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是把雙刃劍 名家博客差錯頻頻被“咬”--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對網絡語文錯誤該不該有容忍度 

網絡語言是把雙刃劍 名家博客差錯頻頻被“咬”

張玉

2012年12月24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近日,《咬文嚼字》雜志社歷時1年的“圍觀名家博客”活動收官。12位名人博客在12個月中,以傳統媒體的錯誤率(傳統媒體的錯誤率為1/10000)來對比,分別被“咬”。被“咬”的名人當中,周國平、郎咸平、方舟子語言文字差錯較少,位列差錯率“榜尾”﹔而收藏名家馬未都與“80后作家”韓寒、郭敬明則差錯較多,排名差錯率“榜首”。此結果一出,即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並引發了網上網下關於“對網絡語文錯誤是否應有容忍度”的熱議。

  《咬文嚼字》主辦方認為,網絡語言錯誤較多,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網絡沒有差錯“過濾”功能,缺乏傳統出版物所具有的編輯、校對環節。第二,網絡寫作缺乏“准入門檻”,隻要自己願意,誰都可以在網絡上“寫文章”,許多人缺乏基本的語文運用能力,歷史文化知識更是貧匱。第三,網絡寫手對語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正方 錯誤不能容忍,要保持語言的純潔性

  知名語言文字專家郝銘鑒說,在語文應用方面,我看重網絡的是活力,看重報紙的則是定力。網絡盡可奇招迭出,營造語言的狂歡﹔報紙當然也要推陳出新,但必須守住規范的底線。在這次圍觀活動中,我們指出的只是明顯的文字差錯。難道別字連篇、扞格不通能與生動活潑畫等號嗎?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是穿正裝,而在網絡上動筆則是著休閑服,因此盡可輕鬆一點,隨意一點。但休閑服也有休閑服的著法。《咬文嚼字》圍觀博客指出的,是有人把襪子當成了手套,甚至是把短褲當成了背心。這樣的提醒難道破壞了傳播規律嗎?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名人微博的影響較大,其影響也會產生在語言上。因此,名人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應該多加斟酌,要遵守慣用的詞語與文字規律。

  郝銘鑒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應關注網絡上的語文運用,並加強研究,探尋引導網絡語文規范運用的有效途徑﹔希望活躍在網絡上的名家,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運用,以身作則,為廣大網民樹立榜樣﹔呼吁廣大網絡寫手,端正態度,謹慎對待筆下文字,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的神聖和尊嚴。

  反方 錯誤可以容忍,應尊重語言發展規律

  對於網絡語言錯誤的容忍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文字應用系博士生導師蘇金智教授認為,對網絡語言上的錯誤不應該過多責備。從所挑出的錯誤來看,大多屬於電腦輸入后,選擇文字時出現的差錯。網絡文字與正式文件、教材和報刊有些不同,因為大家都在趕速度,沒有時間去逐字逐句地思考。網絡文章與口語類似,說話不可能百無一失,網絡語言也如是。一些知識性或者邏輯性方面的錯誤,改過來就好,不要抓著不放,更不應該擴大化。語言是一種載體,承載的是一種思想,隻要順利達到交流目的,就算有些錯誤也是可以容忍的。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汪立榮說,語言文字是不斷演變的,現在的網絡語言文字同口語一樣,是方生即死的狀態。以成規為標准來評價當今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顯然不妥。我們先要承認:將錯就錯也好,誤用也罷,這些現象都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語言使用中。語言學研究要尊重語言現實,也要容許他們犯錯。

  媒體人郭楊陽認為,名人博客出錯時“貽害四方”是“欲加之罪”。網絡文字不那麼契合語文規則,是因為語文規則由來已久。新興的網絡表達與傳統的語文規則難免有摩擦。能夠減少網絡語言中的錯誤自然好,但不應以扼殺網絡文字的活潑生動,破壞傳播規律為代價。

  編者感言

  網絡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我們交流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低級錯誤多、語法病句多和低級錯誤多的3大問題。我們提倡網絡語言的規范,與提倡報刊語言規范、文學語言規范一樣,並不是要限制語言的發展,而是要引導網絡語言的發展。語言是保有文化溫度的“巢”。網絡語言應當有益於豐富和活躍文化生活,而不是有害於文化生態的養成。別讓網話傷了文化。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