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媒介实验室建设刻不容缓

 栾轶玫 苏悦

2019年08月30日16:26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2019年07月号

原标题:媒介实验室的三个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媒介实验室是融媒体时代新闻学科的发展助力,是建设现代化高校的必要环节。一直以来,由于传统观念,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未受到重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教育和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新型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媒介实验室开始在高校新闻院系逐渐建设起来,也出现许多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型媒介实验室。本文通过对媒介实验室进行文献梳理和研究,界定了“媒介实验室”的概念,即狭义上特指“高校新闻院系下开设的媒介实验室”;并归纳出媒介实验室发展的三个阶段:“单一功能实验室”、“新闻实验教学中心”和“未来实验室”,指出未来媒介实验室的发展趋势是“跨界、跨学科”、“智能化”和“多功能扩展”。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愈发深刻,引发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革新和新闻行业实践的跨越发展。媒介实验室是介于社会互动的演练场,是处于十字地带的枢纽,连接着行业、教育、科技。目前,中外新闻院校纷纷开设类型各异的媒介实验室,以期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行业沟通的全方位奋进。本文从媒介实验室的文献研究现状、发展历经的三个阶段和未来趋势展开详述。

一、媒介实验室文献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有关实验室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理工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安全管理等领域,对文科实验室的研究文献较为缺乏。以“实验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得到336707篇文献;以10为显示量,与“实验室”相关的主题分布集中在“实验教学”“实验室诊断”“实验室管理”等,不包括与“文科”“媒介”“新闻”相关的主题,文献内容也集中于生物、化学等理工学科的实验室。

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科媒介实验室研究的缺乏。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文科不需要实验室”,这无疑从观念上就限制了媒介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可能性。南京大学的冯端院士认为,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对于应用学科新闻传播学来说,应从观念上加深对媒介实验室发展必要性与重要性的理解。

本文继续以“媒介实验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文献库进行检索,仅得到37条结果。主题分布集中在“媒介融合”“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其中,“媒介融合”主题分布居首位,共计14篇,占比25%。2013年开始,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介融合”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也成为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时兴话题,因此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媒介实验室研究成果明显增多,也集中在这个研究主题。

通过对37条文献搜索结果的梳理,去除不精确的搜索结果,如有关“媒介生物实验室”或文献题目仅显示“媒介”或“实验室”且论述内容与本文研究范畴不符的文章,实际研究实验室现状、建设发展等有效文献共计17篇。

17篇文章中,大部分文章以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杨晓燕的《媒介融合下的甘肃省高校新闻实验室建设》对甘肃地区媒介实验室发展情况做了总结;石道成的《媒介融合下传媒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探索》分析了媒介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方向和未来发展的建议;刘昊的《基于媒介融合实验室网络新闻实务教学改革探析》从新闻实务教学改革的视角提出媒介实验室在新闻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还有学者从媒介实验室管理、瓶颈与困境、人才培养等角度做了更细分的研究。不过,鲜少有研究将媒介实验室作为整体单独剥离出来或结合国内外媒介实验室设立与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

有限的文献中,媒介实验室发展现状、管理、困境与瓶颈、媒体设立的实验室发展情况均有涉猎,但总体文献数量缺乏,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简单论述。可以看出,有关媒介实验室的研究还不够具体化、系统化。其中,涉及媒介实验室发展现状、探索及媒介实验室管理的文献占比较多,国外媒介实验室相关研究较少。

此外,本文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新闻传播类实验室在名称上更多地被称为“新闻实验室”。“新闻实验室”作为关键词在知网可得到81条有效中文文献结果。

基于对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分析,可以了解相关学术话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媒体实验室”“媒介融合”“实验室管理”“高校新闻教育”是共现频率较高的话题,说明它们之间相关度较高,有紧密的学术联系。除论述高校媒介实验室外,还有很多文献对媒体开设的实验室也称为“新闻实验室”并展开研究,如《纽约时报》媒体实验室、谷歌新闻实验室;国内的包括钱江晚报24小时新闻实验室、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等。从共现网络可以看出,与“媒体实验室”共现频率较高的有“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用户体验”“新闻生产”等。文献有效搜索结果中,许多文章分析媒体所建设的实验室,如杨晓东和焦若薇的《“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与数据新闻发展研究》、李骏的《<纽约时报>媒体实验室:探索新闻生产的时尚范式》。这类文献从新闻实验室对新闻生产实践的功能做出了论述。

此外,把“新闻实验室”相关的文献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从饼状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建设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国内媒体开设的实验室也是研究较多的方向。关于媒介实验室的功能,有实验室与新闻生产、新闻教学及人才培养等方向的研究,涉及到国外媒介实验室建设模式与开设情况介绍的文献较少。

媒介实验室在发展的最初阶段是配合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设立的,如洗胶片的暗房、线性编辑系统等。它们在名称上归类为“新闻实验室”,体现出实验室的建立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为教学服务的性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整个媒介生态在技术的驱动下发生颠覆性变化。从基础、单一技术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复合技术应用,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每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对应着不同的媒介实验室建设发展模式与媒介实验室类型。在由技术推动的媒介实验室发展进程中,其承担的功能在不断拓展:由单一教学、科研功能到拓展出市场服务的功能。在做文献整理的过程中,本文发现,目前学界对媒介实验室没有严格且明确的定义,存在“媒介实验室”“新闻实验室”等诸多提法,每篇文章在界定内涵与外延时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在新媒介时代,用学科色彩浓厚的“新闻实验室”概念无法体现出各类媒介实验室功能的延展,不适合表达媒介实验室与外部的连接性,更无法体现出新时代技术与新闻行业及新闻教育的融合特征。

本文认为媒介实验室是提供教学课程实践、开展媒介领域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测试、产品开发运用的综合型实验场所。广义上的媒介实验室包含高校设立(一般开设在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新闻学院)、企业设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媒介实验室。狭义上的媒介实验室特指国内外高校新闻院系下设的媒介实验室。本文的研究范围为狭义的媒介实验室,即高校新闻院系开设或新闻院系与外界合作建设的媒介实验室。

二、媒介实验室的历史发展

世界第一所媒介实验室是麻省理工学院于1980年设立的MIT媒体实验室。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总体上经历了由理工学科到文理全面布局、跨界融合智能发展的过程。

(一)实验室起源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试验与科研理论的场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企业创建进行研究服务的实验室,其二是大学创办或代管的实验室,其三是归属国家机构的实验室。

高校实验室中,理工实验室与理工学科教育相伴而生。自然科学理论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验证,推动近现代科学突破的重大成果多数诞生于实验室的科研实验探索。因此,理工科实验室建设时间长,国家投入高,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下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相反,文科教学由于多以阅读、讲解、思辨为主要教学方法和学习特征,“文科不需要实验室”逐渐变成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文科实验室在建设上得不到重视,投入力度小,进一步带来实验室与文科专业关系疏离。文科理论教育与实践剥离阻碍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出现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无法对接社会实践要求、学科活力受损的困境。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各高校的文科实验室才逐步建立起来。但它的建立比理工学科实验室起步晚,国家早期投入较少,且因建设理念上的缺陷,文科实验室未能形成良性发展循环,真正承担起的实践教学比重也很低。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传媒类学科仅入选10个,占比2.48%。而图中23个学科类项中,进行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文科仅占比约13%,理工学科的实验教学项目远超人文社科。

新闻传播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实践性。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下需要的新闻人才要有十八般武艺,尤其要懂得移动互联网形势下的传播规律。拥有多学科背景、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及专业新闻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更具有竞争力。由此,媒介实验室与新闻教育长期脱节的现实要尽快得到改善。

2013年开始,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介融合”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这一语境下的融媒体类型实验室的建设成果和研究成果逐渐增多。融媒体语境下,技术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世界范围各高校纷纷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媒介实验室,促进学科建设。著名学者布鲁诺·拉图尔提出社会已进入“experimental age”,实验室已经成为改变社会的重要力量。媒介实验室的设立可以改变以往教学实践中只重理论不问实践的偏颇现象,让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与动手能力,助推新闻传播教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二)媒介实验室发展阶段

媒介实验室的更迭发展是在技术驱动下,行业、教育等多种现实需求的刺激下产生、发展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媒介实验室的需求并不高。基本的采写课程是新闻教育的主体内容,一支笔就可以“妙手著文章”。之后,数字技术成为主要媒介手段,其发展使摄影棚、黑白胶卷冲洗室、录音间、编辑室变成高校教学实践必备。随着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兴起,机器人写作、虚拟现实等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新闻行当中,传统的小型单一功能实验室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在新闻教育、新闻学科和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下,代表未来建设方向的媒介实验室应运而生。技术的更迭将媒介实验室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单一功能实验室。媒介实验室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单一功能实验室。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早期的媒介实验室主要是为顺应技术发展变化、配合新闻课程开设,与实践教学要求对应。例如暗房、电脑机房、语音实验室、演播厅,它们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且零散设置。

在80年代末,报纸排版逐渐告别铅排。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成为当时新闻人的工作要求。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筹备建设我国新闻院系较早的一批激光照排实验室,采用北大方正技术。1993年,相关课程开设,该实验室也正式建成,将技术与传统的新闻教育结合,旨在让学生学习新型计算机录入、排版的相关内容。这也是新闻院系看到技术变化发展对新闻教育、新闻行业的影响并做出相应教学调整的表现,将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当中,而单一功能实验室正是发挥了教学辅助的作用。

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功能实验室也包括理论研究所,如浙江大学的传播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的传媒经济研究所、舆论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所由教学科研人员组成,以学术理论研究、课题研究为主,是进行科研的基地,不具备较强的开放性。研究所的成果以图书出版、期刊发表、创办刊物为主要形式,也会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例如,复旦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媒介素质研究中心。该中心重点进行媒介素质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推广,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转化及参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决策咨询。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依托“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开展研究并有成果产出。例如,曾多次举办媒介素质教育研讨会,组织“离网离视、阳光寒假”等活动,与儿童社区网站“摩尔庄园”共同成立“儿童与网络研究实验室”,编撰发布《儿童绿色上网家庭手册》等。

1983年,教育部决定在大多数省市设立新闻学专业(何梓华,2005),新闻学教育在全国处于启动状态。这些小而全的媒介实验室符合了当时的学科发展趋势,对配合新闻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学科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2.新闻实验教学中心。媒介实验室发展的第二阶段为复合实验室——新闻实验教学中心。它的设置采用一个实验中心下涵盖各工作室、编辑室、摄影棚的形式,是进行实验教学、成果研发与展示的多功能复合型实验室。21世纪初,中国高校新闻学院逐渐整合媒介实验室资源,开设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融合并统筹发展,成为当时新闻院系的标准配置。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建成中国最早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至2006年已设置摄影实验室、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广播节目制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4个教学实验室,下设报刊编辑室、数字传播室、录音室、电视编辑室、网络控制室、摄影棚、数码摄影工作室等;同时进行千兆局域网配套装备设施、现代教学设备、常规实验仪器更新换代及配置先进仪器设备的建设工作。该实验教学中心配合《网络广告设计实验》《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实验》《计算机辅助编辑》等众多实验教学课程。

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能够基本承担各类课程教学实践任务。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出现,在新媒介时代,实验教学中心也在因时而变。例如,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开发出“狐说”“镝数”两个线上实验室。其中,“狐说”是一个网络新媒体专业学习平台,发表师生原创作品,构建了网络学习社区。“镝数”是中国目前应用广泛的数据查找与可视化服务平台。它可以为交互数据图表制作提供模版与编辑工具,也可提供包括政治经济、生产能源、教育文化等在内的各行业统计数据,在数据新闻制作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全国新闻学院处于扩大招生状态,为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媒介实验室需要扩大建设。此外,新媒体处于新兴阶段,课程实践要求提高,许多高校新闻学院的媒介实验室扩展建设面积、增加实验室数量以满足学生新技术、新媒介的学习需求。

3.未来实验室。媒介实验室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未来实验室,也是代表当下及未来媒介实验室建设趋势的实验室类型。未来实验室是指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融合多种媒介手段,具有跨学科、开放性特点的媒介实验室。目前各高校设置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新技术领域与新闻传播学科交融的实验室均属于未来实验室的范畴。例如,暨南大学的传播大数据实验室具有较强开放性,其数据挖掘系统和案例库平台不仅为校内技术课程提供实训平台和教学效果反馈,还通过监测国内外新闻媒体、境外舆情,为社会机构和政府提供数据挖掘与分析。

有关媒介实验室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功能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准入要求转变,第一类是整合传播策划的管理型人才,第二类是掌握多种技术的全能记者编辑。人才培育战略需要发生转型,仅靠传统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媒介实验室成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刘明洋认为,新闻院系与传媒业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创建多形式的学、媒融合教学科研平台,这正是媒介实验室应当承担的功能。石道成提出,媒介实验室不仅要承担教学辅助、人才培养的功能,还要探索传媒未来发展,做联通学界、业界的枢纽。

新媒介技术带来“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景观,身处信息时代的每位国民应提升媒介素养,学会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活动。开放多元的媒介实验室逐渐向“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化”过渡发展,将承担市场服务、提供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的新功能。例如,美国杜克大学杜克记者实验室开发事实核查自动化应用程序——FactStream,该应用可以帮助记者、公众进行直播活动的事实核查;北卡罗莱纳大学的里斯新闻实验室积极向受众普及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沉浸式媒体。由此可见,未来媒介实验室在媒介产品研发、服务公众利益,与公众保持亲密关系方面逐渐扮演交流平台的作用。

也有观点指出由于媒介实验室的建设贯穿在新闻教育的每个环节,关联学科发展建设与学界业界边界的打通,在形成“媒介实验室+媒体+技术公司”的合作模式中应发挥引领作用。媒介实验室与媒体和技术公司合作共建实验室可以实现掌握业界前沿动态,输送新闻人才实践学习,结合现实需求共同合作开发新型媒介产品。媒体和技术公司可以获得人才的输送和前沿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实践指导。

总结来说,未来实验室承继单一功能实验室教学功能,也适应媒介生态环境大变革的语境,朝着“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面发挥“教学辅助”、“科研孵化”和“市场服务”的功能。

此外,未来实验室是跨学科、无边界的。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类型的实验室应具有多功能、可扩展、融合性的特点。其实早在1980年,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跨学科、注重人本主义的媒体实验室(The Media Lab)。许多前沿科技如全息数字3D打印、Kindle电子墨水技术等都产于该实验室。该实验室创始人杰罗姆·韦斯纳和尼葛洛庞蒂认为科学令人兴奋的地方即在于跨学科和交叉领域带来的化学反应。

在我国,中国传媒大学的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是我国最早以脑科学为基础开展智能媒体技术研究的媒介实验室。院长曹立宏认为,传媒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服务的是大脑。研究院研究方向是大脑仿真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视频智能分析技术,致力于从脑科学等跨学科角度为传媒及现代教育提供理论、技术支持。清华大学也建立了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两大跨学科科研机构,它们分别注重研究情感计算、多通道认知与交互和人工智能与计算神经科学,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开展跨校合作交流。

2018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联合成立了智慧媒体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利用新技术来驱动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品研发、课题研究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在媒介实验室发展趋势上,喻国明认为,媒介实验室的发展应是“反学科”的研究逻辑,即从问题本身逻辑出发,破除学科边界,多学科交融发展。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实践深入结合,就媒介实验室本身而言,在团队人员构成、所涉学科研究上应是跨界交融的。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The Media Lab)不仅有众多科学家,在人员组成上还有许多艺术家加入。媒介实验室与外部环境因素也应紧密联系,呈现学科、行业、校际、国际等多维度的跨界发展与融合发展。媒介实验室的外延在不断扩大,逐渐跨出新闻学院下设的一间媒介实验室的定位,愈发显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更广阔范围的包容性。

新媒介技术重塑了媒介生态,媒介实验室未来应侧重发挥的功能是在市场服务、研究成果实体化落地的运营管理上,从而跳出单一教学功能的局限、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面和学科壁垒。

三、结语

总体来说,媒介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情况关涉到行业、教育、学科等多方面,它的影响贯穿内外,是新闻教育革新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纵观中外,媒介实验室的发展趋势首先体现在跨学科、跨行业的交融,与技术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其次是教学、科研、市场服务多功能的扩展。

【作者简介】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苏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推荐阅读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举行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
【详细】“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举行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 【详细】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详细】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