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唱類節目的前世今生
在新媒體密布生活圈、工作圈與休閑圈的時代,觀眾憑什麼還要在電視上聽歌?這是所有電視綜藝類節目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中國好聲音》最大的貢獻是將本已疲軟的電視演唱節目重新拉回到主流收視中,讓電視人重新對歌唱類綜藝節目樹立起信心,2013年1月湖南衛視推出的專業音樂節目《我是歌手》則讓創新走出了不同尋常的路。
從前“超女”盛行的海選風靡之后,電視迎來“反海選”時代,大投入、購版權、精選拔、炫舞美、巧裝置、講身世、拼互動......《中國好聲音》靠“祖宗級”大腕、骨灰級草根與轉動型裝置贏得眼球,特別是轉椅將評委們的心理變化進行了視覺化轉變。而《我是歌手》的制勝絕招則是“殘酷競爭”與“真實記錄”,該節目幾近忠實的還原了韓國原版模式,七名歌手同台獻唱,節目按照“年代秀”的方式讓不同年齡的觀眾分別投票,形成一種近似“統計調研”的公正氛圍,哪首歌曲、哪個歌星受那個時代的人歡迎一目了然,電視觀眾之間也可形成討論話題。絕對的公平競爭本就不存在 (經驗顯示,最先出場的選手,觀眾很難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位選手也往往由於缺乏與其他選手比較的依據而得低分),但《我是歌手》節目卻全力創造了一個近乎純淨水般的公平投票規則,好像是歌壇界的“高考考場”。
在歌壇,草根能PK,未成名的普通歌手也能PK,而大腕PK斗狠則史無前例。在大腕圈,絕對的“民主投票”和“競賽”都是敏感的,特別是能將大腕的PK搬上電視就更敏感,因為這裡面有流派恩怨、輩份資歷、師承關系、商業市場等若干因素的影響。
但湖南衛視做到了,娛樂一哥打造了殘酷的大腕角斗場,節目中的“選手”本身就是功成名就的大腕,或是深藏不露的資深音樂人,他們不像“草根”選手有那麼多的雜念,對他們來講展示真實唱功,保証不在排名中“丟面子”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我是歌手》是一場明星大腕的斗狠游戲。
因為80、90年代的綜藝類節目邀請歌星上節目拿的是“稿酬”,而“好聲音”和“我是歌手”目前給出的是商演的價格,這樣的趨勢,推動了中國電視綜藝走向大片時代和壟斷時代,其直接將大腕們的節目出場費越拉越高,央視綜藝頻道的幾千元出場費越來越難以留住大腕歌手。
二、真實殘酷的人性追求
飽嘗各類選秀大餐后,中國老百姓實在是疲倦了敷衍偽善的假打、假鬧、假PK、假故事、假煽情和假眼淚,他們希望看到大明星之間的真實競爭,其實明星之間一直存在劇烈競爭,只是這種競爭有如空氣一般無形,這種競爭隱藏在門派之爭、風格之爭、彼此出場費的較勁、經紀人們對資源的掠奪和對商演市場的價格壟斷中,誰能將這種無形的競爭搬上舞台必然是王者!無論你是誰,讓票決定去留,“真實”原本就與“殘酷”是孿生兄弟。
電視娛樂領域,與其研究流行元素不如研究人性真實,因為觀賞的愉悅來自於“品人”的滿足。《我是歌手》在模式上並不討巧,但真實與殘酷的追求努力拉近了觀眾和明星之間的距離,“紀錄片時空”與“演唱時空”的二元交錯,將大腕們緊張情緒、考場般的排練、候場和細致入微的准備過程進行零距離的貼身跟蹤,經紀人和歌手們既競爭,又彼此成為對方的觀眾,滿足了觀眾對歌星們的隱私窺視欲,也滿足了歌手之間彼此分享對方歌聲的願望。
音樂真正的功能不是用來炫耀唱功也不單純是賺錢的工具,而是愉悅身心。對於歌唱類節目,《我是歌手》節目利用歌曲本身所攜帶的情感共鳴來感染觀眾,沒有暖場和煽情,沒有伴舞和講述,隻有音樂,閑言碎語不講,隻有歌手演唱,隻等觀眾自己走入音樂和由音樂所攜帶的那段往事和回憶。
從《超女》2004年誕生至今,歌唱類節目進入高收視領域不到10年,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打也好鬧也罷,唱也好哭也罷,他們最終需要的是真實真情,是真打真鬧,是那些充滿人性的元素,而不是矯揉造作——哪怕是那些要價不菲,讓人既愛又厭的歌星們,觀眾也喜歡圍觀真實的斗狠。
創辦高收視率的純音樂節目(剔除講故事與煽情因素以外),幾個要素必不可少,即“懷舊、高潮、反串、上口”。
“懷舊”的考慮源自電視日趨老年化的受眾,首期節目中黃貫中一曲《海闊天空》讓70后、80后的現場觀眾們不禁起身共鳴,隻因Beyond的激情依舊、人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依舊﹔除了傳統港台范兒吃虧以外,90后的流行歌曲也是最受中老年觀眾鄙視的,因此對於收視率而言,45歲以上的大陸城鄉觀眾喜歡什麼歌曲就頗為值得研究了。
“高潮”的考慮源自瞬間收視、短暫停留、迅速遺忘的欣賞習慣,觀眾換台速度平均幾秒,在浮躁的欣賞氛圍中,無人能夠忍耐低沉、平冗,而很多歌曲都是“副歌”(高潮部分)好聽,前奏一塌糊涂,為了電視收視效果,導演們隻有一個選擇,砍掉或盡量壓縮副歌。
“反串”的考慮源自觀眾對原有歌曲過於熟悉所產生的欣賞疲態。男唱女歌,女唱男歌是最基本的反串形式,高級的反串形式是風格反串,因此在《中國好聲音》中,近乎每位選手都對原有的演唱風格進行或多或少的顛覆。
最后則是歌曲的選擇是否“上口”(大家一起唱)。在KTV歡唱,有些歌隻要有人唱,大家就會情不自禁的一起同唱,而有些歌盡管好聽,但曲高和寡,朋友們卻隻有傾聽的份兒。如果您是音樂節目的策劃編導,最好把策劃會直接開到KTV去,找到有高收視潛質的共鳴歌曲是成功的基礎。
(作者單位: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官朝楠銀川廣播電視台)