、政务微博形式:多层次呈现

    政务微博作为一种官民沟通的方式,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扬弃韦伯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类型学:[[9]]

图表1:行为类型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也可以将政务微博的形式划分为两个向度的组合:即从信息的属性和行为的属性两个角度。信息的属性可以分为事实性信息,行为的属性可以分为单向传输和双向交往:

图表2:政务微博层次类型

    信息发布和政务服务都是事实层面的沟通,前者是单向的,后者是双向的。信息发布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强政务微博的存在感,让网民觉得政务微博可用(认知的);政务服务的直接目的是增强政务微博的好感度,让网民觉得政务微博贴心好用(情感的)。价值层面的沟通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是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与对话协商机制,前者需要通过劝服信息的给予,理性分析问题,给出方向性的引导,其目的在于增强政务微博的美誉度,是网民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追随(意志/行动的);最后的对话协商则是政务微博发展的最高层次,是一种理想状态下,政务微博与民众立足网络公共领域,在交往理性的指引下,就公共事务展开平等自由的对话协商,以达到协商民主的目的。

    正如各类报告所说的,目前政务微博已经进入了政务服务与舆论引导的阶段,信息发布一开始就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只要意指掌握信息的主体通过信息管理和媒体管理,以达到塑造形象、制造同意、巩固权力等目的,一般伴随着单向、灌输、强制、宣传等特点。而对话协商则是最高阶段,当前的网络现状并不具备实现的基本条件,如参与理性、批判意识等。因此现阶段的政务微博应着重重视政务服务和舆论引导两类微博形态。

三、政务微博突围:一个转型的案例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自2012年7月22日上线以来,仅新浪微博平台就收获了一千多万的粉丝,并形成了人民日报微博群,版面与栏目、部门与机构微博数共计59个,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人民日报微博上线后一改传统纸质版的形象,回应热点,表达关切,实事求是,积极互动,有网友惊呼“这真是人民日报吗?”

    人民日报逐渐摸索出了新闻史上的今天、微评论、“你好明天”等特色栏目的运营之道,尤其是意见性的微博、观点类的发言,总是能引发网友讨论,掌握话语权,主动设置议程已经成为现实。一篇反思“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的微博引发了获得了13万多次的转发和四万多条的评论。[[10]]“你好明天”已然成为人民日报微博乃至整个微博平台的明星栏目。同时,人民日报以“公共讨论推动理性生长”为宗旨的“微评论”的线上活动也激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以每天1-2则的频率主要针对当天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作出评论。@人民日报还承诺“每周的最精彩评论,有机会登上人民日报哦!”

    首先说明一点,党政机关报的官方微博是否属于政务微博范畴目前尚有争议,但这里并不妨碍将之视作一个微博案例进行研究。而人民日报微博实际上扮演了两个转型,一个是报网互动的话语转型,另一个则是舆论引导向对话协商的形态转变。

    表面上,这是人民日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面孔,这也是传统报业面对网络新形势所作的思考、突围与转型,更深入地说,这是一份体制内报纸、体制内话语权的反思与进步。人民日报运营团队一位工作人员说,这在他们内部叫“人民日报的话语双轨制”,但我们所期待的的不仅仅是话语的双轨,而是两轨并行后更能双轨合一,这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从交往协商的角度,所谓这里的对话协商还是停留在浅层的针对具体问题的问计于民,这种情况一般涉及的事务都是非核心的、表层的,民众通过微博互动发表看法,政务微博可以回复、收集意见,以便参考,如@人民日报微博的“微评论”。但同时,@人民日报以“公共讨论推动理性生长”为宗旨的栏目,从长远看就是帮助公民养成理性规则,确保话语的四个有效性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交往就是理性的,批判也是建构的,对于整个政治系统都有积极意义。

四、政务微博前瞻:反思与期待

    理性因素助力公共领域形成。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概念,“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家活动相关的问题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以之区别于例如文学的公共领域)。”[[11]]

    无论是哈贝马斯,还是稍早前的阿伦特,他们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阐述都是一种纯粹理想的环境,我们可以说网络公共空间在中国是确实存在的,但依旧有不少问题和局限性。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体至今发展状况与“公共领域”概念的内在规定性之间确实存在诸多“相像”与“背离”。目前网络媒体建构的所谓“公共领域”……只能称其为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即它与“公共领域”的核心内涵有部分重合,而另一部分则带着网络本身去不掉的本质与特性,因此极难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12]]微博平台若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力量,必然要在规范行为的要求下,诉诸理性,构建网络公共领域,通过反思与批判成为政治社会化的新兴力量。

    协同对内对外两个大局。就目前国内的主流微博平台而言,政务微博的作用主要体现对内政治传播之上。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报告中所陈述的,其对内政治传播的功能体现在沟通之上,实现这一功能,就要在一种网络公共领域之下,通过协商对话,用一种交往理性达成上述几点目标。

    尽管目前的政务微博对象还主要集中在国内民众之上,但无可否认的是,外国官方、媒体机构等微博已经在中国的微博平台安家,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腾讯微博平台上经过认证的外国官方、媒体机构个人的微博数量达到71个,总粉丝(未排重)数量超过420万,并且这一数据还在迅速增长中。[[13]]这个数据在新浪微博平台则更为庞大,仅截至2012年4月,新浪微博的国外认证用户总数就达到1884个,机构用户达到508个,其中政府组织及公共组织占据43%,新闻媒体占据11%。[[14]]仅以美国驻华使馆及其相关直属单位微博为例,其粉丝总数就超过120万。[[15]]而这些微博中不乏“积极分子”,带有很明显的公共外交的任务和影子,如何评估这些外国官方微博的影响应当被纳入研究的日程。

    批判既有制度框架,防止权力绑架。政务微博发展至今,成就斐然,客观上确实缓解了部分当今中国社会的压力和戾气,但我们仍然需要警惕政务微博被权力绑架,沦为新的集权手段。因为沟通重要的是平等交流,理性协商,不应当是权力造就的结果。人民日报微博曾有评论批判这种现象称:“(公布号码)联系无障碍,办事无拖延。然而,豪迈表态易,真诚实践难;短期推行易,持之以恒难。尤需思虑,如果渠道畅通,何须领导晒号码?如果矛盾消解在基层,何须一把手亲力亲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 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最后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政务微博负面评论占据相当比例,是百姓的期望过高,还是政务微博真的做的不够?其实归根结底,恐怕政务微博还是现行政治体制下的一个制度产物,它无法跳出原有制度的框架自由舞蹈,也无法在网络新媒体的复杂环境下独善其身。

 

五、小结:一个简短的结论

    本文分析了政务微博的历史起源,认为今天的政务微博实质上是世界范围内电子政务的推行和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技术耦合的产物。政务微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从信息属性和行为属性的层面上看,政务微博理论上存在四种组织形式,即信息发布、政务服务、舆论引导和交往协商。但目前政务微博实质上只在前三个层次摸索,运营较好的帐号停留在政务服务和舆论引导两大领域,对交往协商涉及较少。

    从一种价值上看,交往协商是政务微博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目的,但其发生需要一定条件,主要是网民理性的养成与沟通平台的制度化,一言蔽之,主要是网络公共领域在中国社会的构建与完善。

    更批判地说,政务微博本质上有所创新但无颠覆,依然是当前制度设计下的一个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政务微博的功能@人民日报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我们认为政务微博任重道远。除了理性因素的养成,未来政务微博还应在对内与对外政治传播领域以及如何与现有制度设计互动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蒋骁.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三联书店.1998.

4. 朱清河,刘娜.“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

5. 吴小坤,李佳运.国外机构和组织借助新浪微博对华传播的样态探析[J].对外传播,2012(11).

6.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2政务微博评估报告[Z].2013.

7.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Z].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译.

8. 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电子政务战略》.

9.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

10.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731/c210118-22387424.html

11. 联合国新闻网.各国议会正在普遍使用社交媒体同民众沟通[EB/OL].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8732.

[[1]]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2政务微博评估报告[Z].2013.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731/c210118-22387424.html

[[3]]蒋骁.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5-16.

[[4]]蒋骁.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6.

[[5]]引自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电子政务战略》.

[[6]]蒋骁.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

[[7]]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Z].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译.

[[8]]联合国新闻网.各国议会正在普遍使用社交媒体同民众沟通[EB/OL].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8732.

[[9]]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3.

[[10]]微博原文@人民日报:“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晚安。”微博发布于2012年8月5日23:36,但已被删除;

[[11]]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三联书店.1998.125.

[[12]]朱清河,刘娜.“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111-115+119.

[[13]]数据得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及腾讯网支持,特此感谢.

[[14]]数据参考吴小坤,李佳运.国外机构和组织借助新浪微博对华传播的样态探析[J].对外传播,2012(11):49-51.

[[15]]数据自采集,截至2013-4-6.15:00.

分享到:
(责编:张瑜、唐胜宏)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