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复旦2017

我们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吗?——基于对微信公众平台“罗尔事件”传播的研究【2】

李相如
2018年01月19日10:51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三、 分析“后真相”传播的理论模型及其不足

从最初的“5W”开始,传播模式的创建就成了传播学者分析传播行为的重要工具。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在“5W”之后,又有了越来越多的传播模式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罗尔事件”的在微信自媒体平台的传播。

(一) E.卡茨:使用-满足理论

使用和满足理论首先由E?卡茨(1974)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在针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的分析上,使用与满足能够较好地分析公众号关注者的行为。即这些内容接收者都有相当程度的主动性,对公众号的内容怀有一定期待,希望其能满足自己的一定需要(内容需要,个人情感需要,形象塑造需要等)。通过对公众号的主动选择、对公众号文章的分享,可以满足读者对内容和形象塑造的需要。

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读者对公众号的反作用。不仅仅是读者具有主动性,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公众号本身也具有主动改变的效能。对于微信公众号而言,和读者的互动、根据读者反馈改进内容也是工作的重要甚至基础部分。

(二) 奥施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在循环模式中,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相互循环。互相都为讯息的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

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微信中读者和公众号持有者的互动。公众号将内容传递给读者,读者再对内容做出自己的反馈和解读,而公众号在收到读者的信息后,进一步对自己呈现的内容进行一定改进,由此形成一个循环。

(三) 怀特:守门人模式

怀特的“守门人”理论,也可是称之为“把关人”理论,相当于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个“过滤器”。指的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身为媒介工作者的编辑、记者等,承担了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将纷繁杂乱的信息进行过滤、处理,最终将符合新闻事实标准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把关人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媒介渠道之中。当然,怀特在研究中也发现,把关人还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的,只是不同把关人的评判标准也参差不齐。

运用把关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微信平台上的信息呈现会和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不足之处在于,把关人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微信上传播的某种现象,而没有宏观的把控。

(四) 史亚光,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

如图所示,史亚光、袁毅的《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中,描述了一般传播者与受众、特殊传播者与受众、传播媒介等之间的关系,可以较好地解释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我们前面所述的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具有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特征,如果仅用社交媒体的方法分析其传播,还是有可能会忽略其中的一些特点。

(五) 齐红飞: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方式

齐红飞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性研究》中,基于香农-韦弗模式,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微信公众平台“发射器”“接收器”和“噪音”的几个特点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较为吻合,同时也增加了关注和订阅和反馈的效果。

该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微信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过程,并且通过硬件设备、关注和反馈等的引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微信的传播模式。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只能解释表面现象,对于内在原因的解释仍然较缺乏。

(六) 小结:

以上五种传播模式,均有其合理和可分析的地方。但是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足。文章中会在利用这四种传播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模式”。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