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草案,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日常生活中,網絡已經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之一。不少人感覺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而自己掌握的個人信息保護知識又太少。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中國雅虎和民意中國網,對11163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3.8%的人有過因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困擾。75.4%的人表示從未接受過與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教育或培訓。86.0%的人期待國家盡快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
受訪者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80后佔51.0%,70后佔24.8%,90后佔13.9%。
67.0%的人認為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
自從女兒高考結束后,湖北武漢市民吳為的手機就不停地收到各種騷擾信息。“7、8月是招生和留學中介的廣告狂轟濫炸。9月女兒去外地上大學,一些詐騙短信多了起來,不是說女兒錢包丟了就是突然生病住院,讓匯錢過去。雖然我們沒上當,但心裡還是會很擔心。”
最讓吳為心煩的是,家裡的電話經常三更半夜突然來電,隻有一聲鈴聲,有時回撥過去,就會扣很多電話費。他還接到過一種惡意影響有關部門辦公秩序的騷擾電話,對方指名道姓讓他去當地教育局領取九年義務教育退費,被識破后對方竟然破口大罵。
本次調查中,67.0%的人認為自己的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僅12.9%的人表示沒有,20.1%的人表示“不好說”。
在江蘇鹽城從事電器銷售工作的劉啟(化名),坦言自己的新客戶信息大部分來自物業公司人員,“平時請他們吃吃飯、唱唱歌,如果能和物業經理攀上關系,一份200名業主的詳細資料隻需三五百元。拿著名單打電話,銷售更有針對性。”但看到網絡高手的操作,他還是感覺自己“弱爆了”。他曾在一家網站注冊時把一位球星的名字設成密碼,沒過多久就有推銷足球鞋的人給他打電話,這樣的精准營銷讓他有點兒“不寒而栗”,“光靠普通人自己的知識根本保護不了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泄露后,一般人能採取的方法,也就是置之不理。”
調查顯示,66.6%的人自認為平時注意個人信息保護。但高達75.4%的人表示,沒有接受過與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教育或培訓,僅20.3%的人表示“接受過”。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佔領認為,個人信息之所以頻遭泄露,首先是因為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非法收集個人信息既可以用於數據分析和精准營銷,也可以銷售給有需求的機構,比如醫療機構、房屋中介機構,甚至可以銷售給某些企業的競爭對手。其次,盡管刑法規定了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出售、提供個人信息罪,但對於個人信息始終沒有明確的界定標准。第三,個人信息收集缺少行業監管,僅靠個人難以通過民事途徑維權。
“法律缺失、監管不適、技術乏力、服務提供者漠視和個人保護意識淡薄,都是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院長、社交網絡及其信息服務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李欲曉教授指出,在網絡時代,電子購物、社交網站等空前紅火,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嘗試和體驗互聯網帶來的新服務,卻忽視了自我保護。由於網絡的擴散效應、傳播范圍和互動性更大,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執法和維權成本遠高於違法成本。
近5億網民的個人信息處於“裸奔”狀態很危險
廣州市民鄒德祥發現,現在要求提供手機號碼、身份証復印件甚至房產証復印件的情況太多了。他現在每天都會接到“你房子賣不賣”、“猜猜我是誰”之類的垃圾短信和電話。 他曾向當地110舉報,警方也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僅回復“請注意不要上當受騙”。
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為何遲遲沒有出台?趙佔領介紹,《個人信息保護法》最初由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負責起草,后在國務院大部制改革中,該辦公室被並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具體職能主要由信息安全協調司承擔。由於立法資源的局限,工信部目前主推的是電信法的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就被擱置了,而選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國家標准。但這個標准是推薦性標准,沒有強制執行力。
趙佔領說,個人信息保護的當務之急,除了完善相關刑事法律之外,還要構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完整法律體系,最關鍵的是建立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應當遵循的原則、信息主體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享有哪些權利、對濫用個人信息的信息處理者如何制裁、由什麼機構負責執法等。
調查顯示,84.5%的人期待國家盡快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
李欲曉認為,個人信息泄露的破壞力是長期、隱性、持續的。如今,網絡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近5億網民的個人信息處於“裸奔”的狀態,這很危險。我們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設備、終端、應用軟件、操作系統、各種信息服務,幾乎都是“透明”的,不光影響個體自身的權利,也使我國信息服務提供商在國際競爭時處於不利地位,因為保護不力,一些國家很可能拒絕我們進入某種服務市場。更重要的是,軍隊、武警、國家機關等涉及國家機密的部門,如果成員個人信息泄露,一些機密很可能通過信息採集分析出來,這對整個國家戰略動向會有很大影響。
調查中,81.7%的人認同,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就是在保護國家的戰略資源和信息安全。
74.4%的人建議組織個人信息安全相關培訓
面對個人信息泄露狀況,很多網友和官博給出了各種建議。微博用戶“廣州公安”提示網友,“慎重使用身份証復印件。生活中常用到身份証復印件,確實有不法分子持他人身份証復印件從事違法勾當!建議在身份証復印件上加簽注,一旦出現被冒用等問題,可依據業務內容及簽名的不符,免於承擔責任。”
趙佔領認為,構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還是要靠個人。自己要有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輕易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如果在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時被要求提供個人信息,一定要仔細判斷是否必需,對於提供諸如身份証號碼、手機號碼、銀行賬戶等重要信息要格外慎重。此外,負有信息安全監管職責的政府部門,有必要開展信息安全宣傳教育工作,不僅針對廣大互聯網用戶,也針對收集個人信息的各類企業,增強其信息安全意識,和非法收集個人信息可能構成犯罪的觀念。
調查顯示,71.1%的人希望提高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和能力。74.4%的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單位或學校應該組織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教育或培訓。
李欲曉表示,解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一定要綜合考慮:國家應該有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整體戰略和規劃﹔各單位應開展相關教育培訓﹔公眾要有對個人信息授權使用的意識﹔服務提供者對個人信息的使用、存儲、傳遞的安全性要負責﹔社會研究機構應該組織第三方監督,對使用不當的行為向公眾進行預警。
調查中,65.5%的人希望嚴厲追查處罰買賣個人信息的行為﹔52.6%的人表示涉嫌泄露個人信息的一方要承擔舉証責任﹔49.8%的人建議對掌握個人信息的組織機構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