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色移动应用产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应用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均离不开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分析。用户研究贯穿移动应用产品的设计与优化的全过程,因此移动环境下的传媒产品自然也与其用户存在紧密联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构建出移动环境下基于用户的传媒产品创新模型,并通过观察与访谈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移动传媒产品是在与用户互动过程中完成其产品创新的,用户是创新的方向也是动力。移动传媒产品创新应以用户使用体验为基准,以满足其使用需求并优化他们的用户使用体验为目的,对各组成部分进行相应的改良创新。不基于用户,凭空想象的设计,只能博产品设计与生产者自己一笑,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用户研究 传媒产品 产品创新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移动互联网相较于传统互联网对传媒行业冲击巨大。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移动性十分适应于新闻类产品的生存与创新。据知名调查机构Flurry的研究结果显示:新闻应用在移动应用产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统计报告显示,新闻类应用产品较之游戏、通讯类应用产品更高的用户忠诚度和粘度。移动分析公司Flurry在最新报告《移动app:钱,模式和忠诚度》中指出[1]新闻传播类应用用户使用相较于其他应用,有较高的用户忠诚度和使用频率。对此Flurry认为,新闻传播类应用凭借其稳定增长的用户群,推广订阅和发布广告业务会是不错的盈利模式。
图1 Flurry统计报告:用户使用各类应用忠诚度
(来源:Flurry网站)
此外,该报告中还指出美国用户的应用消费偏好。游戏应用是美国用户应用使用时间最多的应用产品,为49%,其次是社交网络,为30%,文娱类应用为7%,新闻类应用为6%。可见,移动传媒产品在众多的移动应用中时具有较高的开放商机,而且其易形成稳定、忠诚的用户群[2],如图2所示:
图2 Flurry统计报告:用户使用各分类应用时间
(来源:Flurry网站)
面对如此形势,新浪、网易、腾讯等商业站点都将注意放到移动互联网传媒产品的研发制作商,其中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以其庞大的用户量,较高的用户忠诚度及粘性形成了它们在移动端传媒产品的品牌形象建设。以网易新闻为例,其2011年首度登陆手机端至今,通过不断对其产品进行界面、内容编辑选择以及操作方式等调整更新,数月霸据着应用商店新闻类应用产品的榜首位置。网易新闻标榜做“有态度的新闻”,这种理念的坚持也让如今网易新闻不仅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休闲解闷的“神器”,更是一个人们得以表达自我观点,讨论与互动的“公共领域”。
身为一名有着传播学背景的数字媒介学生,笔者既感慨如今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每况愈下,又为商业网站以及自媒体的不断崛起而鼓掌叫好。根据上文所示,移动背景下的传媒产品具有很大商机,并且与用户的需求与使用有很大关系。如若能够建立用户与传媒产品之间相互影响的变量模型,并确定其中的关键与次要变量,找到测量方法亦或衡量标准,传统媒体便有可能变逆境为顺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挥出自身的内容整合、编辑以及分析优势,重获人心。
1.2 研究意义
尽管现在并不乏大量业界及调查机构发表的关于基于用户的移动产品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或报告几乎都缺乏严密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得出用户体验是影响移动应用产品研发与优化的主要因素。不少研究结论显示:只有满足用户各式各样的需求,注重产品的可用性与体验优化,才能实现产品的成功等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并不能反应用户具体会对产品各个构成要素产生何种影响,这些影响如何测定,并且由那些变量控制;产品优化后,用户是否能够感受其变化;用户对一款产品的忠诚度以及粘度建立主要与产品的哪些构成因子相关,且相关度强弱如何等等问题。
对于商业机构而言,调查仅仅反映市场现状及用户使用现状,以期为产品的研发与优化提供方向与策略,从而实现用户规模扩大、粘度增强,最终实现盈利。他们很少关注盈利背后用户与产品的各组成因子间的交互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思想已经贯彻到其中各个方面,当然包括其产品。在此情境下,只有把握用户与产品各要素的关系,明确其中的变量及测量方式,才能够为未来的产品研发与优化提供更好的指导。
就现有的移动应用产品市场来看,传媒产品市场并未完全饱和。虽然目前已有大量传媒产品,并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并且商业门户站点的应用以及一些私人团队开发的应用已经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这不意味着传统媒体没有进驻空间。相较于SNS社交网络以及即时通信等应用产品,新闻类应用产品并不需要用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营,也不会产生较深的用户沉浸度。新闻类应用产品的用户转换成本较之社交网络以及通讯产品要低许多,这也就是腾讯QQ、微信能够占据通讯类产品霸主位置,其他同类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取而代之的原因之一。
移动传媒产品的市场进入较之更为容易,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完全能够有机会在此类产品中占据一席之地。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给传统媒体的“全媒体[3]”转型以及具体的产品创新与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
移动互联网是随着3G、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诸如搜索技术、云计算技术、Widget、P2P等技术的发展而来的。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移动互联网”为关键词,搜得2007年至今的文献,并观察其时间分布,明显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呈现一个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仅有35篇,而到了2010年达到了156篇,到了2011年,相关研究达到403篇,2012年仍然势头不减,超过2011年全年文献数,数量达到561篇。
移动互联网不仅成为研究的热点,更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4]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也随着用户移动接入技术以及用户数量的提升,发生了改变。从最开始的重视对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研究,到其应用产品的设计开发,再到如今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网站将研究焦点放到更为微观的用户行为研究层面。同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其影响也波及通信服务运营商以及传媒等与之相关的产业,因此相关研究也涉及较为宏观层面的产业层面。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有两个产品值得关注,一则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产品,一则是移动端上大量的应用产品,俗称App[5]。
移动应用产品依移动设备而诞生,其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很大程度上受手机技术及功能的影响。笔者发现,很多较为成功的应用产品都很好的与手机的功能相结合,并由此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微信使用了GPS定位系统以及感性、让摇一摇、漂流瓶、发现你附近的用户等功能成为可能,同时也提升了该产品的用户体验。
移动应用产品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按其具体功能划分为通信沟通、媒体传播、生活辅助、休闲娱乐、工具支持及行业应用6大类;一种是按用户体验的不同风格划分。后一种划分方法来自苹果应用产品设计指南,其将应用产品分为实用性、效率性和沉浸型三种。[6]
从移动应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将其构成分解包含三个层面,分别为内容层面、行为层面和形式层面[7]。
表1 移动应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三个层面
设计一个反复协调的过程,需要在形式,内容,行为这三个方面获得一个平衡,才能达成有益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需要关注行为的设计,也要关注如何与形式和内容产生联系。类似地,信息构架关注内容的结构,但同时也关注用来访问内容的行为,以及内容如何呈现给使用者。而图形设计师关注的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但也要保证这种形式必须要支持产品的使用。这就意味着也要关注行为和内容。设计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结晶,要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浑然天成的结果。
移动应用产品设计主要包括2大块,3方面的设计:应用软件的内容设计与应用软件的界面设计。其中界面设计包括2部分的内容:界面的交互设计以界面的视觉设计。
(1)内容设计:主需要解决软件的定位问题,用户期望软件承载什么样的功能属性,能帮用户达到什么问题,以及构架怎样的内容结构来帮助用户获取信息。内容设计需要完成:产品定位,功能设定,信息构架这几方面的工作。
(2)界面交互设计:关注产品使用的行为,也关注行为如何与形式和内容产生联系。需要解决产品使用是否顺畅,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心理模型。交互设计需要完成:界面布局,交互方式,交互效果这几方面的工作。其中交互方式设计是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期望出现什么样的交互效果,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方式。
应用产品的界面布局要解决的是如何创造清晰地层次架构。界面中应该出现什么类型/功能的元素,元素具体呈现状态,包括大小、在屏幕中具体出现在什么位置,以及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应该存在什么样的层级关系,这些是界面结构布局设计所需要做的工作。对于界面尺寸非常有限的智能手机而言,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编排好,并且能让用户感觉到有序,清楚信息之间的关系,使用流程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这也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
应用产品的交互方式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操作方式,二是交互效果。界面的操作方式分为单手操作与双手操作。触摸手势的优点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操作方式,用户可以感受到和设备连接的直观感受。下图列举了触摸屏手机常用的 6 类手势。轻击(单击/双击)、持续触摸、平移、轻弹、捏和伸展。当然随着技术的提高,多点触摸屏的改善,可实现的操作方式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界面操作的易用、友好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3)界面视觉设计主要侧重于如何设计出用户所期望的视觉效果,包括界面的整体视觉风格样式,界面元素形状、尺寸、颜色、质感的设计。界面视觉设计的重要性,不仅是通过视觉风格带给用户不同的心理感受,让用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视觉化的语言向用户表达软件产品想要告诉给用户的信息,告诉用户这个软件可以干什么,应该怎么用,它有什么个性。在智能手机界面视觉设计中,视觉组成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些基本属性,比如形状和色彩,这些属性在一起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意义。用户结合界面元素的形状、尺寸、颜色、质感、体量等来理解界面它所想表达的含义。我们需要考虑每个元素和每组原色的视觉属性,小心运用每个属性才能创造出有用并让人喜欢的用户界面。视觉设计需要完成 视觉风格,色彩搭配,质感设计,以及图标的设计这几方面的工作。
2.2 移动传媒产品研究综述
目前还尚无移动传媒产品的确切概念,但是通常业界将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上具有“新闻、资讯”属性的新闻客户端看做是移动传媒产品。当然,现在移动端出现了一系列内容订阅产品,主要指Zaker以及Filpboard这类产品,亦可以算作是传媒产品的一种。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媒产品既非单一的内容产品,也不同于以往的受众商品。这种定义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传媒产品。笔者认为移动环境下的传媒产品是一种提供资讯以及社交的服务平台。这种传媒产品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通过收买用户的注意力,以赢得广告商的青睐。这种传媒产品不仅仅实现了新闻及各种资讯的聚合,更是在于能够为目标人群提供满意的与意想不到的利益和价值,诸如天气、本地优惠等信息。鉴于《非诚勿扰》 称自己为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那么笔者认为传媒产品就应该有胆量称自己为跨平台各类资讯服务中心。目前,搜狐新闻以及网易云阅读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对其产品的界面、内容、功能架构以及操作进行升级改良,他们希望通过产品的创新开创移动端的总和信息服务平台,为此两家公司不止注重其传媒产品的开发,跟有工具类诸如笔记应用产品、分享工具、甚至通信工具、邮箱应用产品的开发,意在构建移动互联网端的集合产业链。
根据传媒产品自身类型的不同,其设计以及对于用户研究的方式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因为传媒产品属于移动应用产品的一种,又因其特性注重对内容的生产呈现,因此笔者借鉴移动应用产品的构成要素(内容设计、界面交互设计及界面视觉设计)将其构成归纳为四个要素,即视觉设计、界面/功能布局、内容设计和交互方式。
图3 移动传媒产品构成要素
其中内容设计主要指各类新闻内容(包括原创内容、整合内容及可订阅内容)及评论内容。界面与功能布局指界面中应该出现什么类型/功能的元素,元素具体呈现状态,包括大小、在屏幕中具体出现在什么位置,以及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应该存在什么样的层级关系,是否能够清晰呈现。交互方式中主要指手势操作及交互效果。而视觉设计中包括视觉风格、色彩、质感、图标设计。
其实无论是新闻客户端还是内容订阅类传媒产品,其产品在视觉设计、界面(功能)布局、内容设计和交互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但它们也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它们都隶属于沉浸式应用,这就意味着这种应用产品较其他类产品更为重视内容的选择与呈现,Josh Clark习惯称这类应用产品为内容型的应用。[8]同时,其需要明快、简洁的界面设计以及清晰的导航,不管需要注重细节的把握,更要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及使用行为,它具有聚焦于内容和需求个性化用户体验两个主要特征。
2.3 产品创新研究综述
2.3.1 产品创新
对于产品创新,目前学界对此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界定,这并非说产品创新这一概念不成立,而是因产品不同,以及商业环境、技术发展不同,产品的创新呈现不同的特性。
进入20世纪后期,祖恩等学者将产品创新的概念与创新的知识集成要素联系在一起。弗雷曼曾把产品创新描述成运用新的知识为顾客提供所需新的服务及产品的过程,包括发明及商业化。德鲁克则把产品创新从企业的业务行为进一步扩展到企业能力,把产品创新定义为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他认为,创新的目的在于运用新知识提供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及行为的日益复杂,米勒等学者认识到产品创新所需要的知识也呈现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他提出产品创新需要整合许多分布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相关知识(知识集成过程)。
本研究借鉴了David Garvin对产品品质的定义的方法来对产品创新定义。David Garvin对产品品质的定义中用了以下四种方法:卓越定义法(transcendent),基于产品法(product-based),基于用户法(user-based)和基于制造法(manufacturing-based)[9]。
其中基于用户法是指以用户对产品有着丰富的体验和迫切的期待为前提,这些前提反过来也会影响用户对产品创新的评价[10]。该方法与产品创新评价的交感法相吻合,交感法认为对产品创新的评价只能是主观的,与“美丽取决于观察者的眼睛”这一信念相一致。该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用户对产品创新的评价与功能化的定义结合起来运用到设计的实践过程中。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这两种定义方式结合起来,认为传媒产品创新由用户驱动,并通过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改良优化完成整个产品的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产品更新换代快,新产品源源不断出现,一款新产品出现后不久就面临大量的被模仿,被借鉴。绝大多数用户可能还没有充分体验到一款产品时,就已经有更新的产品将其取而代之,这一现象使得市场接受程度以及调研的精准性下降。这种状况下,领先进入市场者所付出的代价比较高,追随者反而有利可图。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领先进入者没有生存机会,也并不意味着追随者能够轻松获利,缺乏创新,特别是基于用户的创新,产品能够存活一时,但是不能生存一世。
2.3.2 用户与传媒产品创新
虽然现下传媒创新已不什么新鲜事物,相关的讨论也较多,但以用户(传播学里成为受众)为角度的创新研究尚不多见。绝大多数研究偏重于理论证明传媒产业创新的紧迫性以及大方向,即便涉及微观层面的传媒产品、服务及技术创新,也疏于对用户(受众)需求满足以及体验的重视。在传播学中,人们通常被称为“受众”,有被动接受的意味,以前的魔弹论、皮下注射论以及议程设置等受众研究反映出对于传播学者而言,人们对于传媒产品的接受与使用是相对被动的,对其产品发展存在一定影响,但是并不构成其主要因素。因为,以往的传媒产品是一种稀缺资源,占据渠道以及内容优势。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变被动为主动,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生产者”。传媒产品已经完成从以前的以功能主导,满足人们采集、连通网络等→多媒体时代,强调了人机交互、人类感官现实的增强→用户时代的转变。当今的传媒产品若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除了内容以及渠道等功能上的强化,更应该坚持以人为导向,对信息进行细分以及整合,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相较传媒产品对于用户研究的匮乏,其他领域对于移动应用产品的用户研究较为深入,十分值得借鉴。特别是一些商业网站对于旗下各种应用产品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其中有不少以传媒产品为对象的研究,比如搜狐、网易会通过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其新闻客户端的用户使用情况、用户体验分析、产品改版后的用户测评报告等。这些研究与用户、产品运营开发关系紧密,指导性很强,唯一不足就是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做铺垫。此外,互联网数据分析机构也会对传媒产品的使用与市场现状进行研究,也多是偏重于行业报告以及产品调研性质,缺乏理论基础。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笔者发现,关于传媒产品的研究有两个特点:
① 学界以及传统媒体对其研究大多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够提供产品创新的模式以及发展路径,但缺乏具体操作指导。
② 商业机构、科技博客及调查机构的研究偏重于产品自身设计改良、用户体验的报告研究,虽然欠缺理论支撑,但是数据完备,对于产品具体的创新操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鉴于此,笔者两方面的资料都进行广泛搜集,并试图在本研究中将传播学理论与用户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理论架构传媒产品的创新模型,并通过业界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搜集数据,使本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属性,对具体的传媒产品发展提供一个明确且具体的指导。
2.4 用户研究综述
2.4.1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是目前很热门的一个研究方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业界无论在产品设计、推广以及更新维护上都十分注重以用户为中心,以及用户体验的升级。用户研究因其极强的实用性在计算机科学、设计学及营销学等领域研究中尤其热门。
用户研究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其研究的首要目的旨在帮助企业定义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明确、细化产品概念,并通过对用户的任务操作特性、知觉特征、认知心理特征的研究,使用户的实际需求成为产品设计的导向,使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习惯、经验和期待。
图4 基于用户的产品设计流程图[11]
用户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用户行为分析。笔者认为,用户行为分析是指研究人员通过对用户各项操作行为进行纪录,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的操作习惯、操作障碍及偏差点等数据的过程。用户行为分析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基础,掌握了用户行为的数据才能真正的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通过更好的设计来提高用户的用户体验。
然而用户研究并不完全等于用户体验观察,亦或是曾经业界广泛应用的市场调查研究。用户体验以及市场调查都可以看做是用户行为研究的一个子类,一个偏重于用户的使用行为,一个偏重于产品的运营营销。
用户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用户群特征研究、用户体验研究和用户使用心理模型建构、用户角色设定等。用户群特征研究即对用户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经验、使用习惯、产品诉求等方面的研究;用户体验研究和心理模型构建是研究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用户角色设计是通过创建不同类型的典型用户形象,描述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目的性。
2.4.2 用户需求与行为分析
用户研究与多个因素有关,例如所用的方法、所要探索的领域以及研究目标的设定。用户研究根据产品的生成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的用户研究通常是在实现了解产品的需求和设计。与之相反,后期的产品可用性研究通常是在产品需求定义好、初步的设计已经成型之后才进行的。区别二者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前期的用户研究有助于回答“我们应该设计什么”,而后期研究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回答“我们设计的是否正确?”以及“我们需要做哪些修改?”前期的用户研究偏重于用户需求分析,而后期研究则侧重于用户行为分析。
通常前期的用户研究涉及这些问题:用户需求、使用背景、用户对应用的认知、不爽之处、语言以及行为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用户需求的研究。
用户需求是指目标用户对设计产品的各方面期望,包括用户希望使用的功能或达到目标的指标等。传统上,分两种类型的需求: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功能性需求描述的是系统应该做什么。非功能性需求说明的是系统和开发过程的限制。例如:“系统应该支持多种格式”是字处理器的一项功能需求。字处理器的非功能需求如“系统能够运行在Windows平台”。非功能性需求包括:可用性需求、环境需求或使用环境、数据需求等。
用户需求是主观的表现,对于不同的产品,用户其需求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两重性特征。不同的用户由于个性特点差别,有不同的欲望和需要,表现为不同的购买习惯和行为,这是用户的需求差异性;而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其需求也往往具有相似性。
而现代社会里,随着个性化日益明显,这样,对于任何一个款产品而言,想要做到同时满足广阔市场上的所有用户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产品开发与设计者应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竞争对手的劣势,选择最有吸引力的,本产品可以提供最有效产品和服务的用户群,抽取其共性需求作为产品规划设计的依据,在该用户群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用户行为分析,是指在获得用户使用、浏览量等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大量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而发现并挖掘出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行为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设计及发展策略等相结合进行分析,找出目前用户使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产品的改进与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
2.4.3 移动应用产品与用户研究
基于用户研究的概念界定,移动应用产品的用户研究则指用户使用移动设备中各种应用产品的需求满足与使用体验的结合。其中需求包括用户使用产品的动机、偏好、使用环境等,体验包括用户完成应用产品的搜索与下载过程,也包括安装和进入应用后的一系列操作行为。这种体验建立在具体的操作上,表现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对其应用过程以及产品的心理体验和直观感受。虽然表面看似是个人主观性的产物,然而若从神经学、生物学的方向剖析,便能得知在这种表象下,也有用户大脑以及心理一些变化,这些都应该算作是移动用户研究的一部分。如图5所示:
图5 用户研究操作化框架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对于移动应用产品的用户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针对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评估与量化方法技术的相关研究在学术领域还相对空缺。笔者相信,随着移动应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深刻影响与改变人们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因此对移动应用的用户深入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5 移动环境下基于用户的传媒产品创新模型构建
通过上述文献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应用产品的设计与创新离不开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分析。而用户研究在移动应用产品的设计与优化过程中贯穿始终,可见用户与移动应用产品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进一步对产品创新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产品创新中存在一种用户与企业合作的创新模式,被称为用户创新。对于移动应用产品而言,用户与产品的关系即对应其中五种类型——合伙型。这类产品从构想到设计再到推广改进,一系列过程中都缺少不了用户的身影。手机相比传统PC而言屏幕很小,用户的注意力也游离不定。只有让每一个像素都起到作用,每一次点击都富有意义,并且让这些操作互动变得妙趣横生,才能使得应用产品触动人心。这就意味着,设计师以及产品开发者必须要有反复考虑过的想法、精炼的功能、有效的可用性和一定程度的个性化。所有这些,不仅仅依靠设计师及开发者自身的能力与天赋,更需要对用户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
此确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移动环境下的传媒产品的创新是在与用户的不断互动影响中完成的。
之后,笔者分别对用户以及传媒产品进行了操作化。通过对用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将用户这一变量分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行为分析两部分。其中需求分析主要包含用户个人背景、使用产品所处环境及动机、对产品的认识几个变量;行为分析主要指产品的可用性测量,通常包括易学性、效率以及易记忆三点。而移动环境下的传媒产品由内容设计、界面(功能)布局、交互方式以及视觉设计四个要素构成,并对每一个要素进行操作化,如将内容设计定为各类新闻内容(包括原创内容、整合内容及可订阅内容)及评论内容的集合。
图6 基于用户的传媒产品创新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准备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用户使用移动传媒产品的需求以及行为分析,找出用户对传媒产品创新有没影响,有何影响,而传媒产品的创新反过来又对用户使用需求及行为有何作用。由此,确立出本研究目标位以下几点:
① 了解用户使用传媒产品的使用情况:使用过何种传媒产品以及目前使用何种传媒产品;
② 探讨用户使用传媒产品的动机及是否获得满足,对现有传媒产品有何建议
③ 了解不同的用户需求与传媒产品使用偏好的关系;
④ 了解用户对于传媒产品创新的态度及对其创新的是否有所感知;
⑤ 探讨用户使用过程对传媒产品各要素的评价与建议,他们希望传媒产品在哪些要素或那个要素进行创新(改进)。
其中,以上调查基于传媒产品的构成要素,即:界面布局、内容设计、视觉设计以及交互方式四部分。笔者旨在借此验证用户是否对传媒产品的四部分要素创新存在影响,以及找到各个要素的创新模式,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标准还是建立在提升用户体验,优化用户使用行为,及可用性提高上。
笔者了解到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呈现集中分布以 16~25 岁的年轻人为主,成分大多为学生、打工者和工作不久的白领都市人群。虽然,根据CNNIC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的年龄正在趋向成熟化,但就目前用户使用现状来看,用户年轻依然集中在年轻群体。
用户结构的年轻化分布同样体现在手机阅读上,如图所示,中国手机阅读用户集中在18-34岁,其中新闻资讯和报纸杂志(传媒产品)在25岁前和25岁后用户中的阅读量基本保持一致。且报纸杂志形式和内容更传统,因此在25岁后的比例相对更高,而新闻客户端、内容订阅产品的新闻资讯(广义上讲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也算一种新闻资讯获取方式)较为受25岁前用户喜欢。
图8 2011-2012年中国手机阅读不同年龄段用户
经常阅读的内容类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12)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中主要选取18-2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白领的移动传媒产品使用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及之后对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使用过程的困惑与对产品的体验、评价等。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传媒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的关系,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主要挑选有一定使用传媒产品经验的用户进行调查。筛查的标准是使用过传媒产品时间达到三个月及以上的用户,这些用户有过使用传媒产品的经验,且至少经历过一次产品创新,比较具有代表性。
3.2 数据收集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
观察法部分包括两部分,一为用户实地使用行为的观察,一为基于线上的用户关于传媒产品的讨论与评价的收集整理。笔者以为,移动环境下传媒产品的使用不同于游戏、工具类应用,其产品的评价与用户的使用时间长短以及具体的操作体验皆相关,因此为保证研究的客观与完整,笔者将线上与线下观察结合起来,以提高本研究的精确性,以便更好的验证基于用户的传媒产品创新模型。
线上数据来源包括贴吧、即时通讯、微博以及应用商店的用户评价。此外,科技类博客以及业界的评测也在资料收集范畴之内,虽然资料并不能够直观反映用户对于产品创新以及各要素使用的具体情况,但是能够提供给研究一个参考与借鉴,如图所示。
图9 在百度手机贴吧发起关于传媒产品的讨论帖
图10 知乎网站发起及搜集关于传媒产品用户使用调查
访谈法是对观察法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在这一部分,笔者同样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访谈方式,线上主要应用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形式,发起提问,询问网上用户的传媒产品使用状况,特别是对目前较为成功的几款传媒产品的用户体验,包括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以及内容订阅应用Zaker。线下访谈包括对用户产品使用过程的提问与使用后对产品的点评两部分。
为方便记录,笔者在访谈中选择纸笔记录以及录音辅助的形式,为便于对于用户操作的观察更为细致,笔者还在观察中进行了拍照和摄录,这些操作是在用户同意以及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本实验中除线上调查沿用网友网名外,实地调查时的用户资料借用字母代称。
3.3 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本研究,笔者首先对上述数据进行记录,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并对这些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对A(社会学在读研究生,本科为新闻专业)的访谈中,她这样描述她使用网易新闻的体验与经历。
“我使用网易新闻已经有两年了,一般有时间就去会扫一眼,点进去看看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通常我习惯看头条新闻、娱乐以及图片,因为这些信息看起来比较轻松,可以解闷也能消磨时间。因为我本科是新闻学专业,因此我也会看看有没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很多时候我还会点击评论看看其他网友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笔者通过对关键词(上面的黑体字)的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组,以总结用户信息,将其类别化。
此外,笔者通过对传媒产品不同版本以及界面/功能布截图并对比其中的异同点,以此更为精确的对其界面布局和视觉设计进行观察和评价。
4. 数据整理与分析
4.1 样本描述
4.1.1 用户背景
由于线上调查很难准确获知用户的具体人口统计学背景,因此只统计线下实地观察及访谈用户背景资料。可见,这些被调查用户的共性是皆年龄较为年轻化,其中唯一一名年龄偏大的调查用户因其是传媒学老师,因此其使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更能够从传播学、新闻学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传媒产品的使用。
表2 本研究人口统计背景统计
编码 |
年龄 |
职业 |
性别 |
传媒产品使用个数 |
使用时间 |
A |
23 |
研究生 |
女 |
1 |
1年半 |
B |
25 |
研究生 |
女 |
4 |
2年半 |
C |
22 |
销售 |
男 |
3 |
2年 |
D |
25 |
编剧 |
女 |
2 |
1年 |
E |
20 |
大学生 |
男 |
2 |
半年 |
F |
19 |
大学生 |
男 |
1 |
1年 |
G |
23 |
待业 |
男 |
2 |
2年半 |
H |
50 |
老师 |
女 |
1 |
1年半 |
I |
26 |
网络编辑 |
男 |
2 |
2年 |
实验样本的选择参照了移动环境下传媒产品的使用的主要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18—26岁之间,选择年龄50岁的用户G主要因为她为大学老师,研究领域为数字产品及新媒体传播,有较强的传媒及数字产品理论背景,能够比一般用户能好的参与到产品体验的访谈,其观点也很具有参考意义。
4.1.2 用户使用习惯
根据对用户使用移动传媒产品的具体使用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他们使用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这样的新闻客户端;一类是Zaker以及Filpbroad这样的内容订阅产品。
基于实地调查发现,两类用户使用在本次调查中比例为7:3。很有趣的发现就是,两名在校大学生用户E、用户F及一名毕业一年,正处于用户G待业的用户选择内容订阅产品,其他人都主要选用新闻客户端。其中用户B和G比较特殊。他们俩个人都使用过两种类别的传媒产品,而用户B最后选择了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这种新闻客户端产品作为主要信息获取工具,而用户G目前主要只用Zaker这一内容定制式的传媒产品。
尽管使用的具体传媒产品有所不同,但是通过观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定的相似度。
(1)交互方式
笔者观察到,移动传媒产品大多采用手势操作的方式来完成产品与用户间的交互,比如网易新闻和搜狐新闻中浏览新闻一般就是单手上下滑动屏幕以浏览。用户一般都能够轻松上手,因为上下滑屏很适应他们的阅读习惯,也是很简单的手势操作。
但并非每一种手势都能够让用户轻松自发地掌握,很多用户在多次使用某一传媒产品后,仍有许多手势操作难易完成,需要在他人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E为例,他平时都用Zaker,在笔者要求下第一次使用网易新闻时,他并未出现使用不适应的现象。而是很轻松的找到的导航栏,通过它来选择新闻、本地信息以及天气、话题的栏目浏览。他能够迅速通过向下划送,翻看信息,并通过向左划屏,选择想要了解的新闻板块,比如浏览头条新闻后,划到娱乐或者科技板块,浏览相关信息。但是他在使用过程中,却没有发现该产品的向左划屏手势,且反复几次未能自己发现用户设置栏。在笔者的引导下,他才发现从屏幕右侧向中心滑动能够进入该产品的设置界面。对此,他这样抱怨:“这个功能太难发掘了,这就没有Zaker好用!”
图11 网易新闻客户端及搜狐客户端界面截图
(2)查看本地内容
笔者观察用户C、D、E、F以及G的使用过程中,都看到他们习惯于在浏览完头条新闻后,点击进入本地化板块,查看本地信息,特别是近期的天气状况以及最近当地有什么新奇有趣的事件发生。
图12 网易“本地”栏目界面截图
(3)使用时间碎片化,以推送为主
笔者观察到,用户使用传媒产品的时间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呈现碎片化。比如公共交通上、上课无聊时、上厕所以及晚上睡觉前,都是他们主要使用的时间段。而且,不少用户是在看到这些传媒产品定期的信息推送后,如有信息他们比较感兴趣,变会点击进行查看。但是,笔者也发现,有时候用户并无意点击进入浏览新闻,只是看到信息推送准备打开手机看下详细内容,但是手机会自动进入传媒产品内,很多时候用户在瞬间就会选择关闭键,退出该产品。
用户B在使用中常常出现类似情况。她认为:“信息推送系统很好,但是很多时候只想看看推送的简要信息内容,不想要进入产品内浏览,但是这种自动接入的方式让她多少有点苦恼。当工作以及学习繁忙的时候,是不是的弹出推送也容易让她分心。不过,闲暇时候看看推送,倒是不错的获知信息的途径。”
用户C和I作为白领一族,常常在上班下班途中以及如厕、睡前打开网易新闻,浏览当天的新闻。他们通常浏览新闻头条,然后看看当天的网易原创的“轻松一刻”“易科学”等栏目,有时间的话还会看几个专题和热点评论。
(4)定期更新但不关注每次更新内容
观察中,笔者发现用户使用传媒产品都是最新或者较新的版本,这说明用户会定期给产品升级。同时笔者发现,这种升级有些“强制性”。如果你不升级产品,产品就会不断提示你有最新版本,你是否需要升级。尽管也有不再提示窗口,但是产品的更新频率很快,因此对于用户而言,避开以此升级很容易,但是提醒升级的信息狂轰乱炸的结果就是最终还是选择妥协,进行升级。
图13 网易新闻升级提醒
此外,笔者也发现,相对于年轻的用户,以及使用产品时间较久的资深用户在应对产品升级上有一定的热衷度。例如大学生用户E、F和使用近两年的用户G、B,他们会主动点开应用商店或者应用产品安装助手,进行产品最新版本的查询,主动升级。而用户A、H对于产品升级并不热衷,她们通常会选择忽略升级,她的其他应用产品也都选择不升级,除非到产品升级提示较多,处于无奈她依然会选择升级,但是这种操作明显处于被动。
在这里笔者也发现,热衷于产品升级的主要是男性用户,而女性用户较为不热衷升级。当然这里所获取的样本较少,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点。但是从现有的传媒产品使用情况来看,男性用户对于产品的操作和功能的关注高于女性,他们会愿意反复操作,挖掘产品的各种功能。而女性用户通常很快便被里面的图片、视频或者文字内容吸引,她们对于多次重复操作,探究产品的各种功能并不太积极,她们只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便一头扎进去阅读。传媒产品的上手快,操作简单也似乎让她们更容易掌握一款软件。
4.2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个要素使用体验及评价
4.2.1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内容设计的体验及评价
根据用户的动机不同,其对于传媒各个要素的体验也有所差异。但是从他们的使用动机集中在内容个性化订阅和新闻浏览两点上,可见其对于传媒产品的内容部分十分看重。
笔者分别询问两类用户的使用情况,发现他们对于产品的内容要求最高。
网易新闻之所以能够数月位列苹果应用商店的榜首位置,就在于它在新闻内容上做得十分到位。它会每天精选大量优质内容,特别是会对网友的观点评论进行一种筛选。网易会将热门评论置顶,并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论进行一种搜集,以此为话题面向所有用户提问,引发用户们对某一事件的深入思考。
用户I作为一名网站编辑,对新闻有一定的需求,他需要时刻掌握最新发生的事件,并了解他人对其的看法与见解。他在被问题为何乐于使用网易新闻时,讲到:“网易新闻就像一个大熔炉,里面有太多辛辣无下限的点评了。有时候看到一些特别奇葩的点评,觉得这比电视肥皂剧还要惊心动魄,里面汇聚了太多的屌丝,而我也是一个屌丝,我觉得通过互相评论,似乎找到了一个集体。”此外,他也提到,网易新闻的一系列原创内容也是促使他能够喜欢这款产品的一个主要原因。
用户I说:“其实我也用过搜狐客户端、腾讯客户端,以及内容订阅的Zaker之类,但是我总觉得里面少点什么。虽然也一样有很多的内容,也有评论,但是里面很难就一个问题,一个热点事件形成讨论。而在网易,就会大大不同。网易里面的原创专题,以及最新推出的用事实说话栏目,都让我举得网易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媒体。以前人说我们网络媒体不算媒体,但是我现在觉得有了网易这样的一个榜样,其实网络媒体更能够传播信息,也能够成为我们这些普通用户的发声工具,这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不小动力!”
作为大学教师的用户G认为,她之所以喜欢网易新闻,源于里面的数独栏目。作为一个研究数字媒介领域的教师,她本身就很难关注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以及产品的发展,而数独这个栏目会将时下的移动媒体使用状况、用户研究、行业报告等数据结果可视化,以图片+数字,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的方式予以呈现。在她看来,这也是未来新闻的一种发展方向。
祝建华教授提出:“数据驱动新闻”这一概念,也正应验了她的这一推测。她认为,未来的媒体不再是做内容整合与采编的工作,而应该成为一个类似资讯机构的单位。目前,并不缺乏大量的信息,然而对于信息的筛选与甄别,有用信息的提取与推送,以及深入、有一定见底的评论和信息分析还十分欠缺,而这是普通用户特别关注的要点,也是传媒未来的一个转型方向。
在她看来,传媒产品也应该在内容上下功夫,只有做好了内容,才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移动应用产品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2.2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视觉设计的体验及评价
对于界面,用户对其的体验和感官并不特别强烈。笔者认为,用户之所以不易感觉界面设计的差异,与现在应用的界面设计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几乎都以简约化设计为中心。但是,也有所差异。根据笔者的访谈结果分析,用户更加喜欢直观、一目了然的设计。
习惯使用Zaker的用户E:他在尝试过网易新闻以及搜狐新闻后,也不会改变其原有的使用行为。他表示:尽管网易新闻、搜狐新闻也提供订阅功能,但是他更喜欢Zaker的界面和里面的内容呈现形式。
他这样评价Zaker界面:打开这款应用,一进入便能看到很多别致的大图,遇到自己喜欢的图片还可以原图下载,作为手机桌面。轻轻向上一划,进入主导航界面。在这里可以绑定微博账号,也可以点击大大的加号按键,进行个性化的内容设定。订阅的内容都会呈现在导航中的大大的彩色格子里,每页显示也不多,最多8个,通过划屏能够看到更多的订阅内容,特别清晰。”
相比用户E看重Zaker的主导航界面设置,用户G被每一个类别下的内容显示方式所吸引。当问及,为何卸载掉网易新闻,而改用Zaker时,他回答:“你用过就知道啦。你不觉得网易的新闻界面看上去没什么美感么?就是图片加文字,然后一条条的只能向下滑着点击。而Zaker不一样,点进去就像杂志的排版一样,内容分布在全屏幕,大小不一,看上去就那么吸引人。尤其是图片、设计类资讯,看起来更是赏心悦目啊!”
图14 Zaker首页及主界面截图
4.2.3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界面/功能布局的使用体验及评价
传媒产品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内容呈现工具,如今更是用户交互与表达自己的平台。在这一块上,每个传媒产品都注意到分享与互动的重要性。但是,也有所不同。用户E就发现,网易新闻有点排外,并不能够导入新浪微博,也不能订阅其中的内容,这可能出于两者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吧。但是搜狐新闻以及Zaker就比较包容,提供用新浪微博账号登陆产品,并能够在产品中加载新浪微博的内容。用户E觉得,这样一来,使用变得特别的轻松。他无须再打开新浪微博,有一个Zaker在手,微博内容、新闻内容以及各大报纸、博客、精选消息通通可以浏览,还可以一键分享到人人、QQ空间以及新浪微博上,简直太方便了。
然而,笔者也发现这些传媒产品存在一些功能漏洞。以其中的离线下载为例,网易新闻以及搜狐新闻客户端会自动对当日的新闻资讯进行离线下载,只要用户登录该产品,后台就会对当日更新的内容进行下载。于是,不知不觉中占用了用户大量的手机内存。
用户B觉得离线下载虽然能够让阅读资讯更为的快捷,在有wifi的环境下将想要阅读的新闻下载下来,在没有无线网络的环境下,由于没有开通3G上网业务,阅读新闻也不会有太多的缓存时间,是种挺好的功能。但是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发现手机被占去大量内存,也是十分苦恼的一件事。
笔者以为,离线下载功能虽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若能够下调手机上网资费,或者加强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上网速度不再成为传媒产品的障碍时,这一功能便失去其生存意义,也就不再会给用户带来这些困扰。
4.2.4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交互方式的使用体验及评价
用户对于产品的操作比较看重,操作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形式。根据观察发现传媒产品都很容易上手,点点戳戳,就能够浏览新闻了,但是具体的体验却因产品而已,有所差异。
新闻客户端类传媒产品使用起来主要靠下滑手势操作以及向左右划屏,加上屏幕的点击。用户C因为长期使用网易新闻,因此很了解其左右划屏的操作,并且很适应这种浏览方式。用户D不习惯网易新闻的划屏操作,而比较欣赏搜狐新闻的操作模式。她这样说道:“之前也用过网易新闻,但是后来使用搜狐新闻以后,就不太愿意再用网易新闻了。我觉得搜狐有很丰富的订阅系统,而且搜狐虽然也需要划屏浏览,但是还提供一个目录导航。而网易新闻却不具备,想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栏目,要滑好几次,还有可能因为用力过猛给滑错。哈哈。”
4.3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创新的感知与建议
4.3.1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创新体验
实地访谈的用户对于移动传媒产品的更新表示并无明显观感。在笔者具体问到他们是否察觉到产品在界面设计、内容选择、功能布局以及具体的手势操作上的变化时,他们表示确实感受到一些界面设计上的变化,也有一些细微的手势变化,但是并不明显。如果笔者不针对各个部分发问,他们很少会在使用中思考这些改变。
问及用户B这个问题时,她表示自己却是发现新版本的网易新闻有很多改变,比如图片的呈现更为生动,首页的界面更为的简化,导航栏从原来位于主屏幕到如今移植左侧,需要用手指向右滑动以显示。
对于内容而言,使用网易新闻的用户C表示:新版本有了一些新的原创内容,很喜欢里面的易科学。而用户A认为,内容变化不大,唯一的感觉就是多了原先的轻松一刻栏目更新频率增加了。但是对于具体内容的变化感觉变化不大。
图15 网易新闻最新客户端首页界面
线上用户对于传媒产品的改版相比之下较多。笔者通过在知乎网上发起对于网易新闻新版本的评价一问,收集了很多网友的评价。当然,这里的网友很多并非普通的产品用户,大多有一定移动互联网或者相关行业背景,对于移动产品有较为清晰的见解。这些较为资深,或可称为高端用户对于传媒产品的创新褒贬不一。
以较为成功的网易新闻这一款传媒产品为例,它通过一次次创新,于去年被新周刊为年度最有价值手机App,颁奖词是这样写道:
“它为移动终端而生,让你从容而快速地获取资讯;它传达自己的专业态度,让你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它的视觉表现和新闻表达皆有动人之处,“无跟帖,不新闻”更是让人惊艳。它的出现,最好地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观。”找此种评论,可见,产品的每一次创新与改版都是其产品理念的一种延续,导航的改变,内容呈现方式以及操作布局的变化,能够提供给用户更好的视觉与操作体验。同时,网易下大力气提升其编辑队伍,从南方报系引进一批优秀的编辑、记者人才,对其的新闻内容的编辑与制作无疑是一种有效提升。
欣赏产品创新的网友认为:
“新版本很好啊,无论设计和交互都提升了一个水平。”
“新版的网易新闻在交互上有点QQ HD的风格,整体还是不错的。在内容显示上,我觉得一下子信息量少了很多,有时我只是喜欢浏览一下新闻标题,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我才会点击内容进行查看,这样我能够一下看到很多东西,他现在这样一改版,我觉得在内容上会使读者少看到很多东西。”
“改版后的网易新闻客户端没有之前的简单、实用,但仍完爆其他三大门户,网易的评论太有才了,五毛较少,我新闻几乎一扫而过直奔评论去的。”
但也有用户对创新持否定态度。
网友个篱:新的交互设计是真是无心吐槽了。Path2.0,Facebook的右滑导航中毒太深。新版本让我真有放弃网易的念头,它让浏览新闻变得更慢。
不是所有右滑导航都适合移动app的,纵观path2.0,Facebook的设计,为什么觉得右滑特别爽,是因为很多导航,很多功能(比如设置,比如个人页面)这些并不是经常会浏览的,所以通过右滑变向的隐藏起来。对path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所有好友+自己的timeline,其它的页面都是次要的。
但是对一个新闻客户来说,可以说经常浏览的几个频道(如科技,体育,财经……)对我来说是平等重要的,也就是说我平时是在消费多个tab(而path几乎只消费一个tab)而现在要在各个频道切换却需要恶心的右滑选择。”
网友谢聪:只想说,对我这种智商抓急人来说,网易的新交互,设计得很考验耐心,一些栏目要翻山越岭的找。而且大大降低了我看某些栏目的兴趣。使用说明也不友好,两三张低分图就完事了,大部分需要自己摸索,难道不能提供更好的使用说明嘛?好多功能都是不小心画了个手势发现的。话说,我还是喜欢2.4什么的,不用记什么手势,直接一点。
尽管各家之言不一,但是传媒产品通过一次次的创新,在实现一次次的蜕变。
结合实地访谈用户以及线上用户对于产品更新的体验与建议,可以看出尽管对于产品创新的结果用户所持意见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都关注到产品创新中功能布局、手势操作、内容选择与呈现以及界面上的改动,特别是网络用户在点评中特别之处他们认为网易新闻在交互设计上的一些优劣。
虽然他们提到的更多事“交互设计”一词,并不能够很好的与传媒产品本身构成所关联,但是可以反映出用户对于产品的更新,特别是版本的更新,即便作为普通用户也是能够感受到其改变的,尽管他们对此的感知由于缺乏具体的产品知识,在体验上不够具化,但是表明用户已经在关注产品创新,以及这种创新与产品的各个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4.3.2 用户对移动传媒产品创新的建议
不少用户热衷于传媒产品的更新升级,他们也会在升级后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分享,并根据自己的使用与需求主动写下评价和建议。在实地访谈中,当笔者问及用户A时,她表示希望产品在内容上进行加强,C与她也有类似建议。他们都是网易新闻的忠实用户,并且表示很喜欢也很满意现在的一些原创栏目,这是他们继续使用的动力和基础。同时他们也希望网易新闻能够多写评论、专题分析类原创内容。网易新闻的评论是其产品的一大特色,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对其评论进行加强,通过一些鼓励形式让用户更为积极踊跃的发表评论,并对有特色的评论进行整理组织,加深其影响力。
此外,对于习惯使用内容定制的用户G而言,他表示只要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能够提供更多丰富特色的定制内容的同时,也加强其界面的设计,自己也是会愿意选择尝试这些应用产品的。
当被问及是否曾将这些建议发表到网上或者参与相关产品的测评时,很多用户表示由于产品内有提示评价的系统以及社交网络的分享功能,因此他们很多人愿意对产品进行评价,并将其分享给朋友家人,并推荐他们也是用该产品,还会对产品的一些特性进行简要的分析,提出自己认为可以或者应该改进的地方。
可见,用户们乐于基于其使用的需求及行为对传媒产品出谋划策,并且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被产品采纳。
4.4 基于用户的已有移动传媒产品创新
移动传媒产品中以前是网易称霸。网易早早的意识到移动端市场,并认为做一款出色的新闻产品其核心在于做内容。因此其产品的创新就是通过编辑团队的采编生产出一批内容精良的原创产品。并且编辑会浏览大量评论,挑选特色评论进行点评,筛选热门话题以及事件制作投票互动、专题和深入分析,现在又聚合各家媒体之言推出“靠事实说话”栏目。网易新闻不仅想要做新闻的聚合,更要做有态度、有思想、有深度的舆论引导,做一个用户能够信任的媒体。于是网易新闻成功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能不断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通过对用户使用以及体验的挖掘,找到他们最关注的核心——内容,并对其进行一次次的升级改进,创新内容选择与生成制作方式,同时鼓励用户原创内容生成,包括评论与观点交锋,这一方面打响了品牌,一方面赢得了用户们的芳心。
图16 网易新闻各版本首界面集合
新周刊去年评选网易新闻为年度最有价值手机App,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它为移动终端而生,让你从容而快速地获取资讯;它传达自己的专业态度,让你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它的视觉表现和新闻表达皆有动人之处,“无跟帖,不新闻”更是让人惊艳。它的出现,最好地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观。
作为后起之秀的搜狐新闻、Zaker、Filpbroad的成功也离不开在对用户需求以及其使用行为的分析基础的一次次升级。比如搜狐加强了订阅功能、界面设计,推出新颖的导航以及操作帮助等辅助,让用户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操作,优化他们的使用。并且,其新闻客户端不再独立,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打造一个“移动全媒体”平台。这一点也是集合了用户以及产品竞争力的一种结合。
4.4.1 基于用户的内容设计创新
移动传媒产品作为手机用户使用频率和时长最长的产品之一,和传统媒体产品不一样的是,新闻客户端产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内容的运营,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用户(体验)。业内人士表示:新闻客户端发展,内容与体验,偏倚任何一面都不利于产品的长期发展。
在内容方面,在网易新闻与搜狐新闻均建立了“内容为王”的共识,从早期的新闻速度战,到近期常常可见的各家围绕自己的原创栏目展开的深度推广。他们除了将各自门户网站上的原创内容搬上手机端,更开设了多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原创栏目,比如腾讯的《猜新闻》和网易的《轻松一刻》,过硬的内容优势赢得用户青睐。
在此基础上,网易并不满足,它将《轻松一刻》从每周一次调整到每天三次,早中晚供应三次,全面满足用户对于这一原创内容的需求。同时,它还在原有的一些数独、评论、投票等原创栏目基础上,加入了诸如《易百科》,《另一面》等全新的原创内容,并将这些原创内容聚合成为一个原创栏目。也将网友的评论系统升级,通过积分系统的引入鼓励用户注册并发表评论见解。
今年5月,网易新闻连续两次更新,更新频率较之上年明显提高。在最新的版本中,网易新增了一些内容设计方面的功能,并且对内容的呈现上进一步进行优化,以满足用户浏览新闻的需要,并让他们的信息获取更为的轻松易掌握。
图17 网易新闻最新版本升级情况的细节说明(来源:苹果App Store商店)
从PC到移动端的转移并不只是单纯的内容迁移,还包括从用户的需求到产品的定位的改变。搜狐新闻从广大手机用户熟悉的“新闻早晚报”入手拓展用户,依托着强大的无线部门,在新闻报道的编辑和选取上有丰富的经验,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客户。
不仅如此,搜狐新闻注意到了用户对信息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通过大幅度的改版,以及与诸多媒体的合作,增加其订阅信息。截止于2013年4月,搜狐新闻客户端全媒体平台合作媒体550多家,总订阅量突破4.5亿,其中《央视财经》、《参考消息》等媒体刊物超过千万订阅量,《南方周末》 、《人民日报》、《意林》、《读者》等媒体刊物超过500万用户订阅量,百万以上的订阅刊物超过33家。
同时,搜狐新闻客户端宣布,除报纸外,全面向自媒体、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形式开放,引入各方合作共建“全媒体平台”。
“我们期望为各界优质的媒体内容合作方提供移动CMS内容发行、终端用户行为数据、流量经营三大移动媒体运营体系,携手探索移动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与机会。”搜狐产品副总裁方刚表示,经过两年多的技术创新和渠道铺设,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在平台搭建、用户驻留、内容运营等方面取得全方位突破,此次全面开放媒体平台合作,期待实现多方共赢。可以说,搜狐新闻的转型以及迅速占领用户市场,在于其对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把握,并率先进行了创新。由此,超越网易,成为目前用户数量最大的移动传媒产品。
4.4.2 基于用户的界面/功能布局创新
网易新闻从3.0版本开始采用个性化定制,抽屉式导航的一个重要原因。 伴随着个性化定制,抽屉式导航的应用,快速流畅的手势操作的引入确实带来了不一样的畅快感。尤其是对于网易用户,多一个阅读跟帖步骤,回路更长。手势操作方便我个人的同时,也成为一部分用户的负担,有一部分人讨厌新版是因为新版再选择频道的时候多一个划出抽屉的操作,而他们更喜欢点按钮,尽管很小容易点错。也因为这些外观和操作的改变,有人考虑其他的新闻客户端,可见如果内容不能产生黏性,新闻客户端就是一个阅读工具,替代性很强。
因此,在之后的改版中,网易新闻在界面上进行了一些调整。虽然依然保留订阅的抽屉系统,将图集、话题等一级栏目搬入至左侧抽屉里,同时保留原有一些栏目的滑动浏览模式,现在体育、财经等新闻栏目不仅支持抽屉浏览,同时允许喜欢按钮以及滑动的用户进行浏览。
图18 网易新闻用户对产品的建议截图(来源:苹果App Store商店)
用户提出的使用问题以及建议很快会被传媒产品的设计师及开发者关注到,他们很快就会将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下一次的改版创新中。在5月最新的网易新闻版本中,已经加入了离线阅读功能,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定义栏目及信息下载。同时,为避免用户的误操作,网易取消了左右划屏进入导航栏的操作,而是回归导航图标的设计,这让用户的使用目的性以及准确性加强,是对原有的界面布局的一次完善。通过这些创新与改进笔者发现,有时候产品想当然的创新,比如更多的应用多样的手势操作,加入一些个性化的图标或者层级,很可能给用户的使用造成困扰,有画蛇添足知晓。并非这就意味着创新不好,而是对于这些产品而言,创新应在了解用户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对用户评价及建议的及时反馈,现有的几家传媒产品都通过版本改进与创新,完成了一次次的产品创新,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打造出品牌优势。搜狐新闻客户端首次将界面划分为订阅与新闻阅读,图片新闻三大功能区列,并将其置于屏幕下方,易于切换。关于频道定制化按钮置于屏幕显眼位置,易于操作。可是不少用户反映其整体屏幕略显紧凑,给人带来些许阅读压力感。于是在最新的版本上,它进行了界面的一些调整,简化原有的界面呈现方式,加大留白,让用户的浏览效果更佳。
图19 网易最新版本中的“跟帖盖楼”功能宣传图(来源:苹果App Store商店)
在最新的版本中,网易新闻首将论坛中常见的“盖楼”形式移植到移动端,很多网友表示十分支持。这一点创新既符合了中国用户喜欢泡论坛,回复并浏览帖子的使用习惯,更加强了网易新闻“无跟帖,不新闻”的发展理念。
5月23日发布最新版本以后,短短一天时间,有大量用户评价,其中绝大部分是好评,参见下图:
图20 网易最新版本用户评分截图(来源:苹果App Store商店)
用户一面表示很喜欢这个最新版本,一方面也鼓励网易新闻不断更新,以防止被模仿。当然,网易新闻之所以能够不断保有竞争力,也与它不断听取用户建议,并不断更新分不开。在新版本的产品介绍中,网易新闻还特别加入了联系方式,以方便用户以更多的形式发表自己使用产品的评价与建议,以此来更好的完成下一次版本的更新。
在最新版本的产品介绍中,网易列出其联系方式如下,鼓励用户积极对产品的进行使用以及需求反馈。
“网易新闻客户端团队期待听到你的声音:
QQ群: 190991883
新浪微博: @网易新闻客户端”
虽然在内容上腾讯还无法与搜狐、网易相比拼,但是它从用户的界面布局入手,进行产品创新。腾讯依托大型活动,多视角布局移动媒体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如奥运版腾讯新闻客户端、博鳌版腾讯新闻客户端。通过优化产品的界面布局以及功能层级。
4.4.3 基于用户的交互方式创新
笔者结合自身使用以及访谈发现,用户对于传媒产品的交互方式,特别其中的手势操作十分看重。这可能与如今的手机实现了重力感应、震动以及触屏中的多种手势操作技术有关。用户在其他类移动应用产品中体验到了手势操作的便利,特别是一些年轻用户(学生、白领),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于手势操作的偏好便更为强烈。
例如用户Yaliang认为该产品有待改善,她写道:“给四颗星。剩下一颗留给手势功能。”用户Jiqike也认为产品还不错,他写道:“体验不错,但是缺少手势功能。”
于是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客户端纷纷加入手势操作。根据用户的反馈,网易在3.0版本中加入了手势功能,并在随后的版本里不断加强手势操作。在最新的版本中笔者发现,网易新闻除了优化其手势操作外,还加强了交互效果。比如点击之后该按钮会被点亮,选择添加一个订阅栏目时,该相会出现一个飞跃如抽屉栏的动作,点选删除时,也加入了与系统自带产品类似的摇晃效果。
图21 网易新闻在3.0.2版本的升级介绍截图(来源:苹果App Store商店)
4.4.4 基于用户的视觉设计创新
移动应用产品的视觉设计对于用户而言,其重要性超过一般产品。传媒产品也通过基于用户的一些视觉创新,以满足更具个性化和吸引力。1月时用户还反映搜狐新闻的视觉设计很糟糕,于是在很快,搜狐新闻进行了全新的UI设计改版创新。
在1月14日时,用户DALONG ZHAO 给了搜狐新闻一个很低的评价,他写道:“I hope there is 0 star I can rate for this app. It’s incredibly slow and useless. The news update is so slow and UI design is horrible.”
图22 搜狐新闻3.3版本介绍截图(来源:苹果App Store商店)
用户对于传媒产品的建议是产品创新的参考和方向,当用户反映不希望字体或者导航变化时,尽管传媒产品的设计师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形式去呈现信息或者栏目导览,但也会在改动的程度上进行调整。在用户提出喜欢现有的系统标题栏字体时,搜狐新闻保留其圆圆、字号较大的字体同时,为使页面能够有更多的信息含量,在内容的排版以及小标签上下文章。
用户Forrest Run:产品整体不错,但是不要更换系统标题栏字体啊,现在的看起来很舒服。不要刻意模仿其他产品。
搜狐、网易新闻客户端都在其3.0版本中完成了一次突破式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UI视觉设计的变化。以网易新闻为例,新版本沿用了原有的大红色主色调风格,并为了优化内容的呈现将内容呈现趋于以白色背景,模拟书籍的阅读形式。财经栏加入股票信息,让阅读资讯的同时随时掌握股票动态。图片呈现改动更大,原先还有相册式的方框,而且一屏显示6个图片内容,而改版后将图片放大,一屏显示两个图集内容,并淡化外框,加入跟帖数量,以显示该图片的关注热度。图片打开后,背景为黑色,以形成一种幻灯片式的阅历体验,提供放大功能,给用户更好的观感体验。
5.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研究构建出基于用户的传媒产品创新模型,并通过访谈与观察法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验证。笔者发现,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体验对传媒产品构成各要素的升级和完善有重大作用。传媒产品的创新是基于与用户的一次次交互作用完成的。
目前较为成功的传媒产品都是在用户的支持与互动中成长起来的,并已经形成了其产品的特色。比如网易新闻以原创内容和评论系统为主打,用户使用该产品很多是因为喜欢里面诸如《轻松一刻》、《数独》、《热帖评论》这样的内容产品,不少用户认为网易新闻最大的优势便是有独到观点、有各式各样的神回复。因为网易新闻在改版与创新中也以加强用户所爱为核心,提出“无跟帖、不新闻”的口号,加入评论盖楼系统,用户积分体系以及增添原创内容,建立一个独立的原创栏目。
移动产品较之计算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而言,跟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与使用行为,那么这款产品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即便这款产品由最新的理念,有与众不同的构思和设计,它也很快会被一拥而上的各种模仿者超越。如果它想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移动“红海”中站稳脚跟,那么它必须懂得两点:用户及创新。
因此,本研究认为,传媒产品的优化与升级应该以用户的使用及体验为基准,以满足其使用需求并改进他们的用户体验为目的,对各组成部分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基于用户,凭空想象的设计只能让产品设计与生产者自己鸣鸣得意,却最终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
5.2 研究展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的传播范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原先以媒介功能主导:以满足人们获取信息需求为目标→多媒体时代:强调人机交互、人类感官现实的增强→用户体验时代:技术为人服务,除了功能上的解决,更强调了以人为导向,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为终极目标。由此而看,本研究不仅未来传媒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给今后的产品创新研究以及传媒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方向。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实现一次突围,在与互联网公司、移动媒体产品竞争中获胜,不仅仅需要改变其生产及运作方式,调整其产业链建设,也应该重视曾经一度忽视的用户研究。通过对搜狐旗下各种产品,包括其传媒产品的发展现状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的传媒产品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个产业链中进行,并在其中占据一定的主体地位。
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形态,不仅冲击着通信服务运营商,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打击。有统计显示,去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下跌12.6%,而互联网广告增幅达46.9%;我国的网站数量已达到268万个,而各类传统媒体加起来只有万余个。传统媒体必须主动创新转型,在新媒体阵地主动作为,善用移动互联网才能赢取未来。而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中寻得一块立足之地?唯有向传媒产品这一领域进军!
参考文献:
[1]官建文, 唐胜宏.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柴玮雯. 基于用户体验提高iPhone平台效率型应用软件使用持续性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2011
[3]Suzanne Ginsburg著. 师荣.樊旺斌 译. Designing the iPhone User Experience.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黄晟. 基于用户体验的APP设计研究[D]. 陕西科技大学 2012
[5] Josh Clark著. 包季真 译. Tap 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 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 张田. 基于QFD和HCI的以用户为重的新产品设计方法[D].清华大学.2011
[7]张裕伟. 用户创新的条件与研究范式[D].浙江大学.2008
[8]腾讯公司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编著. 在你身边,为你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9]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10] 谭永胜.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产品创新评价[D]. 湖南大学 2008
[11] 朱春阳. 传媒产品创新的价值特征分析[J]. 新闻战线, 2004.
[12] 黄风立.赵燕伟.林建平. 基于顾客满意度及模糊计算推理的产品创新体系[J]. 工程设计学报. 2007,14(3):181-186
[13]戚少君. 手机应用商店的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14]搜狐IT.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破亿 抢占新媒体变革先机 [EB/OL].
http://it.sohu.com/20130424/n373828419.shtml,2013-04-24
[15]尹琨.移动互联网扩展媒体边界渗入到人们的生活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5-02
[1] Flurry Blog 《App Engagement: The Matrix Reloaded》http://blog.flurry.com/bid/90743/App-Engagement-The-Matrix-Reloaded
[2] Flurry Blog 《App Engagement: The Matrix Reloaded》http://blog.flurry.com/bid/90743/App-Engagement-The-Matrix-Reloaded
[3]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
[4] 官建文, 唐胜宏.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柴玮雯. 基于用户体验提高iPhone平台效率型应用软件使用持续性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 2011
[6] Suzanne Ginsburg著. 师荣.樊旺斌 译. Designing the iPhone User Experience.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P35-9
[7] 黄晟. 基于用户体验的APP设计研究[D]. 陕西科技大学 2012
[8] Josh Clark著. 包季真 译. Tap 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 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P43
[9] 张田. 基于QFD和HCI的以用户为重的新产品设计方法[D].清华大学.2011
[10] 张裕伟. 用户创新的条件与研究范式[D].浙江大学.2008
[11] 腾讯公司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编著. 在你身边,为你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