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新編輯部故事》評選“最佳員工”,隨著所有人都拿獎的大團圓結局上演,這部自開播以來便飽經“風吹雨打”的電視喜劇,終於在一片吐槽聲中“下班”。憑著對老版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美好記憶,很多觀眾原本對這部續篇之作充滿期待,結果卻因為極度失望而憤然在網上扔起了“板磚”。究竟是今天的觀眾太過挑剔,還是創作者號錯了電視娛樂這條脈?關掉電視機,雙方有話說。
觀眾說 胳肢窩撓疼了,也笑不出來
“《編輯部的故事》和《新編輯部故事》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深刻的幽默,后者是淺薄的笑話。”有觀眾這樣總結新老兩版電視劇之間的落差。接續經典,創作者確實需要萬分勇氣。也許“新編”的主創們就是想要突破傳統,希冀在新的時代語境中玩點兒新花樣,於是玩兒了許多創新手段。可是普通觀眾哪裡懂得這麼深刻的道理,大伙兒看電視原本就想圖一樂,沒想到胳肢窩都被撓疼了,就是笑不出來。您說,這能怪誰呢?
台詞 笑點不夠靠“網扒”
“老編”的喜劇效果勝在台詞,編劇王朔、馮小剛掀起了一場熒屏語言革命,而成果便是一句句印在觀眾心底的經典名句。“新編”延續了此模式,但卻非“王朔式”的冷幽默,而是十足網絡化、口水化的當代段子。
聽聽劇中台詞:“你才結婚了,你全家都結婚了”﹔“瞎話界不是那麼好混的”﹔“有的人很嫩,可心已老了,有的人老了,可心還嫩著”……不過是老套的網絡流行語的堆砌、拼接﹔至於“呣們呣們呣們(‘我們我們我們’的北京土話發音)”、“這個可以有”之類的噱頭,更是索性直接照搬其他喜劇作品的段子,想逗人笑還真困難。
現如今,網絡上充斥各種搞笑段子,觀眾笑點越來越高,如果沒有創新,沒有出其不意的“包袱”,想來很難取得“笑果”。畢竟,幽默不是耍貧嘴、晒方言,也不是看誰繞口令、順口溜兒說得棒。
表演 大腕湊不出好角色
戈玲、李冬寶、牛大姐、余德利、劉書友……“老編”在熒屏上立起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巧舌如簧、口吐蓮花,也成就了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一批實力派演員。再看“新編”,觀眾記住的不是袁帥、安妮、劉向前,而只是黃海波、陳好、王千源。表演藝術講究演員為角色服務,“新編”與“老編”的差距也不言自明。
按說,“新編”裡不缺大腕兒,而且演得確實賣力,甚至不惜自毀形象,無奈故事不給力,喜劇的節奏感也把握不到。就說全劇第2集,安妮給大伙兒“賜”英文名,弗蘭克、歐若拉、伊麗莎白、卡薩諾瓦……你一言我一語,生生嘮叨了半個小時。還有第11集,圍繞一個玉墜的下落,人人搪塞,個個推脫,卻是廢話連篇、口水橫流。
如此一路演下來,觀眾隻見到幾個“神經兮兮”的“怪咖”晃來晃去,賣萌耍貧。“花痴”袁帥樂此不疲逗女孩,“海歸”安妮小酒下肚變身山東大妞,“摳門”劉向前整日裡歪著脖子拍馬屁……眾角色給人的印象一律是拿腔作調、矯揉造作。惡毒的評語把這總結為“精神病人大集合”,善良的觀眾則感慨:“就像一幫努力討好觀眾的小丑。”
故事 撓痒痒不如扎一針
導演鄭曉龍曾直言,“新編”不是一味娛樂至上,它是關注現實、略帶針砭時弊色彩的,但因為種種原因,有點兒束手束腳,大多數時候是編輯們拿身邊同事或自己調侃,嘲諷一下社會現實。於是乎,觀眾們看到了一出出隔靴搔痒的戲碼。
“新編”內容包羅萬象,養生、鑒寶、征婚、選秀PK、潛規則、剩男剩女、閃婚閃離、短信詐騙、公司上市……契合當下諸多社會熱點,按說很有戲,但實際上故事展開卻並不深入、毫無跌宕,將犀利的社會話題“解構”成了家長裡短、雞毛蒜皮,仿佛不接地氣的虛幻小品,喪失了批判的力量。
看“新人”,念“舊人”。“老編”的笑點是在生活中演繹歡樂,在平凡中透射理想,在人性中流瀉情懷,種種人生況味,引人品咂。相比之下,“新編”怎麼看怎麼覺得像是為了深刻而深刻,為了挖苦而挖苦,制造娛樂、炮制笑柄,即使博得感官上的一樂,卻難收到心靈上的一動。這也許就是“扎針”與“撓痒痒”的本質區別。
導演說 不是戲不好笑,這世界變化快
導演鄭曉龍平時不怎麼上網,當觀眾紛紛對“新編”吐槽時,他的直接反應是有點兒不解:“為什麼很多不是嚴肅地拍出來的片子,大家都不說﹔我們很嚴肅地弄出來的東西,大家吐槽得很多呢?”不過,在這一點上,鄭曉龍也有些矛盾,他覺得“這部劇能讓那麼多人議論,其實已經挺‘神’了”。
有觀眾說,“新編”裡說的事兒看著不新鮮。鄭曉龍也承認這一點:“現在網絡、資訊都非常快,人們老早就知道怎麼回事兒了,但電視劇創作需要時間。”不過他又覺得,“潮”與“不潮”並不緊要。在他看來,當初“老編”成功的關鍵,在於號准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脈搏,“那會兒年輕人愛看這個劇,就是因為他們在劇裡感受到了思想解放的熱潮”。
作為導演,他也曾試圖在“新編”裡捕捉熱點話題,反映社會現實。但在一些問題上,他只是點到為止,沒有繼續深挖,這也是讓觀眾不滿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數,在電視劇開播前,他曾反復強調說,在對社會問題的展現上隻要“入木三厘”就好。比如劇本中曾有一段情節,說的是某縣旅游局試圖建設“夜壺博物館”,打造“夜壺文化”,但像這樣的細節后來被刪掉了。
馮小剛曾在自傳中提到,當年拍攝“老編”時,鄭曉龍希望這部戲“不是靠形體的、動作的夸張,絕對不搞鬧劇”。如今再看“新編”,這句話似乎很有些反諷的味道。鄭曉龍解釋說,這回之所以決定“解放形體”,是因為自己覺得現在的觀眾笑點太高,且不說王朔式的冷幽默難以復制,能不能逗樂今天的觀眾也很難說。
基於同樣的原因,無厘頭、黑色幽默、小品、相聲貫口……隻要是能讓人發笑的手段,鄭曉龍都借鑒到了“新編”中。不過,恰恰是這一點招來了觀眾最多的批評。鄭曉龍覺得,一些觀眾不接受這種夸張的喜劇風格,涉及的是藝術創作中“度”的問題。“新編”究竟是不是掌握好了這個“度”?他隻簡單地回了一句話:“見仁見智吧。”
相關新聞
《北京人在紐約》將拍“全傳”
《新編輯部故事》反響慘淡,但這沒有打斷鄭曉龍的“續集之旅”,他透露,《北京人在紐約》也將拍出“全傳”,目前劇本正在籌備當中。
《北京人在紐約》和《編輯部的故事》一樣,也是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繞不過去的裡程碑之作。作為國內首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同時也是首部反映國人赴美“淘金熱”的電視劇,該劇於1994年播出之后風靡熒屏,甚至在社會上引起了持續的思考和討論。
“所有拍續集的,都是因為第一部太好,隻要還有話說,我就會拍續集。”鄭曉龍說,當年《北京人在紐約》結尾處,王起明一家並沒有回到國內,“這麼些年過去了,我總覺得他們去美國之前和回國之后的事兒,不說清楚是一種遺憾。”鄭曉龍透露,《北京人在紐約》的“全傳”中,他將把自己這近二十年來新觀察到的和出國相關的人事物象,糅進劇情之中。
不過,由於手頭還有古裝劇《羋月傳》也正在籌備,鄭曉龍並沒有透露《北京人在紐約》“全傳”的具體拍攝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