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暨長江韜奮獎高端研討會感悟--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1月

為時而著 以新而立——

中國新聞獎暨長江韜奮獎高端研討會感悟

王亞明

2013年02月04日16:2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2月19日至22日,由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新聞獎暨長江韜奮獎高端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作為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單位,河南日報受到大會的邀請,我有幸代表“何平九論”創作團隊參加了研討會,在聆聽多位獲獎代表發言的同時,也作了主題發言。與會期間,許多專家、學者對“何平九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些富有新意的點評使我很受啟發。對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做好黨報新聞評論工作,我有了一些新感悟、新看法。

緊扣時代脈搏,以高度彰顯影響力

2012年10月,《河南日報》“何平九論”第九篇《在轉變中贏得大發展——九論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長期以來,長篇政論獲獎是中央級媒體的“專利”,一個省級黨報的評論能斬獲這一榮譽,誠屬不易。

細思成功的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其中一條是至關重要的:“何平九論”緊扣時代脈搏,以高度彰顯影響力。

這次“何平九論”獲獎的代表作《在轉變中贏得大發展》,是“九論”的最后一篇,也就是“總論”。中國新聞獎評委認為,這篇評論貴在立論創新,文章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充滿張力和思辨的邏輯表達,深刻地探討了“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所具有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指導意義。

客觀公允的評價,鮮明地點出了“何平九論”的時代特色和現實針對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中國的發展主線,是“決定現代化命運的重大抉擇”。河南省委聯系本省實際,提出了“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這一重大命題,這無疑是順應發展趨勢和時代要求的“頂層設計”。

作為省委機關報,《河南日報》在吃透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前提下,圍繞建設中原經濟區,緊扣“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在深入實際和理論思考的基礎上,推出了何平系列政論文章,既准確把握了新聞熱點,又具有戰略高度,政治性、大局性、人民性兼備,可謂選題精准、切合實際、立意深遠。

“地方媒體很難組織出像《人民日報》、新華社那樣重大題材的評論和通訊,特別像任仲平這種文章,因為有時候它不僅僅是人民日報自己的行為了。”第二十一屆、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評委、吉林日報社社長邴正認為,地方媒體要想做出影響力,就要注重“上天入地”。“上天入地”把握比較好的就是《河南日報》的“何平九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央提出的“主線”,《河南日報》很好地抓住了這一點,結合河南發展,連續推出九篇文章,既貫徹了中央精神,又體現了地方工作的重點,對本地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起到了黨報的作用,這也是雙贏的,既從新聞角度普及我們黨的聲音,也滿足了地方黨委政府的需要。

專家的肯定和認可,讓我們感到欣慰。我們一直認為,“何平九論”立論之所以新,是因為我們在寫作中始終都秉持這麼一種基本判斷:“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放到河南來說,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切入點和有力抓手,是符合河南實際的重要命題。以更寬、更高的視野考察,“何平九論”涉及的是深刻認識執政黨建設規律和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升黨的執政水平等重大問題,涉及領導科學的諸多方法論,具有普遍的現實指導意義。難能可貴的是,“九論”從機遇、憂患、規律、大局、創新、責任、求實、為民、發展九個方面,全面、系統、深刻地闡釋領導方式轉變,把看似抽象的概念賦予了常說常新、常行常新、與時俱進、知行合一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氣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形勢的發展、事業的開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們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強調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感到,“何平九論”所論述的內容和精神實質,與十八大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從黨報肩負的責任和傳播規律看,從中國新聞獎的評獎尺度看,如果黨報評論不能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俯視今天中國的發展,不能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當下改革的進程,我們就不能清晰地看待發展的成績和不足,也不能深刻理解改革的坦途和誤區。對黨報評論而言,“一事一議”“街談巷議”固然必要,但新時期如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如何加強宏觀敘事、深度敘事,進而以自身力量影響和推進社會進程,顯得尤為緊迫。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新聞紙變成思想紙,用思想力彰顯影響力,以深刻性增強說服力,這是世情、國情、黨情發展的必然,是對黨報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根本要求。

增強“柔性宣傳”,以創新擴大傳播力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正在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媒體時代,價值多元多向,充滿思想文化競爭。在這個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轉變發展攻堅期,各種利益訴求、各種傳播方式紛繁復雜、相互交織。據統計,目前中國網絡用戶已達5.64億,微博用戶達3.5億。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的信息傳播地位遭遇很大挑戰,不僅時效性不如網絡媒體迅捷,報道中存在的文本格式化、感染力不足、缺乏親和力等問題更加突出,客觀上存在著與網絡、民間輿論場的疏離。

如何強化主流媒體公信力、引導力、推動力,搶佔思想引領制高點,主導社會話語權?“何平九論”產生的良好政治傳播效果告訴我們,在信息第一次傳播過程中平面媒體沒有太多優勢,主流媒體必須在二次傳播和輿論引導上下功夫,提高新聞、政策解讀能力,增強宏觀和深度敘事能力,創新文本表達方式,從信息傳播者向意見傳播者轉變,從傳統政治宣傳方式向柔性的、有效的政治傳播轉變。

研討會上,無論是中國記協的領導還是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結合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的要求,探討如何在新聞實踐中落實中央精神,切實剎住“假長空”,深入改進新聞報道的文風。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提出,黨報評論如果滿足於重復過往的經驗,重復文件的內容,重復過往那種標准的表達,哪怕立場再正確、內容再無懈可擊,也很容易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顯得陳舊空洞,很難起到輿論引導的效果。在新形勢下,黨報評論必須重構現代政治話語體系,突破刻板的語態,改變較差的文風,使文章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更加契合群眾的心理,更加注重傳播力。

創新表達方式、豐富輿論載體、增進傳播效果,成為新形勢下新聞工作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回顧“何平九論”的寫作過程,正是表現形式上的探索創新,使觀點得以透徹鮮明的表達,傳播效果得以明顯提高。

“九論”表達方式上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理性思辨,抽絲剝繭。寫作第九論時,我們始終把握兩條線:一條明線——領導方式轉變和發展方式轉變的辯証關系﹔一條暗線——春的意象,象征中原經濟區事業的生機勃勃和美好前景。緊扣明線,重點論述“兩個轉變”之間的關系,闡明講發展就要講發展方式﹔講發展方式,必須講領導方式,抽絲剝繭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

浪漫情懷,文學表達。文章不是無情物,“九論”耐讀好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寓情於理、情理交融的敘事風格。大量的正反論証,使文章跌宕起伏﹔旁征博引、俗語諺語娓娓道來,雅俗共賞熔於一爐。其中大量使用了排比、比喻、象征、對偶、反復、頂真、借代、設問、反問、歇后、通感、雙關等修辭手法,集中體現了語言的整齊美、參差美、韻律美、形象美、邏輯美、典雅美,使文章充滿質感和張力,也使人獲得了“悅讀”的審美體驗。

大開大闔,復調合唱。九篇文章整體布局,圍繞一個主題,遵循一條主線﹔又單獨成篇,邏輯結構也可自成體系。各篇採用分小節的形式論述,每節短小精悍。這種結構設置,使得行文相對自由,富有層次感和跳躍性,節省承上啟下的句子,又保持邏輯聯系的連貫性,論述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文章大開大闔,收放自如。

中國新聞獎評委、中國日報副總編輯曲瑩璞分析:“‘何平九論’在寫作方法上精心雕琢、匠心獨具,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排比對仗,朗朗上口,氣勢如虹,類比舉例鮮活生動,詩詞古語交相輝映,字裡行間均能激發人的閱讀興趣,有效地避免了一般評論文章的枯燥乏味。”他還舉了個例子。在《憂患是發展的“清醒劑”》一文中有這樣的語言:“記者在豫西山區拍下這樣的鏡頭:簡陋的教室四下漏風,孩子們的小臉凍得通紅﹔靠牆一排煙熏火燎的灶台,蹲著一群自己做飯的小學生。他們堅強的身影、渴望的眼神,讓人心酸動容。”曲瑩璞認為,這寥寥數語就生動地勾勒出孩子們艱苦朴素、頑強不屈地面對生活而期盼改變生活的情景,在腦海中涌現出立體畫面,令人情不自禁地扼腕嘆息。這種手法的運用讓讀者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更能引起共鳴。這種評論方式也是新聞界頗為提倡的手法,有效提高了新聞評論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作者能寫出這樣生動的場景,也充分說明作者善於深入基層、挖掘接地氣的素材,值得我們所有的新聞工作者學習。

“何平九論”秉持的“第一姿態”,是平等坦誠對話,理性平和交流﹔“第一要求”,是力戒空話、大話、套話,說真話、實話、有用的話﹔“第一目標”,是感染、影響和發動干部群眾,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傳播渠道方面,大膽借用新媒體平台,網絡對話互動、手機段子發送,借梯登高,擴大了傳播范圍,這些都成為“何平九論”柔性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著力探索破解新聞正面宣傳難積累了新經驗,為新形勢下構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輿論新格局提供了新啟迪。

打通“兩場”隔膜,以共識提升引導力

隨著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的蓬勃興起,兩個社會輿論場——以主流媒體為代表的主流輿論場和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日漸凸顯。“兩個輿論場”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甚至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存在著隔膜和隔漠,形成了“你關注的我未必關注,我關注的你也不一定關注”的尷尬、誤解乃至沖突,這對黨報引導輿論提出了考驗和挑戰。

對於如何打通“兩場”,有專家提出,評論工作是黨報中思想性最強的,評論要想贏得讀者,就要做到兩點:一是正面報道也要有問題意識,二是引導輿論必須加入思想競爭。也就是說,主流媒體要在多元中進行探討,善於“制造同意”,在多樣中凝聚共識,在與群眾交流互動中形成意見的“最大公約數”。

“何平九論”之所以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引起反響,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幫助河南的各級領導干部理清了思路、提升了水平、凝聚了共識、推動了工作。建設中原經濟區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快形成共識,河南黨員干部思想觀念和領導方式發生很大轉變,“何平九論”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這實際上就是致力於打通“兩個輿論場”。通過輿論議程設置,更加契合黨委重大戰略和社會關切,變政治宣傳為政治傳播,嘗試探索黨報政論“話語體系”和“修辭模式”的重建,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群眾意願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凝聚起推動發展的正能量。這就將“新聞宣傳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還要成為社會進步變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變成了生動的現實。

打通“兩場”不簡單,我們也在嘗試中,體會概括有四:

用新載體來解放思想。中國改革開放是以解放思想為先聲的。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順應潮流、科學發展,是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心聲。“中原經濟區由解放思想而起,也必由解放思想而興。”“何平九論”懷著歷史的自覺,充當了解放思想的有效載體,在推動領導方式轉變中加快發展,在科學發展中贏得民生民心民力。其后的“新九論”一脈相承,承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順應億萬中原人民的熱切期盼,深入詮釋“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又一次站在了解放思想的最前沿。“九論”既是發展合力的先導,也是“兩場”相通相融的紐帶。

用新辦法來深化學習。“九論”和隨后的“十八談”“新十八談”“新九論”“三十二談”,這一系列學習交流和創新實踐,不下發文件,不開會部署,不督促檢查,也沒有規定動作和活動時限之類的要求。針對性強,圍繞大家最關心、最實際、最直接的問題,幫助釋疑解惑,切實破解難題﹔形式靈活,不作統一要求,預留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間﹔方法務實,以論引路、以談說理、以干促轉。這種做法,社會關注度高、支持參與者多、實際效果好,起到了思想轉變靜悄悄、務實發展靜悄悄的作用。

用新作為來促進務實。從“九論”到“新九論”,篇篇都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查問題實實在在,謀發展實實在在,推動工作實實在在。敢於大膽自我“揭短”“亮丑”,被公認為“何平九論”的一大亮點、一大特色,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此深表肯定和贊賞。秉承“成績由群眾來講,黨委政府要多說問題”的原則,“九論”敢說話,說真話,說實話,說讓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如坐針氈的話,說推動改善作風的話,把矛盾和症結擺在“無影燈”下,並沒有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也沒有降低領導干部的權威,反而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好評和支持。

用新手段來強化傳播。通過“何平九論”,我們首次嘗試了新介質的投入和輿論新格局的構建。有效整合媒體資源,形成傳播合力,使黨報政論得以有效傳播。報業集團所屬各報、網絡全文轉載,尤其是大膽借用新媒體平台,網絡對話互動、手機段子發送,形成了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傳播,成為黨報與時俱進、主動融入網絡時代的一種嶄新實驗。后來,在“十八談”等系列政論傳播中,又引入了各級電視、廣播、報紙、網絡手段,讓構建輿論新格局的探索更為全面深入。

文章合為時而著,觀點貴以新而立。“何平九論”的獲獎已成為昨天,新的征程在召喚著我們。“九論”是把標尺,讓我們在前行的路上不斷檢視自己﹔“九論”是道活水,讓我們源源不斷地汲取能量和動力。

為時代而歌,我們不會落伍﹔與人民同行,我們前程光明。

(作者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