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視野下的漢語國際傳播--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2月

傳播學視野下的漢語國際傳播

李潔麟

2013年03月04日13:4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將漢語分為自然傳播與社會傳播,對當前漢語傳播類型進行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傳播的分類,並認為,在網絡微環境下的自媒體時代,漢語國際傳播是國家戰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提倡漢語國際傳播的規范意識,重視漢語變體研究,結合微環境下自媒體的使用,進一步研究語言傳播的基本規律。

【關鍵詞】漢語國際傳播﹔網絡傳播﹔語言傳播

引言

漢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以漢唐為盛,“漢字文化圈”“西洋漢學”就是最好的証明,而“海外華語”及“華文教育”,是漢語及漢語方言在海外傳播和發展的集中表現。新中國成立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逐步得到重視並發展起來。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漢語國際傳播”被賦予新的歷史意義,成為近年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筆者認為,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不斷推進和演變,漢語在國際上的傳播面貌相比過去已經發生了質變:漢語借助各類傳播媒介不斷地向海外傳播,其傳播速度、傳播范圍及受眾群均發生了質的變化,現階段的“漢語國際傳播”是語言學的研究任務,也是傳播學的研究課題:既要了解漢語國際傳播的面貌,也要深入探討漢語傳播的規律,在語言傳播理論的指導下更好地開展漢語國際傳播事業。

漢語的自然傳播與社會傳播

人們通常認為,人類經歷了五次傳播革命:第一次是十萬年前人類語言的出現,第二次是公元前350年文字的發明,第三次是公元620年印刷術的出現,第四次是1844年電訊傳播時代的開始,第五次是1946年電腦的發明。縱觀這五次傳播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不會因為下一次革命的出現而停止或消失。換言之,這五次傳播革命是一種良性的差異互補關系,第一階段出現的人類語言,在接下來的四個階段中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它的出現使世界成為客體和描述對象﹔第二階段文字的出現使語言被記錄下來﹔第三階段的印刷術突破了語言在空間上的局限,實現了異地交流﹔第四階段電訊傳播實現了語言信息的大批量復制及遠距離的瞬時傳播﹔第五階段網絡傳播時代的來臨,使“零距離”交流成為現實。可見,語言這個符號系統,既是信息的載體,又是信息的容器,其本身也是一種信息。筆者認為,當語言作為信息載體時,主要是傳播學的研究內容﹔當其自身作為信息時,主要是語言學的研究內容,那麼,以此假設前提為基礎來談語言傳播問題,我們可將視野擴展到語言學和傳播學。

當前,伴隨著中國走向世界,漢語國際化、漢語國際傳播成為語言傳播的一種客觀進程。隨著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逐漸加強,漢語本身作為一種中國信息,逐漸為世界所關注。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我們發現,信息是傳播的客體和基本內容,信息最底層的傳播媒介往往是語言,屬於信息的自然傳播﹔信息借助除語言外的第二層傳播媒介,即現代傳播媒介傳播開去,屬於信息的社會傳播。換言之,即傳播中國信息的底層媒介是漢語,在這個層面上的漢語傳播,屬於自然傳播﹔第二層傳播媒介是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傳媒,借助傳媒的漢語傳播,屬於社會傳播。筆者認為,對這兩種漢語傳播的研究,是對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的一種有益補充,也將推動漢語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

當前漢語國際傳播的四種類型

漢語在世界各地的加速傳播始於2004年,除傳統的“請進來”學習漢語外,“走出去”的積極主動的漢語傳播方式在世界“漢語熱”的特殊時期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如在世界各地建設孔子學院,向世界各國派出漢語教師及志願者等,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國際傳播類型。傳統的傳播學將傳播類型分為四類: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及人內傳播。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網絡時代的來臨,網絡傳播、群體傳播等新的傳播類型相繼出現,豐富了傳統的傳播類型。結合現有的漢語國際傳播的方式方法,筆者將當前的漢語國際傳播歸類為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傳播四種。

人際傳播類型。人際傳播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直接面對面的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活動,分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直接傳播不需要經過傳播媒體就可直接進行面對面的信息交流,而間接傳播是在大眾媒介出現后實現的遠距離點對點的即時溝通。在漢語國際傳播中,人際傳播是最基本、最古老的語言傳播類型,如一對一的家教形式或一對多的傳統漢語課堂、海外華僑華人家庭語言溝通等,屬於直接傳播﹔通過傳播媒介的一對一、一對多或點對點的遠程漢語教學活動等,屬於間接傳播。無論是直接傳播還是間接傳播,漢語通過人際傳播的傳播方式,因其有豐富和即時的語言信息反饋,其運用在漢語學習中,能獲得顯性的學習效果。

人際傳播類型的漢語國際傳播集中體現在個人的漢語學習上。依靠人際傳播的漢語學習方式,除最基本的面對面一對一的方式外,都與現代媒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傳播媒介的介入,使漢語學習不斷擴展、延伸到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傳播領域,呈現多樣化。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海外華僑華人家庭的華語①傳承和保持問題。若與上述的漢語學習方式相比,海外華僑華人家庭的華語保持,是一種被動的人際傳播類型,是華語在海外傳播最古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華人家庭和親屬之間的語言環境,使漢語在海外的傳播和發展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海外華語傳播是漢語國際傳播的一支主體力量,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研究內容。

組織傳播類型。組織傳播指的是具有某種特定目的的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其過程包括四個方面:社會化過程、行為控制、決策控制和沖突管理。由中國孔子學院總部推出的孔子學院和漢語教師志願者項目,是當前漢語國際傳播中典型的組織傳播類型,其均由孔子學院總部批准設立,漢語教師的人員設置和派出、教學活動的安排和設計等,都須通過孔子學院總部的同意后實施,並對其教學活動和人員設置等保留最終解釋權。

如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屬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機構業務是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包括開展漢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開展漢語考試等。“截至2011年8月底,各國已建立353所孔子學院和473個孔子課堂,共計826所,分布在104個國家(地區)。孔子學院設在99國(地區)共353所,其中,亞洲30國(地區)82所,非洲19國24所,歐洲34國120所,美洲13國111所,大洋洲3國16所。孔子課堂設在39國共473個,其中,亞洲12國39個,非洲5國5個,歐洲14國100個,美洲6國310個,大洋洲2國19個。”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建設,好比一個脈絡清晰的組織傳播網絡。

又如漢語教師志願者項目,是我國為幫助世界各國解決漢語師資短缺問題而專門設立的志願服務項目。“截至2010年底,國家漢辦已向亞、歐、美、非、大洋五大洲89個國家派出1萬余名志願者。”以泰國志願者項目為例,2003年該項目逐漸進入泰國境內各國立學校、民辦學校、高等院校及職業技術學校。“2011年開設漢語的大、中、小學校,由2003年的242所,增加到了3000多所,是2003年的12倍﹔學習漢語的人數從2003年的8.05萬增加到80多萬,是2003年的10倍﹔志願者由2003年的21人增加到1202人。”從孔子學院總部志願者中心、志願者國內各派出單位,到駐泰王國代表處,形成了龐大完整的泰國志願者項目的組織傳播網絡。

大眾傳播類型。大眾傳播指特定社會集團利用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向社會大多數成員傳送消息、知識的過程。與人際傳播相比,大眾傳播是人際傳播的規模化延伸,其傳播者具有很強的組織性,傳播媒介數字化、網絡化,傳播內容超大量,復制性強,傳播范圍廣。除網絡媒體外,其弱點是傳播單向性,信息反饋較弱。反饋弱化的問題在網絡出現后得到徹底解決,為分類和表述方便,筆者將在下一段探討網絡傳播。

大眾傳播手段在漢語國際傳播中運用很廣,如漢語學習的報紙、雜志、書籍,漢語節目的廣播、華語電影電視等。國內專門針對漢語國際傳播而開設的大眾傳媒不勝枚舉。廣播方面,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廣播孔子學院,用38種外語向世界各地學員教授漢語﹔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學漢語》節目、遠程漢語視頻教學節目、在部分國家開設的《空中漢語課堂》等,已成為向世界傳播漢語及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播渠道﹔華語電影近年來也在逐步走向世界,全球化語境下越來越多的華語導演用母語、用影視畫面向國際社會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設立的華文傳媒至今已有兩個世紀的歷史。據學者統計,“在海外共有52個國家和地區出現華文報刊,累計總數4000多種。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體有500多種,其中每天出版的日報100多家,以報紙形式、定期出版的期報180多家,各類刊物230多種。目前海外華語廣播電台70多家,華語電視台幾十家”。

網絡傳播類型。網絡傳播是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的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其散布形的網狀傳播結構和特點,使每個人都變成傳者和受眾,它涵蓋了其他傳播類型的特點,顛覆了傳統的傳播類型,極大地改變了此前的信息傳播方式。漢語傳播與網絡的結合,對傳統漢語傳播模式的挑戰是空前的,網絡傳播打破了傳統漢語教育與傳播的時空限制,同時實現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中各種漢語資源的高度融合。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已成為漢語國際傳播的一個發展方向,孔子學院總部提出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六個轉變方向中就包括“教學方法從紙質教材面授為主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網絡教學為主的轉變”。在網絡條件的普及下,綜觀當前的網絡漢語資源,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綜合類型:此類網站內容豐富,除發布漢語學習和考試的動態信息、提供國內外漢語教育與傳播的新聞外,還有大量漢語資訊,如介紹當代中國及傳統文化等綜合信息,其並無專門特定的受眾群,任何對漢語感興趣的受眾皆可從該類網站中獲取相關信息。如“中國孔子學院總部”“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中文教育網”“漢語世界”等。

教學研究類型:此類網站專為漢語教學研究而設,具有豐富的漢語教學資源,主要受眾群為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方向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其擁有大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的漢語教學資源,如“對外漢語教學交流網”“對外漢語教學與考試網”等。

考試、學習類型:考試型網站受眾群集中,主要面向參加各類漢語水平考試的海外學生,除公布考試資訊外,還提供大量的漢語考試模擬試題、考試指南、考試培訓、考試用書等具體的漢語考試信息,如“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BCT商務漢語考試”等。學習型網站的受眾群主要面向對漢語學習有興趣的各層次海外學生及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人員,為其提供各種漢語學習的課件、學生及教師用書等,深受漢語學習者的歡迎,如“漢語網”“漢語世界”等。

高校、組織機構類型:此類網站是由國內開展漢語教學與研究的高校或機構專門開設的,受眾群基本集中於高校與相關教學和研究機構的人員。近年來國內開展漢語研究的高校和機構很多,大部分開設了專門的網站,發布漢語研究的最新科研進展,如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等。

報紙、雜志、期刊類型:此類網站是紙質媒體的網絡版,主要受眾群是針對從事漢語教學和研究的人員,受眾面較小,專業性很強,如《中國語文》《語言文字應用》《世界漢語教學》等。在國外採用華文出版的報紙統稱為華文報紙,這些報紙深受海外華僑華人的喜愛,成為他們關注中國的重要窗口,較知名的如菲律賓的《世界日報》、馬來西亞的《南洋商報》、新加坡的《聯合早報》、加拿大的《華僑時報》等。

論壇、博客、空間、微博類型:此類網站是漢語研究者、學習者利用網絡自主創設的在線交流空間,論壇依托的是專業網站,而博客、微博及空間則以個體身份開設,共同點是擁有集中的主動型受眾。如“對外漢語論壇”“漢語國際論壇”“華教社區”“華語天下”等,內容涵蓋漢語研究與學習,信息量非常大﹔又如“漢語空間博客”“對外漢語教師之家”及語言學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設的博客、微博等,發布與漢語教學和研究相關的信息和個人研究心得。

從以上四類漢語國際傳播類型中,我們看到,第一,在現代網絡傳播環境下,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這三種漢語國際傳播形態都普遍存在於網絡傳播中,即多種傳播類型相結合是當前漢語國際傳播類型的重要特點。網絡傳播極大地拓寬了漢語的全球傳播面積,為漢語國際傳播構架了一個超大的全球網狀傳播結構。第二,通過組織傳播而進行的漢語國際傳播,其組織性、可控性最強,既是當前我國有效開展漢語國際傳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國漢語國際傳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當前我國漢語對外傳播的政策。第三,博客、空間及微博等網絡用戶的增加,標志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為微傳播環境下的漢語國際傳播注入了鮮明的個性化特征。

微傳播環境下自媒體時代的漢語國際傳播問題

當前漢語國際傳播的全方位傳播格局顯示,漢語傳播手段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變化,時間和空間限制不再是傳播的障礙,這為漢語國際傳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尤其是微博作為一種新的自媒體形式出現后,更徹底地顛覆了傳統的傳者和受眾的界限,使語言信息傳播多向化,任何使用微博的個體都具備傳者和受眾的雙重身份,任何個體都可以是傳媒,這種基於網絡微傳播環境下的“人際傳播”,對已有的語言傳播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網絡微環境下的“群體傳播”。換言之,在網絡時代,在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崛起之際,語言傳播模式已悄然改變。而這也提醒我們在新傳播環境中去重新審視和反思漢語國際傳播,推動漢語走向世界。

漢語國際傳播的戰略問題。《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談到面臨的形勢時指出:“互聯網和雲計算等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語言文字是信息的重要載體,信息化發展使語言文字進入虛擬空間,形成虛擬語言生活﹔加強語言文字的基礎研究和基於信息處理的應用研究,加強面向信息處理的語言文字規范標准建設,盡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文信息處理核心技術,提升中華語言在虛擬世界中的影響力,加速國家信息化進程。”“語言戰略、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研究”在《規劃》中被作為第一個重點研究方向,《規劃》指出,“語言戰略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從全球化國家安全、全球競爭力的戰略高度來審視語言問題”。過去由於世界各地漢語學習需求的快速增長導致漢語教學工作應接不暇而缺少規范的局面已基本結束,借助新興媒體,漢語國際傳播的速度、規模和范圍似乎都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現階段漢語傳播生態環境已然改變,網絡自媒體時代極大地拓寬了漢語的信息傳播渠道,漢語地圖,尤其是虛擬網絡空間的漢語地圖正被快速改寫,任何個人通過“微”渠道傳播的內容,如微電影,可在一夜之間累積起超越主流媒體的網絡點擊率,而主流傳播媒體的引導和規范效應正逐漸減弱。針對此種情況,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國家因特網信息辦公室於2012年7月20日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網絡視頻節目的規范和發展措施。網絡傳播是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渠道,我國漢語國際傳播的戰略內容,也應包括對網絡虛擬世界漢語傳播的引導和規范,出台相關的政策性的規定和通知,促進漢語國際傳播事業的良性發展。

當前,漢語國際傳播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中國對外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其他傳播因素和政策的相互配合與支持,我們必須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來思考和處理語言傳播問題。

漢語在微傳播環境下的規范問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對外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同時,使用台式電腦上網的網民比例為70.7%,相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2.7個百分點,手機上網比例則增長至72.2%,首次超過台式電腦。”中國網民15年內增長了867倍。其中,近半網民使用微博,手機成為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自媒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和應用。在當前漢語傳播的微環境下,網絡新詞層出不窮,海外華語中大量使用漢語方言,容易造成受眾對傳播內容的誤讀誤解而產生交流困難。如閩南話的“阿舍(紈?子弟)”“大家(婆婆,夫之母)、大官(公公,夫之父)”等詞,粵方言的“?(東西)”“鬧(罵)”“喊(哭)”等詞,使用者若不加解釋,即使漢語掌握得不錯的非該方言區的閱讀者,想要單純通過語境產生正確理解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又如漢字簡體和繁體的區別問題,不僅我國的港澳台地區使用繁體字,東南亞、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華文報紙、華文圖書等也有相當一部分使用繁體字。這些情況給海外漢語學習者和使用者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適當地規范和引導,對以漢語為載體的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因而,提倡微環境中自媒體漢語使用的規范意識,加強語言使用動態、語言輿情等的監測和研究,加強網絡語言的規范等工作,對漢語國際傳播具有切實的指導作用。

漢語變體研究問題。漢語國際傳播高速發展階段,在世界各地傳播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體。如海外華語,是漢語在海外的變體。海外華語內部,也因世界各地華人社區不同的方言背景而出現各自不同的華語變體。不同的變體是在使用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當變體變異到某個程度時,就會造成語言交流上的障礙。近年來,學界對海外華語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已出版的《全球華語詞典》,在消除因變異而形成的語言交流障礙方面邁出了標志性的一步。同樣,在網絡環境裡使用的漢語,也可以被看成漢語的一種網絡變體,這種漢語變體在微環境下的自媒體世界裡,傳播速度驚人,如稀飯(喜歡)、醬紫(這樣子)、神馬(什麼)、霉女(美女)、菌男(俊男)、表(不要)等等,這些已經通用於網絡的變體又正在與其他已經形成的漢語變體,如華語及華語的變體,在這個突破時間空間的微世界裡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甚至不斷產生出更新的漢語變體來。因而,重視漢語變體研究,及時地收集總結世界各地不同的漢語變體,維護多樣性,避免同質化,這為漢語國際傳播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將有助於漢語國際傳播地圖的擴展。

語言傳播基本規律問題。語言是如何擴散和傳播的?無疑,分析各種語言傳播現象,對研究語言傳播的基本規律具有現實意義。語言是一種資源,不加使用便會枯竭,語言隻有在動態使用中才能獲得生命力。換言之,語言不會自己傳播,需要借助外力來推動,借助載體來擴散和傳播,外力是開啟語言傳播旅程的動因,載體是媒介,包括人和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龐大的網絡。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漢語也需要借助外力和載體來獲得動態能量向外傳播。自媒體這個傳播媒介顯然是語言傳播的新渠道,如主要通過自媒體傳播的漢語微電影、漢語微小說等微產品,通過這些漢語微產品,極大地加快了漢語的擴散和傳播速度。網絡早已滲透到我們的現實世界,網絡的語言傳播模式已經極大地影響了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接觸、擴散和傳播現狀,這是語言學和傳播學都應該研究的新課題,其與漢語的結合將為漢語國際傳播開辟一個更加廣闊和快速的新平台。通過這個新平台,我們更容易快速即時地觀測到動態語言接觸、擴散和傳播的現象和基本面貌,這需要我們借助語言學和傳播學的知識將研究推向深處,有助於我們深入研究語言傳播的基本規律,促進漢語語言學的理論研究。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辦網站﹝EB/OL﹞.http://www.hanban.org/volunteers/node_9654.htm.

﹝2﹞國家漢辦網站﹝EB/OL﹞.http://www.hanban.org/hb/node_7446.htm.

﹝3﹞中泰漢語教師志願者項目概況.志願 青春 泰國——赴泰漢語教師志願者必讀﹝G﹞.中國國家漢辦駐泰王國代表處.第四版.2012-03.

﹝4﹞海外華文傳媒的定位與角色﹝EB/OL﹞.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1/Sep/59445.htm,2001-09-17.

﹝5﹞徐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7(2).

﹝6﹞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EB/OL﹞.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c2608a0d76c66137ee061990.html.

﹝7﹞中國網民15年增800倍達5.38億 手機上網首超PC﹝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7/20/c_123437875.htm.

﹝8﹞郭熙.漢語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傳播﹝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9﹞博納德•斯波斯基.語言政策——社會語言學中的重要論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0﹞張西平.漢語國際推廣中的兩個重要問題﹝J﹞.長江學術,2008(1).

﹝11﹞李宇明.探索語言傳播規律——序“世界漢語教育叢書”﹝J﹞.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4).

﹝12﹞趙金銘.漢語國際傳播研究述略﹝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3﹞薄守生.符號、信息傳播與語言規劃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