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開幕的戛納電影節上,將有一個向阿蘭·德龍致敬的“特別單元”。放映這位曾經最帥也是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大明星的代表作之一——雷內·克萊芒導演的《怒海沉尸》,也就是最早版本的《天才雷普利》。
阿蘭·德龍拍這部電影的時候34歲。雄壯、粗獷,略帶棕色的皮膚、一塊塊隆起的腱子肉、閃著寒光的眼睛和美妙絕倫的、微笑著的嘴唇,鑄就幾代中國觀眾心中的外國帥哥模子。
本屆電影節同樣也活躍著一批模子型的型男美女。他們帥氣、霸氣。最重要,才華橫溢。
《燭台背后》
馬特·達蒙虐戀道格拉斯
導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主演: 邁克爾·道格拉斯、馬特·達蒙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戛納秀場:主競賽單元
期待指數:★★★★★
上映日期: 2013-05-26(美國)
《燭台背后》是索德伯格的“封鏡之作”。但是,它不會在影院上映,而是在美國HBO電視台作為電視電影播出。
1989年,索德伯格執導的電影《性、謊言和錄像帶》獲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26歲的他從此一舉成名。此番帶著收山作回到戛納,索德伯格在尺度上就玩得更加開放。
新片講述的是著名同性戀鋼琴家李伯拉斯跌宕起伏的一生。在1950年-1970年間,李波伯斯曾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藝人,被譽為“閃耀之王”。但在1982年,合作5年的搭檔、司機、保鏢兼“情人”斯科特·托馬森,通過法院向其索要1.13億美元的“贍養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盡管李伯拉斯在其職業生涯中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但在1986年,斯科特·托馬森公開表示,他最終得到了9.5萬美元的“補償”。1987年,李伯拉斯因愛滋病惡化去世,享年67歲。
索德伯格為這部重量級的電影找回了兩位親密搭檔——《毒品網絡》的男主角邁克爾·道格拉斯,以及《告密者》、《傳染病》的男主角馬特·達蒙,分別飾演李伯拉斯和斯科特·托馬森。雖然,這個組合看上去有點驚悚——道格拉斯已經69歲了,而馬特·達蒙到今年10月才滿43歲。但是,《燭台背后》本周曝光的一款12分鐘的制作特輯,真可謂“閃瞎眼”。無論是精致到無可挑剔的拍攝場景,還是兩位男主角身著的華麗服飾,都以bling bling動態為那個時代奢靡的華冶艷麗風范現身說法。而道格拉斯和馬特·達蒙的沐浴吻戲則讓人深感“驚心動魄”。
萊昂納多穿越紙醉金迷
導演: 巴茲·魯赫曼
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凱瑞·穆裡根
托比·馬奎爾、艾拉·菲舍爾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戛納秀場:開幕片
期待指數:★★★★★
上映日期: 2013-05-10(美國)
中國內地上映機率:80%
《了不起的蓋茨比》
爵士時代的傳奇挽歌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寫的一部以1920年代的紐約以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窮職員尼克·卡羅維闖入了揮金如土的大富翁蓋茨比隱秘的世界,驚訝地發現,他內心唯一的牽絆竟是河對岸那盞小小的綠燈——燈影婆娑中,住著心愛的黛茜。然而,冰冷的現實容不下縹緲的夢,到頭來,蓋茨比心中的“女神”隻不過是凡塵俗世的物質女郎。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亦如煙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滅才是永恆。
菲茨杰拉德用夢幻般的筆觸譜寫了一闋“爵士時代”的華麗挽歌。不過,1925年小說面世時,無論銷量和評論都不理想,直到作者逝世后,該書的成就和時代意義才開始獲得肯定。菲茨杰拉德也被后人譽為1920年代美國“爵士時代”發言人以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高居第二位。
小李回復“帥哥金身”
當然,對於更多觀眾來說,坐等《了不起的蓋茨比》隻有一個理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我們的“小李”!
作為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的好萊塢超級大碗,小李在《泰坦尼克號》爆紅后神一般地演繹了“一個帥哥的N種可能”——他可以是《飛行大亨》裡帥到掉渣的霍華德·休斯,也可以在《胡佛傳》裡挺著讓粉絲呼天捶地的小肚子,更可以在《被解救的姜戈》裡自毀容貌,霸氣詮釋什麼是“哥再毀也比你帥”的“屌絲男鄙視帥哥的100個理由”。現在,帥氣的小李又回來了!
《了不起的蓋茲比》曾在1926年、1949年、1974年和2000年分別被搬上銀幕。最有名的是1974年杰克·克萊頓執導的版本,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最佳電影音樂獎以及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片中,后來和布拉德皮特在《大河戀》(1992年)裡精彩交手的羅伯特·雷德福演繹了大富翁蓋茨比。當時,羅伯特·雷德福37歲,長得有點神似小字輩的喬治·克魯尼。不過,如今對比小李……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真是太有道理了。
大牌合力穿越時空
新版《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導演是巴茲·魯赫曼,此君的前作包括《澳洲亂世情》(2008年,妮可·基德曼、休·杰克曼)、《紅磨坊》(2001年,妮可·基德曼、伊萬·麥克格雷格)以及小李在1996年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后現代激情篇》。玩的一直是“新瓶裝舊酒”,所以,《了不起的蓋茨比》再上銀幕,升級的不止是男主角的臉蛋和身材。“蜘蛛俠”托比·馬奎爾飾演尼克·卡羅維,女主角“黛西”的扮演者是當紅女星凱瑞·穆裡根。其余角色也由當紅影星飾演,整片可謂星光熠熠。
作為一部年代大戲,《了不起的蓋茨比》從內到外都散發著潮流的氣息。服裝方面,一眾演員穿戴的精致考究的晚禮服、裙裝、頭飾以及項鏈均與知名品牌設計挂鉤,重現1920年代的浮華風格和紙醉金迷﹔音樂方面,美國hip-hop霸主Jay-Z兼任電影監制及音樂總監,將上世紀20年代的爵士樂跟當下的hip-hop流行混搭,力求讓懷舊變得前衛起來……而且,這些衣服、珠寶乃至歌舞秀演出,都是以3D方式呈現出來的。戛納電影節選擇這部電影做開幕片,真是既給媒體足夠的美圖,又讓各大奢侈品牌贊助商歡心鼓舞。
導演:索菲亞·科波拉
主演: 艾瑪·沃森、泰莎·法米加、萊斯利·曼恩
伊瑟爾·布羅薩德、克斯汀·鄧斯特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戛納秀場:一種關注單元
期待指數:★★★★★
上映日期: 2013-06-14(美國)
傳奇世家倒霉女
索菲亞·科波拉來自好萊塢著名的科波拉家族。爸爸是以《教父三部曲》斐聲世界影壇的著名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堂兄是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
這位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名門之女,尚在襁褓之中就被作為“道具”帶上了銀幕,在《教父》結尾作為接受洗禮的小嬰兒出現。兩歲時,她再次出現在《教父2》中,飾演了一個在輪船上玩耍的兒童。1990年,索菲亞18歲,堅持“上陣父女兵”的老科波拉還在最后一刻用她替掉了原本已選定的薇諾娜·賴德在《教父3》中出演的角色。
這次臨陣易將沒有給第一次擔綱主演的索菲亞帶來任何贊譽。由於演技稚嫩,觀眾對“科波拉家族理所應當有好表現”的觀念在索菲亞身上得不到回應。影片公映后,輿論對其大肆討伐,人們嘲笑她的鷹鉤鼻,批評她不夠漂亮的臉孔。隨后的《星球大戰前傳Ⅰ》,索菲亞的表演也被眾人嗤之以鼻。第二年3月,美國金酸莓獎頒給她最差女配角獎和最差新人獎。經受不住連串的打擊,索菲亞無奈退出了銀幕。
三部戲改寫人生
1998年,離開電影界快10年的索菲亞嘗試導演了一部14分鐘的短片《Lick The Star》,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贏得了一些褒揚。1998年,她用29天拍完了長片處女作《處女之死》入圍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索菲亞細膩地營造了一種哀怨的懷舊格調,流露出的青春期少女的深邃憂傷震驚了世界,媒體盛贊該片是“讓人為之一振的導演處女作,可以拿金攝影機獎”。
2003年,索菲亞隻花了27天就拍攝完成的作品《迷失東京》公映后獲獎無數。其中包括:威尼斯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獎,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本獎,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等等。2006年,她大膽地把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搬上銀幕,再次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終,《絕代艷后》在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摘得“最佳服裝設計獎”桂冠。
從金酸莓十年最爛新星到史上百位偉大導演之一,索菲亞·科波拉隻用了三部電影就“修正”全世界的眼光。2010年,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還將最佳影片“金獅獎”授予了索菲亞的導演作品《在某處》。
新片取材好萊塢真事
看介紹,《珠光寶氣》的路線形似《處女之死》。故事由真實案件改編——三男三女組成的少年財寶大盜,從2008年10月起開始在好萊塢作案,到2009年8月被逮捕,一共盜竊了價值300萬美元的珠寶、首飾、衣物和奢侈品。這個盜竊團伙的成員都來自加州的卡拉巴薩斯,專門盜竊名人豪宅,諸如帕麗斯·希爾頓、奧蘭多·布魯姆和琳賽·洛翰等名人均是他們的“客戶”。《名利場》雜志曾經報道過這個盜竊團伙的來龍去脈,稱該團伙“被虛榮心和炫富感沖昏了頭腦”。
看得出,索菲亞還是希望借此片以冷靜的視角向所有人展現名流文化下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哈利·波特》系列女主角愛瑪·沃森擔任了影片的女主角。曾出演恐怖劇集《美國怪談》的泰莎·法梅加,賈德·阿帕圖的女友萊斯利·曼恩(《一夜肚大》),以及新人伊瑟爾·布羅薩德等都參與了演出。
《醉鄉民謠》
科恩兄弟
再現民謠經典
導演: 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主演: 奧斯卡·伊撒克、凱瑞·穆裡根
加內特·赫德蘭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戛納秀場:主競賽單元
期待指數:★★★★
上映日期:2013-11-06(法國)
喬爾·科恩與其弟伊桑·科恩的“科恩兄弟”組合在美國甚至世界獨立影壇都幾乎是無往不利的金字招牌,也是所有演員期望與之合作的對象之一。兄弟倆總是一起策劃、一起寫劇本,一起去看電影,片場上經常看到他們竊竊私語,交換著隻有他們才懂的意見,甚至在生活中,他們還共同撫養一個收養來的孩子。
從1984年第一部電影《血迷宮》在第一屆聖丹斯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獎以來,科恩兄弟一直在好萊塢堅持獨立制片,每一部電影從劇本創作到最終剪輯都牢牢把持著自己的控制權。正是他們堅持獨立制片,才得以在技術上保証自己的獨立性,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作品。
1991年的《巴頓·芬克》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國際影壇的揚威之作。影片講述是一位作家在好萊塢的靈魂之旅,充滿了匪夷所思的經歷、黑色幽默的暴力,命運失控的恐懼。科恩兄弟借此諷刺好萊塢的商業與墮落,在戛納電影節公映后大獲好評,一舉拿下金棕櫚、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令世人矚目,科恩兄弟也從此躋身世界級大師名導行列。
作為戛納電影節的常客,科恩兄弟在2001年憑借《缺席的人》摘得第54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7年的《老無所依》雖然在主競賽單元沒有斬獲,但在次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中,科恩兄弟卻一舉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四項大獎,可見業內力挺。
《醉鄉民謠》參考了1960年代民謠歌手戴夫·范·朗克的親身經歷,由科恩兄弟親自操刀重新編排故事,講述了出身在紐約皇后區的民謠歌手勒維恩·戴維斯,在上世紀60年代民謠音樂全盛期時奮斗的故事。
簡單來說,這片主打的就是懷舊味。和李安那部同樣有關於老音樂、舊情懷的電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走的是一個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