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腦子裡已經有11根釘子了。隻要我能站起來,就一定會上2013年春晚。”趙本山隻要出現在公眾面前,永遠繞不過春晚的話題——在投資1億多元的“劉老根大舞台”長春旗艦劇場開業盛典上,趙本山放出了這樣的“狠”話。
話說到這個份上讓人感到一絲悲壯。趙本山連續20年的春晚小品王在龍年被哈文終結。缺了趙本山的龍年春晚小品缺少亮點,但對整體的精彩並沒有多大影響。今年哈文會晤趙本山,本山隨后放出上述狠話,其實是在向哈文表決心。
一提趙本山就想到春晚,一提春晚就想到趙本山,這不知該算做趙本山的成功還是春晚的遺憾?毋庸置疑,趙本山是因春晚起家的。趙本山依托春晚將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從一個農民二人轉演員到今天擁有本山傳媒帝國。近年來,作為傳媒核心人物的趙本山健康堪憂,自然讓人聯想到了接班人。他的弟子中,小沈陽曾紅極一時,被趙本山及時遏制了上升態勢,小沈陽一點不敢造次,“一切聽師傅的”成了他的口頭禪。其余那些徒弟,缺少廣泛的關注度,也就曇花一現,誰能支撐起本山帝國並延續它的輝煌?
這也許是趙本山最頭疼的問題。隻靠幾部電視劇,已經很難達到推新人的巔峰狀態。畢竟,喜歡農村題材電視劇的觀眾有限,觀眾早對《鄉村愛情》系列審美疲勞了,探索文化體制改革的電視劇《不是錢的事兒》也不成功。強心針,還是要依賴春晚。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本山腦袋裡放了11個支架還要上春晚了。趙本山之於春晚,態度明顯不同往常:“我不排斥與南方的笑星如周立波等人合作”、“我的春晚小品也可以是城市題材”,這話聽上去與其說是趙本山的轉型,不如說是他的低姿態,他的妥協。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大眾藝術品位的提高,對本山小品品位的質疑聲越來越多。這大概也是春晚導演哈文痛下殺手,寧肯不要收視率,也不與趙本山妥協的原因吧?
趙本山之於央視春晚,可以是炒作的話題,可以是關注的噱頭,但絕不是非要不可的。當下本山集團正值發展壯大期,有一大群弟子等待讓師傅帶紅,春晚是最好的舞台,隻要能連年登上春晚,人氣就在。趙本山對春晚一往情深可以理解。
老百姓需不需要趙本山難說,但趙本山需要老百姓支持倒是真的,趙本山再上春晚,觀眾還買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