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這些熱點圖書值得我們分享--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傳媒熱點

2012,這些熱點圖書值得我們分享

2012年12月25日10:32        手機看新聞

體味閱讀之美、閱讀之趣,乃是讀書題中要義。回顧2012年的閱讀風向,我們發現,當下中國的發展、轉型,已經成為中國作者乃至國外作者關注、書寫的焦點。帶有“中國視角”“本土原創”特點的圖書,在社科、文學、經管、少兒等多個類別中都有突出的表現。本期五版、六版,我們選取了今年六大熱門圖書類別,將其中經過市場檢驗、專家認可的優秀圖書進行綜合述評,希望盡其豐富地展現全年好書,與讀者一起分享閱讀。 

社科圖書 記錄當下中國

□涂桂林

回顧2012年書業,留給我們太多的是振奮。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飛速提升,從正向度解析所出版的圖書,一波波溫暖的潮水,靜靜地蕩漾在我們心頭。

從個人視角了解中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一部中國問題專著《論中國》,分析和梳理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交傳統,從圍棋文化與孫子兵法中探尋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模式,特別是試圖揭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制定和決策機制,以及對“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機等重大外交事件來龍去脈的深度解讀。基辛格在《論中國》裡談到的這種現象,他歸結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與現實的一脈相承,連綿不絕。

人類不同文明的碰撞,總會發生風雲變幻般的摩擦,也總會在碰撞中峰回路轉。著有《毛澤東傳》的羅斯·特裡爾,今年推出的《我與中國》既有對中國政壇風雲人物的生動刻畫,也有對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娓娓講述,涉及的人物上至國家領導人、文化名流,下至工人、農民、普通知識分子。看上去,《我與中國》有點像作者個人的情感私生活,是一段踏上中國土地后發生的動人故事。中國人的友好和善良,讓作者看到中國人的人文情懷,看到了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如果說打開一扇窗,讓世界了解中國,必須融入這個古老而聰穎的民族才行,隻有在文化血液的滋養下,你才能從文化層面得到真實的理解和體驗。

關心中國的發展,關心中國的未來,這是中國人的情感所至。作為一名政經記者,葉一劍一直用腳步和自己的思考,發現和記錄著身邊的中國故事。他的著作《鄉愁裡的中國》告訴人們,隻有明白了真實的中國是怎樣的,才能對未來的中國給出分析和判斷。這也是《鄉愁裡的中國》的寓意所在。

放眼國際環境,當下的中國,各種隨時可能出現的變量和要素對改革發展的影響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增強。面對一個如此敏感的時期,中國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去尋找發展道路,應該有這樣的共識和自信。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一個孤獨或者孤立的狀態下去探尋發展之路,而是在全球的價值中去為自己的發展定位。

從全球視野看待中國

中國赫然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一書用更多的親身經歷和耳聞目見與讀者共同體驗這些年中國的崛起之路。

30年來,作者張維為走訪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出國感受到的震驚,到今天在海外隨處可見的“中國熱”﹔從作為國家領導人的翻譯陪同國事訪問,到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參加國際交流,作者力求從一個比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出發,觀察世界、思考中國,特別是探討與中國崛起有關的熱點問題。

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文明型國家”崛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這種“文明型國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並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

此外,《鄧小平南方談話真情實錄》一書,已經印証了改革開放30多年對於中國崛起所作的貢獻,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當然,如果我們僅僅把中國崛起看做一種經濟現象,看做是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那麼,我們可能會忽略很多更重要的問題,比如政治、文化,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和民族、國家的文明程度,這是中國崛起不可缺少的要素。沒有政治、文化、精神、道德的進步,所謂崛起就變成了一堆空洞的數字,反而會喪失真實性。

從歷史層面解析中國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中國大歷史》一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十幾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不以道德論史,不以考據為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處尤見獨到的史家眼光。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余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

經過歷史的淘洗,真理才會顯出端倪。《重說中國近代史》一書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態度具體講述了近現代中國走過的路,讀者因此可以了解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走在這條路上,我們的先人經歷了哪些坎坷,有過哪些挫折,得到了哪些經驗、教訓。同時,這些書也告訴我們,中國曾經有過哪些輝煌的過去,什麼人創造了這個輝煌。

財經圖書 解析中國經濟

□李  杰

從年初到歲末,有關2012末日的情結就一直在互聯網上揮之不去,無論是政治變動、公司裁員,還是股市大跌、群體性事件爆發,都無一例外地讓人們聯想到末日的來臨。“拿到船票了嗎”已經取代“吃了嗎”成為網上流行的調侃語,而今年的財經圖書,也在這個相對動蕩的一年裡不斷尋求新的思路與智慧,試圖去描繪現狀,發現未來。

提出改革建議

由於眾所周知的換屆以及目前經濟滯脹的局面,關於中國經濟的分析和改革的呼聲,也是從年初到歲末,不絕於耳。事實上,經濟體制改革也好,政治體制改革也罷,人民都還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然而,怎麼改、往哪裡改,卻存在非常大的爭議。袁劍先生的《大拐點:中國經濟還能增長多久》提出了中國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諸如“有沒有所謂的中國奇跡”。對此,許小年、胡祖六、張維迎、吳敬璉等人在《什麼改變中國》《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中國轉型:改革與可持續發展之道》中提出,進一步實現經濟的自由競爭,打破所有的鐵飯碗,將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全面推向市場,包括土地和勞動者在內,都按照市場原則來進行定價。如果做到這一步,那確實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的變革,政府職能和政治體制都會面臨巨大的變動。然而,政府系統做好准備了嗎?老百姓能接受嗎?會不會有大批農民失地后變為流民,從而成為社會動蕩的源泉?《帝國的興衰》從西漢經濟體制的變遷告誡我們,黃宗羲定律2000年陰魂不散,說明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缺陷,而歷代王朝的毀滅,幾乎都是在私有制到達鼎盛后的結果。黃樹東先生在《大國興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線之爭》中則說明,“新自由主義”的始作俑者美國,目前解決深陷危機的辦法,也是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從政府到華爾街到大公司,都在回流工作崗位以保持社會穩定。

建言經濟走向

林毅夫教授在榮歸北大之后,推出了5本著作,代表作《新結構經濟學》提出中國經濟目前還處在發展之中,未來20年,現有的“后發優勢”依然存在,中國的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異,使得未來的“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在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國內進行梯次開發,而這一點,政府需要承擔開發與創業者的使命。與之相同的是,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陳元先生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提出了“開發型金融”的概念,主要理念包括,未開發的領域政府先行投入,在遇到危機的時候由政府出面組建融資平台,這樣才有可能消除多年積弊所造成的地域差異和行業差異。某種程度上,企業很難打造城市與國家的形象,但一個“智慧城市”“智慧星球”的形象,卻能給整個城市及國家的企業添色加分。

開出創業良方

面對中國經濟目前的滯脹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所開出的藥方是“創新”與“創業”。《創業的36條軍規》作者孫陶然,通過自己從財經記者到創業成功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創新並不困難,隻要在老百姓需要的領域尋找到突破口,堅持下去,創業就能取得成功。而同時,創業不能僅僅抱著發財和享受的欲望,更多的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這一點,在喬布斯生前所著的《追隨你的心:用蘋果撬動世界》中,也作了完全相同的闡釋。在《我為什麼要投資你》與《源創新:轉型期的中國企業創新之道》兩本書中,投資人和管理專家都同時談到一個普遍現象:新的企業和商業模式,幾乎不可能從一個舊的成功企業中誕生,這是在市場競爭已經非常充分的情況下,創新與創業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証。人們往往注重於大的經濟形勢與宏觀政策的變化,而事實上,每一次大的變革,都是從無數小的改變開始,要人們普遍接受新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哲學上,我們將其稱為從量變到質變,而這個過程,就在於無數的小微企業所帶來的變革。畢竟,每一次宏觀政策的調整,都必須考慮各種經濟實體的運行情況,以及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惟其如此,改革才能水到渠成,而不至於中途夭折。

積累正面能量

面臨物價上漲、創業艱難、加薪無望、投資虧損的老百姓,該做些什麼呢?奧巴馬在2008年當選美國總統后,曾出版《無畏的希望》以作為自己的宣言。事實上,每一次危機帶給人們的教訓都是,事業發展與個人進步都需要自己有良好的《自控力》,什麼是“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的東西。張化橋先生在《避開股市地雷》中說道,以一夜暴富為心態去打聽內部消息的人,最終輸得最慘,而根據自己所熟悉的行業,選擇投資人品端正、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往往能有所收獲,至少能高過物價上漲的幅度。頻繁的交易與快進快出的理念,最后的受益者都是証券公司而非投資者,所以,分析財務報表的各項數據比小道消息要靠譜得多。如果選擇了創業,則需要不斷積累自己的《正能量》,以無畏的勇氣和積極的心態創造快樂和愛,為新時代的到來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我們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但我們卻知道應該不做什麼。馮侖說,偉大是熬出來的,這個“熬”字,是要克服經濟轉型中的痛楚,背后的支撐應該就是信心、勇氣與意志——那是戰勝一切困難所需的正能量。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網

 

 

 

分享到:
(責任編輯: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