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話題對我國公民社會的建構作用研究--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網獎學金>>廈門大學

微博話題對我國公民社會的建構作用研究

——以“人民微博”為例

張莎莎

2012年11月06日17:08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廈門大學張莎莎同學的論文《微博話題對我國公民社會的建構作用研究——以“人民微博”為例》獲得二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摘要】微博的出現,尤其是微博話題功能的上線,為我國公民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公共領域,使公民擁有更為廣闊的輿論空間,在我國公民社會的構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紹研究背景,第二章敘述國內微博的發展、功能以及影響力。第三章解讀公民社會,厘清公民社會、公民、公共領域的概念。第四章、第五章是本文的重點。第四章以人民微博為例,一方面評述人民微博話題的平等性、交互性、簡單便捷、草根性對公民社會的建構作用,另一方面指出人民微博話題的“#話題#”形式、與強國論壇連接、反議程設置深化了公民社會發展程度。即便如此,人民微博話題在構建公民社會中還是存有很多的不足。第五章認為人民微博應持續實行匿名制、建立微話題首頁、精選話題評論置頂、突出強國論壇的作用、加強人民微博的宣傳、加強政策支持、政府進行正確引導。最后第六章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人民微博﹔公民社會﹔建構作用

第一章 緒論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已讓我們的世界進入到web2.0時期。在web2.0理念的倡導下,一種新的博客網站在美國誕生。它就是由博客技術先驅埃文•威廉姆斯策劃並主持上線的微博客“Twitter”,被認為“web2.0時代的又一創造”。 Twitter是一個基於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台,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少於140的文字更新信息,並實現即時分享。2009年,我國出現了微博熱,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紛紛推出微博產品。人民網自主研發的“人民微博”也於2010年2月1日正式公測,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微博用戶數量的增長。根據2012年1月16日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由2010年的6311萬猛增至2.5億,增長率達到296%,接近網民數量的一半。

微博的魅力在於用戶不僅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表達看法、傳遞信息,更可以就某一話題展開深入討論,討論結果甚至影響公共決策。以“人民微博”為例,“機構版”、“媒體版”、“人物版”等特色欄目搭建了用戶與政府、媒體的溝通橋梁,用戶更可以直接聯系強國論壇,就熱點話題發表言論。從兩會微博問政到女子7月遭引產之爭,微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表達看法、參與公共事務、維護自身利益,這無疑有利於我國公民社會的建構。 而對“公民社會”問題的研究,我國學者多是從宏觀角度入手,主要聚焦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公民社會發展現狀與前景,也有少部分學者對網絡輿論、時評報道、新聞傳播與公民社會的關系進行了闡述。依據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即是訊息,任何一種網絡互動行為的產生都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命,更是一場傳播的革命,它都影響或改變著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方式。微博作為目前最受歡迎的應用模式,它的話題功能將對我國公民社會的建構產生何種影響?這一研究不僅在國內寥寥無幾,更可以為我國公民社會的建構提供努力的方向。

第二章 微博---互聯網傳播新載體

最先出現的微博網站 “Twitter”,本義是用來形容鳥的嘰嘰喳喳聲,也可以用來形容人說話議論時的聲音。這一命名形象地反應了微博的功能。Twitter原先隻用於向好友的手機發送文本信息,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用戶通過Twitter網站可以憑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隨時表達自己的心情、傳遞感興趣的信息、展開問題討論、了解他人的動態,就像與朋友聊天一樣,嘰嘰喳喳地形成互動。2007年,國內嘰歪、飯否、騰訊滔滔、嘀咕網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第一代微博網站的誕生,但由於種種原因,微博網站在我國發展地並不順利。直到2009年新浪微博、搜狐微博、人民網微博、網易微博的相繼開通,微博在我國才真正發力。

微博作為一種新的互聯網傳播載體,它的功能在博客、RSS、其他SNS網站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以人民微博為例,用戶可以實名登錄,也可以匿名注冊,擁有一個賬號之后便可以實現多種功能。①發布、轉發、收藏、評論信息,即時更新。3G網絡的到來,移動設備的普及,使用戶可以輕鬆通過微博手機客戶端、微博手機版網頁、IPAD以及PC機隨時隨地使用微博,滿足了生活碎片化需求。而且微博字數少於140,令使用時間大大縮短,所發信息內容隨意,可以實現快速更新。②選擇“關注”與“粉絲”。微博可以通過“關注”功能follow自己感興趣的人,這些人的信息出現在用戶的主頁上﹔通過“粉絲”功能,用戶實現了被follow,自己的信息將出現在粉絲的主頁上。③“標簽”與“群”的功能。用戶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愛好給自己貼上標簽,通過標簽自己建立或直接加入“微博群”,在群內共同討論話題和分享內容。這一功能較之前的互聯網形式大大增加了用戶之間的黏度。④小#號,大話題。用戶在發布信息時,可以通過“#信息主題#”形式實現話題的發起與參與,這是本文認為微博最具創新與社會意義的應用功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話題功能的上線,使用戶可以在同一網絡空間內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表達與討論、了解事態變化,而用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又往往處在社會事件、自身權利維護、民生社稷的范圍內,這便實現了話題功能的社會功用,令微博具有了“公民社會”建構作用,實現了微博在社會生活中不一樣的意義。再借助微博的其他功用,話題功能相對於BBS論壇等形式,在用戶數量、用戶使用率、用戶活躍度等方面更勝一籌。

微博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它影響著數以千萬的網民。2010年2月21日,人民網技術升級帶來了一個小小的烏龍事件,而就是這一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微博的力量。21日,一個名為“國家主席胡錦濤”的ID出現在人民微博,隨之引來網友蜂擁而至,粉絲以每小時1000人的速度增長,最終在短短24小時內影響了兩千萬人,微博的力量可見一斑。微博的影響力還表現在每天都能夠聚集過萬的網友對新的社會熱點話題產生討論。也正是源於這種影響力,越來越多的業界、學界人員開始了對微博的研究。

第三章 認識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一詞由英文Civil Society轉意而來。在被引入到我國后,曾有過“市民社會”、“民間社會”和“公民社會”三種不同的譯名,每一種譯名都代表了學者們不同的觀點。“市民社會”來自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中譯,主要是側重於從經濟生活的層面去解讀,在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論域裡,狹義上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被表述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所以被認為帶有貶義。 “民間社會”是一些台灣學者較常用的譯名,是比較中性的用詞,隱含了中國特定文化傳統中的“民間社會與國家”的二元結構思維模式,台灣學者使用民間社會的概念,藉以推進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進程。而“公民社會”是在改革開放后引入的對Civil Society的新譯名,這是一個褒義的稱謂。它強調Civil Society的政治學意義,即對公民的政治參與和國家權力的制約。結合我國社會的實際情形,採用“公民社會”的譯名更為妥帖。

關於公民社會的定義,學者們眾說紛紜,意見不一。這些定義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立在國家和社會的二分法的基礎上,公民社會在此指獨立於國家但又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生活領域及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社會價值或原則﹔另一類定義則建立在國家--經濟--公民社會的三分法的基礎之上,公民社會在此指介於國家和家庭或個人之間的一個社會相互作用領域及與之相關的價值或原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三分法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定義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戈登•懷特(Gordon White)的定義頗具代表性,他指出,“當代使用這個術語的大多數人所公認的公民社會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國家和家庭之間的一個中介性的社團領域,這一領域由同國家相分離的組織所佔據,這些組織在同國家的關系上享有自主權並由社會成員自願結合而形成以保護或增進他們的利益或價值。” 公民社會通常運作於慈善機構、非政府組織、社區組織、婦女組織、宗教團體、專業協會、工會、自助組織、社會運動團體、商業協會、聯盟等組織之中。而隨著網絡融入生活,現實生活中的公民在網絡社會中也呈現出了獨立、自主、參與、進取等特征,積極地利用網絡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與價值,上述組織也順應趨勢開辟了網絡戰場,因而在網絡社會中,也逐漸出現了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概念的厘清,還必須借助兩個概念:公民與公共領域。公民在法律意義上是指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在政治社會意義上區別於臣民、市民和人民,是臣民擺脫了人的異化、市民擺脫了物的異化、人民擺脫了敵對關系﹔在哲學意義上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實踐性存在。雖然對於公民社會的理解,各個學者有自己的看法,但對於公民的理解,學者大都一致認為公民要獲得人格關系上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以及在權利與義務關系上的對等性質。隻有在獨立人格的前提下,社會成員才能真正成為“公民”。

“公共領域”的概念最早由20世紀50年代德國杰出的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后來被德國學者哈貝馬斯創造性地賦予了新內涵。1961年,哈貝馬斯發表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對資產階級公民社會尤其是公民社會的核心要素—公共領域—進行了專門研究。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允許市民自由發表和交流意見,以形成共識和公眾輿論的地方。它向公眾開放,所有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在這塊地方自由討論有關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務。大眾傳媒是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 公共領域凸顯了公民在政治過程中的互動,是公民社會形成的關鍵。

哈貝馬斯還指出,大眾傳媒與公民社會是糾結在一起的,而且大眾傳媒是公民社會運作的核心機制。公民社會由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自發出現的社團、組織和運動所形成。這些社團、組織和運動關注社會問題在私域生活中的反響,將這些反響放大並集中和傳達到公共領域之中。公民社會的關鍵在於形成一種社團的網絡,對公共領域中人們普遍感覺的問題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話語機制。 因而本文所理解的公民社會的重點在於:大眾傳媒中的微博,尤其是微博中的話題,已經構建了公民社會。在某種意義上,微博話題功能充當了公共領域的角色,使公民平等參與其中,對公共事務進行理論討論,在參與討論中形成了一種社團網絡,就話題達成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機制,從而形成了公民社會。

第四章 利用“人民微博”話題建構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的建構需要公民深入了解公共事務,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輿論進而影響政府決策。人民微博憑借自身的背景與性質,淡化了微博的娛樂功能,成為公民了解公共事務的窗口,在公民社會的建構中承擔重要角色。人民微博的“話題”是微博的一大功能,因此微博話題既有著微博的所有特性,也具備自身獨有的個性。利用好微博話題的這些性質,將對公民社會的建構產生巨大作用。

(一)利用微博的平等性,保護公民自身利益,實現公民權利。注冊成為人民微博的用戶沒有任何特殊的要求,普通百姓與政府官員、媒體記者一樣可以使用。人民微博脫掉了現實中的“外衣”,帶來了新的表達秩序。每個人都是主體,都可以實現平等的參與。就言論本身而言,每個人的言論都表現為無差別的字符,所提交的言論都是以相同方式、沿著同樣的途徑進行傳播。 平等性令公民自身利益的實現減少了因身份差別產生的牽絆因素,有利於公民行使權利。人民微博的話題“女子懷胎7月被引產”引發熱議,網友認為“如果不能推動陝西鎮坪強制引產事件進入司法程序,追究凶手刑事罪責,那麼,中國的法治進程和人權保障將又一次嚴重倒退。事實上應該將近幾年的類似案件清查法辦,嚴懲凶手。因曲解政策而殘殺婦幼的犯罪不是小事,不可以行政處理了事。希望民眾堅持,希望執政者勇於擔當,邁出這一步!”利用人民微博的平等性可以維護公民的自身利益,實現公民權利。

(二)利用微博的交互性,提高公民參與度。通過微博的評論與轉發功能,用戶可以將自己的看法上傳到微博“意見市場”,與他人展開討論。用戶自己所發表的言論也會被其他人評論與轉發,從而在微博空間中形成了討論。這便是Web2.0有別於傳統媒體與Web1.0時代的突出特性---交互性。針對同一話題,各種不同的觀點可以進行有效的交鋒與互動,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參與度。

(三)利用微博的簡單便捷、草根性,推動民間力量的發展壯大。互聯科技的進步,3G時代的帶來,使得“織圍脖”變得很方便。隻要手機可以上網,用戶就可以登錄網頁版微博、下載手機客戶端,更可以在任何一台聯網的電腦上登錄使用。微博的操作界面簡單,會使用漢語拼音便可以學會使用微博。加之其適應了現代生活的碎片化需要,用戶活躍、黏度高。微博還具有核裂變式的傳播能量,在六度分割理論中迅速將信息擴散開。這些都有利於推動民間力量的發展壯大。

以上四方面是微博話題借助微博的共性對我國公民社會的構建產生作用。微博話題也有著自身的獨特性質,可以有助於公民社會的形成。

(四)利用“#話題#”形式搭建公共意見平台。在傳統形式中,公共意見平台是實體空間,需要場地、桌椅、人員安排,成員以面對面的形式在同一時間與空間內進行交流,既耗費成本,也難以組織。而微博話題的出現,改變了公共意見平台的傳統形式,不再需要實物空間,也不必統計參與人員的時間、空間,隻要以“#話題#”的簡單形式,公民便可以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意見、看法。包含相同信息的話題匯聚在一起,供人們進一步了解事態發展,這便搭建了公共意見平台。微博的話題功能也使傳統的公共意見平台延伸至網上,為公民展開討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五)與強國論壇相連接,在公共意見平台基礎上構建公共領域。公共領域是允許公民自由發表和交流意見,以形成共識和公共輿論的地方。公共領域的形成需要成員在這塊地方參與討論有關公共利益的事務。微博的“#話題#”功能為公民搭建了發表意見的平台,而在這塊平台上產生的公民討論,進一步形成了輿論,才能成為公共領域的溫床。人民微博相對於其他商業微博網站,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與強國論壇直接建立聯系。這種聯系為用戶的討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借助強國論壇的力量,公共領域的形成也加快了速度。人民微博話題“女子懷胎7月被引產”中的用戶張奮便是利用強國論壇與人民微博的聯系,發表了自己關於該事件的深層次思考,與其他用戶展開探討,促使公共領域的形成。

(六)利用微博話題的反議程設置,培養公民的自主意識。在公民社會,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因此有對信息的重要性進行優先排序的權利。人民微博話題可以根據話題中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熱詞排行,從而統計出正在被熱議的話題。這些話題並不是通過媒體議程設置得來的,而是在公民的積極參與下,由公民決定的,是公民對現實認識、反思的體現。雖然,這些熱詞在一定程度上受新聞的影響產生,但決定將哪些新聞帶來的話題變成公眾關心的大事件,卻隻由公民決定。微博話題帶來的優先排序權反議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媒體的霸權,突出了公民的選擇權,培養了公民的自主意識。

(七)“人物版”、“媒體版”、“機構版”欄目拓展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范圍,搭建了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可以在微博上進行注冊的用戶,不僅僅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組織。人民微博開設的“人物版”、“媒體版”、“機構版”欄目,增加了民眾與政府、媒體的溝通機會,提高了公共事務的透明化。人民微博的貴州“陽光工程”一例,帶領用戶走進貴州實地探訪戒毒工作,為公民更多地了解公共事務打開了一扇窗,也為我國政府的民主透明化提供了選擇。

第五章 對“人民微博”話題建構公民社會的建議

評定一國公民社會發展的程度需要指標體系。目前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CIVICUS-CSI項目是少數幾個項目之一。 該項目從結構維度、環境維度、價值維度與影響維度四個方面設置考量指標。結構維度包括公民的參與的廣度、深度、參與的多樣性、組織水平、相互關系、資源﹔環境維度包括政治環境、基本自由和權利、社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法律環境、國家與公民社會的關系、私有企業與公民社會的關系﹔價值維度包括民主、透明度、寬容度、非暴力、男女平等、消滅貧窮、環境保護﹔影響維度包括影響國家政策、使國家及企業負有責任、對社會利益的反應、授權於公民、滿足社會需要。這些指標並不能完全適用於評定微博話題在構建公民社會中的作用,但也可以指導我們將微博建設地更好。

(一)持續實行匿名制。匿名性,一方面使人民隱去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削弱了等級制度,分散了權利。更重要的是,匿名性增加了用戶的安全感,提供了屏障,使用戶安心自由發表本真意見。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網絡暴民,令不適當的言論充斥網絡,但不能因為這種情況的可能存在而扼殺了公民意識,阻礙公民社會發展。

(二)建立微話題首頁。人民微博的存在目的是為了加大人民對政府機關政務的了解,這本身就會促使人民向公民轉變。話題功能的存在增強了公民意識,提高了公民參與度,但還缺少一個平台促使公共領域的形成。人民微博目前隻在首頁右側設有熱點話題,時效性強,卻不利於深入討論,形成輿論,進而產生影響力。建立微話題首頁,將話題匯集在同一平台,將為公民的持續思考提供契機。

(三)精選話題評論置頂,引導用戶展開更多討論。從目前情況來看,人民微博的話題功能還僅停留在發表意見的階段,眾多意見匯集成意見流卻鮮有人展開討論。龐大的信息量將精華評論瞬間淹沒,話題討論就隻成為一次性的意見發表場所。將精選話題評論置頂,吸引用戶展開討論,會使話題功能得到更多的發揮,促使話題在公共領域建設中產生影響。

(四)突出強國論壇的作用。強國論壇在人民網乃至目前的論壇網站中都有著很強的影響力。人民微博將微博與強國論壇聯系起來,加深了用戶的思考,還應進一步突出強國論壇作用,將強國論壇的精華帖轉發至人民微博中,實現強強聯合。

(五)加強人民微博的宣傳。微博不僅是用戶娛樂的工具,也已成為用戶了解政務、行使公民權利的的途徑。政務微博的大受歡迎便可証明公民意識的覺醒。人民微博作為公民了解公共事務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在用戶中的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加強對人民微博的宣傳,使其成為公民了解政務的首選,將有利於人民微博的持續發展。

除此以外,國家政策要予以支持,為公民社會的形成塑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政府要加強對公民的引導,提升公民的媒介意識,提高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建設文明社會,加強公民理性思考,減少網絡暴民的出現。最后在影響維度上,多聽取公民社會達成的一致意見,在國家政策與問題解決方面多聽取民意,這不僅有利於事情的順利解決,也肯定了公民社會的作用,將促進公民社會的繁榮發展。

第六章 總結

2009年,我國微博發展進入高峰期,新浪、搜狐、網易、人民網相繼開設了自己的微博網站。微博的出現,尤其是微博話題功能的上線,為我國公民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公共領域,使公民擁有更為廣闊的輿論空間,在我國公民社會的構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為Web2.0的又一創新,微博不僅帶來了一場傳播革命,也為社會的進步埋下了伏筆。盡管話題僅是微博眾多功能的一個,但它憑借微博的特性以及自身獨特的優點,在構建公民社會中的作用已經凸顯。微博的平等性,脫掉了現實的“外衣”,建立新的一致的表達秩序,令普通公民也可以維護自身利益,有利於公民權利的實現﹔微博的交互性,令公民意見上傳至微博“意見市場”,更可以展開討論,獲得回應,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參與度﹔微博的簡單便捷、易操作贏得了數億網民的支持,推動了民間力量的發展壯大。微博話題也有著獨特的個性。微博話題以“#話題#”形式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意見平台存在狀態,創建出不具實物空間的意見平台,令千百條相同話題信息匯聚到一起成為信息流,節省了時間、空間成本﹔微博話題設置了話題市場,通過公共意見平台將信息匯聚,再通過評論、分享功能在意見平台上展開討論,形成了一致的輿論,這便構建了公共領域﹔雖然公民接收到的新聞受到媒體的一定影響,但決定哪條新聞成為話題則完全由公民自主決定。這一特性一反媒體議程設置,有利於公民自主意識的培養﹔近幾年機構微博、媒體微博、政務微博的發展,拓展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范圍,搭建了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

在看到微博話題構建公民社會的優點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它的不足。從公民社會體系評定指標的四個維度來分析,本文認為人民微博應持續實行匿名制以增強用戶安全感﹔建立微話題首頁搭建話題平台,形成持續討論﹔設置精選話題評論置頂,引導用戶展開討論﹔突出強國論壇的作用,實現強強聯合﹔加強人民微博的宣傳,在公民之中形成影響力﹔國家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加強引導減少網絡暴民,多聽取民意。

此外,本文在分析方法上缺少實証研究。在撰寫文本之初,筆者考慮過使用內容分析方法通過編碼表將公民社會的評定指標細化,以量化的結果呈現,這會使文章結果更具說服力。而在具體實施中發現,目前學界對公民社會的評定指標體系研究不多,而微博話題對應公民社會屬於微觀角度,已有的指標都涉及宏觀,這使編碼表難以確定。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開發出符合微博話題的公民社會評定指標。再者,本文的研究話題橫跨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筆者才疏學淺,對上述學科研究不多,介紹淺顯、錯誤之處還有待改進。 

參考文獻:

鳳凰網. CNNIC:微博用戶達2.5億 近半數網民使[Z].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2_01/16/12006555_0.shtml,2012-01-16.

馬克思、恩格斯合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43頁.

俞可平等著.《正在興起的公民社會與治理的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190頁.

何增科.《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85頁.

丹璐.微博對構建網絡公民社會的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2011.

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許紀霖.《公共性與公民觀》[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9頁.

崔百清.論網絡表達自由[D].大連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2011.

潘建會.中國公民社會指數(CSI)實地調研的分析報告[D].清華大學:清華大學,2005.

分享到:
(責任編輯:李曉越、宋心蕊)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