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幻乐之城》存在的问题
开播之初的《幻乐之城》收获了无数眼泪和感动。节目后期,观众似乎产生了审美疲劳,收视率也逐渐下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节目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音乐电影缺乏展演,侧重叙事
“音乐电影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它的组成是由普通电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音乐电影表现形式。一般会以一个单一的故事为中心,创作出指定主题音乐和其他辅助音乐的片段,再按照电影拍摄的逻辑顺序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手法制作而成的短片。”[5]因而,它其实是一种对“形”的创作,要求画面中的人做特定的、高度抽象化的角色展演,而并非过分注重叙事。然而,节目中除了王菲的《梦中人》和《一念》以及窦靖童与麦子合作的《幻月》外,其他唱演嘉宾的作品大多都围绕故事展开,努力表现“我”和“故事”的部分,并没有服务于音乐电影本身的需求。
(二)故事主题的重复老套
据统计,《幻乐之城》播出近5个月,共12期,每期节目包含4个八分钟左右的唱演秀,共48个精心打造的幻乐之作。每个唱演秀皆有自己独立的主题,根据主题展开风格、表演、歌唱、音乐、场景、灯光等的统一制作。对故事的倚重,导致幻乐之作主题和内容的老套陈旧。在12期的音乐电影中,主打的还是情怀牌,如成长、青春、温暖、追梦、反思和时间等,煽情的故事内容显得平常。
(三)创作过程的全景展现
尽管将幕后搬到台前,可以满足观众对唱演嘉宾后区角色的好奇心,然而对于观众来讲,幕后采访阐述作品的立意、技术难点的揭秘、录制现场的置景与展示排练的状态,以及唱演人和导演的争执交锋和渲染呈现作品实现的难度,仍然是节目中比较无聊的部分。大部分观众更看重的是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而非创作过程的全景展现。节目中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创作过程的展现作为节目花絮,但不可喧宾夺主,节目仍然要以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作为展示重点。
四、结语:
作为一档原创综艺,《幻乐之城》的突破性在于将纪实性综艺与场景化拍摄两者结合,实时唱演、精准切换、一气呵成,这是音乐类节目的一场全新试验,同时也是电视综艺与音乐剧、电影三者间的跨界融合。尽管后来观众似乎对《幻乐之城》产生了审美疲劳,但不可否认,它再一次拓宽了电视真人秀可能达到的境界。“它达到了电视与电影、歌唱与表演、技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让长镜头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情感穿透力,为音乐综艺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6]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2.
[2](美)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3+107.
[3]张建敏.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5):37.
[4]《幻乐之城》总导演回应观众“看不懂”[EB/OL].千龙网,2018-08-03,http://www.sohu.com/a/245017696_161623.
[5]王知音.音乐电影的发展前景展望[J].电影文学,2011(4):112.
[6]彭渊.《幻乐之城》:国内音乐综艺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