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方所接受採訪。
22日晚上,央視著名記者柴靜來到廣州方所與讀者進行交流,宣傳新書《看見》。標志性的短發、素色毛衣,系著藏青色印花圍巾……這次廣州行她既是作者、被採訪者也是採訪者,她是帶著採訪任務過來宣傳的。“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什麼作家,我這本書並沒有在文學上、思想上創造很高的價值,我始終恪守記者的本分。”柴靜說。
■憶當年
“年輕的我就是不怕”
柴靜在進入央視之前,在湖南衛視擔任《新青年》節目的主持人。當時她已經採訪了許多名家,也以自己的風格獨居一方,但最終她走進了中央電視台。“我那時20歲出頭,當時就是混不吝,啥也不怕,不想隸屬於任何一個機構。我當時相當於自由撰稿人,住在北京,和湖南衛視的合作是做一期節目拿一期稿酬,沒有什麼保障,但我覺得很自由。”走進中央電視台就是要打破這些“自由”,但也是央視這個平台上遇到的人,開始讓柴靜對此產生了歸屬感。
談到央視的報道會不會帶來條條框框,柴靜回憶起恩師陳虻當年批評她的一句話,“你們總在抱怨誰誰誰限制你們思想,但我想問你們有思想嗎?當時這句話捶打我心。”柴靜認為,隻有一個人不獨立的時候,才會把內心的重量和責任推向外界,這樣就失衡了。“所謂獨立,就是把這個重量壓下來。我既不向你索求,也不向你抱怨。”
■看當下
“我不是明星柴靜”
“其實我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是明星,也不覺得我的讀者像粉絲看待明星那樣看待我。當時我在北京簽售,工作人員告訴我,我的讀者都比較沉靜,他們在等待簽售的時候都是在看書、背單詞什麼的。”對此,柴靜相信,她的讀者並不是沖著她的虛名而來,他們想要的東西是更加真實的交流,僅此而已。
柴靜透露,她曾經非常羨慕《讀庫》讀者的那種狀態,“我當時主持《讀庫》的座談會,座談會開始之前所有的讀者都到了,他們既沒有相互搭訕,也不低頭刷微博,每個人都手捧一本書,沉默如金,現場沒有一個人把‘六哥’(《讀庫》主編)封為偶像,我特別喜歡那種純粹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柴靜說。
■談寫作
“我只是個博客愛好者”
隨著新書《看見》的問世,外界為柴靜又添了一個新的標簽“作家”,對於這個稱號,柴靜淡然地澄清:“我不會是作家,也不太可能會是作家,我只是一個電視主持人和記者。在我看來,作家是一個很讓人敬重的稱謂,像我現在的寫作水平怎麼能稱為作家?當年我就說自己只是一個博客愛好者。”
“我寫這本書,隻想盡可能誠實地寫自己,如果有人在看的時候心有觸動那就足夠了。”柴靜借梵高繪畫中想要表達的那個“一瞬”表達自己寫作初衷,“其實梵高的作品並沒什麼廟堂之上的真理,也沒什麼放顧四海的標准,他畫的就是人和人一瞬間的生命質感,這個印象它隔了一百年兩百年,它還會留在那,你看到的時候就會覺得特別的親切,這就夠了。我也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到這一點。”
“沒有什麼是不朽的,石塊也不是不朽的,刻在上面的名字也會消失,所以不要有那麼大的雄心,能留下一點親切的特質,讓看到的人在看到之后覺得說,唉,我原來的時候也是這樣的,那就已經很好了。”柴靜說。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